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叁要▪P2

  ..續本文上一頁萎靡頹廢的觀念,但佛法卻並不如此。

  叁、孳孳行善複何益:關于勸人行善,不但佛教這樣,儒家、耶、回教等, [P4] 無不教人行善止惡的,所謂「爲善唯恐不及」。可是行善究竟有什麼好處呢?道德究竟有什麼價值?平時說:「行善得善果,作惡得惡報」,這是因果的定律。中國人對于行善的觀念,多建立在家庭中,如父母行善作福,其子孫必多昌隆,「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其實並不如此,有父母良善而子孫大惡,有父母很壞而子孫忠孝。如古代堯帝秉性仁慈而丹朱性情傲慢;又如瞽瞍爲人頑劣而其子舜帝大孝,就是一例。約個人說:這社會上往往是壞人容易得勢,好人每每被欺侮、吃虧。如孔子的道德學問,難道不好嗎?可是,當他周遊列國時,曾經幾乎被餓死,政治上也無法舒展抱負。反之,大惡盜跖,竟能橫行于當時。這樣看來,善惡與禍患,有什麼必然規律?爲什麼要行善呢?這唯有佛法建立叁世因果,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所以說:一切宗教勸人行善的出發點是一致的,而與佛法的結論卻是不同。學佛只管孳孳行善,也許目前所遭遇的是不利,困惑,但將來善業成熟,自然會感到美滿的善果。能這樣,才算合乎佛教的精神。

  四、逐逐此心安不得:說來這實在是一件不著邊際的苦事,我人的心總是向 [P5] 外貪求,終日是爲著色聲貨利名聞權力在馳求。爲什麼要這樣?爲了心滿意足。如一個缺乏衣食的人,他必需獲得金錢才能解決生活的困難。可是一等他獲得足夠的衣食後,他仍然是不滿足,進一步又要講求衣食質料的美好,出門要有新型的轎車,住的要有精美的大廈。等到一切都到了手,心中還是不滿足。人心永久是這樣的,終日追求,沒有滿足的一天。如馬奔走一樣,後足著地,前足早又挂空,決不會有四足一齊著地的。人心不足,總覺得他人樣樣比我好,其實不然。學問家爲了追求更多的學問,他也是不滿足的。爲一國之主的,雖有絕大權威,他也還是不滿足的,有他說不出的苦。人不能獲得滿足,內心就永久得不到安樂。平常說:要安樂就得滿足,其實人心從來就不滿足,怎能得到安樂呢?一般宗教給人安慰,使人滿足,安慰也可說是一般宗教的共同點。如西洋宗教教人信就得救,得救了自然就會滿足,內心也就得安甯。把人當小孩一樣看待,小孩子,你聽我話,不要哭,給你玩具。其實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因爲人心的不滿足,不是外來的給予所能滿足的。唯有佛法,教人先要了解生死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碌 [P6] 碌終生究有何所得,行善複有何利益?如何才能獲得內心滿足和安樂。從這些問題去審察,才能把握住佛法的核心,也才能真正獲得安樂。

  

  二 我在宇宙之間

  一、神造我欤?對這茫茫的人生,又考察到另一個問題,就是我生存在這廣大長遠的時空中,究竟有何種地位?宇宙之大,上天下地,形形色色,萬化紛纭,吾人生來死去,行善作惡,皆在其中。但我們生存這宇宙之中,究竟是什麼地位?應該采取何種態度?比方在家庭中是家長,即負有家長的責任;做學徒的,就應有學徒的態度。西方宗教的觀念,人在宇宙之中是被造的,宇宙間一切萬事萬物,飛鳥走獸,乃至草木叢林,各式各樣,都是神所創造的,一切受神的管理和支配。人既然屬神所有,人就是神的奴隸,所以他們每稱神爲主,人自稱神的仆人。所以我說:西方宗教的人生觀,是主奴的文化體系。人是神的奴仆,一切唯有服從,不服從就有罪。如主人命令仆人先掃地後煮飯,而仆人卻先煮飯後掃 [P7] 地,雖然事情做得很好,這也是不對的,因爲仆人違背了主人的命令。這宇宙間就是能造的神和被造的人與萬物的兩種關系。人雖是奴隸,但是高等的奴隸,神創造了宇宙萬物以後,教人去支配管理萬物。所以做人的態度,站在神的面前是感覺到萬分的可憐;但是對于萬物,又有了大權威,值得高傲。西方宗教文化,離開了神,好象一切毫無意義。這種觀念,在當時文明未開化時期,也許是合理,但是到了現今,是值得考慮的了。

