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殊菩薩與《文殊般若經》的思想及其影響(蔡宏)

  文殊菩薩與《文殊般若經》的思想及其影響

  蔡宏

  

  內容提要:文殊菩薩是佛教智慧的象征,文殊菩薩在佛教的基本教義、佛教的空宗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思想和獨到的風格。佛教重視智慧解脫,文殊菩薩的思想對佛教的發展、變化有著重要影響。文章從菩薩的來處、行願及淨土、文殊般若經及文殊菩薩的影響等方面來對文殊菩薩及《文殊般若經》的思想影響做一番探索。

  關鍵詞:文殊菩薩 文殊般若經 行願 淨土

  作者蔡宏,哲學博士。

  

  文殊菩薩是佛教智慧的象征,稱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他和觀音、地藏、普賢並稱爲四大菩薩。文殊菩薩在佛教的基本教義、佛教的空宗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思想和獨到的風格。佛教重視智慧解脫,文殊菩薩的思想對佛教的發展、變化有著重要影響。下面就從菩薩的來處、行願及淨土、文殊般若經及文殊菩薩的影響等方面來對文殊菩薩及《文殊般若經》的思想影響做一番探索。

  一、菩薩來處

  文殊菩薩,梵文 Manjusri。又譯爲文殊師利,滿殊屍利,曼殊室利等,簡稱文殊。義譯爲濡首、妙德、妙吉祥[①]。在大乘佛教裏,文殊是諸菩薩上首,常與普賢侍佛左右,所有的佛弟子,都把文殊當成智慧的化身,說般若爲諸佛之母,文殊爲七佛之師。

  常見的文殊像,頂有五髻,表示五智無上無得之相。左手執蓮花,花中安放《般若經》一部,表示般若一塵不染,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觸,觸之即燒。右手執寶劍,表示大智,能斷一切無明煩惱,喻金剛寶劍,能斬群魔。乘獅子或孔雀,表示威猛。

  公元前六世紀,文殊師利(與釋迦同時代)生于舍衛國,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與佛相同。經中佛說文殊師利:

  生于此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從母右脅出,身紫金色,墮地能語,如童天子,有七寶蓋,隨複其上。[②]

  《文殊般涅槃經》裏說到文殊菩薩的涅槃經過:佛滅後四百五十年,文殊到雪山,爲五百仙人宣揚法化。最後諸有緣者悉皆得度,與五百仙人同到自己的家鄉舍衛國多羅聚落于尼枸樹下,結跏趺坐,入首楞嚴叁昧,從周身毛孔,出大火光,铄金色身,成琉璃像。琉璃像內有真金像,正長六尺,坐蓮華臺,了了分明,五百仙人,皆入涅槃。時有八大王,將琉璃像,置金剛山頂,起塔供養。[③]

  關于文殊菩薩的來處說法較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過去已成佛果。《首楞嚴叁昧經》中說: 爾時長老摩诃迦葉白佛言:世尊,我謂文殊師利法王子,曾于先世已作佛事,現

  坐道場轉于*輪,示諸衆生入大滅度。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迦葉,汝謂

  爾時平等世界龍種上佛,豈異人乎?勿生此疑,所以者何?即文殊師利法王子是。[④] 這裏說文殊早就成佛,名龍樹上如來。 《央掘經》中也說文殊菩薩是佛,經中說:   國名常喜。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如來應供等正覺。王當隨喜合掌恭敬。彼如來者

  豈異人乎?文殊師利即是彼佛。[⑤]即北方常喜國的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即是文殊。 二、佛的老師。《菩薩處胎經》說: 本爲能人師,今乃爲弟子。佛道極廣大,清淨無增減。或欲見佛身,二尊不並立,

  此界現受教。[⑥] 這是說在過去世,本來是釋迦的老師,因爲一個世界裏,只能有一個法王,所以現在權

  居爲釋迦佛的弟子。叁、將來成佛,佛名文殊師利。《悲華經》說:

  阿彌陀佛爲轉輪王時,第叁王子,名曰王衆,于寶藏佛所發菩提心,願于來世,在淨土成佛,壽命不可算數,行菩薩道,無有期限,莊嚴佛刹,令叁千大千世界,恒河沙等十方佛土,爲一佛刹,大寶填廁,又無惡能,及諸女人,及其名字,亦無聲聞、辟支佛。一生菩薩,充滿其間。佛號爲文殊師利。于未來世,南方世界,名曰清淨無垢寶藏,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號普現如來。[⑦]

  這是說文殊佛土是一個淨土,與娑婆世界不同,那是一個統一的大佛國,到那時將消除一切佛國之間的差別,無有女人。

  四、居住五臺山。《華嚴經》說:

  東北方有處清涼山:“往昔以來,諸菩薩衆,于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衆,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⑧]

  這清涼山即我國山西的五臺山。當漢明帝時佛法初來,攝摩騰、竺法蘭、以天眼通,看文殊菩薩住于此山,奏帝建寺于靈鹫峰,即今天大顯通寺。自此以後,五臺山即爲文殊道場。

  五、從東方來。《大文廣佛華嚴經》卷十二《如來名號品》中說文殊師利菩薩是從東方來的。說:

  東方過十佛刹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金色,佛號不動智。彼世界中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十方佛刹微塵數諸佛菩薩俱來詣佛所。[⑨]

