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门深入与广学多闻▪P2

  ..续本文上一页定三昧门,随诸众生起病门,一切对治诸法门,随彼众生烦恼性,如应说法广开化。如是一切诸法门,随其本性而济度,一切天人莫能知,是自在胜三昧力。”[6]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坛经》说:“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7]太虚大师在《佛乘宗要论》说:“佛之与法皆随世间众生发现流行。世间众生染有深浅,觉有先后,种种差别,各各不同,而佛法因之亦有种种差别、各各不同以应之。约言佛法为八万四千法门,虽云繁多,而利乐众生则一。是为佛法随世界众生现行的原则。”[8]

  在学佛上,因各类人的契合点不完全相同,其适用的法门也就有所差异。对个人而言,光靠一个法门可能也是不够的。在修行的整个心路历程之中,不同的阶段可能要用不同的法门对治自己的问题,所以一般会用到多种法门。如果只执着用一个法,就可能会障碍其他无量法。就如一个人一生中可能会得各种病,但如果无论生什么病都只用一味药,而排斥其它的药,怎么能保证有好的疗效呢?《华严经》中说:“若有贪欲、瞋恚、痴,忿、覆、悭、嫉及憍、谄,八万四千烦恼异,皆令闻说彼治法。若未具修白净法,令其闻说十戒行;已能布施调伏人,令闻寂灭涅槃音。”[9]《大智度论》说:“六波罗蜜是菩萨初发心道;次行四禅、八背舍、九次第定及三十七道品,但求涅槃;十八空、佛十力等微细,但为求佛道。六波罗蜜道多为众生故;三十七品等但求涅槃;十八空等于涅槃中出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道。是三种皆是生身菩萨所行。所以者何?分别诸法故。今又一切法皆是菩萨道,是法性生身菩萨所行,不见诸法有好恶,安立诸法平等相故。此中佛自说因缘:菩萨应学一切法;若一法不学,则不能得一切种智。学一切法者,用一切种门,思惟筹量、修观通达。”[10]

  当我们与一个法门非常相应并产生好乐心理时,很容易心生骄慢而轻视其他人所学的法门。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心态,我们不可把八万四千法门对立起来,因为法法皆相通相融、相得益彰。比如一座大楼,每个门都是相通的,每个门都有用,我们不能只要一个门而舍弃其它的门。所有的法门共同构成了整个佛教大厦的整体,因此不应以一种比较高下的世俗心态来学习佛法。无论对哪一个法门,都决不可随意轻毁。《菩提道次第广论》说:“如《白莲华》及《谛者品》宣说:一切佛语,或实或权,皆是开示成佛方便。有未解是义者,妄执一类为成佛方便及执他类为成佛障碍,遂判好恶,应理非理,及大小乘,谓其菩萨须于是学,此不须学,执为应舍,遂成谤法。《遍摄一切研磨经》云:“曼殊室利!毁谤正法,业障细微。曼殊室利!若于如来所说圣语,于其一类起善妙想,于其一类起恶劣想,是为谤法。若谤法者,由谤法故,是谤如来,是谤僧伽。若作是云:此则应理,此非应理,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是为诸菩萨宣说,此是为诸声闻宣说,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是为诸独觉宣说,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者非诸菩萨所学,是为谤法。””[11]太虚大师在《佛法僧义广论》说:“无论哪一宗,都有最殊胜的宗致,才能成立一宗。各宗所修的路途不同,但所趣向目的无非是唯一佛果,亦皆以真如实相为本,这就是殊途同归。所以无论修学哪一宗,都有莫大的利益,不得专赞此而谤斥彼宗,应当不相障碍。各宗各阐扬其特殊的胜义,同时并了知真本觉果之无二无别。倘使能悟平等性、发大悲心而修证,不管走哪一条路,总可证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都是没有差别,平等平等。所以中国佛教有大乘八宗者,亦是历代菩萨祖师依佛开的方便法门而施设。众生喜欢哪一宗法门就随意择取修行,各各皆可起殊胜的观行,证无二的真理及成无上的佛果。”[12]

  从终极意义上讲,既然要建立成佛的宗旨,就必须具备开阔的心胸,对任何法门都不排斥,以策发“法门无量誓愿学”的精神。《大乘入道次第》亦说:“夫天池别乎行潦者,百川纳而莫遗;地岳殊于推阜者,众尘积而无弃故;求无上正等菩提,一切诸行莫不备习。”[13]

