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殊菩薩與《文殊般若經》的思想及其影響(蔡宏)▪P2

  ..續本文上一頁羅蜜經》一卷,梁僧伽婆羅譯。僧伽婆羅譯本,沒有“一行叁昧”,似乎是初出本。

  二、《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二卷,梁曼陀羅仙譯,曼陀羅仙譯本,與唐譯本相同。

  叁、《大寶積經》卷115-116《文殊說般若會》。

  四、《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七《曼殊室利分》,二卷。唐玄奘譯本。

  經中講到了般若學的的思想,如法界、般若、菩提、一行叁昧等等。

  一、法界。文殊菩薩的境界高深,常常是立足于法界而說法。其一行叁昧也是以觀法界而成就的。經中對法界的含義解說道:

  不思議即法界,法界即無相,無相即不思議,不思議即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法界,無二無別,無二無別即法界。[20]

  即認爲法界與般若無二無別,是無相,不思議。

  經中還說到法界的特點是無差別相,經中說: 文殊師利白佛言:我欲使如來說法教化,而是說及聽者皆不可得。何以故?住法

  界故,法界衆生無差別相。[21]經中又說:

  如是入一行叁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22]

  經中還說法界中的無衆生相,一切法空,一切法無二無別。這樣法界就是世界的真相,是空相,無分別相,也就是般若,是菩提。經中說:

  法界之相即是菩提。何以故?是法界中無衆生相,一切法空故。一切法空即是菩提,無二無分別故。[23]

  二 般若。經中解說了般若的特征,說:

  般若波羅蜜無邊無際,無名無相。非思量,無歸依,無洲渚。無犯無福,無晦無明。猶如法界,無有分齊,亦無限數,是名般若波羅蜜,亦名菩薩摩诃薩行處。[24]

  經中又說如來界與我界,無二無別。所以修般若波羅蜜的,不求菩提;菩提離相,就是般若。說:

  如來界及我界即不二相,如是修般若波羅蜜者則不求菩提。何以故?菩提相離,即是般若波羅蜜故。[25]

  般若無相無住,也是不離世間的,經中在闡述不退智時對這樣的思想解釋說:

  無作智名不退智。猶如金铤,先加錘打方知好惡,若不治打無能知者。不退智相亦複如是,要行境界,不念不著無起無作,具足不動,不生不滅,爾乃顯現。[26]

  即般若的不退智要在境界中受到曆練才是真實的不退智。

  般若殊勝,如何學習呢?經中說: 我觀正法,無爲無相,無得無利,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知者,無見者,無

  作者。……不知雲何當學般若波羅蜜?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若能如是知諸法相,是名

  當學般若波羅蜜。[27]即能了知諸法性相,無爲無相,無生無滅,無來無去就是學習般若了。即是佛對文殊闡述

  諸法性相的肯定。並且經中還說菩薩要成就菩提自在叁昧,當如文殊菩薩所說般若中學。經中說:

  菩薩摩诃薩若欲學菩提自在叁昧。……當如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中學。[28]

  叁 菩提。經中解說了菩提的含義,經中說:

  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如我但有名字,佛亦但有名字。名字相空即是菩提,不以名字而求菩提,菩提之相,無言無說。何以故?言說菩提二俱空故。[29]

  即名字相空就是菩提,菩提無言無說。

  經中又說菩提無生無滅,性相空寂:

  菩提之相,實無有法而可知故。無見無聞,無得無念。無生無滅,無說無聽。如是菩提。性相空寂。無證無知,無形無相。[30]

  因法界真相不可言說,不可執著,因而觀佛乘者不修行菩提,不證菩提,不見菩提法,因爲一執著就與菩提相乖了。經中說:

  觀佛乘當複雲何?文殊師利言:不見菩提法,不見修行菩提及證菩提者。[31]

  菩提與一切法無二,無分別,因此五逆與菩提不二。由于二者是不二的,無分別的,因此不可說有菩提可以取證。經中說:

  菩提即五逆,五逆即菩提。何以故?菩提五逆無二相故,無學無學者,無見無見者,無知無知者,無分別無分別者,如是之相,名爲菩提。見五逆相,亦複如是。若言見有菩提而取證者,當知此輩即是增上慢人[32]

  四 一行叁昧。一行叁昧是此經的一個重要思想,文殊菩薩以修一行叁昧著稱于世。有一次他問佛:什麼叫一行叁昧?佛陀回答說:

  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叁昧。……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叁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33]

  修一行叁昧,應該先系念一佛名字,念念相續,能見叁世一切佛。一佛功德與一切佛功德平等,所以入一行叁昧的,能知諸佛法界無差別相,總持一切法門,不見法界有分別相及一相。經中還推廣這一思想闡述說,信忍一切法都是佛法,能速證佛道。佛道不從因得,也不從非因得;能這樣的信解,就是出家,真歸依處。

  而這種一行叁昧,建立在法界的思想上,法界即是不思議的本來面目,其特點是與一切法不異,無相無不相,無證無修,不可言說,空無所有。

  這個一行叁昧,以念佛名號而觀佛,以至見一切佛,與般舟叁昧也有相似處,對後來的念佛法門也有指導意義,以此念佛名號則得速入法界,速成得成就。

  行一行昧則能知道法界的無差別相,就不會舍本逐末,在事物的差別相上打轉轉,這樣反而能以不分別的心了知諸法的的種種差別相。

  若得一行叁昧,諸經法門一一分別,皆悉了知決定無礙,晝夜常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若比阿難多聞辯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34]

  

  四、影響

  文殊菩薩是大乘佛教空宗的代表,他的思想在佛學體系中,有著崇高地位。文殊師利法門,除菩薩以外,大多是天子,文殊師利法門,主要是爲天子說的,其中一部分,還是專爲天子說的。在大乘法會中,佛或其它菩薩說了,再由文殊來說,表示出獨到的悟境。

  文殊法門的法義也極爲豐富,包括般若學,密教、禅法、淨土[35]、戒行[36]等各宗大乘法門,衆多佛教宗派中都以文殊作爲自己的祖師,使得文殊的思想對大乘佛教産生了重大影響。這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一、對禅宗的影響

  禅宗也以文殊爲祖師之一。文殊法門多是對天上天子說的,言語上多用反诘,默言超于常情,與中國臨濟雲門禅法從自心尋答案相似。文殊法門出格的語句,出格的行動,對後期大乘論師影響較小了,而中國禅宗祖師的身上,倒又可以看到一些。

  如在《如幻叁昧經》中靈山會上五百比丘,得通未得忍,以宿命智,各見過去殺父害母及諸重罪,于自心內,各各懷疑,于甚深法,不能得入,于是文殊仗劍逼佛,于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了法如夢,皆得法忍。文殊用殺佛的辦法,來教育五百比丘,使之悟解大乘宗義,證得法忍。這種行爲與禅宗的呵佛罵祖很相似。

  二、對密法的影響。文殊菩薩也說了不少密法,藏經中有二十多種載有文殊說密法、持咒、結手印的。在《大正藏》第二冊有文殊所說陀羅尼叁十多種,第叁冊中也有持咒及手印等密法,經中說文殊還把他方世界的菩薩集到阿阇世王宮說不退轉金剛法,初說“陀鄰尼”,于二度說菩薩藏,後于叁處說阿難越執金剛行,其中也都與般若空慧有關。如經中說:

  陀鄰尼者,悉總持諸法故。雲何持?空無想無願,無欲無所著無所見故。以是持無所生,無所造。爲作是持法,亦不來亦不去,亦不住亦不亂,亦不趣亦不壞,亦無所持亦無所掌。于脫不想脫,亦無所住,亦不當住。亦無吾亦無我,亦無壽亦無人,亦無所執亦無放,亦不誠亦不虛,亦無所聞亦無所見,亦如虛空無所稱舉,亦無所觸亦無所覺。持一切諸法,故曰陀鄰尼。于諸法無所持,無所入,故是空界,陀鄰尼與空等。[37]

  叁、對中觀學的影響。由于文殊以般若智慧著稱,所以般若學一派尊之爲祖師,而與般若學淵源很深的其它宗派也多尊之爲祖師。

  文殊師利菩薩的法門,其基本法義是般若學,無論是行人咨問,還是爲學佛人解說,還是佛自己方便設問,文殊都以一切法空作答,認爲無佛、無衆生、無國土世間,一切都是空的、假的。這種思想也是大乘佛教的基本理論。

