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叁要目次
一 學佛之根本意趣…………………………………………………1──20
一 人生所爲何事……………………………………………………………1
二 我在宇宙之間……………………………………………………………6
叁 學佛是人生向上事…………………………………………………… 11
四 學佛的切要行解……………………………………………………… 16
二 生生不已之流………………………………………………… 21──42
一 有情爲本……………………………………………………………… 23
二 有情爲繼往開來的瀑流……………………………………………… 24
叁 有情爲即心色而非心色的存在……………………………………… 28
四 前生與後世…………………………………………………………… 31
五 流轉者誰……………………………………………………………… 36
六 生命的光光之網……………………………………………………… 38
七 生命的愛悅與悲哀……………………………………………………… 40
叁 心爲一切法的主導者………………………………………… 43──64
一 一切法與心簡說……………………………………………………… 44
二 心爲一切法的要因…………………………………………………… 48
叁 心能影響報體之實例………………………………………………… 51
四 心爲行爲善惡之決定者……………………………………………… 54
五 從禅定說明心對根身之主宰力……………………………………… 56
六 心對身外事物的影響………………………………………………… 59
七 結說…………………………………………………………………… 61
四 學佛叁要……………………………………………………… 65──82
一 信願‧慈悲‧智慧…………………………………………………… 65
二 儒‧耶‧佛C…………………………………………………………… 68
叁 入門‧登堂‧入室…………………………………………………… 71
四 發心‧修行‧證得…………………………………………………… 74
五 念佛‧吃素‧誦經…………………………………………………… 77
五 信心及其修學………………………………………………… 83──94
一 信心的必要…………………………………………………………… 83
二 正信與迷信…………………………………………………………… 84
叁 順信與淨信…………………………………………………………… 87
四 信忍信求與證信……………………………………………………… 89
五 正常道與方便道……………………………………………………… 91
六 菩提心的修習次第……………………………………………95──116
一 菩提心是大乘法種…………………………………………………… 95
二 菩提心的類別………………………………………………………… 97
叁 菩提心之本在悲……………………………………………………… 99
四 菩提心修習的前提……………………………………………………101
五 修習菩提心的所依──知母、念恩、念報恩………………………104
六 菩提心的正修──慈、悲、增上意樂………………………………110
七 菩提心的成就…………………………………………………………113
八 菩提心的次第進修……………………………………………………114
七 慈悲爲佛法宗本…………………………………………… 117──140
一 佛法以慈悲爲本………………………………………………………117
二 慈悲的根源……………………………………………………………120
叁 慈悲與仁愛的比較……………………………………………………123
四 慈悲心與慈悲行………………………………………………………130
五 慈悲的長養……………………………………………………………133
六 慈悲的體驗……………………………………………………………136
八 自利與利他………………………………………………… 141──154
一 問題的提出……………………………………………………………141
二 「利」是什麼…………………………………………………………142
叁 重于利他的大乘………………………………………………………145
四 長在生死利衆生………………………………………………………149
五 慈悲爲本的人菩薩行…………………………………………………152
九 慧學概說…………………………………………………… 155──194
一 佛學之要在慧學………………………………………………………155
二 慧之名義與究極體相…………………………………………………160
叁 智慧之類別……………………………………………………………165
四 慧之觀境………………………………………………………………173
五 慧之進修………………………………………………………………182
六 慧學進修之成就………………………………………………………189
十 解脫者之境界……………………………………………… 195──212
一 解脫即是自由…………………………………………………………195
二 解脫的層次……………………………………………………………198
叁 解脫的重點……………………………………………………………201
四 解脫者之心境…………………………………………………………206
五 解脫者之生活…………………………………………………………209
六 解脫與究竟解脫………………………………………………………211
十一 佛教之涅槃觀……………………………………………… 213──241
一 涅槃之意義……………………………………………………………213
二 從生死說起……………………………………………………………214
叁 涅槃之一般意義………………………………………………………224
四 涅槃之深究……………………………………………………………228
五 結說……………………………………………………………………240
一、學佛之根本意趣
一 人生所爲何事
平常人只說學佛,但爲什麼要學佛?其根本意趣究竟何在?這一問題是應該明白的。可以說:學佛並不是無意義,無目的,而是要想獲得一種高尚、圓滿的成果。學佛的而能夠深刻的理解到學佛的根本意趣,進而感覺到非學佛不可,有這種堅強的信念,才能真正走向學佛之路,而不在佛門邊緣歇腳,或者走入岐途。
人生存于世間,究竟所爲何事?有何意義?這要從吾人本身去觀察,唯有這樣才能把握住學佛的意趣,因爲佛法就是解決人生的根本方案。也可說,這是一切高等宗教所共同的,皆由此而産生的。但人生究竟所爲何事?有何意義?惟有 [P2] 佛法才能完滿的解答。
一、茫茫生死事難知:人從最初出生開始以至老死爲止,匆匆數十年中,終日渾渾噩噩,究竟生從何來?死往何去?誰也不能答複這一問題。所以只能說胡塗的來又胡塗的去,人就在這胡塗中過去。甚至夫婦的配偶,也每是無意的似乎偶然的結成;一生事業,也每是胡塗的做去,最初也未必有個一定的計劃,很少由自己的主意而成就。西洋某哲學家,對這茫茫人生,有一個妙喻,他說:某處有兩座聳峻的高山,山下是一條很深長的溪流,兩山的中間有一條狹長的小橋結連著,人就伫立在這座橋上前進。向前山遠眺去,是雲霧彌漫,一片胡塗;向後山遠矚去,又是煙霧沈沈;向下看去,深邃莫測。有的人走上叁兩步,就掉下深淵;有些人走了一半路程,也不幸掉下去。就是走近對面山邊,也還是難以幸免落入茫茫的深淵。掉下去究竟去向何處,誰也不知道,這正是茫茫人生的最好的寫照。學佛就是對此胡塗人生,有一徹底的認識。這人生問題,雖然也可以不必去研究,如一只海船,從此海岸駛往很遠的目的地,在茫茫的大海中可以胡塗的 [P3] 向前航行。但是,漫無方向的亂闖,這是一件極危險的事。佛法,就是說明了這人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現在怎樣行去,才能安登光明彼岸的問題。
二、碌碌終生何所得:人生碌碌忙了幾十年,從小就忙,一直忙到老死,到底忙出什麼成績來?這是值得反省的,很有意義的問題。可是不忙又不成,多少人無事也要忙,問他忙個什麼?他是無以答複你,但總之不能不忙。年青人大概不會這樣想的,他們以爲前途是充滿了無限的光明。一到中年以後,對此碌碌人生就有所感觸。我不是要諸位不要忙,而要探討忙了有何所得。世俗說:「人生好似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後,到老辛苦一場空」。在忙碌中確曾獲得了高官、財富、地位,但不久就失去了,好象什麼都是空歡喜,什麼都毫無成就。老年人對此,特別有著深刻的體驗,如兒女小時個個都跟隨在身邊,一等長大了,也就各個營謀個己的獨立生活去了。這一問題往往容易使人生起悲觀消極,…
《學佛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