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積經講記▪P12

  ..續本文上一頁;敬心重了,又會疏遠起來。所以菩薩有愛有敬, 愛敬合一。二、「親厚究竟,于怨親中其心同等,至于涅槃」:親厚即親密 ,究竟即徹底。親厚究竟,是徹底的敬愛親密。約人來說,不論是怨敵、親 愛,或不怨不親的中人,心都同等的親密。約時間來說,從現在,未來,一 [P73] 直到涅槃,都是一樣的親愛。叁、「言常含笑,先意問訊」:和顔悅色的與 人談話(愛語),而且是先向人問訊起居。四、「所爲事業,終不中息」: 曾答應了幫助爲他作什麼事,一定有始有終,在沒有完成以前,決不會中間 停頓的。五、「普爲衆生等行大悲」:對沒有答應擔當爲他作事的,內心也 普偏的起平等大悲。在有緣時,一定爲他作利益的事業。六、「心無疲倦, 多聞無厭」:菩薩是無限的精進,教化衆生,無論怎樣的任勞任怨,也不會 疲倦。利益衆生的無量方便,要從多聞中得來,所以聽法也永沒有厭(足) 心。七、「自求己過,不說他短」:常反省自己的過失,所以能日進于善。 不說他人的短處,所以能存心寬厚去愛人。八、「以菩提心行諸威儀」:行 住坐臥,語默動靜,叫威儀。菩薩的一切身語行爲,都出發于菩提心──上 求下化的心。以上八法,都是對衆生有平等大悲的表現。

  

  『所行惠施,不求其報。不依生處而行持戒。諸衆生中行無礙忍。爲修一切諸 善根故,勤行精進。離生無色而起禅定。行方便慧。應四攝法。』 [P74]

  叁、善行,有七法。六度、四攝,是菩薩的善行──自利利他的大綱。 正行成就的菩薩,所修的六度、四攝,能做到像下面所說的。一、施度:「 所行惠施,不求其報」:財施或法施,都不求現生的報答、未來富樂的果報 。二、戒度:「不依生處而行持戒」:不是凡夫那樣的,爲了來生的生于人 間天上(生處)。叁、忍度:「諸衆生中行無礙忍」:對衆生修忍辱時,能 心平氣和,沒有恚礙心。四、精進度:「爲修一切善根故,勤行精進」:菩 薩的精進,是大精進!不是爲了少少功德,少少善根,而是爲一切善根而行 精進。五、禅度:「離生無色而起禅定」:修禅定成就的,要隨定力(不動 業)而生色無色界天。菩薩行以見佛、聞法、利他爲先要,所以雖修起禅定 ,而以悲願力、智慧力,常生人中;或生于天上,也決不生四無色──空無 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天。因爲生在這種長壽天上,于 見佛、聞法、修菩薩行,是有障礙的。六、智度:「行方便慧」:慧是般若 。般若的正觀無分別法性,叁乘是同樣的。菩薩的般若,以方便助成,所以 [P75] 與小乘不同。什麼是方便?悲願爲方便;無所得爲方便。這樣的方便慧,是 菩薩的般若。七、「應四攝法」:一切化導衆生,都與四攝法相應。

  

  『善惡衆生,慈心無異。一心聽法。心住遠離。心不樂著世間衆事。不貪小乘 ,于大乘中常見大利。離惡知識,親近善友。成四梵行,遊戲五通。常依真智。 于諸衆生邪行正行,俱不舍棄。言常決定。貴真實法。一切所作,菩提爲首。』

  四、法住行,正行成就的菩薩,不但聞思而已,能勤修止觀,安住正法 ,所以叫法住。有十二法,一、「善惡衆生,慈心無異」:菩薩能以同樣的 慈心,而對待持戒或毀禁的說法者。二、「一心聽法」:在這不同的說法者 前,都恭敬的一心去谛聽。叁、「心住遠離」:聽了能住遠離行,不爲境相 所轉。四、「心不樂著世間衆事」:雖行在世間,說法、乞食、遊行、知僧 事,而心不會愛著這些事。五、「不貪小乘,于大乘中常見大利」:菩薩能 時時見到大乘的殊勝功德──佛果的難思功德,菩薩的利濟功德,所以不貪 小乘法。否則,心住遠離,不樂世事,就落入小乘行徑了。六、「離惡知識 [P76] ,親近善友」:離,不是嫉惡如仇,拒人于千裏之外,而只是不隨順惡法。 七、「成四梵行,遊戲五通」:梵行即清淨行。這裏的四梵行,約慈悲喜舍 ──四無量定說。菩薩以利益衆生爲主,所以得禅以後,多修起此四梵行。 得了根本定,就能修發神通──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 (五通)。菩薩利益衆生,常以神通攝化,故起五通。遊戲是自在的意思。 八、「常依真智」:一切修行,都依真實智,不依虛妄識,所以說:『依智 不依識」。什麼是真實智?如下文正觀真實中說。

  上來八法,從親近知識到依智修行;此下四法,是菩薩的攝化衆生。一 、「于諸衆生,邪行正行,俱不舍棄」:菩薩的攝化,是不舍棄衆生的。就 是邪行衆生,也不會棄絕他。二、「言常決定」:一切教授言說,明確決定 ,使人能斷疑起信。叁、「貴真實法」:所說的以真實爲要,使聽者能如所 說而向于實證。四、「一切所作,菩提爲首」:教化衆生所有的身教言教, 沒有世俗的愛染心,都是以回向菩提爲主。 [P77]

  

