..續本文上一頁,這證明人類知識在日新月異的進步,也可說明了傳統的一切不一定可靠。因爲在人類吸收外界知識時,已有很多的錯誤成份,知識的來源是片斷的,點滴的,當眼見耳聞吸收知識時,外界與內心皆滲雜了一些錯亂性。舉例說:我們見外境時,同時就不能知道內心,因此被外界誘惑,心被物役,不能作主,貪、瞋、邪見,接踵而來。佛法說:人類的知識,勝過一切動物;上天下地,似乎無所不知,卻不能了解自己本身,這是認識的偏差。又如認識外界時,也不能徹底通達。現象界之一切,無不是無常變化不居的,但在我們主觀認識中,總覺得是永久如此,絕對如此。所以常人的知識,不正確的成份很多。一般人以爲真理在我們心外,所以終日向外界探求,或外在有一形而上之本體,作爲我們信仰對象, [P161] 但外界的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所以佛法智慧的推求以自我體驗爲中心,真理不從外得,認識了自我,把握住自我後,由內向外,擴大到人生現象界,以外界作爲自我體驗之印證。這如一個耳聰目明的人,知識豐富,一切不需他人幫助,就能辨別清楚,如此才能智信合一。其實智信不相違背,否則,不偏于信仰即重于智慧,信智不能調和。因爲無信仰的智慧,是偏重于物質的智慧,結果是反宗教。沒有智慧的信仰,是偏重于情感的信仰,結果是反理性。佛法是信智合一,信是充滿理性的,智是著重人生的,自力的;信離顛倒,而智有確信。能夠這樣的去了解,體驗,實行,則人生前途才充滿了無限光明。
信心的修學方式,可以分成幾個階段,在其過程中雖有淺深的不同,但最後是信智統一。第一是信順:內心不存有絲毫的成見,而以理解爲基礎。因爲胸中一有主見,則不能信順他人或接收真理。舉一淺例說:甲與乙彼此感情不和。乙有了錯誤,甲以真誠心忠言勸告,但乙胸有成見,不但不肯接受,而說是惡意謗毀。反之若甲乙毫無成見,或感情很好,那即使甲以粗言相對,乙也能甘之如饴 [P162] 的。所以丟開了主見才能信順真理,這樣信心才能清淨(與叁慧中聞慧相應)。第二是信可,或稱爲解信,經過信順後,接著就對于所信的對象上生起深刻的了解,或印可它確實如此。認得真,才信得切。通過耳聞眼見,再經內心思考(這與叁慧中思慧相應)求得系統的認識,認定它確實無謬。第叁是信求,這一階段是經過智慧思考後采取行動,希求獲得。如去山中采礦,經過勘定後,知其地實有石油,確信無疑,即可開始鑿掘了(與修慧相應)。第四是證信,由于不斷的修習,體悟到真理究極與最初所信的毫無二致。如開礦者,繼續的開掘,終于發現到大量石油(這與現證慧相應)。佛法說信不排智,智以信成,達到信智合一,這與其它宗教的信仰大大不同。
佛法中的智慧從自證而來,因爲一切知識必須以人爲本位,了解到人生,把握此人生的智慧,再去觀察宇宙現象界,才能通達無礙。若以爲智慧從外界獲得,只能知其表面,不能徹法源底。約智不礙信說,在事相上,佛陀曾親證到世界無量,衆生無數。科學不發達時,人們對這種看法是非常懷疑的。但到目前,以 [P163] 科學儀器視察,證明太空中是有無數星球。科學愈昌明,愈能證明佛法所說是千真萬確。約信不礙智說,在理論上,佛說緣起,無常,無我等,在現實人生中,我們處處可以體驗到這一永恒不變的理性原則。這一信智不二的佛學,是其它宗教所不及。
二 慈悲與智慧的融和
佛法常說「悲智雙運」,這證明佛法中悲智不可分開的。慈悲的內容與作用,大抵相同于中國之仁與西方之愛。但慈悲不僅是同情,關懷,而且是符合真理的。所以說:無智不成大悲。慈悲是一切道德的根源,道德無慈悲即無法建立。道德准繩,就看慈悲之有無。慈悲心也就是同情感。舉例說:我們見到他人遭遇苦難時,內心油然生起關懷,進而以其所有,盡心盡力去幫助他,給予他身心安樂和慰藉。這就是慈悲的表現和實踐。不過,一般人之慈悲同情只限囿于自己的親人,不能推廣于他人。最明顯的例子,做父母的見到自己的子女生病時,內心 [P164] 的憂愁焦慮超過了子女的病苦;只恨不能以自身代替。這一偉大的慈愛,普通人只能施舍于自己的子女,而不能普及到他人的子女,因被情愛所束縛,封鎖在一個小圈子裏不能超出。儒家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佛家要人「冤親平等」,這無非希望我們擴大同情,增長慈悲。要想悲心深切,先應明白人生真義(以智慧去觀察)。佛法說緣起,人是群居動物,我們的衣食住行,生活資具,均由社會廣大人群:士、農、工、商所供給,生命財産,由軍政、法律所保障。明白這相依相成之緣起的道理,即能對他人生起同情心。約我們無限延續的生命說,過去無量生死中,我們也有很多父母親屬,眼前現生的父母我們要報恩,過去的父母兄妹我們也應報恩。所以佛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們的慈悲心,不是爲一家一族一國全人類,甚至要擴大到一切衆生界。大乘佛法特別強調素食,不殺害衆生,原因在此。同時佛法中講慈悲,不是施予,而是一種報恩。與智慧相融的慈悲是契合真理──自他緣成,相依相存。 [P165]
