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三要▪P8

  ..续本文上一页于某类人心的需要,才不断的发明出来。追问人心有什么需要,不消说,主要是为 [P60] 了战争,为了控制,为了夺取,这才集中心力,向这方面深入,就一样样的发明出来。依于不同的要求,就开展不同方面的知识,引出不同的行动,不同的成就。如市中忽发生一宗为经济而自杀的命案,立刻就有好多人来探究:记者志在采访新闻,知道事情发生的情形就够了;刑警却还要查询,为什么自杀,是否还有他杀的因素;经济学者,看出了经济问题;社会局还要注意,如何防止同样事件的发生;死者家属,当然又是另一心境。随人心的反应欲求不同,于同样的事情,就有不同的工作,引出不同的成就。推论之,世间所有一切文化活动,科学进步等,都依于心力的推进。

  不但如此,就是一地区,一国家,一世界的苦乐,世界的治乱与安危,都依于心力而造成。假使,人心大家向善,重道德,守法令,此世界就会转成和乐清净的世界。反之,多数向恶,不重道德,不守法令,便会变成暴戾的秽恶世界。所以佛经说:「心净则国土净」。举小例大来说吧!从前,青岛受德人租借管理时期,卫生的情形极好;管理卫生事项的,不过十人左右而已。等到日人占了青 [P61] 岛,用几十人来管理卫生工作,反而不如以前了。后来交还自主,大大小小的卫生官,越来越多,结果却越来越糟。这不是由于人的心力不同吗?我们的心力,不但能使身体起变化,对外界的环境,也能起着重要的影响,甚至使整个世界,完全改观。心力是能转移环境的,能使他转好,也可能转坏。不过如转向丑恶苦恼,那就不堪设想了。我们一般所能了解的,心的力量,要通过我们的身体,手足,才能改变环境,但心力如达到更高阶段,也可以不经过物质的手足等劳动,而能影响外界的。

  

  七 结说

  不单是佛法重视心的力量,凡尊重宗教,重视道德的,也都会重视心力的。人类都需要和平,安乐,就必须重视这心的力量。如大家忽视他,一味着重外物环境的发展,而不改进自心,那就永远达不到目的的。古人有比喻说:如一辆牛车,停着不动,应该打牛呢?还是打车?当然,应该打牛,牛觉痛就走;牛一走 [P62] ,车就跟着前进了。这是说:要求环境变化,世界和平,先要着重内心的改善。现代的人类,可说越来越聪明啦!种种的发明,制造,日新月异。千万里外的事情,不但可以听到,还可以看见。现在正向征服太空,占领月球前进,有的已在做他买卖月球地产的生意了。人类的心力,不能不说大大的开展,但到底为了什么呢?大家都知道:不是为了战争优势,世界控制权的加强,便是为了开辟财源。大家争先恐后的向这条路跑,忘却了自心的改善,这无怪乎表面看来,世界越来越进步,而其实是越来越紧张,越来越恐怖了!

  我们的心, 若向智慧,向慈悲,向光明,向和平,便会领导行为向善道走;报体也改善了,世界也造成清净与安乐。反之,大家的心,专向于物质的征服,引发残酷,斗争,结果,我们并不曾征服物质,而被物质所奴役了;随物所转,不能转物。如打秋千一样,满以为自己把秋千转得那么高,自鸣得意,而不知自己正被秋千所转,不留心,就会被摔得重伤。

  这里,我想总结为两点:一、专向物质求进步, 求满足,结果必被物所转, [P63] 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二、佛法的目的,要从心的净化,引发行为的清净,影响报体,趋向世界的清净。佛法以外,印度各教派,我国儒道等学说,一向都重视心力,注重心力的集中,德性的涵养。所以,认识心的主宰力,给予改善,合理的扩展,可说是东方精神的重点。现在略讲这一问题,希望大家来倾向于自心的改进,一致向上,向善,向慈悲的正道而前进,来改变现代倾向外物的偏差,挽救向恶,向愚,向邪,向斗争的唯物扩张的厄运。(慧莹记) [P65]

  四、学佛三要

  一 信愿‧慈悲‧智慧<_#SECTION>

  佛法,非常的高深,非常的广大!太深了,太广了,一般人摸不清门径,真不知道从那里学起。然而,佛法决不是杂乱章无的,自有他一以贯之的,秩然不乱的宗要。古来圣者说:一切法门──方便的,究竟的,方便的方便,究竟的究竟,无非为了引导我们趣入佛乘。或是回邪向正的(五乘法),或是回缚向脱的(三乘法),或是回小向大的(一乘法):诸佛出世,无非为了此「大事因缘」,随顺众生的根机而浅说深说,横说竖说。所以从学佛的立场说,一切法门,都可说是菩萨的修学历程,成佛的菩提正道。由于不同的时节因缘(时代性),不同的根性习尚,适应众生的修学方法,不免有千差万别。然如从不同的方法而进 [P66] 求他的实质,即会明白:佛法决非万别千差,而是可以三句义来统摄的,统摄而会归于一道的。不但一大乘如此,五乘与三乘也如此。所以今称之为「学佛三要」,即学佛的三大心要,或统摄一切学佛法门的三大纲要。