  『如是迦葉!若人有此叁十二法,名爲菩薩。』

  上面以法行、平等行、善行、法住,分別了叁十二法。世尊又總結說: 「若人有此叁十二法」,有菩薩的德相,資糧位圓滿,才可名符其實的「名 爲菩薩」了。

  丁二 贊菩薩功德

  戊一 標說 『複次,迦葉!菩薩福德無量無邊,當以譬喻因緣故知。』

  上來說明菩薩的正行,使人因解起行;以下要贊歎菩薩的功德,令人起 信生敬。所以世尊又說:「迦葉!菩薩福德無量無邊」,說也說不盡,也不 容易了解,唯有「以譬喻因緣」來說,才可以明白。譬喻,是比喻,也是事 例;現在約比喻說。因緣,是舉述事由;如用作舉例,就與譬喻相同了。譬 喻與因緣,爲佛說法所常用的。本經雖雙舉譬喻因緣,而以譬喻爲主。

  

  戊二 別贊 [P78]

  

  己一 地、水、火、風 『迦葉!譬如一切大地,衆生所用,無分別心,不求其報。菩薩亦爾,從初發 心,至坐道場,一切衆生皆蒙利益,心無分別,不求其報。』

  在譬喻的贊說功德中,共十九喻,分爲九類;先以四大來譬說。四大, 即地、水、火、風。這裏的四大,約世俗的假名四大說,不約極微說。

  一、地喻:「如一切大地,衆生所用」。五趣(地獄、餓鬼、旁生、人 、地居天)衆生,都依大地而住:穿的、吃的、用的;居住睡眠,行來出入 ,一切都依大地。對衆生來說,大地的恩德太大了!然而大地「無分別心」 ,不會想到這些,對衆生也「不求其報」。菩薩也是這樣:「從初發心,至 坐道場」成佛,隨時隨處,利益衆生。「一切衆生」的任何功德,任何安樂 ,都是直接間接的依菩薩而成就,「皆蒙」受了菩薩的「利益」。大地是沒 有分別的心,所以不求報。菩薩是「心無分別」,觀一切法無我,所以也「 不求其報」。一切不爲自己,但爲利益衆生,菩薩是何等的偉大! [P79]

  

  『迦葉!譬如一切水種,百谷藥木皆得增長。菩薩亦爾,自心淨故,慈悲普覆 一切衆生,皆令增長一切善法。』

  二、水喻:水種,即水界。各有特性,各各類別,叫種。「如一切水種 」的滋潤,水分充足,而後「百谷、藥、木皆得增長」:沒有水就不生不長 ,枯槁死了。菩薩也如水一樣,由于「自心淨」潔,不偏愛自己,所以引發 「慈悲,普覆一切衆生」。菩薩的慈心普被,以種種教化,種種策勵,種種 安慰,令衆生都能「增長一切善法」──或得人天善法,或得二乘善法,或 得菩薩善法,佛善法。如沒有廣大慈心,如小乘一樣,怎能滋潤衆生,增長 善法呢?

  

  『迦葉!譬如一切火種,皆能成熟百谷果實。菩薩智慧亦複如是,皆能成熟一 切善法。』

  叁、火喻:火是熱性,溫度。一切植物的生長到成熟,溫度是極重要的 。在最極寒冷處,植物都不易生長,不要說成熟了。所以說:「如一切火種 [P80] ,皆能成熟百谷、果實」。「菩薩智慧」火,也是這樣。愚癡無智,爲一切 不善法的因緣。有智慧,才能向上向善,生長一切善法。拿菩薩行來說:般 若如眼目一樣,能引導一切善法,到于佛地,一切善法能圓滿成就。如沒有 般若,有漏善法,終久要散失滅盡的。所以說:智慧「皆能成熟一切善法」 。

  

  『迦葉!譬如一切風種,皆能成立一切世界。菩薩方便亦複如是,皆能成立一 切佛法。』

  四、風喻:風是動性。在世界初成立時,先于虛空中有大風輪起,從風 輪起水輪,從水輪起金輪,才成大地。這是說,在虛空中,先現起氣體的漩 渦運動;而後形成液體,到固體。世界成立的過程,從風──氣體的運動開 始,所以說「如風種,皆能成立一切世界」。「菩薩方便」力,也是這樣: 應時應機,以方便的善巧施設,而後「能成立一切佛法」。

  上面四喻,以地、水、火、風,此喻贊歎菩薩的無分別心、清淨慈悲心 [P81] 、智慧、方便──不可思議的功德。

  

  己二 月、日 『迦葉!譬如月初生時,光明形色日日增長。菩薩淨心亦複如是,一切善法日 日增長。』

  五、月喻:世尊又以白月爲喻說:「如月初生時,光明、形色」──絲 月、眉月、弦月、滿月,一「日日增長」起來。「菩薩淨心」──菩提心, 也是這樣。從初發心,登地,到佛地,不但一天天清淨,與淨心相應的「一 切善法」,也一「日日增長」起來,到功德圓滿。

  

  『迦葉!譬如日之初出,一時放光,普爲一切衆生照明。菩薩亦爾,放智慧光 ,一時普照一切衆生。』

  六、日喻:「如日」「初出,一時放光,普爲一切衆生」而作「照明」 ,成辦一切事業。菩薩「放智慧光」,也這樣的「一時普照一切衆生」。佛 菩薩的慧光照明,據華嚴經說: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山谷,然後普照平地; [P82] 有先後不同,怎麼說一時普照呢?菩薩的慧光…

《寶積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學佛叁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