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怨而到怨仇。由近而遠,由親而怨,逐步推廣,養成確認一切衆生爲母,而念一切衆生恩,求報一切衆生恩的觀念。這近于儒者的「推」法,但這不是說,道德的本身有此固定範圍,或不可越逾的先此後彼。這是觀念上的熏修次第,在實踐上,總是隨機緣而引發,所以佛法平等普濟的德行,不能視爲不近人情,而非要從狹小的家庭中做起不可。
從知母到念恩,求報恩,乃是勢所必然的。既透過無限的時空,覺察到一切衆生皆是自己的母親,皆于自己有大恩德,那麼有恩就該報,尤其當他們痛苦的時候。雖然平等普濟的慈悲,對一切人都一樣,但教縛地凡夫去修,從母愛去推知引發,最爲有力。因爲母親是最愛兒女的,她一生爲兒女所受的苦,真不知有 [P110] 幾多!她給兒女吃奶,照顧兒女的冷暖,甚至到了叁四十歲,還把他(她)們當作小孩看待。遇到兒女不聽話,雖受氣惱,而愛護之心,仍然無微不至。現生母親這樣愛兒女,當知過去無量生中的母親,也曾這樣的愛過我們,所以我們對一切衆生應該不忘其恩,並且盡心報答。由此可知,佛教勉人發菩提心,是從最明顯的孝道出發,以思念母恩作出發點,與儒家的倫理觀念,最爲吻合!
六 菩提心的正修──慈‧悲‧增上意樂
修習菩提心,經過知母、念恩、求報恩這一些意向,進一步就要修慈、修悲。慈悲跟發菩提心,最有密切關系。經裏告訴我們,菩提心不由禅定中來,也不由智慧中來,而是從大悲心來。慈悲、通常作爲一個名詞而實不同,依修學者的心理過程,分別來說明:一、慈心:慈是與樂,即以世出世間的種種善利,利益一切衆生,使一切衆生同得快樂、幸福。依佛法說,修習慈心,功德最大,慈心成就,可以遠離災難,即有刀兵,也可逢凶化吉。從前,提婆達多曾與阿阇世王 [P111] 合謀害佛,他們待佛托缽行化之時,故意放出醉象,欲令觸殺,那曉得這頭充滿殺機的狂象,一見佛陀竟馴服得什麼似的,當下就跪在佛陀的腳邊,任佛撫摩。釋尊的慈心功德究竟圓滿,故能降服狂象,而不爲其損一毫毛。中國有句老話:『仁者無敵』,也即此義。二、悲心:悲是拔苦,即減輕或根除衆生的痛苦。要報衆生的恩德,願使一切衆生得樂,所以修習慈心。但又覺得,如衆生的苦痛根源不除,不能達成「與樂」的目的,所以由此而引發悲心。悲心是拔苦,而究竟的拔苦,便是「令一切衆生同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才能真實拔濟苦難。至于慈悲心行的修習,也是次序推展。父母兄弟等,有親密關系的,稱爲親。一般泛泛無關系者,稱爲中。有仇恨的冤家,名爲怨。由親而中,由中而怨,修成于一切衆生而起的慈悲心;無邊廣大,所以名爲「悲無量」,「大悲」等。如但緣一分衆生而起慈悲心,便不合佛法,近于世間有階級性的仁愛,同時包含著殘酷的種子了。
在修習菩提心的過程中,悲心雖是極高妙,非常難得了,但還須再進一步, [P112] 強化悲心,要求發動種種實際行爲,救衆生出苦,這便是增上意樂。增上意樂,是以悲心爲本的,一種強有力的行願,以現代通俗的說法,即是「狂熱的心」,對度生事業的熱心。熱心到了最高度,便可以不問艱難,不問時間有多久,空間有多大,衆生有幾多,而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盡心致力救衆生。菩薩不入地獄,救不了地獄衆生;菩薩要成佛,也總是到苦難的人間來。佛菩薩具備了這強有力的願行──增上意樂,所以其成爲佛菩薩。小乘聖者,原也有慈悲心腸,只因太薄弱,缺少強有力的意志,故不能成其度生事行,而僅乎「逮得己利」而已。經裏譬喻說:有一人家生了一個可愛的小孩,大家都非常疼他。有一天,這孩子不慎跌落糞坑,媽媽和姊姊們,急得幾乎發瘋,心裏盡是「要救他,要救他」,而誰也沒有跳下去。還是他的父親跑來,一下縱身糞坑,也不問糞坑有多麼深,有多臭,只管救撈小孩。這就是說,單憑悲心,沒有增上意樂,仍舊是不夠的。因爲悲心只是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而不是一種不顧一切的,強猛有力的意志。所以聲聞者雖然同情衆生的苦惱,想使衆生離苦得樂,而衆生總是救不了,總是 [P113] 離不了苦,得不到樂。這一定要像菩薩那樣,不但有慈悲心腸,而且具足增上意樂,故能激發種種實際行動,予衆生以實, 利。
七 菩提心的成就
從悲心而進入增上意樂心,已另有一番心境,到了這一階段,修學者的心境,見到衆生受苦,便好象自己也在其中,非旁觀者。真可說,以衆生的苦痛爲苦痛,以衆生的安樂爲安樂。經過深切的覺察,世間一切學問,一切宗教,一切辦法,都不能徹底解決衆生的痛苦,唯有佛與佛法,才能救苦,才是救苦的良藥。所以唯有修菩薩行,證菩提果,才能使衆生從無邊的苦惱中獲得解脫。如此,爲了救度衆生而發心成佛,以度生大行作爲成佛資糧,把自己的悲心願行和衆生的痛苦打成一片,發心學菩薩行,求成佛果。這種大信願的堅固成就,便是菩提心的成就。 [P114]
