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帝的意思,那上帝是最極殘酷的暴君了。像這些,唯有佛法的「報由業感」,才能解答問題。換句話說:一生一生所感受的,都從前生的善惡業力所招感。今生作了善惡業,又會感來生的苦樂果。依著業力的影響,衆生便無休止的,一生又一生,受著不同的果報。自作自受,無關于神的賞罰?
生死果報,既由業力而來,那麼想解了生死,大家也許以爲:把業力取消了 [P221] 就得。可是,業是不能取消(可以減少他的影響力)的,也是不必取消的。佛說:業從惑起,所以斷除了惑,生死就解脫了。什麼是惑?惑是煩惱的別名,就是內心種種不正當的,不清淨的分子。有人以爲:作惡業,從貪,瞋,癡,慢等煩惱所引發,可以說業從惑──煩惱而起。我們整天爲國家,爲民衆服務,這些善業,那裏也從煩惱起呢?不知道,這還是離不了煩惱。煩惱的根本,是(人無我愚)「我見」。作善作惡,一般人都是爲我而作:爲我的生活;爲我的財富,健康;爲我的名譽,權力;爲我的家;爲我的民族,國家:一切都以我爲前提,以我爲中心。如不是爲了我的,就不感興趣了。所以不但作惡事,是由煩惱所引起;即使作善事,也還是離不了煩惱。從煩惱而來的善事業,是不徹底的,可以變質的,可以演變而成爲惡的。例如辦慈善事業,當然是善的。可是爲了「我的」,見到別人辦的同一慈善事業,就會競爭,甚至有意無意的破壞他。好的事情,要由我來做,別人做,就不表同情,或者破壞他。這樣,好的事情,由于有「我見」在作祟,不是偏執自己的意見,就是偏重自己的利益,結果變壞了。爲了我 [P222] 的家,我的國,我的教,處處從我出發。不能說沒有一些好的,但是與煩惱雜染相應,有時會演變得害盡世人。如西方神教徒的宗教戰爭之類。所以,一般人的活動,善的惡的,都不離「自我」的推動力,都是不離煩惱。這樣,善的感樂果,惡的就感苦果。在身心的動作時,一切都爲著我,一切都拉來攝屬于我,最好聽我的意見,受我的支配──這就是「我見」的表現。我的意義是「主宰」:主是一切由我作主,宰是一切由我支配。我,便是生死的根源,罪惡的根源。我見,像一種凝聚的力量,使一切人,事,社會,國家,都無不通過我見,而構成關系,而集合于一(有集合,就有分散,有我也就有人了)。有此我見,形成一種向心力,起著凝聚集合作用。每一衆生的身心,不論人或動物,爲什麼會成爲一個個的個體呢?就是因爲有了我見,所作的善業或惡業,受我見的影響,攝引,凝聚,招感爲有異于其它的個體。如青年男女,結合爲一個家庭。後來意見不和,鬧翻了,便離婚。可是,一遇到因緣,又結合組織新的家庭。爲什麼離了又合?這由于自身的要求,爲了自我而吸引對方的集合力。衆生的個體也如此:老了 [P223] ,死了,身心組合破壞了。但由于我(見與愛)的欲求,引發以我見爲本的善惡業力,又感得一新的身心組合,新的個體。生而又死,死而又生的永遠延續下去。假使沒有這我見的集合力,就能解脫這生死不斷的現象。阿羅漢,佛,是已經了脫生死的。但他們在生時,與常人一樣,說話,做事,有種種的活動。他們的行業是善的(佛是純善的),但他們的善行,並不會成爲招感生死的業力。爲什麼呢?因爲聖者不像我們以「我見」爲中心,會集成一個個體,一個破壞了,又要求個體的延續。聖者的我見,已經破除了,通達無我,所以一了百了,從此了脫生死。一切人在現實的身心世界中,永遠是顛倒的,都有自我永恒的要求(無常計常,無我執我),好象自己是不會死的。等到死到頭來,還要求延續,求未來的存在(這叫「後有愛」),所以死了,便依善惡業力去感果。如善業有力的,此後感得好果;惡業力強的,就感苦果。所以,未能了生死的,還是多作善業,比較妥當。總之,死生由業,業由煩惱,煩惱的根本是我見。我見不破,生死問題永遠不能解決。 [P224]
叁 涅槃之一般意義
一、斷惑則得涅槃:上面已經說明,要解脫生死,必從斷煩惱,斷煩惱的根本──我見下手。衆生一向在生死中,有生有滅;若了生死而得涅槃,即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涅槃的特性。佛弟子修持定慧,漸斷煩惱,現生便能體驗到不生不滅的境地,叫做得涅槃。到這,我見爲本的煩惱斷盡了,發業的力量也沒有了,也就不再感生死果。由于不起我見,做一切事,不再依自我中心而出發。現在人,都會唱一些高調,什麼大公無私啦,爲大衆謀幸福啦,實則最熱心于公共福利的,也不免以我爲活動的主力。惟有聖者,從最深徹的智慧中,徹底通達無我,才是最高的德行。斷煩惱的,必有高超的智慧,自覺到我見消除,煩惱不再起,生死永得解脫。很多人都誤會了!以爲死了才叫涅槃。不知道真正得涅槃的,絕大多數,都是在生存世間時,早就親切體證到涅槃了。如真能破除我見,體證涅槃的,一切是自由自在,無罣無礙,真是「哀樂不入于胸次」,「無往而不 [P225] 自得」。凡能親切體驗不生不滅的,名爲證得涅槃。
