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遇諸佛」:菩薩在菩提道的學程中,生生世世,到處 都能逢到諸佛。生生都能見佛,也就能生生聽法、供養、修行,也就用不著 擔心退墮了。這是多大的福德善根呀!
二、「能聞六波羅蜜及其義解」:六波羅蜜(度),是大乘菩提道的綱 領。菩薩見了佛,不但略聞六度的大要,而且還聽到六度的義解。因爲六度 的意義,深廣無邊,所以佛與菩薩,又加以解說,發揮,這主要是六度的論 典。這樣,不但是生生見佛,又能生生聽聞大乘法義,成就大乘的聞所成慧 。
叁、「以無礙心視說法者」:說法者,是佛與菩薩。菩薩聽聞了大乘法 義,對說法者所說的,要有隨順心,沒有成見,沒有隔礙,沒有異想。這樣 的隨順師意,才能如理的思惟大乘法義,成就大乘思所成慧。
四、「樂遠離行,心無懈怠」:菩薩的親近如來,聽法、思惟,目的在 [P64] 願樂修學遠離行。什麼叫遠離行?不受境界的拘縛,心能解脫自在,不與煩 惱作伴侶,是真遠離。爲此而修行,從修行來實現解脫自在,一心精進,不 懈怠、不放逸,能成大乘修所成慧。
大乘的無邊資糧,總攝于見佛、聞法、思惟、修行中,「是爲菩薩有四 大藏」。此四大藏,等于聲聞的四預流支:『親近善友,多聞正法,如理思 惟,法隨法行』。
己二 過魔事 『複次,迦葉!菩薩有四法,能過魔事。何謂爲四?常不舍離菩提之心。于諸 衆生心無恚礙。覺諸知見。心不輕賤一切衆生。迦葉!是爲菩薩四法能過魔事。』
再說第二勝利:修學了菩薩正行,就「能過魔事」。什麼是魔事?無論 是外境、內心,引使自己向下的,退後的,就是魔事。本經爲大乘法,所以 凡與大乘法相違,或可能退失大乘的,就是大乘的魔事。修學菩薩正行,就 能勝過魔事,也以四法來說明。 [P65]
一、「常不舍離菩提之心」:菩提心是大乘道的親因,有了就是菩薩, 失去了就不是菩薩。菩薩能常念菩提而不舍離,這就超過了世間五欲,人天 果報,聲聞自利,緣覺厭煩囂的魔事。
二、「于諸衆生心無恚礙」:菩薩以利益衆生的慈悲心爲根本,如對衆 生而有恚怒心、隔礙心,這怎麼能利益衆生?所以大乘法中,貪欲的過失還 小,不妨修菩薩行;而瞋恚的過失極重,與菩薩道不能並存。能心無恚礙, 就不致有退失慈悲的魔事。
叁、「覺諸知見」:知見,指外道的種種邪論,邪法──一、異、常、 斷等知見。如不能覺了他,就不能教化他;還有在不知不覺間,落入外道知 見的危險。
四、「心不輕賤一切衆生」:下賤的、貧窮的、殘廢的、愚癡的、邪惡 的、顛倒的……這些雖可憐可憫,而終究要向上成佛。如法華經的常不輕菩 薩,逢人就說:『我不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從一切終向佛道來說, [P66] 怎麼下賤也是未來的佛菩薩,就不會如印度的世俗知見,輕視低賤階級了。
約向佛道說,離菩提心。約化衆生說,有恚礙心。于衆生中,特別是對 外道知見不覺了,對低賤衆生起輕視心。這四法,爲菩薩道的大魔事。修習 正行,就能超過這魔事,成爲真實菩薩。
己叁 攝善根 『複次,迦葉!菩薩有四法,攝諸善根。何謂爲四?在空閑處,離谄曲心。諸 衆生中,行四攝法而不求報。爲求法故,不惜身命。修諸善根,心無厭足。迦葉 !是爲菩薩四法,攝諸善根。』
第叁勝利,是「攝諸善根」。修學菩薩正行,大乘善根會不斷的增長廣 大起來。如約根本說,菩提心是大乘善根。約差別說,一切善根是大乘善根 。現在約能攝持善根而不失的四大要行來說。
一、「在空閑處,離谄曲心」:沒有人的地方,叫空閑處。一般人面對 別人,多少會注意自己,不起顛倒亂想。怕內心有了邪曲,目光與態度,會 [P67] 自然的流露出來,被人發覺了,損害自己的名譽。但一到無人處,就什麼都 不在乎,種種谄曲邪心都起來了。菩薩修學正行,真能表裏一如;人前人後 ,都能正念在前,不起邪曲心。這是菩薩的『慎獨』功夫。
二、「諸衆生中,行四攝法而不求報」:菩薩在獨居時,能正念現前; 在大衆前呢,就能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來廣結人緣,普施 教化。四攝本是世間法,爲攝衆的主要條件。菩薩要攝受一切衆生,當然要 行四攝法。但與常人不同,既不求現生的報答,也不求來生的果報。只覺得 :菩薩應該這樣行,應這樣的利益衆生。
叁、「爲求法故,不惜身命」:佛法是解脫成佛的法門,是難遇難聞的 。佛不出世的時候,或生在邪見興盛的區域,或生叁途惡道,長壽天等,一 句一頌的佛法,也難以得到。在菩薩本生談中,有願以身體供勞役的,願犧 牲身命的,以求得一頌一經。求法是如此的真誠!在傳記中,如善財的南參 ,常啼的東行,玄奘的西遊,都是不惜身命求法的榜樣。能這樣的『爲法忘 [P68] 軀』,是久修菩薩正行的勝利。
四、「修諸善根,心無厭足」:菩薩的心量,虛空一樣的廣大,海一樣 的深!修習一切善根,從沒有滿足(厭)心,顯出了菩薩的無限精進,這那 裏是得少爲足的小乘所可及的!
