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門深入與廣學多聞

  一門深入與廣學多聞

  學誠

  【內容提要】在學佛上,因各類人的契合點不完全相同,其適用的法門也就有所差異。在修行的整個心路曆程之中,不同的階段可能要用不同的法門對治問題。如何有序地修習無量法門呢?如何入一法門而兼通衆多法門呢?善知識的引導至關重要,並還要認識到所有法門都  是用來對治煩惱的。樹立起正確的知見,正確處理一門與多門的關系,積極忏悔業障,這樣身心就能安住,佛法學修也能穩步增上。

  【關鍵詞】一門深入 廣學多聞 依師 觀心 慈心持戒

  【作 者】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學院第一副院長。

  一、法門廣開皆由方便,良藥對症各有千秋

   我們常常說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也常常說“一門深入,廣學多聞”。廣學多聞就是學習衆多的法門,那麼一門與多門有什麼關系、又有什麼區別呢?很多人因爲弄不清楚、沒有理解好而在學佛法過程中産生很多疑惑:自己是學戒,還是修定?是開智慧,還是集福德?是學禅宗,還是學淨土?是學密宗,還是學顯宗?……不明白自己究竟要學什麼,這都是對佛法沒有理解透徹造成的。

  首先要清楚“門”的含義。每棟建築內外都要設置許多門,爲什麼要開設這麼多門?是爲了讓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更方便。試想要是沒有設置可以開關的門,外面的大風直接吹進來,室內就不能保暖;一個人正在房間工作或學習時,其他人路過,就會受到幹擾;要是沒有設置分隔的房間和相應的門,整個建築就會變成一個很大的單一空間。所以,門是爲了保暖、通行便利、劃分功能區間等實用目的而開設的,是爲我們服務的。既然如此,我們就要懂得如何使用門,從哪個門進、從哪個門出,以及通過哪些門才能前往我們想去的房間。

  這個道理看似簡單,其實裏面有很深的學問,與佛法也完全相通。法門是修行成佛的方便,每個法門針對不同的煩惱,有其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如姚秦僧肇法師《注維摩诘經》雲:“言爲世則謂之法,衆聖所由謂之門。”[1]《方廣大莊嚴經》說:

  何等名爲百八法門?信是法門,意樂不斷故;淨心是法門,除亂濁故;喜是法門,安隱心故;愛樂是法門,心清淨故;身戒是法門,除叁惡故;語戒是法門,離四過故;意戒是法門,斷叁毒故;念佛是法門,見佛清淨故;念法是法門,說法清淨故;念僧是法門,證獲聖道故;念舍是法門,棄一切事故;念戒是法門,諸願滿足故;念天是法門,起廣大心故;慈是法門,超映一切諸福事業故;悲是法門,增上不害故;喜是法門,離一切憂惱故;舍是法門,自離五欲及教他離故;無常是法門,息諸貪愛故;苦是法門,願求永斷故;無我是法門,不著我故;寂滅是法門,不令貪愛增長故;慚是法門,內清淨故;愧是法門,外清淨故;谛是法門,不诳人天故;實是法門,不自欺诳故;法行是法門,依于法故;叁歸是法門,超叁惡趣故;知所作是法門,已立善根不令失壞故;解所作是法門,不因他悟故;自知是法門,不自矜高故;知衆生是法門,不輕毀他故;知法是法門,隨法修行故;知時是法門,無癡暗見故;破壞憍慢是法門,智慧滿足故;無障礙心是法門,防護自他故;不恨是法門,由不悔故;勝解是法門,無疑滯故;不淨觀是法門,斷諸欲覺故;不瞋是法門,斷恚覺故;無癡是法門,破壞無智故;求法是法門,依止于義故;樂法是法門,證契明法故;多聞是法門,如理觀察故;方便是法門,正勤修行故;遍知名色是法門,超過一切和合愛著故;拔除因見是法門,證得解脫故;斷貪瞋是法門,不著癡垢故;妙巧是法門,遍知苦故;界性平等是法門,由永斷集故;不取是法門,勤修正道故;無生忍是法門,于滅作證故;身念住是法門,分析觀身故;受念住是法門,離一切受故;心念住是法門,智出障翳故;四正勤是法門,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故;四神足是法門,身心輕利故;信是法門,非邪所引故;精進是法門,善思察故;念根是法門,善業所作故;定根是法門,由心解脫故;慧根是法門,智現前證故;信力是法門,能遍超魔力故;精進力是法門,不退轉故;念力是法門,不遺忘故;定力是法門,斷一切覺故;慧力是法門,無能損壞故;念覺分是法門,如實住法故;擇法覺分是法門,圓滿一切法故;精進覺分是法門,智決定故;喜覺分是法門,叁昧安樂故;輕安覺分是法門,所作成辦故;定覺分是法門,平等覺悟一切法故;舍覺分是法門,厭離一切受故;正見是法門,超證聖道故;正思惟是法門,永斷一切分別故;正語是法門,一切文字平等覺悟故;正業是法門,無業果報故;正命是法門,離一切希求故;正精進是法門,專趣彼岸故;正念是法門,無念無作無意故;正定是法門,證得叁昧不傾動故;菩提心是法門,紹叁寶種使不斷故;大意樂是法門,不求下乘故;增上意樂是法門,緣無上廣大法故;方便正行是法門,圓滿一切善根故;檀波羅蜜是法門,成就相好淨佛國土,教化衆生除悭吝故;屍波羅蜜是法門,超過一切惡道難處,教化衆生守禁戒故;羼提波羅蜜是法門,永離憍慢、瞋恚等一切煩惱,教化衆生斷諸結故;毗離耶波羅蜜是法門,成就引發一切善法,教化衆生除懶惰故;禅波羅蜜是法門,出生一切禅定神通,教化亂意衆生故;般若波羅蜜是法門,永斷無明有所得見,教化愚癡暗蔽惡慧衆生故;方便善巧是法門,隨諸衆生種種意解,現諸威儀及示一切佛法安立故;四攝事是法門,攝諸群生令求趣證大菩提法故;成熟衆生是法門,不著己樂、利他無倦故;受持正法是法門,斷一切衆生雜染故;福德資糧是法門,饒益一切衆生故;智慧資糧是法門,圓滿十力故;奢摩他資糧是法門,證得如來叁昧故;毗缽舍那資糧是法門,獲得慧眼故;無礙解是法門,獲得法眼故;決擇是法門,佛眼清淨故;陀羅尼是法門,能持一切佛法故;辯才是法門,巧說言詞令一切衆生歡喜滿足故;順法忍是法門,隨順一切佛法故;無生法忍是法門,得授記莂故;不退轉地是法門,圓滿一切佛法故;諸地增進是法門,受一切智位故;灌頂是法門,從兜率天下生,入胎初生,出家苦行,詣菩提場,降魔成佛,轉正*輪,起大神通,從忉利天下,現入涅槃故。[2]