現在的佛弟子,很少想現生得涅槃的。不是根機鈍,就是太懶散,這才把了生死這個問題,完全推到死了以後。從前,有一位比丘,獨自禅坐修行,有一外道見了說:「你是在修來生的安樂吧」!比丘答:「不!我修的是求現生樂」。因爲涅槃的境地,是學者現生所能達到的,現生能得大自在,大解脫的。無奈末世的人根鈍,不肯精進,無所成就,觀念才慢慢的轉了,都把了生死與得涅槃,看成死後的事。佛教的本意,是注重現生的體驗的,要現生證得涅槃的。
二、業盡報息則入涅槃:我們的生死身,從過去的業力所感而來。有了這身心組織,便不能沒有欠缺,不能沒有痛苦。只要你誕生了,這一既成事實,在現生中,是不能完全解除的。所以,了脫生死,決不從苦果的改變上去著力。也不從業力的消除上去著力,因爲有煩惱才會造業,才會使業感果。如果能證無我,斷煩惱,得涅槃,業力就不會起作用,生死的連索,便從此截斷了。對于這,許多人不明白,發生誤會,引起很多疑問。他們以爲:有什麼業,感什麼報,這是 [P226] 佛說的。而且,作業而受果的,即使經過千劫萬劫,業力仍永不消失。因此就誤解:我們的生死,無法了脫。因爲生前作了好多業,還沒有受報得了,而今生又作了好多善惡業。將來再感生死時,也還是要造業的。這樣,豈不是業力愈造愈多,永遠受報不了,這怎能了生死而不受苦果呢?這個想法,就是不知道佛法的因果道理。要知道,有了業要感果,但還要有助緣,煩惱就是業力感果的要緣。如黃豆,是不是會生芽呢?會生長黃豆呢?誰都會說:是的,黃豆會生芽,會生黃豆。但黃豆的生芽結果,還要具足種種的因緣。例如,豆種要沒有變壞,要有適宜的溫度,水分等。如豆種壞了,或沒有水分等緣,他是不會生芽的。例此,業力所以會感生死果,也要煩惱來爲他作滋生的助緣。如斷了煩惱,沒有助緣,業力也就無力生果了。所以說:業盡報息,則入涅槃。業盡的盡,不是沒有了,只是過去了,再也起不了作用。這樣,煩惱一斷,業種就幹枯了,生死的果報,也就從此永息。
衆生都是有情愛的。母子,夫妻等愛,無論愛到怎樣深,都是有條件的愛; [P227] 只有愛自己──我愛,才是無條件的。所以佛說:「愛莫過于己」。人愛自己的生存;到了病勢嚴重時,還存有大概會活下去,可能會好起來的欲望。到了絕望時,也要把希望寄于未來,這叫後有愛。有的,只要聽到死字,就害怕起來。其實,病才痛苦,死了又不知苦痛,怕什麼呢?他是怕沒有這個「我」呀!怕財富,權位,眷屬,都成爲不是「我的」呀!由于這我愛的欲求,才會招感生死而不斷。如自我的愛見斷盡了,永不再感生死苦果;此生的報體結束了,就是入涅槃。出家人死了,一般都說某某和尚入涅槃,這實在太恭維了。如不斷煩惱而死去,一定是死生相續,怎能說入涅槃呢?當破了我見,斷盡煩惱,證入法性時,名爲得涅槃。涅槃是親切的體證了,但還不能沒有苦。有此身體存在,餓了還是要吃,冷了還是要穿,辛苦了還是會疲勞,會老,會病。不過,比平常人不同,雖然身體有苦,而不致引起憂愁懊惱等心苦,這叫有余涅槃,就是上文的「斷惑則得涅槃」。到最後死了,這個身心的組合離散了,不再引生新的自體,新的苦果,這叫無余涅槃,也就是「業盡報息則得涅槃」。 [P228]
四 涅槃之深究
一、蘊苦永息之涅槃 煩惱的根本是我見,是迷于無我的愚癡,這惟有無我的深慧,才能破除他。有了甚深的空(無我)慧,便能破我見,體驗到人生的真理,獲得大自在。這是現在生所能修驗的,也是聖者所確實證明的。等到此生報體結束後,不再受生死果,這就是入涅槃了。大阿羅漢都是這樣的,釋迦佛八十歲時,也這樣的入了涅槃。如進一層推求,就難于明白。一般人想:入了涅槃,到那裏去呢?證了涅槃,是什麼樣子呢?關于這,佛是很少講到的。總是講:生死怎樣延續,怎樣斷煩惱,怎樣就能證涅槃。入了涅槃的情形,原是不用說的,說了也是不明了的。比方一個生盲的人,到一位著名的眼科醫生處求醫,一定要問個明白,眼明以後,是什麼樣子的,醫生怎麼說也沒有用吧!因爲他從來無此經驗,沒法想象。只要接受醫治,眼睛明亮了,自然會知道,何必作無謂的解說。若一定要問明了才肯就醫,那他的眼睛,將永無光明的日子。涅槃也是這樣, [P229] 我們從無始以來,都在生死中轉,未曾證得涅槃,所以入涅槃的境地,怎麼想也想不到,怎麼說也說不到,正如生盲要知的光明情形一樣。佛教是重實證的,只要依著佛的教說──斷煩惱,證真如的方法去修習,自然會達到自覺自證,不再需要說明了…
《學佛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