八 菩提心的次第進修
以上,是修發菩提心的七重因果次第。這是蓮華戒菩薩等,據阿毗達摩等說而安立的修學次第。依七重因果修學次第而完成,即是願菩提心的成就。發菩提心,最重要的在此。發菩提心,具足大乘信願,就要進修菩薩行。如『華嚴經』中的善財童子,他是具有深切的大乘信願,發心成佛度衆生的,所以在參訪大乘道的過程中,總是說我己發菩提心,不知道應怎樣的修菩薩行。發心以後,實修利他爲本的菩薩行,不出菩薩戒。菩薩戒中,雖也以殺、盜、淫等爲重罪,但這是通一切律儀的,單在這方面,不能顯出大乘的特質,也顯不出菩薩的不共精神。菩薩有叁聚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主要以六度四攝爲體,如『瑜伽戒本』即以六度四攝分類。菩薩以不退菩提心爲根本戒,不離菩提心而遠離衆惡,利益衆生,成熟佛法,即是行菩提心的修習。『大乘起信論』,依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而修成菩提心──似乎是行菩提心。修菩提心,廣 [P115] 積福德智慧的資糧,進而悟無生法忍,體證一切諸法不生不滅,即稱爲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不離信願慈悲的智證。能一念心相應,發此勝義菩提心時,即是分證即佛,于百世界現成佛道,所以這可以說發心成佛──由發菩提心而名成佛。從初發信願,而修行,而悟證,就是悟證以後,還是菩提心的修習。菩提心有如寶珠,越磨越明淨,多一分工夫,多一分成就,斷障越多,菩提心寶越明淨。依『華嚴經』說:十地菩薩的分證次第,即是菩提心寶一分一分的明淨,一分一分的圓滿,究竟圓滿,便是圓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究竟成佛了。(常覺記) [P117]
七、慈悲爲佛法宗本
一 佛法以慈悲爲本
「慈悲爲本」,這句話是圓正的,大乘佛教的心髓,表達了佛教的真實內容。作爲大乘佛教的信徒們,對此應給予嚴密的思惟,切實的把握!從菩薩的修行來說,經上一再說到:「大悲爲上首」;「大慈悲爲根本」。從修學完成的佛果來說,經中說:「諸佛世尊,以大悲而爲體故」。論上說:「佛心者,大慈悲是」。經論一致的開示,大乘行果的心髓,不是別的,就是慈悲。離了慈悲,就沒有菩薩,也沒有佛。也可說:如沒有慈悲,就沒有佛法,佛法從慈悲而發揮出來。
這樣的大乘宗旨,專爲「己利」著想的聲聞行者,也許不能同意。其實聲聞 [P118] 行者共同承認的叁藏,釋迦佛也確實是這樣的。以釋尊的現生行迹來說:他最初發生修道的動機,是由于他的觀耕而引起。釋尊生長王宮,難得出去觀察農夫的耕種。他見到烈日下辛苦工作的農夫,饑渴疲乏而還得不到休息;見到耕牛的被役使,被鞭策,被轭壓傷皮肉而流下血來;見到田土翻過來時,種種的小蟲,被鳥雀所啄食;見到牛血滴下土壤,不久就生出蛆蟲,而成爲鳥類的食品。衆生的自相殘害,農工的艱苦,刻劃出世間的殘酷面目。釋尊內心的深切悲痛,引發了求道與解脫世間的思慮。這那裏是專爲自己著想!其後,釋尊又出去遊觀,見到老病死亡。從一人而了解得這是人類同有的痛苦經曆,自己也不能不如此。從他人而理解到自己,從自己而推論到他人。這種人類──一切衆生生命曆程中的悲痛過程,如專從自己著想,即成爲聲聞的厭離(苦)心。如不但爲自己,更爲一切衆生著想,即成爲菩薩的悲愍心。釋尊是並不專爲自己著想的,所以一旦在菩提樹下,徹悟了人生的真實,即踏遍恒河兩岸,到處去轉*輪,擊法鼓,吹法螺,以微妙的法音,來呼召覺悟在痛苦中的衆生。從傳記去看,釋尊的一生,不外 [P119] 乎大慈大悲的生活,無非表現了慈悲爲本的佛心。如進一步而推求釋尊的往昔修行,在傳說的本生談中,菩薩是怎樣的舍己爲人!是怎樣的慈愍衆生!聲聞學者,也不能不說:菩薩以慈心而修波羅蜜多,圓滿時成就佛果。所以大乘的行果─ ─菩薩與佛,是徹始徹終的慈悲心行。如離去了慈悲,那裏還配稱爲大乘呢!
大乘經中說:菩薩與聲聞,雖同樣的稱爲佛子,而菩薩如長者的大夫人子,聲聞如婢子。這是說:菩薩是佛的嫡子,繼承了佛陀的高貴而純正的血統。聲聞呢,他雖也依佛口生,從法化生,而不免羼入了卑賤的血統。這種卑賤的傳統,不是別的,是釋尊適應印度當時的──隱遁與苦行的獨善心行。聲聞是佛法,有深智的一分,但不能代表圓正的佛法,因爲他含著違反佛陀精神的一分,即沒有大慈悲,所以『華嚴經』中比喻二乘爲從佛背而生。因此,偏從聲聞法說,專以聲聞的心行爲佛法,那是不能說佛法以慈悲爲本的。然依代表佛陀真精神的大乘來說,慈悲爲本,是最恰當的抉發了佛教的本質,佛陀的心髓。 [P120]
二 慈悲的根…
《學佛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