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是救世之光▪P39

  ..續本文上一頁對這叁藏教典,各有所重,如緬甸,極重視七部阿毗達磨,研習的學風很盛。而在泰國,則著重經、律,研究論典的少。在他們的心目中,經和律,是如來親自開演的,論典爲後世論師的撰集,自然比不上經律的尊貴。雖有傳說,佛在天上爲母說法叁月,所說即系阿毗達磨,但這種傳說,並不能爲教界所公認。所以從過去到現在,泰國的佛教,尤其法宗派,總是特重經、律,不大重視論典。近來,大宗派也派遣僧徒到緬甸學習 [P367] 阿毗達磨,然成就還不大。故在義理方面,研究闡發,似還不及其它的佛教國家。

  談到修行,泰國的出家比丘,首重持戒。不但對于殺、盜、淫、妄等重戒,持守嚴謹;就是穿衣吃飯,出入應對,如何說法,甚至臨死時應當如何等等,大抵都奉行佛的規製。律本就包含著僧衆的衣食住行,生活習慣。從這方面說,奉行大乘佛法的地區,不但日本佛教,就是我們中國,也不及他們的嚴格。我國說到修行,著重「吃素念佛,戒殺放生」(似乎特重不殺生戒)。佛法的修行項目,應該是戒定慧叁學,六度四攝。泰國比丘特重戒律,生活較嚴肅,而對于定、慧,似少有精深的造詣。當今的老僧皇,聽說修習數息觀。在大宗派的大學裏,見有一位潮洲籍比丘,修定有相當成就。學校的主持人,特別叫他來表演給我們看。他先拜佛,然後攝身靜坐,不到一分鍾,就入定了。他的定功,即所謂初禅,五根都不起作用。聽說,泰國比丘少有修禅定的,近代曾派人去緬甸學習瑜伽,這大概是從緬甸傳來的。瑜伽原是共世間法,印度的修習很盛。據尼赫魯說, [P368] 全印有一萬多人。這是經過相當修習以後,身心起了變化,每能引發起出常人的功力。我參觀那位比丘的表演,心裏總覺得不大適意。修禅定,並不是變把戲,怎好隨時隨地對客表演呢?也許修定的太少了,所以當作神奇一般地炫耀。大體上說,泰國的佛教是可取的,雖然定慧較差,而卻能尊重戒律,過著較嚴謹的宗教生活。戒爲定慧之本,有了戒學作基礎,如專心定慧,相信是可以大有成就的。

  二、佛教機構:泰國佛教的組織,出家的,有僧官製,由僧官分層統攝,已如上述。在家居士,有佛教總會,其任務爲:團結在家信徒,護持叁寶,協助僧團,推動佛教,興辦社會公益事業。政府方面,有宗教廳,這是政府與佛教聯系的機構。而實際上,宗教廳的事情很少,因爲僧團中事,有僧人自己辦理,不須政府過問。宗教廳的主要工作,是替寺院代收田租或房租,所以僧衆與人民間,沒有直接的經濟糾紛。如此次的慶典,宗教廳是負著最繁重的任務。佛教總會,純是一種在家組織,跟我們中國佛教會,性質不同,因爲他們祗是護持僧團,而 [P369] 絕不管僧團的內部事。同時,也和中國的居士林、蓮社等不一樣。他們雖很有組織,但如要拜佛,聽經,或作佛事,都到僧寺中去,從不與僧團爭執;不像我國的蓮社與居士林,成爲變相的寺廟。近幾年來,佛教總會在社會上非常活躍,一般青年和婦女,也被領導起來,配合著推動佛教。像這些事,都由佛教總會去做,出家人則過著出家的生活。所以泰國的佛教,雖然在家出家各有組織,各做各的事,而配合起來,怡好能住持正法,利濟衆生。過去,太虛大師曾經建議中國佛教,將出家僧尼和在家居士各別組織;僧尼們專事修行辦道,弘揚佛法;居士們則協助僧尼,護持佛法,發展社會慈善事業。其意義,和泰國的現行佛教製,甚相吻合。不過,目前的中國佛教,還難做到那個樣子。

  叁、出家教育與一般教育:泰國的佛化教育,非常普遍,有一般的社會學校,有專修佛法的佛教學校。其出家教育,按新學製的規定,最初叁年,學泰文佛法,相當于中學程度,次兩年學巴利文,等于大學的預科,然後叁年大學,專修巴利教典。現在泰國的佛教大學有兩所,一屬法宗派,一屬大宗派,這純爲出家 [P370] 衆的佛教大學,跟日本佛教徒辦的一般大學不同。法宗派大學有學生八、九百人,大宗派有一千多。巴利文學院和泰文的佛教學校很多──幾乎每一大寺院,都有佛教中學,授以泰文佛學;或辦有巴利文學院。泰國政府爲了提倡佛法,對于學習巴利文,予以優待。如服兵役,是每個國, 民應盡的, 義務。可是有一特殊法令:凡學巴利文及格的,均可免役。因此出家衆學巴利文的很多,也格外用功。至于普通學校,也與其它各國一樣,分小學、中學、大學叁級製。小學和中學,大部分辦在寺院中,都有出家人教授佛法,每星期一課或兩課。在小學裏,講授的是釋尊故事及佛陀因地的本生談,從佛菩薩的偉大行願中,使小學生都能領解佛教的精神。中學則教以因緣,四谛,八正道等簡單教義。這些學校,雖以一般學科爲主,但出家人在學校裏很有權力,如果學校辨得不好,或有不妥當的教職員,即可隨時建義改善,調整。至如巴利文學校,學生全是出家的。大學教師,也大半由出家人擔任,因出家人對佛法才有正確而深刻的了解。這些佛教大學的教授,待遇非常微薄,每月約叁百元泰幣。出家人穿的吃的,都由施主供養,有叁 [P371] 百元也就不錯了,但若要補充其它學科,如外文或一般社會科目,要聘在家教授,那就會發生困難,因爲待遇太低。

