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門深入與廣學多聞▪P2

  ..續本文上一頁定叁昧門,隨諸衆生起病門,一切對治諸法門,隨彼衆生煩惱性,如應說法廣開化。如是一切諸法門,隨其本性而濟度,一切天人莫能知,是自在勝叁昧力。”[6]禅宗六祖慧能大師《壇經》說:“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7]太虛大師在《佛乘宗要論》說:“佛之與法皆隨世間衆生發現流行。世間衆生染有深淺,覺有先後,種種差別,各各不同,而佛法因之亦有種種差別、各各不同以應之。約言佛法爲八萬四千法門,雖雲繁多,而利樂衆生則一。是爲佛法隨世界衆生現行的原則。”[8]

  在學佛上,因各類人的契合點不完全相同,其適用的法門也就有所差異。對個人而言,光靠一個法門可能也是不夠的。在修行的整個心路曆程之中,不同的階段可能要用不同的法門對治自己的問題,所以一般會用到多種法門。如果只執著用一個法,就可能會障礙其他無量法。就如一個人一生中可能會得各種病,但如果無論生什麼病都只用一味藥,而排斥其它的藥,怎麼能保證有好的療效呢?《華嚴經》中說:“若有貪欲、瞋恚、癡,忿、覆、悭、嫉及憍、谄,八萬四千煩惱異,皆令聞說彼治法。若未具修白淨法,令其聞說十戒行;已能布施調伏人,令聞寂滅涅槃音。”[9]《大智度論》說:“六波羅蜜是菩薩初發心道;次行四禅、八背舍、九次第定及叁十七道品,但求涅槃;十八空、佛十力等微細,但爲求佛道。六波羅蜜道多爲衆生故;叁十七品等但求涅槃;十八空等于涅槃中出過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道。是叁種皆是生身菩薩所行。所以者何?分別諸法故。今又一切法皆是菩薩道,是法性生身菩薩所行,不見諸法有好惡,安立諸法平等相故。此中佛自說因緣:菩薩應學一切法;若一法不學,則不能得一切種智。學一切法者,用一切種門,思惟籌量、修觀通達。”[10]

  當我們與一個法門非常相應並産生好樂心理時,很容易心生驕慢而輕視其他人所學的法門。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心態,我們不可把八萬四千法門對立起來,因爲法法皆相通相融、相得益彰。比如一座大樓,每個門都是相通的,每個門都有用,我們不能只要一個門而舍棄其它的門。所有的法門共同構成了整個佛教大廈的整體,因此不應以一種比較高下的世俗心態來學習佛法。無論對哪一個法門,都決不可隨意輕毀。《菩提道次第廣論》說:“如《白蓮華》及《谛者品》宣說:一切佛語,或實或權,皆是開示成佛方便。有未解是義者,妄執一類爲成佛方便及執他類爲成佛障礙,遂判好惡,應理非理,及大小乘,謂其菩薩須于是學,此不須學,執爲應舍,遂成謗法。《遍攝一切研磨經》雲:“曼殊室利!毀謗正法,業障細微。曼殊室利!若于如來所說聖語,于其一類起善妙想,于其一類起惡劣想,是爲謗法。若謗法者,由謗法故,是謗如來,是謗僧伽。若作是雲:此則應理,此非應理,是爲謗法。若作是言:此是爲諸菩薩宣說,此是爲諸聲聞宣說,是爲謗法。若作是言:此是爲諸獨覺宣說,是爲謗法。若作是言:此者非諸菩薩所學,是爲謗法。””[11]太虛大師在《佛法僧義廣論》說:“無論哪一宗,都有最殊勝的宗致,才能成立一宗。各宗所修的路途不同,但所趣向目的無非是唯一佛果,亦皆以真如實相爲本,這就是殊途同歸。所以無論修學哪一宗,都有莫大的利益,不得專贊此而謗斥彼宗,應當不相障礙。各宗各闡揚其特殊的勝義,同時並了知真本覺果之無二無別。倘使能悟平等性、發大悲心而修證,不管走哪一條路,總可證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果,都是沒有差別,平等平等。所以中國佛教有大乘八宗者,亦是曆代菩薩祖師依佛開的方便法門而施設。衆生喜歡哪一宗法門就隨意擇取修行,各各皆可起殊勝的觀行,證無二的真理及成無上的佛果。”[12]

  從終極意義上講,既然要建立成佛的宗旨,就必須具備開闊的心胸,對任何法門都不排斥,以策發“法門無量誓願學”的精神。《大乘入道次第》亦說:“夫天池別乎行潦者,百川納而莫遺;地嶽殊于推阜者,衆塵積而無棄故;求無上正等菩提,一切諸行莫不備習。”[13]

  如何有序地修習無量法門呢?如何入一法門而兼通衆多法門呢?依師至關重要。因爲依師能幫我們熏習正知見。所謂正知見,就是能准確看見門在什麼地方,知道從哪個門進去,從哪個門出來。善知識以正知見來教授和引導我們走入正確的門道。有了正知見,才知道如何用功修行,才能非常清楚下手處在哪裏、下一步該怎麼走。《圓覺經》說:“末世衆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14]《解脫道論》說:

  若初坐禅人欲生禅定,當覓勝善知識。何以故?初坐禅欲生禅定,得最勝定,若離善知識,成不住分,如經中說。有雲:比丘成于退分,如人獨遊遠國,無侶開示,隨意自行,如象無鈎。若坐禅人所修之行,得善知識說法教誡,令其攝受,示除過患,使得善法,從教修行,精勤苦行,得最勝定,如富商主衆所敬貴,如親善人,如親父母。善知識者,如象所系,令不動故;如禦車人,使隨去住故;如人執舵,爲得善道;如醫治病,爲消苦楚;猶如天雨,潤益諸種;如母養兒,如父教子,如親無難,如友饒益,如師教誡,一切善法依是成滿。是故世尊教于難陀一切梵行、所謂善知識,是故當覓勝善之人爲善朋友。(卷第二)

  即使宿生修行等流很強的人也要靠善知識的點化,更何況從未走過修行之路的普通人呢?《大乘起信論》說:“又諸佛法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乃得成辦。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無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燒木,無有是處。衆生亦爾,雖有正因熏習之力,若不值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爲緣,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若雖有外緣之力,而內淨法未有熏習力者,亦不能究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若因緣具足者,所謂自有熏習之力,又爲諸佛菩薩等慈悲願護故,能起厭苦之心,信有涅槃,修習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則值諸佛菩薩示教利喜,乃能進趣,向涅槃道。”[15]《壇經》中亦說:“我于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

  跟隨不同的善知識,熏習出來的知見是不同的,這就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和不同的道路,但都能通達佛法的殿堂。而如果我們到處亂熏,這裏聽一下,那裏聽一下,分別計較,不能會通,知見就熏習不成;熏不成,就不能通達。以分別心,認爲處處相違,這是不行的。《靈峰宗論》說:“學不難努力自修,難親近知識;不難高談名理,難實踐躬行。蓋單恃己靈,錯修多端;尊師取友,熏習成性。”(卷第二)

  叁、一切法門返觀自心,善觀五蘊廣演萬法

   各種法門千差萬別,如何能不相違?如何善巧修習?這裏的關鍵在于要認識到叁藏十二部中的所有法門都是用來對治自己的煩惱的。修道人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自己,而非他人。如《壇經》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靈峰宗論》說:“無法不從心造,無法不即心具,識取自心,佛祖道盡矣!”(卷第二)心向內緣,把自己心中的問題弄清楚了,外在問題就不會成爲問題,或者很容易就可以化解。

  面對自己,從五蘊法開始。人由五蘊和合而成,身心的各種問題都可以納入五蘊的範疇,即色、受、想、行、識。五蘊法時時刻刻與我們在一起,所以最容易修習。內在的五蘊法悟透了,然後再由此推廣到一切法,都能跟五蘊法相攝。佛法可以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來涵攝一切。五蘊是略法,十二處是中法,十八界是廣法,從此再開出無量無邊的法。《大乘阿毗達磨集論》說:

  蘊、界、處各有幾?蘊有五,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界有十八,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處有十二,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卷第一)

  一切衆生的身形和外在的山河大地,都攝入色蘊的範疇。《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雲:

  雲何建立色蘊?謂諸所有色,若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雲何四大種?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何等地界?謂堅硬性。何等水界?謂流濕性。何等火界?謂溫熱性。何等風界?謂輕等動性。雲何所造色?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聲、香、味、所觸一分,及法處所攝色。何等眼根?謂四大種所造眼識所依清淨色。何等耳根?謂四大種所造耳識所依清淨色。何等鼻根?謂四大種所造鼻識所依清淨色。何等舌根?謂四大種所造舌識所依清淨色。何等身根?謂四大種所造身識所依清淨色。何等爲色?謂四大種所造眼根所行義,謂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粗、細、高、下、正、不正、光、影、明、暗、雲、煙、塵、霧、迥色、表色、空一顯色。此複叁種,謂妙、不妙、俱相違色。何等爲聲?謂四大種所造耳根所取義,或可意,或不可意,或俱相違,或執受大種爲因,或不執受大種爲因,或俱大種爲因,或世所極成,或成所引,或遍計所起,或聖言所攝,或非聖言所攝。何等爲香?謂四大種所造鼻根所取義,謂好香、惡香、平等香、俱生香、和合香、變異香。何等爲味?謂四大種所造舌根所取義,謂苦、酢、甘、辛、鹹、淡,或可意,或不可意,或俱相違,或俱生,或和合,或變異。何等所觸一分?謂四大種所造身根所取義,謂滑性、澀性、輕性、重性、軟性、緩、急、冷、饑、渴、飽、力、劣、悶、癢、黏、病、老、死、疲、息、勇。何等法處所攝…

《一門深入與廣學多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感悟人生 前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