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与《文殊般若经》的思想及其影响
蔡宏
内容提要:文殊菩萨是佛教智慧的象征,文殊菩萨在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空宗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和独到的风格。佛教重视智慧解脱,文殊菩萨的思想对佛教的发展、变化有着重要影响。文章从菩萨的来处、行愿及净土、文殊般若经及文殊菩萨的影响等方面来对文殊菩萨及《文殊般若经》的思想影响做一番探索。
关键词:文殊菩萨 文殊般若经 行愿 净土
作者蔡宏,哲学博士。
文殊菩萨是佛教智慧的象征,称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他和观音、地藏、普贤并称为四大菩萨。文殊菩萨在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空宗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和独到的风格。佛教重视智慧解脱,文殊菩萨的思想对佛教的发展、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下面就从菩萨的来处、行愿及净土、文殊般若经及文殊菩萨的影响等方面来对文殊菩萨及《文殊般若经》的思想影响做一番探索。
一、菩萨来处
文殊菩萨,梵文 Manjusri。又译为文殊师利,满殊尸利,曼殊室利等,简称文殊。义译为濡首、妙德、妙吉祥[①]。在大乘佛教里,文殊是诸菩萨上首,常与普贤侍佛左右,所有的佛弟子,都把文殊当成智慧的化身,说般若为诸佛之母,文殊为七佛之师。
常见的文殊像,顶有五髻,表示五智无上无得之相。左手执莲花,花中安放《般若经》一部,表示般若一尘不染,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触,触之即烧。右手执宝剑,表示大智,能断一切无明烦恼,喻金刚宝剑,能斩群魔。乘狮子或孔雀,表示威猛。
公元前六世纪,文殊师利(与释迦同时代)生于舍卫国,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佛相同。经中佛说文殊师利:
生于此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从母右胁出,身紫金色,堕地能语,如童天子,有七宝盖,随复其上。[②]
《文殊般涅槃经》里说到文殊菩萨的涅槃经过:佛灭后四百五十年,文殊到雪山,为五百仙人宣扬法化。最后诸有缘者悉皆得度,与五百仙人同到自己的家乡舍卫国多罗聚落于尼枸树下,结跏趺坐,入首楞严三昧,从周身毛孔,出大火光,铄金色身,成琉璃像。琉璃像内有真金像,正长六尺,坐莲华台,了了分明,五百仙人,皆入涅槃。时有八大王,将琉璃像,置金刚山顶,起塔供养。[③]
关于文殊菩萨的来处说法较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去已成佛果。《首楞严三昧经》中说: 尔时长老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我谓文殊师利法王子,曾于先世已作佛事,现
坐道场转于*轮,示诸众生入大灭度。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迦叶,汝谓
尔时平等世界龙种上佛,岂异人乎?勿生此疑,所以者何?即文殊师利法王子是。[④] 这里说文殊早就成佛,名龙树上如来。 《央掘经》中也说文殊菩萨是佛,经中说: 国名常喜。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应供等正觉。王当随喜合掌恭敬。彼如来者
岂异人乎?文殊师利即是彼佛。[⑤]即北方常喜国的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即是文殊。 二、佛的老师。《菩萨处胎经》说: 本为能人师,今乃为弟子。佛道极广大,清净无增减。或欲见佛身,二尊不并立,
此界现受教。[⑥] 这是说在过去世,本来是释迦的老师,因为一个世界里,只能有一个法王,所以现在权
居为释迦佛的弟子。三、将来成佛,佛名文殊师利。《悲华经》说:
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第三王子,名曰王众,于宝藏佛所发菩提心,愿于来世,在净土成佛,寿命不可算数,行菩萨道,无有期限,庄严佛刹,令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等十方佛土,为一佛刹,大宝填厕,又无恶能,及诸女人,及其名字,亦无声闻、辟支佛。一生菩萨,充满其间。佛号为文殊师利。于未来世,南方世界,名曰清净无垢宝藏,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普现如来。[⑦]
这是说文殊佛土是一个净土,与娑婆世界不同,那是一个统一的大佛国,到那时将消除一切佛国之间的差别,无有女人。
四、居住五台山。《华严经》说:
东北方有处清凉山:“往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⑧]
这清凉山即我国山西的五台山。当汉明帝时佛法初来,摄摩腾、竺法兰、以天眼通,看文殊菩萨住于此山,奏帝建寺于灵鹫峰,即今天大显通寺。自此以后,五台山即为文殊道场。
五、从东方来。《大文广佛华严经》卷十二《如来名号品》中说文殊师利菩萨是从东方来的。说:
东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金色,佛号不动智。彼世界中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十方佛刹微尘数诸佛菩萨俱来诣佛所。[⑨]