  過去,泰國的教育與佛教,原是合一的。在未興辦學校以前,人民要受教育,必須到寺院裏去學,及創設現代化的學校,也得到寺院僧衆的充分合作。後來,一般教育,才多少與佛教離開。現在有人覺察到,教育與佛教脫離,對泰國的國家民族是並不理想的。教育,偏于知識技能的教育,如沒有佛教作核心,可能發生不良的影響。所以近年來,佛教總會正努力于如何使佛教與教育,作更緊密的聯系。

  四、僧衆與信衆的關系:宗教的存在與發揚,主要爲對于民間,做些什麼事,而能與信衆起著密切的關系。泰國的佛教,能夠普遍深入民間,成爲每個人民的精神寄托,這自然不能不歸功于僧衆。然而,泰國的出家人,並不如一般大乘佛教徒說的,怎樣走入社會,去辦許多事業,以贏得民衆的好感,他們只是嚴守出家的本位。但怎能與社會發生關系呢?第一是供僧:在泰國,凡在家人家裏有 [P372] 事,如新屋落成,店鋪開張,或結婚,生小孩,做壽,有病,或死亡等等,都請僧供養,或請到家裏供養,或備好飲食,等出家人早上出來托缽,恭敬地奉與他們。僧衆受供之後,就給他們回向祝福。這種乞食與供僧製度,使僧衆與信徒間發生緊密的聯系。第二是說法:每一寺院,都有固定弘法的日期,普通是每周一次(不用禮拜日,因這是西方神教所創說)。佛教的古法,是以月亮的盈虧來計日子。如初一、十五、初八、廿叁,在中國的叢林裏,即爲放香(休假)日;泰國則以此四天爲布教日。一般民衆,每逢布教日,可以聽法。這樣,一方面是信徒供僧,一方面是僧衆說法,佛教與社會,宗教師與民衆之間,無形中就接近了。在中國,信徒家裏死了人,就請和尚念經拜忏。泰國民衆如遇此等喪事,則供僧;或在死者的遺産中,拿出一部分來修建寺院,印贈經典。雖也有到寺裏請僧超度的,但較少,時間也短,不像中國那樣,幾乎以念經拜忏爲職業。總之,他們從小孩生下來,到大了結婚,乃至死亡,一生都浸潤在佛化生活中。所以泰國的出家人,雖不問世事,不辦社會事業,但卻與社會接近,聯系著廣大的徒衆,使佛教獲得了全面的開展。 [P373]

  五、出家衆的生活情況:泰國僧衆的生活,可說與釋尊時代的生活方式,是比較接近的。如穿衣服,因爲天氣暖和,確能遵循叁衣的規製。叁衣是五衣,七衣,大衣,都是佛在世時的樣子。衣服簡單,不像我們中國,單的夾的棉的,鞋子帽子一大堆。不過他們的叁衣,一律黃色,是否符合古製,是很有問題的。至于吃飯,也仍遵行佛世的托缽製度。在曼谷,每天早晨六點鍾至六點半,滿街都是托缽化食的黃衣僧,其中也分兩派,一派用手捧著,一派比較方便,用絡缽囊挂著。化食極容易,一刻工夫,每人的缽裏都滿滿的,可見泰人的信心是怎樣了!泰國的出家人,差不多每人都有一少年跟侍,僧王僧官則不止一人。這都是民衆自願送到寺裏服務的,一面爲出家人做事,培福,一面學習禮儀,聽出家人講佛教故事等。這些少年,住在寺裏,飲食也是出家人化來的飯食。他們每天化一次,就夠自己吃兩餐,小孩吃叁餐。當天化到的,當天吃完,不留過明天(這是佛製)。泰僧的經濟生活,穿衣,吃飯,都簡單而容易解決。我時常感覺到,中 [P374] 國的出家人,一天到晚,爲衣食而忙。從前的寺院,或靠田産收租,或靠香火,靠遊客,或做經忏來維持生活。終年爲應酬忙碌,真正的佛事,反而做得少了。泰僧因實行乞食製,寺裏沒有廚房,沒有居士到寺裏吃飯,省卻許多人情俗事。再談到住的問題,泰國的寺院,佛殿和僧房是分開的,供佛的殿堂,空明高廣,而並不住人。即管理佛堂的香燈,也不住在裏面。在一類功利者看來,也許有點惋惜,其實應該這樣,才能使人發生清淨莊嚴的感覺,培養信徒的宗教情緒(日本等寺院,都是不駐兵及機關借用的)。僧衆的住房,都在佛寺邊,清靜適用,會客室等,也有現代化的設備。但僧房,睡床,都極簡單,僧皇也還睡的小床。因佛教製度,不許比丘睡高廣大床。出家人對于寺院的修建,是不消勞心的。寺院是佛教的,叁寶的,如損壞了,就應由信衆修理;僧衆只是提議興修而已。若房舍圯壞,而當地的信徒不肯發心,那就離開,另找別寺棲身去。事實上,他們的寺院,大都是清淨莊嚴,不會壞到沒有人修理(除了特殊情形,如大城寺院的大破壞)。就是鄉下,人口少,寺院規模小些,也決不致破爛不堪,無人聞問。 [P375] 泰國的出家人,不愁衣食,不愁住處,就是醫藥、交通等問題,也都能夠獲得解…

《佛法是救世之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