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叁要▪P16

  ..續本文上一頁竟空,而僅有如幻假名我法的。有些人,不明大乘深義,以爲大乘的體證,但緣平等普遍的法性,但是理智邊事。不知大乘的現證,一定是悲智平等。離慈悲而論證得,是不能顯發佛菩薩的特德的。中國的儒家,從佛法中得少許啓發,以爲體見「仁體」,充滿生意,略與大乘的現證相近。然儒者不能內向的徹證自我無性,心有限量(有此彼相), [P138] 不可能與佛法並論。

  在體證法性的現觀中,『阿含經』本有四名,實與四法印相契合。

  圖片

   無所有(無願)………諸行無常

   無量……………………所受皆苦

   空………………………諸法無我

   無相……………………涅槃寂靜

  無量叁昧,是可以離欲的,與空、無相、無願的意義相同。但在聲聞佛教的

  昂揚中,無量叁昧是被遺忘了。不知道,無量即無限量,向外谛觀時,慈悲喜舍

  ,遍緣衆生而沒有限量,一切的一切,名爲四無量定。向內谛觀時,衆生的自性

  不可得,並無自他間的限量性。所以無量叁昧,即是緣起相依相成的,無自無他

  而平等的正觀。通達自他的相關性,平等性,智與悲是融和而並無別異的。無量

  叁昧的被遺忘,說明了聲聞佛教的偏頗。佛教的根本心髓──慈悲,被忽視,被

  隱沒,實爲初期佛教的惟一不幸事件。到大乘佛教興起,才開顯出來。所以佛弟

  [P139]

  子的體驗,如契合佛的精神,決非偏枯的理智體驗,而是悲智融貫的實證。是絕

  待真理的體現,也是最高道德(無私的、平等的慈悲)的完成。惟有最高的道德

  ──大慈悲,才能徹證真實而成爲般若。所以說:「佛心者,大慈悲是」。

  [P141]

  八、自利與利他

  一 問題的提出

  民國叁十五年的冬天,我在武院住。漢口羅雲樵先生,轉來一篇對于佛法質疑的文稿,這本是要在報上發表的,羅先生愛護佛教,希望我們能給予解答,然後一起發表出來。據說質疑者是一位家庭佛化的青年女子,經常從老父那裏聽聞佛法。她對于佛法,並無惡意,而只是不能起信。憑她所理解的──是她父親所常說的,覺得佛法非常偉大,而某些是不免有問題的。問題一共有二十幾個,這不是不可解答的,而是並不容易解答的。我叁推四托,就延擱了下來。最近,聽說羅先生在香港,想來臺灣。這個消息,使我想起了七年前,那則一直未了的公案。 [P142]

  問題中,有關于慈悲利他的,質疑的大意是說:「佛教的慈悲利他精神,確是極偉大的!然而,誰能利他呢?怎樣利他呢?這非先要自己大徹大悟,解脫自在不可。這樣,中國佛教界,究有多少大徹大悟而解脫自在的?如僅是極少數,那末其它的大衆,都不夠利他的資格,惟有急求自利了。這似乎就是佛教口口聲聲說慈悲利他,而少有慈悲事行的原因吧!大徹大悟而解脫自在的,才能神通變化,才能識別根機,才能爲人解粘去縛,如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尋聲救苦。那末佛教慈悲利他的實行,可說太難了,太非一般的人間事了」!這樣的疑難,當然並不恰當。然而這決非她的惡意歪曲,而確是代表著一分佛教徒的思想。好在這不過是一分,而且是不能代表圓正佛教的一分。

  

  二 「利」是什麼

  說到利他,首先應明白「利」的意義是什麼?利是利益,利樂;是離虛妄,離醜惡,離貧乏,離苦痛,而得真實,美善,豐富,安樂的。自利與利他,就是 [P143] 使自己或他人,得到這樣的利益安樂。世間法,有利必有弊,有樂就有苦,雖不是完善的,徹底的,然也有世間的相對價值。佛法流行在世間,所以佛教所說的利,除了究竟的大利──徹底的解脫而外,也還有世間一般的利樂。佛教的出現世間,是使人得「現生樂,來生樂,究竟解脫樂」。惟有聲聞──小乘人,才偏重于「逮得己利」,重于獲得個己的解脫樂。說利他,切勿落入聲聞窠臼,偏重于己利,專重于解脫自在的利樂。如忽略「現生樂」,即自己狹隘了佛教的內容,自己離棄了人間,也難怪世人的誤會了!

  利他,有兩大類:一是物質的利他,即財施:如見人貧寒而給以衣食的救濟,見人疾病而給以醫藥的治療,修道路,辟園林等,以及用自己的體力或生命,來助人救人。二是精神的利他,即法施:如愚昧的授以知識,憂苦的給以安慰,怯弱的給以勉勵;從一切文化事業中,使人心向上,向光明,向中道,向正常,向安隱。這不但是出世法的化導,也以世間正法來化導,使人類養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類的德性知能,爲出世法的階梯。當然,法施是比財施更徹底的。如給 [P144] 貧苦人以衣食的救濟,是財施;這只是臨時的,治標的。如以正法啓迪他,授以知識技能,幫助他就業(除幼弱老耄殘廢而外),即能憑自己的正當工作,獲得自己的生活,這比臨時的救濟要好得多。佛法中,出世法施勝過世間法施,法施比財施更好,然決非不需要財施,不需要世間法施。如專以解脫自在爲利,實在是根本的誤解了佛法。

