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叁要▪P15

  ..續本文上一頁性格。對于不信者,罪惡者,外邦人的擊殺毀滅,神是從來不憐愍的。民族神,必與民族的偏見相結合。所以以色列的民族神,選定了以色列人爲「選民」 [P129] 。神要將權柄交給他們,使成爲世界的統治者;要把其它的外邦人,置于以色列的統治之下。神的預言,神的恩典,不久要到來。這種完成世界統治的狂想,並不是共産黨徒的新發明了。耶稣革新他,使成爲全人類的宗教。然而選民的偏愛,並未絲毫改變。這所以,基督教的世界傳道史,與侵略者的殖民政策,從來形影不離。到最近,南非的人種歧視,無色人種的澳洲,黑人在合衆國的實際地位,還是那樣的。在神教徒的博愛中,完全合適。應該被統治的,被廢棄的,與神恩無分的外邦人,轉化爲宗教性的異教徒。在基督教的神學中,永生天國,並不因你的善行,而因于信仰。不信神,不信耶稣,你的什麼也沒有用。換言之,信我的,屬于我的,才是生存;不信我的,不屬于我的,便是死亡。這種宗教的獨占性,排他性,不但論理不通,實在赤裸裸的表現著非人性的,不民主的猙獰面目。過去歐洲的黑暗時代,對于異教徒,對于科學家的發明而不合神意的,受到教會的迫害,燒殺,這並不希奇,實是神教者的博愛觀內涵的應有意義。這種神的博愛觀,開始沒落爲新的世界的黑暗時代。猶太人的馬克思,久受東正教熏陶 [P130] 的蘇俄人民,正發展成新的姿態:信仰共産主義的,屬于共産主義的,不反對共産主義的,是生存;不信的,違反的,有著自由思想的,便要受到清算,迫害。共産黨徒對于善惡的看法,並不因你過去的行爲。無論你怎樣的立德,立功,立言,有著怎樣的輝煌業績,只要你不信,你反對,你便是該死的!惟有你肯死心蹋地的跟他走,才是善良的「人民」。這種獨占的、排他的階級愛,與「異我者仇」的殘酷,永久結合在一起。千百年來,在西方文明中生根而成長的博愛觀,現在要享受他自己的果實了。在這昏天黑地的時代,有著「無偏無黨」的仁慈者,應該起來釜底抽薪,從根糾正過來!  

  

  四 慈悲心與慈悲行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佛菩薩的心髓。菩薩的一舉手,一動足,無非慈悲的流露,一切的作爲,都以慈悲爲動力。所以說:菩薩以大悲而不得自在。爲什麼不得自由自在?因爲菩薩不以自己的願欲爲行動的方針,而只是受著內在的慈悲 [P131] 心的驅使,以衆生的需要爲方針,衆生而需要如此行,菩薩即不得不行;爲衆生著想而需要停止,菩薩即不能不止。菩薩的舍己利他,都由于此,決非精于爲自己的利益打算,而是完全的忘己爲他。

  菩薩的慈悲心,分別爲慈、悲、喜、舍──四心。慈,是以利益安樂、世出世間的利益,給予衆生。悲,是拔濟衆生的苦難,解除衆生的生死根本。喜,是見衆生的離苦得樂而歡喜,衆生的歡悅,如自己的一樣。舍,是怨親平等,不憶念衆生對于自己的恩怨而分別愛惡。「與樂」,「拔苦」,爲慈悲的主要內容。然如嫉妒成性,見他人的福樂而心裏難過;或者仇恨在心,或者私情過重,不是愛這個,便是惡那個,這決不能引發無私的平等的慈悲。所以菩薩不但要有慈悲心,而且要有喜舍心。慈悲喜舍的總和,才能成爲真正的菩薩心。

  不過,但有悲心是不夠的,非有悲行不可。換言之,菩薩要從實際的事行中,去充實慈悲的內容,而不只是想想而己。充實慈悲心的事行,名利他行,大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布施,或是經濟的施與,或是勞力,甚 [P132] 至生命的犧牲,稱爲財施。從思想去啓導,以正法來開示,就是一言一句,能使衆生從心地中離惡向善,都稱爲法施。如衆生心有憂惱,或處于惡劣的環境,失望苦痛萬分。菩薩以正法來開導他,以方便力來護助他,使衆生從憂怖苦惱中出來,這是無畏施。布施有此叁大類,可以統攝一切利他行,如離了布施,即沒有慈悲的意義了!然而實現利他行,還要有愛語,利行,同事。愛語,是親愛的語言。或是和顔的善語,或是苦切的呵責語,都從慈悲心流出,使對方感覺到善意,能甘心悅意的接受。否則,如對貧窮或急難者,以輕蔑,傲慢,調笑的語調去布施他,有自尊心的,都會拒絕接受施與。或者勉強接受,而內心引起反感。又如對人對事的評論,如爲善意的,有建設性的,容易使人接受而改善。不然,即使說得千真萬確,在對方的反感下,也會引起誤會與糾紛的。利行,以現代語來說,即是福利事業。從公共的、大衆的福利著想,去施設慈濟的事業。同事,是與大衆同甘苦。在工作方面,享受方面,都應一般化,與大家一樣,這是最能感動人的。菩薩要慈悲利他,不能不講求方法。愛語,利行,同事,就是使布施成 [P133] 爲有效的,能達到真能利益衆生的方法。這四者,是慈濟衆生、和合衆生的基本,爲領導者(攝)應有的德行。菩薩「爲尊爲導」,但不是爲了領導的權威,是爲了慈濟衆生,知道非如此不能攝受衆生,不能完成利益人類的目的。從慈悲心發爲布施等行,爲菩薩所必備的。菩薩的領導,並不限于政治,在任何階層,不同職業中,有慈悲心行的菩薩,總是起著領導作用。如維摩诘居士,他在一切人中,「一切中尊」。