一般宗教講博愛,總以自我爲中心。如「順我者生,逆我者亡」,「信者永生,不信者永火」,這種強烈的獨占的排他性,除屬于自己外,一切皆要毀滅,階級愛的底裏,露出了殘酷的仇恨!佛法中慈悲是冤親平等,對于冤家或不信者,雖一時不能度化他,待因緣成熟,自然可以攝化。依宇宙因果自然法則說:自作自受,沒有一個高高在上的權威,可以賞善罰惡。如人爬樓梯,自己不小心,就會摔交,一切自己負責。佛法講善因得善報,惡因得惡果,有人不明因果法則,以爲其中含有功利觀念,殊不知佛法講善惡,根本原則建立在合情合理人事種種關系上。符合道德法則稱之爲善行,自有好的果報;違反情理的,損人害己的惡行,自會召感苦痛的後果。這不是功利,而是社會人群共同循守的自然法則。如此才能鼓舞人們道德心行,提高道德生活水准。
一般宗教之愛,因爲缺少智慧,故愛有範圍。佛法以智慧爲體,慈悲爲用。唯有真智中才有大悲,佛經說:「佛心者,大慈悲是」。由于大乘佛法以莊嚴佛土,成熟衆生爲己任,若缺乏大悲,即不能成辦。 [P166]
人類各各習性不同,重于理智者,則個性孤辟,不能樂群;重于感情者,又以自我爲中心,這些均不能稱爲完美理想的人生。佛法以智信合一,悲智融和爲人生之正鹄。信仰,智慧,慈悲爲大乘佛法叁大心要,均衡的發展,由凡夫位,次第修學,進達于最後究竟的佛果。人生旅途,僅數十寒暑,我們應利用這短暫的人生,以此理想完善的藍圖,來莊嚴此人生,升華此人生!(印海記) [P167]
一五、教法與證法的仰信
現在就「佛法是什麼」,說到我們所一定要信仰的。佛法有二大類:一是教法──教,這由釋尊用語言文字所表達出來的一切經典,製度,說明宇宙人生真相的,以及生人生天成佛等一切教說。一是證法──宗,此爲釋尊指示吾人發心修學,如何修戒修定等實踐過程,以達解脫或成佛的目標。前者是屬于理解方面的,後者是屬于行踐方面的。這二者,有著相互關涉不可分離的關系。
先就教法說:不但釋尊用語言文字所表達出來的經律論稱爲教法,即古今大德祖師們的著作,以及語言的開示教誡,也稱之爲教法的。一切教法的根源,是由釋尊的如實證覺而來,非由研究假說推論得來。因此,釋尊的證覺,成爲一切佛法的根本。今天世界上有多少國家人民信佛學佛,以及我們知道他方世界有許多佛菩薩的名號,無一不是由于釋尊的宣說而有,這是我們首須承認的一個基本 [P168] 觀點。釋尊未出世前,世界上是無佛法的,雖然他方世界有佛法,然與我們畢竟無大關系。我們這個世界上之有佛法,實從釋尊的證覺始起。釋尊證覺以後,此世界就有了佛法,但那時還無教說,等釋尊將自己怎樣覺悟的內容說出之後,演布成文字的教說,建立清淨的僧團,而成爲佛教。釋尊的說法,應順衆生的根性機宜,對于智慧(根性)較高的人,便說深一點的法門,智慧較低的人,即說淺近的法門。釋尊的說教,同時依據于證覺的真實法,所以成了恒順衆生契理契機的佛法。我們對于釋尊的教說,應有二點根本認識:一、「法界等流」:法界即諸法實相,釋尊體證的諸法實相,本是遠離名言,不能假藉言說說明的,但釋尊不說,世界即無佛法。所以釋尊祗得以言說,相似相近的把它說出來,成爲與法界平等流類的佛法。這比如福藏塔,任你用如何的方法去說明比喻,但都不能將塔的真相表露出來。可是人們從這些語言的說明中,到底也能依稀知道了塔的形像。佛法也是如此,釋尊假藉語文的說明來顯示諸法實相的理體,這語文的顯示,雖並不就是實相的本身,但衆生可從這語文的顯示中去領會它。二、「大悲等 [P169] 流」:釋尊體證諸法實相,解脫生死苦輪,這實相的妙法,釋尊雖然了知,而無邊的衆生,仍然沈迷在生死煩惱的深淵中,故釋尊爲了悲憫衆生,以悲願力,發動智慧,而將自己證悟的法門宣示出來。因此釋尊的說法,不是爲了生活,也不是爲了爭勝求榮自大,純系從悲心的激發,利益衆生,而說出的大悲等流法。
佛法出現之後,傳布中國、日本等地,爲了適應時代與衆生關系,而産生各宗各派。這情形,不但在中國、日本如此,即在印度本土,也形成了許多宗派。說到古代的各宗各派,這些宗派的起源,是有它底特殊來曆的,決不是因智者講『法華經』而就成爲天臺一派,也不因龍樹讀『般若經』而成爲性空的一派。太虛大師曾說:各宗各派的成立,皆由古代祖師依其修行經驗爲主…
《佛法是救世之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