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文殊菩萨与《文殊般若经》的思想及其影响(蔡宏)▪P2

  ..续本文上一页罗蜜经》一卷,梁僧伽婆罗译。僧伽婆罗译本,没有“一行三昧”,似乎是初出本。

  二、《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卷,梁曼陀罗仙译,曼陀罗仙译本,与唐译本相同。

  三、《大宝积经》卷115-116《文殊说般若会》。

  四、《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七《曼殊室利分》,二卷。唐玄奘译本。

  经中讲到了般若学的的思想,如法界、般若、菩提、一行三昧等等。

  一、法界。文殊菩萨的境界高深,常常是立足于法界而说法。其一行三昧也是以观法界而成就的。经中对法界的含义解说道:

  不思议即法界,法界即无相,无相即不思议,不思议即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法界,无二无别,无二无别即法界。[20]

  即认为法界与般若无二无别,是无相,不思议。

  经中还说到法界的特点是无差别相,经中说: 文殊师利白佛言:我欲使如来说法教化,而是说及听者皆不可得。何以故?住法

  界故,法界众生无差别相。[21]经中又说:

  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22]

  经中还说法界中的无众生相,一切法空,一切法无二无别。这样法界就是世界的真相,是空相,无分别相,也就是般若,是菩提。经中说:

  法界之相即是菩提。何以故?是法界中无众生相,一切法空故。一切法空即是菩提,无二无分别故。[23]

  二 般若。经中解说了般若的特征,说:

  般若波罗蜜无边无际,无名无相。非思量,无归依,无洲渚。无犯无福,无晦无明。犹如法界,无有分齐,亦无限数,是名般若波罗蜜,亦名菩萨摩诃萨行处。[24]

  经中又说如来界与我界,无二无别。所以修般若波罗蜜的,不求菩提;菩提离相,就是般若。说:

  如来界及我界即不二相,如是修般若波罗蜜者则不求菩提。何以故?菩提相离,即是般若波罗蜜故。[25]

  般若无相无住,也是不离世间的,经中在阐述不退智时对这样的思想解释说:

  无作智名不退智。犹如金铤,先加锤打方知好恶,若不治打无能知者。不退智相亦复如是,要行境界,不念不著无起无作,具足不动,不生不灭,尔乃显现。[26]

  即般若的不退智要在境界中受到历练才是真实的不退智。

  般若殊胜,如何学习呢?经中说: 我观正法,无为无相,无得无利,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知者,无见者,无

  作者。……不知云何当学般若波罗蜜?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若能如是知诸法相,是名

  当学般若波罗蜜。[27]即能了知诸法性相,无为无相,无生无灭,无来无去就是学习般若了。即是佛对文殊阐述

  诸法性相的肯定。并且经中还说菩萨要成就菩提自在三昧,当如文殊菩萨所说般若中学。经中说:

  菩萨摩诃萨若欲学菩提自在三昧。……当如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中学。[28]

  三 菩提。经中解说了菩提的含义,经中说:

  文殊师利言:如是如是,如我但有名字,佛亦但有名字。名字相空即是菩提,不以名字而求菩提,菩提之相,无言无说。何以故?言说菩提二俱空故。[29]

  即名字相空就是菩提,菩提无言无说。

  经中又说菩提无生无灭,性相空寂:

  菩提之相,实无有法而可知故。无见无闻,无得无念。无生无灭,无说无听。如是菩提。性相空寂。无证无知,无形无相。[30]

  因法界真相不可言说,不可执著,因而观佛乘者不修行菩提,不证菩提,不见菩提法,因为一执着就与菩提相乖了。经中说:

  观佛乘当复云何?文殊师利言:不见菩提法,不见修行菩提及证菩提者。[31]

  菩提与一切法无二,无分别,因此五逆与菩提不二。由于二者是不二的,无分别的,因此不可说有菩提可以取证。经中说:

  菩提即五逆,五逆即菩提。何以故?菩提五逆无二相故,无学无学者,无见无见者,无知无知者,无分别无分别者,如是之相,名为菩提。见五逆相,亦复如是。若言见有菩提而取证者,当知此辈即是增上慢人[32]