  如何有序地修习无量法门呢?如何入一法门而兼通众多法门呢?依师至关重要。因为依师能帮我们熏习正知见。所谓正知见,就是能准确看见门在什么地方,知道从哪个门进去,从哪个门出来。善知识以正知见来教授和引导我们走入正确的门道。有了正知见,才知道如何用功修行,才能非常清楚下手处在哪里、下一步该怎么走。《圆觉经》说:“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14]《解脱道论》说:

  若初坐禅人欲生禅定,当觅胜善知识。何以故?初坐禅欲生禅定,得最胜定,若离善知识,成不住分,如经中说。有云:比丘成于退分,如人独游远国,无侣开示,随意自行,如象无钩。若坐禅人所修之行,得善知识说法教诫,令其摄受,示除过患,使得善法,从教修行,精勤苦行,得最胜定,如富商主众所敬贵,如亲善人,如亲父母。善知识者,如象所系,令不动故;如御车人,使随去住故;如人执舵,为得善道;如医治病,为消苦楚;犹如天雨,润益诸种;如母养儿,如父教子,如亲无难,如友饶益,如师教诫,一切善法依是成满。是故世尊教于难陀一切梵行、所谓善知识,是故当觅胜善之人为善朋友。(卷第二)

  即使宿生修行等流很强的人也要靠善知识的点化,更何况从未走过修行之路的普通人呢?《大乘起信论》说:“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值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若虽有外缘之力,而内净法未有熏习力者,亦不能究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若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槃,修习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槃道。”[15]《坛经》中亦说:“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

  跟随不同的善知识,熏习出来的知见是不同的,这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道路,但都能通达佛法的殿堂。而如果我们到处乱熏,这里听一下,那里听一下,分别计较,不能会通,知见就熏习不成;熏不成,就不能通达。以分别心,认为处处相违,这是不行的。《灵峰宗论》说:“学不难努力自修,难亲近知识;不难高谈名理,难实践躬行。盖单恃己灵,错修多端;尊师取友,熏习成性。”(卷第二)

  三、一切法门返观自心,善观五蕴广演万法

   各种法门千差万别,如何能不相违?如何善巧修习?这里的关键在于要认识到三藏十二部中的所有法门都是用来对治自己的烦恼的。修道人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自己,而非他人。如《坛经》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灵峰宗论》说:“无法不从心造,无法不即心具,识取自心,佛祖道尽矣!”(卷第二)心向内缘,把自己心中的问题弄清楚了,外在问题就不会成为问题,或者很容易就可以化解。

  面对自己,从五蕴法开始。人由五蕴和合而成,身心的各种问题都可以纳入五蕴的范畴,即色、受、想、行、识。五蕴法时时刻刻与我们在一起,所以最容易修习。内在的五蕴法悟透了,然后再由此推广到一切法,都能跟五蕴法相摄。佛法可以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来涵摄一切。五蕴是略法,十二处是中法,十八界是广法,从此再开出无量无边的法。《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说:

  蕴、界、处各有几?蕴有五,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界有十八,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处有十二,谓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卷第一)

  一切众生的身形和外在的山河大地,都摄入色蕴的范畴。《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云:

  云何建立色蕴?谓诸所有色,若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何等地界?谓坚硬性。何等水界?谓流湿性。何等火界?谓温热性。何等风界?谓轻等动性。云何所造色?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声、香、味、所触一分,及法处所摄色。何等眼根?谓四大种所造眼识所依清净色。何等耳根?谓四大种所造耳识所依清净色。何等鼻根?谓四大种所造鼻识所依清净色。何等舌根?谓四大种所造舌识所依清净色。何等身根?谓四大种所造身识所依清净色。何等为色?谓四大种所造眼根所行义,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粗、细、高、下、正、不正、光、影、明、暗、云、烟、尘、雾、迥色、表色、空一显色。此复三种,谓妙、不妙、俱相违色。何等为声?谓四大种所造耳根所取义,或可意,或不可意,或俱相违,或执受大种为因,或不执受大种为因,或俱大种为因,或世所极成,或成所引,或遍计所起,或圣言所摄,或非圣言所摄。何等为香?谓四大种所造鼻根所取义,谓好香、恶香、平等香、俱生香、和合香、变异香。何等为味?谓四大种所造舌根所取义,谓苦、酢、甘、辛、咸、淡,或可意,或不可意,或俱相违,或俱生,或和合,或变异。何等所触一分?谓四大种所造身根所取义,谓滑性、涩性、轻性、重性、软性、缓、急、冷、饥、渴、饱、力、劣、闷、痒、黏、病、老、死、疲、息、勇。何等法处所摄…

《一门深入与广学多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感悟人生 前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