  文殊菩薩的般若思想表現在永離二相,不著二邊,其一行叁昧,法界一相是解脫味、寂滅位。

  文殊法門的獨到風格,在語言表達上,是促使對方反觀,或反诘的、否定的。因此文殊法門的表現方式,與聲聞法不同,也與一般敘述、分別說明的大乘法不同。龍樹中觀學破而不立的論法也是與這一方法相通、相似的。

  四、對人間佛教的影響

  佛法的目的,在乎化度衆生。化度衆生,需要適應衆生的根性好樂;適應衆生的方便,不能拘泥于律製謹嚴的生活。

  文殊不拘小行,擴大了化度衆生的方便,也縮短了出家與在家者的距離。如維摩诘現在家的居士身,所作的方便化度,與文殊以出家身分所作的方便化度,是沒有太大差別的。文殊法門所表現的大乘風格,在佛教界引起廣泛的影響。使人們對大乘法有所認識,行于世間而不爲世間法所染,與外道和睦相處而不爲其知見所動,雖斷煩惱而不舍菩薩行,雖不住有爲亦不住無爲。這種思想能較好地打通世間出世間法之間的間隔,從而有利于人們在現世的處事中得到解脫和成就,這種對于現代佛教的人間化、社會化的發展也有著一定的啓發意義和價值。

  --------------------------------------------------------------------------------

  [①]譯妙吉樣,因他出生時,家裏出現十大吉祥瑞兆:天降甘露,地湧七珍,倉變金粟,庭生蓮花,光明滿室,雞生鳳子,馬産祥麟,牛生白犢,豬誕龍豚,六牙象現。

  [②]《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大正藏》卷14,第480頁下。

  [③]《大正藏》卷14,第480頁下-481頁上。

  [④]《大正藏》卷15,第644頁上。

  [⑤]《央掘魔羅經》,求那跋陀羅譯,《大正藏》卷2,第543頁中。

  [⑥]《菩薩處胎經》《文殊身變化品》第二十七,《大正藏》卷12第1050頁上。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中,始自華嚴,終于涅槃,凡是大乘法會,基本上都有文殊參加。他在助佛揚化中起了不少作用。

  [⑦]《悲華經》《諸菩薩本授記品》第四之一。《大正藏》卷3第186頁下—188中。

  [⑧]《大正藏》卷10,第241頁中。

  [⑨]《大方廣佛華嚴經》,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第196頁。

  [⑩]《大正藏》卷14,第448頁中。

  [11]《大正藏》卷3,第187頁上。

  [12]《大正藏》卷20,第726頁中。

  [13]《大正藏》卷20,第726中-276頁下。

  [14]《大正藏》卷20,第726頁下。

  [15]《大正藏》卷20,第727頁上。

  [16]《大正藏》卷20,第727頁上。

  [17]《大正藏》卷3,第187頁上。

  [18]《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大正藏》卷11,第899頁下。

  [19]《大正藏》卷3,第187頁上-188頁上。

  [20]《大正藏》卷8,第729頁下。

  [21]《大正藏》卷8,第729頁上。

  [22]《大正藏》卷8,第731頁中。

  [23]《大正藏》卷8,第728頁中。

  [24]《大正藏》卷8,第731頁上。

  [25]《大正藏》卷8,第729頁下-730頁上。[26]《大正藏》卷8,第730頁上。

  [27]《大正藏》卷8,第731頁上。

  [28]《大正藏》卷8,第731頁上。

  [29]《大正藏》卷8,第728頁上。

  [30]《大正藏》卷8,第728頁中。

  [31]《大正藏》卷8,第728頁上。

  [32]《大正藏》卷8,第728頁下。

  [33]《大正藏》卷8,第731頁上。

  [34]《大正藏》卷8,第731頁中。

  [35] 彌陀淨土西方諸祖中,文殊也是其中之一。

  [36] 文殊菩薩在戒行上,特別重戒殺生,而且也是與般若思想有關的。在《央掘摩羅經》中,文殊與佛有關于殺生的問答,佛回答說:衆生界即一界,所食之肉即同界肉,所以諸佛不食肉。並且說到戒殺中的細節,如病自然死,可方便接受,但比丘仍不可食用。並解說以前世間也有不殺生、不食肉,那只是隨順佛語,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37]《佛說阿阇世王經》,《大正藏》卷15第397頁中-下。

  

《文殊菩薩與《文殊般若經》的思想及其影響(蔡宏)》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