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门深入与广学多闻

  一门深入与广学多闻

  学诚

  【内容提要】在学佛上,因各类人的契合点不完全相同,其适用的法门也就有所差异。在修行的整个心路历程之中,不同的阶段可能要用不同的法门对治问题。如何有序地修习无量法门呢?如何入一法门而兼通众多法门呢?善知识的引导至关重要,并还要认识到所有法门都  是用来对治烦恼的。树立起正确的知见,正确处理一门与多门的关系,积极忏悔业障,这样身心就能安住,佛法学修也能稳步增上。

  【关键词】一门深入 广学多闻 依师 观心 慈心持戒

  【作 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第一副院长。

  一、法门广开皆由方便,良药对症各有千秋

   我们常常说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也常常说“一门深入,广学多闻”。广学多闻就是学习众多的法门,那么一门与多门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区别呢?很多人因为弄不清楚、没有理解好而在学佛法过程中产生很多疑惑:自己是学戒,还是修定?是开智慧,还是集福德?是学禅宗,还是学净土?是学密宗,还是学显宗?……不明白自己究竟要学什么,这都是对佛法没有理解透彻造成的。

  首先要清楚“门”的含义。每栋建筑内外都要设置许多门,为什么要开设这么多门?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更方便。试想要是没有设置可以开关的门,外面的大风直接吹进来,室内就不能保暖;一个人正在房间工作或学习时,其他人路过,就会受到干扰;要是没有设置分隔的房间和相应的门,整个建筑就会变成一个很大的单一空间。所以,门是为了保暖、通行便利、划分功能区间等实用目的而开设的,是为我们服务的。既然如此,我们就要懂得如何使用门,从哪个门进、从哪个门出,以及通过哪些门才能前往我们想去的房间。

  这个道理看似简单,其实里面有很深的学问,与佛法也完全相通。法门是修行成佛的方便,每个法门针对不同的烦恼,有其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如姚秦僧肇法师《注维摩诘经》云:“言为世则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1]《方广大庄严经》说:

  何等名为百八法门?信是法门,意乐不断故;净心是法门,除乱浊故;喜是法门,安隐心故;爱乐是法门,心清净故;身戒是法门,除三恶故;语戒是法门,离四过故;意戒是法门,断三毒故;念佛是法门,见佛清净故;念法是法门,说法清净故;念僧是法门,证获圣道故;念舍是法门,弃一切事故;念戒是法门,诸愿满足故;念天是法门,起广大心故;慈是法门,超映一切诸福事业故;悲是法门,增上不害故;喜是法门,离一切忧恼故;舍是法门,自离五欲及教他离故;无常是法门,息诸贪爱故;苦是法门,愿求永断故;无我是法门,不着我故;寂灭是法门,不令贪爱增长故;惭是法门,内清净故;愧是法门,外清净故;谛是法门,不诳人天故;实是法门,不自欺诳故;法行是法门,依于法故;三归是法门,超三恶趣故;知所作是法门,已立善根不令失坏故;解所作是法门,不因他悟故;自知是法门,不自矜高故;知众生是法门,不轻毁他故;知法是法门,随法修行故;知时是法门,无痴暗见故;破坏憍慢是法门,智慧满足故;无障碍心是法门,防护自他故;不恨是法门,由不悔故;胜解是法门,无疑滞故;不净观是法门,断诸欲觉故;不瞋是法门,断恚觉故;无痴是法门,破坏无智故;求法是法门,依止于义故;乐法是法门,证契明法故;多闻是法门,如理观察故;方便是法门,正勤修行故;遍知名色是法门,超过一切和合爱着故;拔除因见是法门,证得解脱故;断贪瞋是法门,不着痴垢故;妙巧是法门,遍知苦故;界性平等是法门,由永断集故;不取是法门,勤修正道故;无生忍是法门,于灭作证故;身念住是法门,分析观身故;受念住是法门,离一切受故;心念住是法门,智出障翳故;四正勤是法门,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故;四神足是法门,身心轻利故;信是法门,非邪所引故;精进是法门,善思察故;念根是法门,善业所作故;定根是法门,由心解脱故;慧根是法门,智现前证故;信力是法门,能遍超魔力故;精进力是法门,不退转故;念力是法门,不遗忘故;定力是法门,断一切觉故;慧力是法门,无能损坏故;念觉分是法门,如实住法故;择法觉分是法门,圆满一切法故;精进觉分是法门,智决定故;喜觉分是法门,三昧安乐故;轻安觉分是法门,所作成办故;定觉分是法门,平等觉悟一切法故;舍觉分是法门,厌离一切受故;正见是法门,超证圣道故;正思惟是法门,永断一切分别故;正语是法门,一切文字平等觉悟故;正业是法门,无业果报故;正命是法门,离一切希求故;正精进是法门,专趣彼岸故;正念是法门,无念无作无意故;正定是法门,证得三昧不倾动故;菩提心是法门,绍三宝种使不断故;大意乐是法门,不求下乘故;增上意乐是法门,缘无上广大法故;方便正行是法门,圆满一切善根故;檀波罗蜜是法门,成就相好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除悭吝故;尸波罗蜜是法门,超过一切恶道难处,教化众生守禁戒故;羼提波罗蜜是法门,永离憍慢、瞋恚等一切烦恼,教化众生断诸结故;毗离耶波罗蜜是法门,成就引发一切善法,教化众生除懒惰故;禅波罗蜜是法门,出生一切禅定神通,教化乱意众生故;般若波罗蜜是法门,永断无明有所得见,教化愚痴暗蔽恶慧众生故;方便善巧是法门,随诸众生种种意解,现诸威仪及示一切佛法安立故;四摄事是法门,摄诸群生令求趣证大菩提法故;成熟众生是法门,不着己乐、利他无倦故;受持正法是法门,断一切众生杂染故;福德资粮是法门,饶益一切众生故;智慧资粮是法门,圆满十力故;奢摩他资粮是法门,证得如来三昧故;毗钵舍那资粮是法门,获得慧眼故;无碍解是法门,获得法眼故;决择是法门,佛眼清净故;陀罗尼是法门,能持一切佛法故;辩才是法门,巧说言词令一切众生欢喜满足故;顺法忍是法门,随顺一切佛法故;无生法忍是法门,得授记莂故;不退转地是法门,圆满一切佛法故;诸地增进是法门,受一切智位故;灌顶是法门,从兜率天下生,入胎初生,出家苦行,诣菩提场,降魔成佛,转正*轮,起大神通,从忉利天下,现入涅槃故。[2]