  二、天地生我欤?中國文化對于人在宇宙間地位的看法,比西方宗教要高明得多,他說人由天地所生,或由陰陽和合生。天是屬于形而上的或精神的,地是屬于形而下的,物質的。天地生萬物,而人獨得天地之正氣,稱爲萬物之靈,甚至偉大到與天地並立,稱之爲「叁才」。所以人在天地間是最高尚的,不同于西方的主奴體系。是否人人都能與天地並立呢?唯有聖人才能「贊天地之化育」。又說:「天地無心而成化,聖人與萬物而同憂」,這些都充分的表現出聖人之偉大。天地生萬物是無心的,是一種自然的現象,不同上帝生萬物是有心的,要生 [P8] 就生。但是宇宙間從好處看:花兒美,鳥兒叫,一草一木都是可愛的。若從壞處看:大蟲吃小蟲,大魚吃小魚,你害我,我殺你,彼此互相殘害。若說上帝造萬物,這種生物界互相殘殺的情形,最後當然也根源于神,神就未免太殘酷了,所以上帝造萬物說不通。儒家說天地萬物是無心的,萬物相爭相殺,又相助相成。聖人卻不能無動于中,他要與萬物同憂。天地是屬于自然界的,而聖人是人文道德的。聖人看到世界人類互相鬥爭,他就主仁愛和平。看到人們缺乏知識,他就以教育化導之。看到人們道德淪亡,他就重道德。天地間種種的不好,聖人總得想辦法使它合理化,臻于至善,這樣聖人也就贊天地之化育了。這種觀念,比西洋宗教合理得多。由于中國的天地生,陰陽生,所以中國文化體系是父子式的。家庭是父家長製;政治是帝王以老百姓爲子民,老百姓稱地方官爲父母官。父子文化體系,是情勝于理,不像主奴體系的重法,刻薄寡恩。

  叁、我造世間欤?佛法認爲宇宙間的一切是由各人自己造成的,所謂是自作自受,共作共受,這是業感的定律,與神教恰恰相反。因此,學佛的應該理解到 [P9] 兩種道理:一、世界這樣的混亂和苦難,是由人類過去的惡業所造成,要世界清淨和莊嚴,也唯有人人能行善止惡,才有希望。約個人說:我沒有知識或家境的困難,乃至病苦的糾纏,都是由于過去或現生的業力所成。所以說要想世界得和平,個人得安樂,要自己盡量的向好的方面做去才行。若人是神所造的,自己就沒有力量,一切只有聽神決定。佛法說由自身業力所招感,故自己有一番力量能改造自己,進而能改造世間。二、相信了佛法的業感緣起,無論是世界穢淨,個人的成敗,都是以前的業力所招感,決不會怨天尤人。業力是可以改進的,就從現在向善的方面做出,前途自然充滿了無限的光明,這是佛法爲人的根本態度。我人何以要行善,使個人獲得安樂,使世界趨于和平。這贊天地之化育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所以佛法提倡平等觀,也就是人人皆可以成佛的道理。了解到這點,就可以明白人在宇宙間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佛法的我造世界,人人造世界說,是自由自主的人生觀。人與人間,既不是主奴體系,也不是父子體系。先進先覺的是師,後覺的是弟子。先覺者有引導後 [P10] 覺者應盡的責任,是義務而不是權利;後覺的,不覺的,有尊敬與服從教導的義務。師友間情理並重,而在共同事上,又完全站于平等地位。以佛法而構成社會關系,必然爲師友文化體系,適合于民主自由的精神。

  佛法說,我能造世界,與上帝的創造不同。上帝要人就有人,要萬物就生萬物,是無中生有的,違反因果律的創造。佛法的造世界,是由各人起心動念的業力所造成,若能積功累德,淨心行善,就可以實現清淨理想的世界。最近有人說:佛也能創造世界,如阿彌陀佛能創造西方極樂世界。其實,若想以此來媲美莫須有的創造神,那是笑話!若以此來顯示佛的能力,也是不懂佛法。依因果律而感造世界,這有甚麼希奇,凡夫也能創造世界,不過所造的是地獄、餓鬼、畜生、人間、天上的世界罷了。因人有煩惱惡業,所以造的是汙濁世界;佛具有無邊清淨功德──福慧圓滿,所以造的世界是莊嚴清淨國土。這是佛法的因果定律。學佛者明了這一道理,在日常起心動念中,應盡力向善的方向做去。自己這樣做,勸人也這樣做,清淨世界的實現(十方已實現的,很多)才有希望。 [P11]

  

  叁 學佛是人生向上事

  要了解學佛的根本意趣,必先認識人生生存的價值,在宇宙中是居于主動的地位,而後才能決定我們應走的正確路向。因爲世間的動亂和安甯,人們苦痛與幸福,都是人類自力所造成,並沒有什麼外在的東西來主宰我們。人類有此主動的力量,才有向上向善的可能。

  向上,就是向好的方向努力,一步步的前進達到那至善的最高峰,也就是學佛的意趣所在。人之常情,無不喜愛向上向好的,除非是失意分子,因爲事業等失敗,使他意志消沈,不想振作,索性做一個社會上的敗類。但這種人究竟是少數,而且都有機會改善的。平常以爲人生好事,是家庭生活美滿,兒女多,身體健康,有錢有勢,當然這也是人生的好事。可是依佛法說:這是好的果,並不是好的原因。要想獲得良好的結果,不能就此滿足,因爲這是要過去的。必須積集良好的因,才能保持而趨向更好的。這如見一朵美麗的花,就想摘下來屬于已有 [P12] ,而不想法去培植花草,或不再去培植,雖然獲得了,到底是罪惡的,或立刻要失去的。有些人,能合理的獲得了錢財和地位,但是往往利用這些錢勢,做出種種害人利己的勾當,這都是缺乏了人生向上的精神,更沒有確定向上目標的錯誤所致。

  有人說:我不想學佛、成佛,只要做一個好人就夠了,這是不大正確的。古語說:「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則得其下」。學佛,先學做一好人,這是正確的;若只想做一個好人,心就滿足,結果每是僅得其下。所以,學佛不但要做一好人,而且還要具有一種崇高的目標,縱使一生…

《學佛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法概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