  文殊是東方世界的菩薩,是應釋尊的感召而到此土來的。

  《文殊師利淨律經》說∶

  東方去此(娑婆世界)萬佛國土,世界名寶氏,佛號寶英如來。┅┅文殊在彼,爲諸菩薩大士之倫,宣示不及。[⑩]

  關于文殊菩薩經典中有如此多的記載,在人們印象中,他通常被看爲是七佛之師,道場在中國的五臺山,有種種的神通和化現。

  

  二、文殊菩薩的願行及淨土

  文殊菩薩有著廣大的行願,並且由于菩薩有這樣的種種願行,將來則一定成佛,其國土也是依他的願行而成就。《悲華經》中記載文殊菩薩發了不少大願,闡明的自己的志向以及將來所成就的佛國模樣。

  一、文殊菩薩願行。

  《悲華經》中說文殊菩薩發了不少大願,闡明的自己的志向,說:

  我今所願不能于是不淨世界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複不願速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願令我所化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所有衆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安止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願我爲菩薩時能作如是無量佛事,我于來世行菩薩道無有齊限,我所教化諸衆生等,令其心淨猶如梵天,如是衆生生我界者,爾乃當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是等清淨莊嚴佛刹。[11]

  這裏說到文殊菩薩發願將來成佛時不是在穢土成佛,而且他也不願速成佛道,他會度化無量衆生發菩提心,然後成佛。

  而在唐不空叁藏譯的《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卷一中又有文殊菩薩發的十大願。主要是度化衆生與菩薩同入佛道,並說出了文殊菩薩將來度化衆生時的一些顯示特征。

  文殊菩薩以智慧見稱,其第一大願中說到他會示現擅長種種工巧的人來度衆生:

  若有衆生以法藥世醫,救療諸疾,曆數算計,工巧博弈,世典文筆,歌詠贊歎,講論戲處導以度人,隨類同事,接引世俗,令發菩提正見正授,共我有緣,得入佛道。[12]

  其中二至七大願主要是特別說到度化那些與他有緣的衆生,如:毀謗于我,嗔恚于我,刑害殺我。愛念我身,欲心見我,求得于我。輕慢于我,疑慮于我。枉壓于我,诳妄于我。賤我薄我,慚我愧我。敬重于我,不敬于我。妨我,不妨我。用我,不用我。取我,不取我。求我,不求我。要我,不要我。從我,不從我。見我,不見我。若有他人取我財物,我與財物。或施我財物,我施財物。供養我者,我供養他者。……總之凡是與菩薩有緣,“悉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13]這裏特別重視發菩提心,以菩提心成就則成就佛法。

  在第八大願中特別說到菩薩常會化作最下乞人幫助衆生,經中說:

  我于五道隨形受化,常生同世教化于人,或作貧窮困苦,盲聾喑痖,最下乞人,于一切衆生衆中,同類同緣,同事同行,同業導引,得入佛道,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14]

  文殊途同歸菩薩還發願度化地獄道衆生,第九大願中說到要廣度造十惡一切諸罪,死墮阿鼻入諸地獄的衆生發菩提心,得度脫。[15]

  最後則說道:“同我大願,則是我身,共我無別。”[16]

  二、文殊菩薩淨土。

  文殊菩薩的國土有一特征,即那時將所有世界融合爲一,經中說:

  願令叁千大千世界恒河沙等十方佛土,爲一佛刹。[17]

  在《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中文殊師利也說:

  今我之願是不可估計的無量佛土功德,嚴淨所睹,由所願瑞應所處,皆使合成一佛土,無能究竟證明我者。[18]

  成就這樣的國土也是與文殊途同歸菩薩在修法時總是系心法界,得大總持有一定影響。文殊菩薩成就的世界有種種殊勝,如:

  無女人及其名字,一切衆生皆悉化生。……不食揣食等,以法喜叁昧爲食。……無有聲聞辟支佛乘,純諸菩薩。……願令我世界無有八難不善苦惱,亦無受戒毀戒,忏悔及其名字。……願我世界常有無量種種珍寶,以爲廁填,珍寶衣樹,十方世界所未曾有,未曾見聞,乃至億歲說其名字猶不能盡。……願我世界無有日月,諸菩薩等有大光明,如本所求,自然而出,乃至能照百千萬億那由他世界,以光明故,無有晝夜。衆華開敷,即知晝分。衆華合時,便知夜分。世界調適,無有寒熱及老病死。……我行菩薩道時,如我所見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諸佛世界種種莊嚴,種種璎珞種種相貌,種種住處種種所願,令我世界悉皆成就如是等事所有莊嚴,惟除聲聞辟支佛等。……願我當來壽命無量無能數者,除一切智。菩薩壽命亦複如是。[19]

  這是說文殊菩薩成就的淨土有其它世界的種種莊嚴,但沒有聲聞緣覺,只有菩薩。無有女人,一切皆化生,無有八難,無有生老病死,有種種珍寶,菩薩有大光明,世界有無日月,以花開爲晝,以花合爲夜。成佛後壽命無量,其國菩薩壽命也無量。文殊菩薩因其願殊勝,能攝持其它淨土的種種莊嚴,所以他的國土也就有不少地方與西方彌陀淨土相似的地方。

  

  叁、《文殊般若經》及其思想

  文殊師利是一位以智慧聞名的大菩薩。現存漢譯的初期大乘經,與文殊有關的經典相當多,其中有關于文殊菩薩的一部般若經典是《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文殊般若經》前後有四譯:

  一、《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

《文殊菩薩與《文殊般若經》的思想及其影響(蔡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