  虽然佛法本身是一味的,都是关于用心的方法,是治疗心病的法药,但不可乱用。就像人生病不能乱吃药一样,如果吃错了药,吃得越多越糟糕,最后还会产生抗药性,药也就彻底失去作用了。佛法亦然,四悉檀中的“对治悉檀”指的就是解决烦恼必须找正对治的方法。针对不同的烦恼,要运用不同的法门去对治。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说:“一切大小经律论,虽字字明珠、言言见谛,然各就习气所重、对治所宜,或随时弊不同,救拯有异。”[3]很多人修行出偏差也是因为不了解不同法门的各自作用,用错了法门。比如修不净观对治贪欲,修慈悲观对治瞋恚,修无常观策励精进。而如果用错了法门就会适得其反。如果瞋心重的人去修不净观,可能越修瞋心越重;贪心重的人修慈悲观,可能越修越贪着;修无常观修过头了,可能慈悲心就没有了。《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中说:“多贪行者缘不净境,多瞋行者缘修慈境,多痴行者缘众缘性诸缘起境,憍慢行者缘界差别境,寻思行者缘入出息念境。”[4]《解脱道论》中说:

  欲行人,四无量不应修行,以净相故。何以故?欲行人作意净想,非其所行,如痰病人多食肥腴,非其所宜。瞋行人,十不净想不应修行,瞋恚想故。瞋恚作意非其所行,如瞻病人饮食沸热,非其所宜。痴行人,未增长智,不应令起修行处,离方便故。若离方便,其精进无果,如人骑象无钩。欲行人应修不净想及观身,是其欲对治故;瞋行人应修四无量心,是瞋对治故,或当修色一切入,心随逐故;信行人当修六念处,念佛为初信定故;意行人当修观四大、于食不净想、念死、念寂,寂深处故,复次意行人于一切行处无所妨碍;觉行人当修念数息,以断觉故;痴行人以言问法,以时闻法,以恭敬法与师共住,令智增长。[5]

  选择学习什么法门,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的问题,如此才知道该用哪个法门。就如在一座大楼里面,要到达同一个目的地,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路,但必须清楚先到哪个门,然后再到哪个门,最后再进哪个门。法就是一扇扇门,只有选对了门,才能走对路,从而解决问题。这些其实都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即从哪个门入是最方便、最直接、最安全、最稳妥的。对此必须要非常有把握,糊里糊涂是不行的。

  一般人学了几年佛法,很容易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以为自己可以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了,其实不然。人与人千差万别,就像有些人喜欢吃西药而有些人喜欢吃中药,有些人喜欢吃汤药而有些人喜欢吃药丸或是胶囊。如果一个人不喜欢吃汤药,你非让他吃,他就会起烦恼。那个人喜欢吃胶囊,就拿胶囊给他吃好了,吃了就能治病;有的人很忙,不方便吃汤药,只能吃胶囊。佛法也一样,我们不能随便给别人开药方,随便让别人服药,就很可能会出问题。

  二、法法相融无有障碍,门门相通入佛殿堂

   佛为什么要开八万四千法门?普贤菩萨为什么要发十大愿?阿弥陀佛为什么要发四十八愿?是否发一个愿就可以了?其实不然。不同的愿代表不同的法门,都源自佛菩萨对众生的大悲心。正是为了照顾不同根基众生的需要,佛菩萨才开出众多法门。《华严经》说:“欲安一切众生类,出生自在胜三昧,一切所行诸功德,无量方便度众生。或现供养如来门,或现一切布施门,或现具足持戒门,或现无尽忍辱门,无量苦行精进门,禅定寂静三昧门,无量大辩智慧门,一切所行方便门,现四无量神通门,大慈大悲四摄门,无量功德智慧门,一切缘起解脱门,清净根力道法门,或现声闻小乘门,或现缘觉中乘门,或现无上大乘门,或现无常众苦门,或现无我众生门,或现不净离欲门,寂静灭…

《一门深入与广学多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感悟人生 前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