  什么是三要?如『大般若经』说:「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大般若经』着重于广明菩萨的学行。菩萨应该遍学一切法门,而一切法门(不外乎修福修慧),都要依此三句义来修学。一切依此而学;一切修学,也是为了圆满成就此三德。所以,这实在是菩萨学行的肝心!古人说得好:「失之则八万法藏冥若夜游,得之则十二部经如对白日」。

  一、一切智智或名无上菩提,是以正觉为本的究竟圆满的佛德。学者的心心念念,与无上菩提相应。信得诸佛确实有无上菩提,无上菩提确实有殊胜德相,无边德用。信得无上菩提,而生起对于无上菩提的「愿乐」,发心求证无上菩提。这一切智智的相应作意,即菩提(信)愿──愿菩提心的别名。二、大悲,简要说为悲,中说为慈悲,广说为慈悲喜舍。见众生的苦痛而想度脱他,是悲;见 [P67] 众生的没有福乐而想成就他,是慈。菩萨的种种修学,从慈悲心出发,以慈悲心为前提。「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没有慈悲,一切福德智慧,都算不得菩萨行。所以,大(慈)悲心,实在是菩萨行的心中之心!三、无所得是般若慧,不住一切相的真(胜义)空见。孕育于悲愿中而成长的空慧,不是沉空滞寂,是善巧的大方便。有了这,才能成就慈悲行,才能成就无上菩提果。所以,这三句是菩提愿,大悲心,性空慧,为菩萨道的真实内容,菩萨所以成为菩萨的真实功德!

  从菩萨学行的特胜说,大菩提愿,大慈悲心,大般若慧,是超过一切人天二乘的。然从含摄一切善法说,那末人天行中,是「希圣希天」,对于「真美善」的思慕。二乘行中,是向涅槃(菩提)的正法欲──出离心。菩萨行即大菩提愿。又,人天行中,是「众生缘慈」。二乘行中,是「法缘慈」。菩萨行即「无所缘慈」。又,人天行中,是世俗智慧。二乘行中,是偏真智慧。菩萨行即无分别智(无分别根本智,无分别后得智)。从对境所起的心行来说,非常不同;如从 [P68] 心行的性质来说,这不外乎信愿、慈悲、智慧。所以菩萨行的三大宗要,超胜一切,又含容得世出世间的一切善法,会归于一菩萨行。

  图片

   法体 人天行 二乘行 菩萨行

   信愿─────希圣希天……………出离心………………菩提愿

   慈悲─────众生缘慈……………法缘慈………………慈悲心

   智慧─────世俗智慧……………偏真智慧……………般若智

  

  我们发心学佛,不论在家出家,都要从菩萨心行去修学,学菩萨才能成佛。菩萨行的真实功德,是所说的三大心要。我们应反省自问:我修习了没有?我向这三方面去修学没有?如没有也算修学大乘的菩萨吗?我们要自己警策自己,向菩萨看齐!

  

  二 儒‧耶‧佛

  菩萨学行的宗要,是大乘的信愿、慈悲、智慧。 这本是依人心的本能而净化 [P69] 深化,所以世间也有多少类似的。然每每执一概全,或得此失彼,不能完美的具足,这可以从儒、耶等教来比观。

  代表中国固有文化主流的儒宗,称智、仁、勇为三达德,为人类行道(修齐治平)的共通德性。大概的说:智近于智慧,仁近于慈悲,勇近于信愿。佛法中说:「信为欲依,欲为勤(精进)依」。依止真切的信心,会引起真诚的愿欲,有真诚的愿欲,自然会起勇猛精进的实行。由信而愿,由愿而勇进,为从信仰而生力量的一贯发展。精进勇猛,虽是遍于一切善行的,但要从信愿的引发而来。儒家过分着重庸常的人行,缺乏丰富的想象,信愿难得真切,勇德也就不能充分的发挥。由于「希贤」、「希圣」,由于「天理」、「良心」,由于「畏天命,畏圣人,畏大人之言」:从此信愿而来的「知耻近乎勇」,难于普及到一般平民,也远不及「希天」,「愿成佛道」的来得强而有力。在儒文──理学复兴陶冶下的中国民族,日趋于萎靡衰弱;不能从信愿中策发勇德,缺乏坚韧的、强毅的,生死以之的热忱。无论从人性的发扬,中国民族的复兴来说,对于策发真切的 [P70] 信愿而重视勇德,为儒者值得首先注意的要着。

  代表西方近代精神的耶教(天主,基督)也有三要:信,望,爱。耶教是神本的,信仰神,因信神而有希望,因神爱人而自己也要爱人。一切以神为出发,当然与佛法相差很远。然大体的说,信与望,等于信愿;爱近于慈悲。耶教所缺少的,是智慧。虽然现在也有标榜合理的信仰,理性的信仰,而耶教的本质,在宗教中,是不重智慧的。亚当夏娃的偷食禁果,眼目明亮,代表着人类的自觉,知识的开展。这在神教看来,是罪恶,是死亡的根源。耶教与西方的正统文明…

《学佛三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法概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