文殊是东方世界的菩萨,是应释尊的感召而到此土来的。
《文殊师利净律经》说∶
东方去此(娑婆世界)万佛国土,世界名宝氏,佛号宝英如来。┅┅文殊在彼,为诸菩萨大士之伦,宣示不及。[⑩]
关于文殊菩萨经典中有如此多的记载,在人们印象中,他通常被看为是七佛之师,道场在中国的五台山,有种种的神通和化现。
二、文殊菩萨的愿行及净土
文殊菩萨有着广大的行愿,并且由于菩萨有这样的种种愿行,将来则一定成佛,其国土也是依他的愿行而成就。《悲华经》中记载文殊菩萨发了不少大愿,阐明的自己的志向以及将来所成就的佛国模样。
一、文殊菩萨愿行。
《悲华经》中说文殊菩萨发了不少大愿,阐明的自己的志向,说:
我今所愿不能于是不净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复不愿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令我所化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所有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安止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我为菩萨时能作如是无量佛事,我于来世行菩萨道无有齐限,我所教化诸众生等,令其心净犹如梵天,如是众生生我界者,尔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等清净庄严佛刹。[11]
这里说到文殊菩萨发愿将来成佛时不是在秽土成佛,而且他也不愿速成佛道,他会度化无量众生发菩提心,然后成佛。
而在唐不空三藏译的《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一中又有文殊菩萨发的十大愿。主要是度化众生与菩萨同入佛道,并说出了文殊菩萨将来度化众生时的一些显示特征。
文殊菩萨以智慧见称,其第一大愿中说到他会示现擅长种种工巧的人来度众生:
若有众生以法药世医,救疗诸疾,历数算计,工巧博弈,世典文笔,歌咏赞叹,讲论戏处导以度人,随类同事,接引世俗,令发菩提正见正授,共我有缘,得入佛道。[12]
其中二至七大愿主要是特别说到度化那些与他有缘的众生,如:毁谤于我,嗔恚于我,刑害杀我。爱念我身,欲心见我,求得于我。轻慢于我,疑虑于我。枉压于我,诳妄于我。贱我薄我,惭我愧我。敬重于我,不敬于我。妨我,不妨我。用我,不用我。取我,不取我。求我,不求我。要我,不要我。从我,不从我。见我,不见我。若有他人取我财物,我与财物。或施我财物,我施财物。供养我者,我供养他者。……总之凡是与菩萨有缘,“悉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13]这里特别重视发菩提心,以菩提心成就则成就佛法。
在第八大愿中特别说到菩萨常会化作最下乞人帮助众生,经中说:
我于五道随形受化,常生同世教化于人,或作贫穷困苦,盲聋喑痖,最下乞人,于一切众生众中,同类同缘,同事同行,同业导引,得入佛道,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14]
文殊途同归菩萨还发愿度化地狱道众生,第九大愿中说到要广度造十恶一切诸罪,死堕阿鼻入诸地狱的众生发菩提心,得度脱。[15]
最后则说道:“同我大愿,则是我身,共我无别。”[16]
二、文殊菩萨净土。
文殊菩萨的国土有一特征,即那时将所有世界融合为一,经中说:
愿令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等十方佛土,为一佛刹。[17]
在《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中文殊师利也说:
今我之愿是不可估计的无量佛土功德,严净所睹,由所愿瑞应所处,皆使合成一佛土,无能究竟证明我者。[18]
成就这样的国土也是与文殊途同归菩萨在修法时总是系心法界,得大总持有一定影响。文殊菩萨成就的世界有种种殊胜,如:
无女人及其名字,一切众生皆悉化生。……不食揣食等,以法喜三昧为食。……无有声闻辟支佛乘,纯诸菩萨。……愿令我世界无有八难不善苦恼,亦无受戒毁戒,忏悔及其名字。……愿我世界常有无量种种珍宝,以为厕填,珍宝衣树,十方世界所未曾有,未曾见闻,乃至亿岁说其名字犹不能尽。……愿我世界无有日月,诸菩萨等有大光明,如本所求,自然而出,乃至能照百千万亿那由他世界,以光明故,无有昼夜。众华开敷,即知昼分。众华合时,便知夜分。世界调适,无有寒热及老病死。……我行菩萨道时,如我所见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诸佛世界种种庄严,种种璎珞种种相貌,种种住处种种所愿,令我世界悉皆成就如是等事所有庄严,惟除声闻辟支佛等。……愿我当来寿命无量无能数者,除一切智。菩萨寿命亦复如是。[19]
这是说文殊菩萨成就的净土有其它世界的种种庄严,但没有声闻缘觉,只有菩萨。无有女人,一切皆化生,无有八难,无有生老病死,有种种珍宝,菩萨有大光明,世界有无日月,以花开为昼,以花合为夜。成佛后寿命无量,其国菩萨寿命也无量。文殊菩萨因其愿殊胜,能摄持其它净土的种种庄严,所以他的国土也就有不少地方与西方弥陀净土相似的地方。
三、《文殊般若经》及其思想
文殊师利是一位以智慧闻名的大菩萨。现存汉译的初期大乘经,与文殊有关的经典相当多,其中有关于文殊菩萨的一部般若经典是《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
《文殊般若经》前后有四译:
一、《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
《文殊菩萨与《文殊般若经》的思想及其影响(蔡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