  即以出世的法施來說,從使人得解脫來說,也並不像一般所想象的偏差。解脫,要從熏修行持得來。小乘行者,初發出離心,即種下解脫的種子;以後隨順修學,漸漸成熟,最後才證真斷惑得解脫。大乘行者,初發菩提心,即種下菩提種子;經長時的修行成熟,才能究竟成佛。大乘與小乘,都要經曆「種」「熟」「脫」的過程。所以出世法的教化,也不只是使人當下解脫自在,才是利他。使人「種」,「熟」,難道不是利他?使人當前解脫,非自己解脫不可(也有自己未曾解脫而能使人解脫的事證)。但使人得「種」利,得「熟」利,自己雖並未得解「脫」利,卻是完全可能的。所以『涅槃經』說:「具煩惱人」,如能明真 [P145] 義的一分,也可以爲人「依」(師)。如了解佛法的真意義,不說給人現在安樂的利益,就是專論解脫樂,也決非「非自己先大徹大悟不可」。不過真能解脫自在,利益衆生的力量,更深刻更廣大而已。質疑者,從非要大徹大悟不可所引起的疑難,本來不成問題。可是一分佛弟子,極力強調當前解脫自在的利益,唱起非自利不能利他的高調。結果,是否做到(解脫的)自利,還不得而知,而一切利他事行,卻完全忽略了!

  

  叁 重于利他的大乘

  淨化身心,擴展德性,從徹悟中得自利的解脫自在,本爲佛弟子的共同目標。聲聞道與菩薩道的差別,只在重于自利,或者重于利他,從利他中完成自利。聲聞不是不能利他的,也還是住持佛法,利樂人天,度脫衆生,不過重于解脫的己利。在未得解脫以前,厭離心太深,不大修利他的功德。證悟以後,也不過隨緣行化而已。而菩薩,在解脫自利以前,著重于慈悲的利他。所以說:「未能自 [P146] 度先度人,菩薩于此初發心」。證悟以後,更是救濟度脫無量衆生。所以聲聞乘的主機,是重智證的;菩薩乘的主機,是重悲濟的。

  菩薩道,在初期的聖典中,即被一般稱做小乘叁藏中,也是存在的,這即是菩薩本生談。菩薩在叁大阿僧祇劫中,或作國王、王子,或作宰官,或作外道,或作農工商賈,醫生,船師;或在異類中行,爲鳥爲獸。菩薩不惜財物,不惜身命,爲了利益衆生而施舍。閻浮提中,沒有一處不是菩薩施舍頭目腦髓的所在。他持戒,忍辱,精勤的修學,波羅蜜多的四種,六種或十種,都是歸納本生談的大行難行而來。這樣的慈悲利他,都在證悟解脫以前,誰說非自利不能利他!等到修行成熟,菩提樹下一念相應妙慧,圓成無上正等正覺。這樣的頓悟成佛,從叁大阿僧祇劫的慈悲利他中得來。菩薩與聲聞的顯著不同,就是一向在生死中,不求自利解脫,而著重于慈悲利他。

  初期的大乘經,對于菩薩的叁祇修行,與叁藏所說的小小不同。大乘以爲:菩薩的利他行,在沒有證悟以前,是事行,勝解行,雖然難得,但功德還算不得 [P147] 廣大。徹悟的證真──無生法忍以後,莊嚴淨土,成熟衆生的利他大行,功德是大多了。因爲這是與真智相應,是事得理融的,平等無礙的。大乘分菩薩道爲二階:般若道,凡經一大僧只劫,是實證以前的,地前的。唯識宗稱爲資糧位,加行位(到見道位)也名勝解行地。證悟以後是方便道,凡經二大僧只劫,即登地菩薩,唯識家稱爲從見道到修道位。大體的說,地前菩薩,雖有勝解而還沒有現證,廣集無邊的褔智資糧,與本生談所說相近。大地菩薩,現證了法界,如觀音菩薩等慈悲普濟,不可思議。本生談中的一分異類中行,屬于這一階段的化身。雖有未證悟,已證悟二大階位,而未證悟前,菩薩還是慈悲利物,決無一心一意趣求解脫自利的。所以據菩薩行的本義來說,質疑者的疑難,完全出于誤解,根本不成問題。觀音菩薩等尋聲救苦,是大地菩薩事,然並非人間的初學菩薩行者,不要實踐慈悲利物的行爲。

  不過,一分的後期大乘,自稱爲大乘的最大乘,上乘的最上乘;至圓至頓,至高至上。不再是大器晚成,而是一心一意的速成急就。于是乎「橫出」、「頓 [P148] 超」、「一生取辦」、「叁生圓證」、「即身成佛」、「即心即佛」等美妙的術語,大大的流行起來。「生死未了,如喪考妣」;「生死事大,無常迅速」。這一類聲聞的厭離心情,居然活躍于至圓至頓的大乘行者的心中。山林清修,被稱美爲菩薩的正道,而不再是走向「京都城邑聚落」了。在這種思想中,質疑者的疑難,也自以爲不成問題的。因爲一切利他功德,本來圓成,不需要向外求索。如一念證悟,即具足六波羅蜜,無邊功德,一點也不缺少。在理論上,在心境上,當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然在一般凡夫的眼光中,這種菩薩的利他功德,不過是宗教徒自心的內容。從表現于實際來看,但見自利,並未利他,並不能免卻難者的懷疑。

  …

《學佛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法概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