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由于知識進展,科學的輝煌成就,開始大動搖。科學與神教脫節,産生充滿了宗教情緒──信願,而進行徹底反宗教的政治暴行。從人類的德性說,從中國與世界的前途說,耶教德性的偏頗,非徹底改造,難于長存于進步社會的人心。
佛教中,如來方便教化的聲聞行,慈悲心未免薄弱。有重信的信行人,重智的法行人,而沒有重悲的悲行人。這與耶教恰好相反,耶教重信愛而缺智慧,聲聞行重信智而慈悲不足,都是偏而不圓備的。代表圓滿而究竟的大乘菩薩行,以 [P71] 叁義爲菩薩學行的宗本,爲不容疑的定論;儒家雖不夠深廣,而叁達德的精神,與菩薩行最爲相近。中國大乘佛教的淨土宗(多少淵源于印度,而實完成于中國),也有叁要:信,願,行。信願行的序列,實爲依信起願,依願而勤行的過程。行是勤行,沒有含攝慈悲與智慧。一分的淨土行者,專以口稱南無阿彌陀佛爲行,不修智慧;慈悲行,也要等到很遠的再來人間(娑婆)。從大乘的宗要去看,這是由于獨到的偏頗發揮,忽略了大乘正道的完整性。淨土宗傳到日本,日本是典型的神教國家。淨土宗適應他而蛻化爲真宗,主張但憑信願往生,連持名也認爲不重要。這與因信得救的耶教,最爲相近。然而,我們要知道,菩薩行的宗要,是信願、慈悲、智慧的總和,完整的拹調。
叁 入門‧登堂‧入室
菩薩學行的叁要,是不可顧此失彼的。然初學時,不妨從一門(或二門)而來。有的好爲哲學、心理學、論理學等學理的探討,接觸到佛法,認識了佛法的 [P72] 正確深奧,因而發心學佛,這是從智慧門入。有的多爲社會福利事業,樂于爲善,與佛教的人事相接近,贊仰佛法的慈悲,因而發心學佛,這是從慈悲門入。有的崇仰叁寶功德的不可思議,或由于佛菩薩的感應,因而發心學佛,這是從信願門入。初學的從不同方面而來,是由于衆生的根性不同。大概的說:貪行人是從慈悲門入,瞋行人從智慧門入,癡行人從信願門入。
然而,進入佛門,修學佛法,不能永遠滯留于這樣的階段。如久學佛法,十年,廿年,老是這樣,這會發生不良的後果。如聲聞法中,有重信的信行人,重智的法行人,也不過由于根性的偏重不同,決非有信無智,或有智無信的。『大涅槃經』與『大毗婆沙論』,都一致說到:「有信無智,增長愚癡,有智無信,增長邪見」。如但憑信仰而不求甚解,不修智慧,對于所信的叁寶,所學的法門,莫名其妙,這不能得學佛的真實利益。這樣的修學,在他們的心目中,信佛與鬼神崇拜,並無多大差別,不過是愚癡的信仰──迷信。現代中國的佛教界,也盡多這一流。如有智而無信,危險更大!龍樹說:「信戒無基,憶想取一空,是 [P73] 爲邪空」。邪見說空,撥無因果,都由于自作聰明,于叁寶清淨功德不能生淨信而來。迷信的過失還小,邪見會令人墮地獄。這可見信與智一定要雙修,不能偏失的。又如大乘中有智增上菩薩,悲增上菩薩,也只是增上(著重)而已。如有智無悲,有悲無智,根本不成菩薩行。就是悲智雙修,如悲願的功德力不足,而急急的求智證,求解脫,一定要墮落小乘。如慈悲心切而智慧不足,在菩薩的修學過程中,要成爲「敗壞菩薩」,退墮凡外。因爲離了無所得爲方便,菩薩行是不會成就的。所以,初入佛門,雖可從一門而來;但想升階登堂,學菩薩正行,必須叁事齊修。這叁者,能互相助成,互相推進,逐漸的引導行人,進入更高的階段。
等到深入佛法的究竟奧室,叁者是無二無別的一味圓滿,無所偏,也無所缺少。這或者名爲大菩提,或者名爲大涅槃,即是究竟成佛。或者以爲:佛法不妨一門深入,那裏一定要叁事齊修?這是誤會了!如真能一門深入,必然了解一切功德的相關性,相助相成的完整性。一門深入,只是從一門出發,以此一門爲中 [P74] 心而統攝一切,決非舍其它的功德而不修。我們學菩薩行,求成佛果,難道佛與菩薩,是有信無智,有智無悲的嗎?佛是一切功德圓滿的尊稱,我們學佛,也應以佛德的崇高圓滿爲理想而向前修學!