這樣的獨處、處衆、求法、修善,就是「菩薩四法攝諸善根」的勝利。
己四 福德莊嚴 『複次,迦葉!菩薩有四無量福德莊嚴。何謂爲四?以清淨心而行法施。于破 戒人生大悲心。于諸衆生中,稱揚贊歎菩提之心。于諸下劣,修習忍辱。迦葉! 是爲菩薩有四無量福德莊嚴。』
第四勝利,是「無量福德莊嚴」。菩薩積集無邊的福智資糧,就作爲菩 薩的莊嚴。什麼是莊嚴?一、如美麗衣服、耳環、手钏、璎珞等,使人端莊 嚴麗的,是莊嚴。二、軍人出征時,所有的盔甲、武器,也叫莊嚴。這不但 顯得更威武,也不易爲敵人所損害。這樣,菩薩的無量福德,使菩薩的身心 [P69] ,莊嚴清淨,不受煩惱魔外所害,所以稱無量福德爲莊嚴。現在以四種最難 得的莊嚴來說。
一、「以清淨心而行法施」:菩薩純以大悲心,爲衆生說法,不存絲毫 名利恭敬的私欲,叫清淨心。
二、「于破戒人生大悲心」:菩薩是平等大悲,于一切衆生,都看作自 己的兒女一樣。但對于破戒的惡行衆生,特別的悲憫心切。這如父母的愛兒 女,雖平等的慈愛,而對于有病的,或能力差些的,會特別的關顧。
叁、「諸衆生中,稱揚贊歎菩提之心」:這是清淨法施中最切要的法施 。在大衆說法時,常常稱贊菩提心的功德(華嚴經入法界品,贊揚的特別多 ),勸人發菩提心。以大乘法來說,『菩提心爲因』,這是首要的!沒有菩 提心,一切大乘功德,不能出生,不能成立。俗語說;『先立其大者』;『 本立而道生』。以佛法來說,這莫過于菩提心了!
四、「于諸下劣,修習忍辱」:忍辱中最難忍的,是受到下劣者的侮辱 [P70] 傷害。覺得自己這樣的身分地位,而受到這種人的辱害,實在難以忍受。其 實,對這種人能修忍辱,才能于一切修忍。否, 則,向富貴、權勢、凶惡者低 頭,不過是權衡得失,明哲保身而已,算得什麼忍辱呢?
這四法,都與施、戒、忍有關,也是與衆生有關的最難得的福德莊嚴。
戊叁 正行成就 『複次,迦葉!名菩薩者,不但名字爲菩薩也。能行善法,行平等心,名爲菩 薩。略說成就叁十二法,名爲菩薩。何謂叁十二法?』
修習菩薩正行,就是在初阿僧祇劫中,積集無邊的福智資糧。如積集圓 滿成就(資糧位滿),就是名符其實的菩薩。世尊爲了具體的,說明這正行 成就的菩薩,所以又對迦葉說:「名菩薩者,不但名字爲菩薩」,叫叫而已 。如初發菩提心的,初受菩薩戒的,也可以名爲菩薩,但並沒有成就菩薩的 體相。如人一樣,初在胎中結生,或還在血疱、肉團階段,雖說是人了,但 並沒有人的體相。如漸漸的形成了手腳,眼耳口鼻,才真的像人了。菩薩也 [P71] 是這樣,發菩提心以後,修習廣大正行成就,才是有名有實的菩薩(登地的 菩薩,生如來家,如胎兒的誕生一樣)。那末,正行成就的菩薩,是怎樣的 呢?依瑜伽抉擇分(卷七十九)引述本經,要有『具法行、平等行、善行、 法住行相』。本譯但說「能行善法,行平等心」二行,應該是譯者阙略了。 法行等四行,以「略說成就叁十二法」來說明。無著的攝大乘論所知相分, 也引本經的成就叁十二法名爲菩薩。無著菩薩以十六相來分別解說這叁十二 法,與瑜伽論不同。現在大體依瑜伽論說。
『常爲衆生深求安樂。皆令得住一切智中。心不憎惡他人智慧。破壞憍慢。深 樂佛道。』
一、法行,有五法。法行,是一切修行,與正法不相違:依于法,順于 法,向于法而行。一、「常爲衆生深求安樂」:深求即『增上意樂』,強勝 有力的願樂,常爲衆生的利益安樂著想。這是說:菩薩一切修學,不爲自己 ,但爲衆生。二、「皆令得住一切智中」:一切智是佛的大菩提。教化衆生 [P72] 發菩提心,使衆生都能安住佛道。叁、「心不憎惡他人智慧」:菩薩自己知 道了智慧的功德,所以對他人的甚深智慧,不會起憎惡心,嫉妒障礙。四、 「破壞憍慢」:能謙虛低下,對有學有德、有修有證的菩薩,尊敬隨順,不 起憍慢心。上對勝法說,此對勝人說。五、「深樂佛道」:深心愛樂佛菩提 ,志願堅固,牢不可破。
『愛敬無虛。親厚究竟,于怨親中其心同等,至于涅槃。言常含笑,先意問訊 。所爲事業,終不中息。普爲衆生等行大悲。心無疲倦,多聞無厭。自求己過, 不說他短。以菩提心行諸威儀。』
二、平等行,有八法。一、「愛敬無虛」:菩薩能真誠的愛敬衆生。愛 心重了,不免『近則狎』…
《寶積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