  四 一行三昧。一行三昧是此经的一个重要思想,文殊菩萨以修一行三昧著称于世。有一次他问佛:什么叫一行三昧?佛陀回答说:

  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33]

  修一行三昧,应该先系念一佛名字,念念相续,能见三世一切佛。一佛功德与一切佛功德平等,所以入一行三昧的,能知诸佛法界无差别相,总持一切法门,不见法界有分别相及一相。经中还推广这一思想阐述说,信忍一切法都是佛法,能速证佛道。佛道不从因得,也不从非因得;能这样的信解,就是出家,真归依处。

  而这种一行三昧,建立在法界的思想上,法界即是不思议的本来面目,其特点是与一切法不异,无相无不相,无证无修,不可言说,空无所有。

  这个一行三昧,以念佛名号而观佛,以至见一切佛,与般舟三昧也有相似处,对后来的念佛法门也有指导意义,以此念佛名号则得速入法界,速成得成就。

  行一行昧则能知道法界的无差别相,就不会舍本逐末,在事物的差别相上打转转,这样反而能以不分别的心了知诸法的的种种差别相。

  若得一行三昧,诸经法门一一分别,皆悉了知决定无碍,昼夜常说智慧辩才终不断绝,若比阿难多闻辩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34]

  

  四、影响

  文殊菩萨是大乘佛教空宗的代表,他的思想在佛学体系中,有着崇高地位。文殊师利法门,除菩萨以外,大多是天子,文殊师利法门,主要是为天子说的,其中一部分,还是专为天子说的。在大乘法会中,佛或其它菩萨说了,再由文殊来说,表示出独到的悟境。

  文殊法门的法义也极为丰富,包括般若学,密教、禅法、净土[35]、戒行[36]等各宗大乘法门,众多佛教宗派中都以文殊作为自己的祖师,使得文殊的思想对大乘佛教产生了重大影响。这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对禅宗的影响

  禅宗也以文殊为祖师之一。文殊法门多是对天上天子说的,言语上多用反诘,默言超于常情,与中国临济云门禅法从自心寻答案相似。文殊法门出格的语句,出格的行动,对后期大乘论师影响较小了,而中国禅宗祖师的身上,倒又可以看到一些。

  如在《如幻三昧经》中灵山会上五百比丘,得通未得忍,以宿命智,各见过去杀父害母及诸重罪,于自心内,各各怀疑,于甚深法,不能得入,于是文殊仗剑逼佛,于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了法如梦,皆得法忍。文殊用杀佛的办法,来教育五百比丘,使之悟解大乘宗义,证得法忍。这种行为与禅宗的呵佛骂祖很相似。

  二、对密法的影响。文殊菩萨也说了不少密法,藏经中有二十多种载有文殊说密法、持咒、结手印的。在《大正藏》第二册有文殊所说陀罗尼三十多种,第三册中也有持咒及手印等密法,经中说文殊还把他方世界的菩萨集到阿阇世王宫说不退转金刚法,初说“陀邻尼”,于二度说菩萨藏,后于三处说阿难越执金刚行,其中也都与般若空慧有关。如经中说:

  陀邻尼者,悉总持诸法故。云何持?空无想无愿,无欲无所著无所见故。以是持无所生,无所造。为作是持法,亦不来亦不去,亦不住亦不乱,亦不趣亦不坏,亦无所持亦无所掌。于脱不想脱,亦无所住,亦不当住。亦无吾亦无我,亦无寿亦无人,亦无所执亦无放,亦不诚亦不虚,亦无所闻亦无所见,亦如虚空无所称举,亦无所触亦无所觉。持一切诸法,故曰陀邻尼。于诸法无所持,无所入,故是空界,陀邻尼与空等。[37]

  三、对中观学的影响。由于文殊以般若智慧著称,所以般若学一派尊之为祖师,而与般若学渊源很深的其它宗派也多尊之为祖师。

  文殊师利菩萨的法门,其基本法义是般若学,无论是行人咨问,还是为学佛人解说,还是佛自己方便设问,文殊都以一切法空作答,认为无佛、无众生、无国土世间,一切都是空的、假的。这种思想也是大乘佛教的基本理论。