  

  五 慈悲的長養

  慈悲心,是人類所同有的,只是不能擴充,不能離開自私與狹隘的立場而已。由于自私,狹隘,與雜染混淆,所以被稱爲情愛。古人詠虎詞說:「虎爲百獸尊,誰敢觸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慈愛實爲有情所共有的,殘忍的老虎,也還是如此,所以慈悲的修習,重在怎樣的擴充他,淨化他,不爲狹隘自我情見所歪曲。所以慈悲的修習,稱爲長養,如培養根孽,使他成長一樣。 [P134]

  據古代聖者的傳授,長養慈悲心,略有二大法門。一、自他互易觀:淺顯些說:這是設身處地,假使自己是對方,而對方是自己,那應該怎樣?對于這一件事,應怎樣的處理?誰都知道,人是沒有不愛自己的,沒有不爲自己盡心的。我如此,他人也是如此。如以自己的自愛而推度他人,設身處地的爲他人著想,把他人看作自己去著想,慈悲的心情,自然會油然的生起來。『法句』說:「衆生皆畏死,無不懼刀杖,以己度他情,勿殺勿行杖」。這與儒家的恕道一致,但還只是擴充自我的情愛,雖能長養慈悲,而不能淨化完成。

  二、親怨平等觀:除自愛而外,最親愛的,最關切的,沒有比自己的父母、夫妻、兒女了。最難以生起慈悲心的,再沒有比怨恨、仇敵了。爲了長養慈悲心的容易修習,不妨從親而疏而怨,次第的擴充。一切人──衆生,可分爲叁類:親、中、怨。這叁者,或還可以分成幾級。先對自己所親愛的家屬,知遇的朋友,觀察他的苦痛而想解除他,見他的沒有福樂而想給予他。修習到:親人的苦樂,如自己的苦樂一樣,深刻的印入自心,而時刻想使他離苦得樂。再推廣到中人 [P135] ,即與我無恩無怨的。仔細觀察,這實在都是于我有恩的;特別是無始以來,誰不是我的父母,師長?對于中人的苦樂,關切而生起慈心,悲心,修習到如對自己的恩人親愛的家人一樣。如能于中人而起慈悲心,即可擴大到怨敵。怨敵,雖一度爲我的怨敵,或者現在還處于怨敵的地位,但過去不也曾對我有恩嗎?爲什麼專門記著怨恨而忘記恩愛呢!而且,他的所以爲怨爲敵,不是衆生的生性非如此不可,而只是受了邪見的鼓弄,受了物欲的誘惑,爲煩惱所驅迫而不得自在。眼見他爲非作惡,愚昧無知,應該憐憫他,容恕他,救濟他,怎能因自己小小的怨害而瞋他恨他?而且,親與怨,也並無一定。如對于親人,不以正法,不以慈愛相感召,就會變成怨敵。對于怨敵,如能以正法的光明,慈悲的真情感召,便能化爲親愛。那爲什麼不對怨敵而起慈悲心,不爲他設想而使離苦得樂呢!以種種的觀察,次第推廣,達到能于怨敵起慈悲心,即是怨親平等觀的成就,慈心普遍到一切。這才是佛法中的慈悲。慈悲,應長養他,擴充他;上面所說的法門,是最易生起慈悲的修法。 [P136]

  

  六 慈悲的體驗

  上面所說的長養慈悲,都還是偏約世俗說。一分聲聞學者,以爲慈悲只是這樣的緣世俗相而生起,這決非佛法的本意。依大乘法說,慈悲與智慧,並非相反的。在人類雜染的意識流中,情感與知解,也決非隔裂的。可說彼此相應相入,也可說是同一意識流中泛起的不同側面。如轉染還淨,智慧的體證,也就是慈悲的體現;決非偏枯的理智,而實充滿著真摯的慈悲。如佛陀的大覺圓成,是大智慧的究竟,也是大慈悲的最高體現。如離開慈悲而說修說證,即使不落入外道,也一定是焦芽敗種的增上慢人!

  慈悲可分爲叁類:一、衆生緣慈:這是一般凡情的慈愛。不明我法二空,以爲實有衆生,見衆生的有苦無樂,而生起慈悲的同情。這樣的慈愛,無論是大仁,博愛,總究是生死中事。二、法緣慈:這是悟解得衆生的無我性,但根性下劣,不能徹底的了達一切法空,這是聲聞、緣覺的二乘聖者的心境。見到生死的惑 [P137] 、業、苦──因果鈎鎖,衆生老是在流轉中不能解脫,從此而引起慈悲。法緣慈,不是不緣衆生相,是通達無我而緣依法和合的衆生。如不緣假名的我相,怎麼能起慈悲呢!叁、無所緣慈:這不像二乘那樣的但悟衆生空,以爲諸法實有;佛菩薩是徹證一切法空的。但這不是說偏證無所緣的空性,而是于徹證一切法空時,當下顯了假名的衆生。緣起的假名衆生即畢竟空,「畢竟空中不礙衆生」。智慧與慈悲,也可說智慧即慈悲(「般若是一法,隨機立異稱」)的現證中,流露真切而憫苦的悲心。佛菩薩的實證,如但證空性,怎麼能起慈悲?所以慈悲的激發,流露,是必緣衆生相的。但初是執著衆生有實性的;次是不執實有衆生,而取法爲實有的;惟有大乘的無緣慈,是通達我法畢…

《學佛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法概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