四 發心‧修行‧證得
真發菩提心,真修菩薩行,對于大乘要道的信願、慈悲、智慧,即使有些偏重,也必然是具足的。因爲離了大乘的信願,會近于儒者的「仁」、「智」。離了大乘的慈悲,會同于聲聞的「信」、「智」。離了大乘的智慧,大體會同于耶教的「信」、「愛」。真能表達佛教的真谛,成爲人間的無上法門,惟有大乘菩薩行──信願、慈悲、智慧的總和,從相助相成而到達圓修圓證。
叁事是不可偏缺的,然在修學過程中,有著一定的進修次第;從重此而進向重彼,次第進修到完成的學程。從凡夫的心境而開始修學,一定要知道先後次第。如誇談圓融,一切一切,只是口頭爽快,事實會證明什麼也不成就的。菩薩道 [P75] 的曆程,經論說得很多,大體可分爲二道──般若道,方便道。凡夫初學菩薩行,首先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才進入菩薩的學程,這是重于信願的。發心以後,進入修行階段。菩薩行,以利他爲主,修集一切福德智慧,決不是但爲自己,這是重于慈悲的。等到福智資糧具足,悲慧平等,這才能智證平等法性,那是重在般若(無生法忍)了。上來是菩薩般若道的進修過程──發心,修行,證得。般若的證入空性,在菩薩道的進修中,即是方便道的發心。這是勝義菩提心,信智合一,名爲「證淨」。此後,菩薩著重于度脫衆生,莊嚴國土;著重于不離智慧的慈悲大行。到圓滿時,究竟證得無上菩提──一切智智,也可說是智的證得。這是方便道的進修曆程──發心,修行,智證。合此二道,一共有五位。這是菩薩進修的必然程序,值得我們學菩薩行的深切記取! [P76]
圖片
┌──發菩提願
般若道─┤ 修慈悲行
└──證空性智‥‥‥‥‥‧
‧‥‥‥‥(信智平等)
┌──發淨勝意樂心‥‥‥‧
方便道─┤ 行嚴土熟生事
└──證究竟種智果
這二道五位,也可總合爲叁:初一是發心,中叁是修行(從悲行到智行,又從智行到悲行),後一是證果。然完備的說,這是從凡夫而到達佛果的過程,是叁德的不斷深化,淨化,到達圓滿。凡夫本是(愚妄的,有漏雜染的)意欲本位的。從凡夫地起信願,經慈悲而入聖智。聖智也就是聖者的信願(淨勝意樂),這是經悲行的熏修,智行的淨化,達到信智合一,爲菩薩的信願。依此菩薩的信願(清淨而還沒有純),再經慈悲廣行的熏修,智慧的融冶,圓證得一切智智,也就是究竟的純淨的信願。這才到達了智慧、慈悲、信願的究竟圓滿。從凡夫地 [P77] ,發心學菩薩行,無限深廣,而實以此叁爲道的宗要。
五 念佛‧吃素‧誦經
信願,慈悲,智慧,爲菩薩行的宗要。無量法門的種種修習,即等于叁要的進修。這是非常深廣的,現在且說初學者的初方便。念佛,吃素,誦經,幾乎是中國佛教徒的主要行持,而實是菩薩行的初方便之一。
念佛的意義與力用,當然不止一端,然主要在策發信願。菩薩信願,是發菩提心,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于無上菩提起信願,並不容易。無上菩提是佛所圓證的,佛是無上菩提──一切智智的實證者。佛有無邊相好,無邊威力;有一切智慧,無比的慈悲。從修菩薩行以來,有種種不能說盡的,自利利他的功德。這樣的崇仰佛,念念以佛(因佛說法,因佛法有僧,即攝盡叁寶)爲皈敬處,以佛爲我們的理想模範。尊仰他的功德,感激他的慈悲;從此策發信願而學佛,極爲有力。大乘經廣說念佛,贊歎發菩提心,都是著重于此。念佛,是念佛功德(智德 [P78] ,斷德,恩德),念佛相好,念佛實相,念佛的清淨世界。擴而充之,如禮佛,贊佛,供養佛,于佛前忏悔,隨喜佛的功德,勸請佛說法及住世,這都是廣義的念佛法門。『智度論』說:有菩薩以信(願)精進入佛法,樂集佛功德。這是大乘中的信增上菩薩,爲此別開易行道。然易行道也就是難行道(智、悲)的方便,所以『十住毗婆沙論』說:初學者,修念佛,忏悔,勸請等法,心得清淨,信心增長,從此能修智慧,慈悲等深法。『起信論』說:「衆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因此教他「專意念佛」,可以「攝護信心」,不致退失。念佛的第一義,在乎策發信願,未生的令生,已生的不失,增長。念佛爲心念──緣佛的功德而專念不舍,是策發信願的妙方便。像一般的口頭念佛,那是方便的方便了。
吃素,應正名爲不食肉,這是中國佛教的傳統美德。學佛,本不一定是不食肉的。如錫蘭等南方佛教徒,西藏、日本佛教徒,都是肉食的。中國的一分佛教徒,以爲吃素是小乘,大乘是不在乎的,這是根本錯誤!不食肉,爲大乘佛教─ [P79] ─『楞伽經』,『涅槃經』,『央掘摩羅經』等所特別主張的。不食肉的意義與力用,當然也有種種,但主要爲長養慈悲。如說:「食肉斷大悲種」。菩薩應利濟一切衆生,救一切衆生苦,而現在竟忍心去殺害他,吞食他,試問慈悲心何在?菩薩行以慈悲爲本,所以大乘法中,不食肉爲當然的結論。消極的不食肉,積極的放生──救護衆生命,實爲長養悲心的方便行。
誦經,不求甚解的誦經,蓦直地誦下去,也是修行方便。這雖有別種功用,主要是引生智慧的前方便。智慧的修學(真般若是現證),有聞、思、修叁慧,這又開爲十正…
《學佛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