  雖然佛法本身是一味的,都是關于用心的方法,是治療心病的法藥,但不可亂用。就像人生病不能亂吃藥一樣,如果吃錯了藥,吃得越多越糟糕,最後還會産生抗藥性,藥也就徹底失去作用了。佛法亦然,四悉檀中的“對治悉檀”指的就是解決煩惱必須找正對治的方法。針對不同的煩惱,要運用不同的法門去對治。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說:“一切大小經律論,雖字字明珠、言言見谛,然各就習氣所重、對治所宜,或隨時弊不同,救拯有異。”[3]很多人修行出偏差也是因爲不了解不同法門的各自作用,用錯了法門。比如修不淨觀對治貪欲,修慈悲觀對治瞋恚,修無常觀策勵精進。而如果用錯了法門就會適得其反。如果瞋心重的人去修不淨觀,可能越修瞋心越重;貪心重的人修慈悲觀,可能越修越貪著;修無常觀修過頭了,可能慈悲心就沒有了。《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中說:“多貪行者緣不淨境,多瞋行者緣修慈境,多癡行者緣衆緣性諸緣起境,憍慢行者緣界差別境,尋思行者緣入出息念境。”[4]《解脫道論》中說:

  欲行人,四無量不應修行,以淨相故。何以故?欲行人作意淨想,非其所行,如痰病人多食肥腴,非其所宜。瞋行人,十不淨想不應修行,瞋恚想故。瞋恚作意非其所行,如瞻病人飲食沸熱,非其所宜。癡行人,未增長智,不應令起修行處,離方便故。若離方便,其精進無果,如人騎象無鈎。欲行人應修不淨想及觀身,是其欲對治故;瞋行人應修四無量心,是瞋對治故,或當修色一切入,心隨逐故;信行人當修六念處,念佛爲初信定故;意行人當修觀四大、于食不淨想、念死、念寂,寂深處故,複次意行人于一切行處無所妨礙;覺行人當修念數息,以斷覺故;癡行人以言問法,以時聞法,以恭敬法與師共住,令智增長。[5]

  選擇學習什麼法門,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的問題,如此才知道該用哪個法門。就如在一座大樓裏面,要到達同一個目的地,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路,但必須清楚先到哪個門,然後再到哪個門,最後再進哪個門。法就是一扇扇門,只有選對了門,才能走對路,從而解決問題。這些其實都有非常明確的標准,即從哪個門入是最方便、最直接、最安全、最穩妥的。對此必須要非常有把握,糊裏糊塗是不行的。

  一般人學了幾年佛法,很容易覺得自己什麼都懂了,以爲自己可以幫助別人解決問題了,其實不然。人與人千差萬別,就像有些人喜歡吃西藥而有些人喜歡吃中藥,有些人喜歡吃湯藥而有些人喜歡吃藥丸或是膠囊。如果一個人不喜歡吃湯藥,你非讓他吃,他就會起煩惱。那個人喜歡吃膠囊,就拿膠囊給他吃好了,吃了就能治病;有的人很忙,不方便吃湯藥,只能吃膠囊。佛法也一樣,我們不能隨便給別人開藥方,隨便讓別人服藥,就很可能會出問題。

  二、法法相融無有障礙,門門相通入佛殿堂

   佛爲什麼要開八萬四千法門?普賢菩薩爲什麼要發十大願?阿彌陀佛爲什麼要發四十八願?是否發一個願就可以了?其實不然。不同的願代表不同的法門,都源自佛菩薩對衆生的大悲心。正是爲了照顧不同根基衆生的需要,佛菩薩才開出衆多法門。《華嚴經》說:“欲安一切衆生類,出生自在勝叁昧,一切所行諸功德,無量方便度衆生。或現供養如來門,或現一切布施門,或現具足持戒門,或現無盡忍辱門,無量苦行精進門,禅定寂靜叁昧門,無量大辯智慧門,一切所行方便門,現四無量神通門,大慈大悲四攝門,無量功德智慧門,一切緣起解脫門,清淨根力道法門,或現聲聞小乘門,或現緣覺中乘門,或現無上大乘門,或現無常衆苦門,或現無我衆生門,或現不淨離欲門,寂靜滅…

《一門深入與廣學多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感悟人生 前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