  文殊菩萨的般若思想表现在永离二相,不著二边,其一行三昧,法界一相是解脱味、寂灭位。

  文殊法门的独到风格,在语言表达上,是促使对方反观,或反诘的、否定的。因此文殊法门的表现方式,与声闻法不同,也与一般叙述、分别说明的大乘法不同。龙树中观学破而不立的论法也是与这一方法相通、相似的。

  四、对人间佛教的影响

  佛法的目的,在乎化度众生。化度众生,需要适应众生的根性好乐;适应众生的方便,不能拘泥于律制谨严的生活。

  文殊不拘小行,扩大了化度众生的方便,也缩短了出家与在家者的距离。如维摩诘现在家的居士身,所作的方便化度,与文殊以出家身分所作的方便化度,是没有太大差别的。文殊法门所表现的大乘风格,在佛教界引起广泛的影响。使人们对大乘法有所认识,行于世间而不为世间法所染,与外道和睦相处而不为其知见所动,虽断烦恼而不舍菩萨行,虽不住有为亦不住无为。这种思想能较好地打通世间出世间法之间的间隔,从而有利于人们在现世的处事中得到解脱和成就,这种对于现代佛教的人间化、社会化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和价值。

  --------------------------------------------------------------------------------

  [①]译妙吉样,因他出生时,家里出现十大吉祥瑞兆:天降甘露,地涌七珍,仓变金粟,庭生莲花,光明满室,鸡生凤子,马产祥麟,牛生白犊,猪诞龙豚,六牙象现。

  [②]《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大正藏》卷14,第480页下。

  [③]《大正藏》卷14,第480页下-481页上。

  [④]《大正藏》卷15,第644页上。

  [⑤]《央掘魔罗经》,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卷2,第543页中。

  [⑥]《菩萨处胎经》《文殊身变化品》第二十七,《大正藏》卷12第1050页上。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中,始自华严,终于涅槃,凡是大乘法会,基本上都有文殊参加。他在助佛扬化中起了不少作用。

  [⑦]《悲华经》《诸菩萨本授记品》第四之一。《大正藏》卷3第186页下—188中。

  [⑧]《大正藏》卷10,第241页中。

  [⑨]《大方广佛华严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第196页。

  [⑩]《大正藏》卷14,第448页中。

  [11]《大正藏》卷3,第187页上。

  [12]《大正藏》卷20,第726页中。

  [13]《大正藏》卷20,第726中-276页下。

  [14]《大正藏》卷20,第726页下。

  [15]《大正藏》卷20,第727页上。

  [16]《大正藏》卷20,第727页上。

  [17]《大正藏》卷3,第187页上。

  [18]《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大正藏》卷11,第899页下。

  [19]《大正藏》卷3,第187页上-188页上。

  [20]《大正藏》卷8,第729页下。

  [21]《大正藏》卷8,第729页上。

  [22]《大正藏》卷8,第731页中。

  [23]《大正藏》卷8,第728页中。

  [24]《大正藏》卷8,第731页上。

  [25]《大正藏》卷8,第729页下-730页上。[26]《大正藏》卷8,第730页上。

  [27]《大正藏》卷8,第731页上。

  [28]《大正藏》卷8,第731页上。

  [29]《大正藏》卷8,第728页上。

  [30]《大正藏》卷8,第728页中。

  [31]《大正藏》卷8,第728页上。

  [32]《大正藏》卷8,第728页下。

  [33]《大正藏》卷8,第731页上。

  [34]《大正藏》卷8,第731页中。

  [35] 弥陀净土西方诸祖中,文殊也是其中之一。

  [36] 文殊菩萨在戒行上,特别重戒杀生,而且也是与般若思想有关的。在《央掘摩罗经》中,文殊与佛有关于杀生的问答,佛回答说:众生界即一界,所食之肉即同界肉,所以诸佛不食肉。并且说到戒杀中的细节,如病自然死,可方便接受,但比丘仍不可食用。并解说以前世间也有不杀生、不食肉,那只是随顺佛语,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37]《佛说阿阇世王经》,《大正藏》卷15第397页中-下。

  

《文殊菩萨与《文殊般若经》的思想及其影响(蔡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