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叁要▪P8

  ..續本文上一頁于某類人心的需要,才不斷的發明出來。追問人心有什麼需要,不消說,主要是爲 [P60] 了戰爭,爲了控製,爲了奪取,這才集中心力,向這方面深入,就一樣樣的發明出來。依于不同的要求,就開展不同方面的知識,引出不同的行動,不同的成就。如市中忽發生一宗爲經濟而自殺的命案,立刻就有好多人來探究:記者志在采訪新聞,知道事情發生的情形就夠了;刑警卻還要查詢,爲什麼自殺,是否還有他殺的因素;經濟學者,看出了經濟問題;社會局還要注意,如何防止同樣事件的發生;死者家屬,當然又是另一心境。隨人心的反應欲求不同,于同樣的事情,就有不同的工作,引出不同的成就。推論之,世間所有一切文化活動,科學進步等,都依于心力的推進。

  不但如此,就是一地區,一國家,一世界的苦樂,世界的治亂與安危,都依于心力而造成。假使,人心大家向善,重道德,守法令,此世界就會轉成和樂清淨的世界。反之,多數向惡,不重道德,不守法令,便會變成暴戾的穢惡世界。所以佛經說:「心淨則國土淨」。舉小例大來說吧!從前,青島受德人租借管理時期,衛生的情形極好;管理衛生事項的,不過十人左右而已。等到日人占了青 [P61] 島,用幾十人來管理衛生工作,反而不如以前了。後來交還自主,大大小小的衛生官,越來越多,結果卻越來越糟。這不是由于人的心力不同嗎?我們的心力,不但能使身體起變化,對外界的環境,也能起著重要的影響,甚至使整個世界,完全改觀。心力是能轉移環境的,能使他轉好,也可能轉壞。不過如轉向醜惡苦惱,那就不堪設想了。我們一般所能了解的,心的力量,要通過我們的身體,手足,才能改變環境,但心力如達到更高階段,也可以不經過物質的手足等勞動,而能影響外界的。

  

  七 結說

  不單是佛法重視心的力量,凡尊重宗教,重視道德的,也都會重視心力的。人類都需要和平,安樂,就必須重視這心的力量。如大家忽視他,一味著重外物環境的發展,而不改進自心,那就永遠達不到目的的。古人有比喻說:如一輛牛車,停著不動,應該打牛呢?還是打車?當然,應該打牛,牛覺痛就走;牛一走 [P62] ,車就跟著前進了。這是說:要求環境變化,世界和平,先要著重內心的改善。現代的人類,可說越來越聰明啦!種種的發明,製造,日新月異。千萬裏外的事情,不但可以聽到,還可以看見。現在正向征服太空,占領月球前進,有的已在做他買賣月球地産的生意了。人類的心力,不能不說大大的開展,但到底爲了什麼呢?大家都知道:不是爲了戰爭優勢,世界控製權的加強,便是爲了開辟財源。大家爭先恐後的向這條路跑,忘卻了自心的改善,這無怪乎表面看來,世界越來越進步,而其實是越來越緊張,越來越恐怖了!

  我們的心, 若向智慧,向慈悲,向光明,向和平,便會領導行爲向善道走;報體也改善了,世界也造成清淨與安樂。反之,大家的心,專向于物質的征服,引發殘酷,鬥爭,結果,我們並不曾征服物質,而被物質所奴役了;隨物所轉,不能轉物。如打秋千一樣,滿以爲自己把秋千轉得那麼高,自鳴得意,而不知自己正被秋千所轉,不留心,就會被摔得重傷。

  這裏,我想總結爲兩點:一、專向物質求進步, 求滿足,結果必被物所轉, [P63] 不會得到真正的幸福。二、佛法的目的,要從心的淨化,引發行爲的清淨,影響報體,趨向世界的清淨。佛法以外,印度各教派,我國儒道等學說,一向都重視心力,注重心力的集中,德性的涵養。所以,認識心的主宰力,給予改善,合理的擴展,可說是東方精神的重點。現在略講這一問題,希望大家來傾向于自心的改進,一致向上,向善,向慈悲的正道而前進,來改變現代傾向外物的偏差,挽救向惡,向愚,向邪,向鬥爭的唯物擴張的厄運。(慧瑩記) [P65]

  四、學佛叁要

  一 信願‧慈悲‧智慧<_#SECTION>

  佛法,非常的高深,非常的廣大!太深了,太廣了,一般人摸不清門徑,真不知道從那裏學起。然而,佛法決不是雜亂章無的,自有他一以貫之的,秩然不亂的宗要。古來聖者說:一切法門──方便的,究竟的,方便的方便,究竟的究竟,無非爲了引導我們趣入佛乘。或是回邪向正的(五乘法),或是回縛向脫的(叁乘法),或是回小向大的(一乘法):諸佛出世,無非爲了此「大事因緣」,隨順衆生的根機而淺說深說,橫說豎說。所以從學佛的立場說,一切法門,都可說是菩薩的修學曆程,成佛的菩提正道。由于不同的時節因緣(時代性),不同的根性習尚,適應衆生的修學方法,不免有千差萬別。然如從不同的方法而進 [P66] 求他的實質,即會明白:佛法決非萬別千差,而是可以叁句義來統攝的,統攝而會歸于一道的。不但一大乘如此,五乘與叁乘也如此。所以今稱之爲「學佛叁要」,即學佛的叁大心要,或統攝一切學佛法門的叁大綱要。

  什麼是叁要?如『大般若經』說:「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爲上首,無所得爲方便」。『大般若經』著重于廣明菩薩的學行。菩薩應該遍學一切法門,而一切法門(不外乎修福修慧),都要依此叁句義來修學。一切依此而學;一切修學,也是爲了圓滿成就此叁德。所以,這實在是菩薩學行的肝心!古人說得好:「失之則八萬法藏冥若夜遊,得之則十二部經如對白日」。

  一、一切智智或名無上菩提,是以正覺爲本的究竟圓滿的佛德。學者的心心念念,與無上菩提相應。信得諸佛確實有無上菩提,無上菩提確實有殊勝德相,無邊德用。信得無上菩提,而生起對于無上菩提的「願樂」,發心求證無上菩提。這一切智智的相應作意,即菩提(信)願──願菩提心的別名。二、大悲,簡要說爲悲,中說爲慈悲,廣說爲慈悲喜舍。見衆生的苦痛而想度脫他,是悲;見 [P67] 衆生的沒有福樂而想成就他,是慈。菩薩的種種修學,從慈悲心出發,以慈悲心爲前提。「菩薩但從大悲生,不從余善生」。沒有慈悲,一切福德智慧,都算不得菩薩行。所以,大(慈)悲心,實在是菩薩行的心中之心!叁、無所得是般若慧,不住一切相的真(勝義)空見。孕育于悲願中而成長的空慧,不是沈空滯寂,是善巧的大方便。有了這,才能成就慈悲行,才能成就無上菩提果。所以,這叁句是菩提願,大悲心,性空慧,爲菩薩道的真實內容,菩薩所以成爲菩薩的真實功德!

  從菩薩學行的特勝說,大菩提願,大慈悲心,大般若慧,是超過一切人天二乘的。然從含攝一切善法說,那末人天行中,是「希聖希天」,對于「真美善」的思慕。二乘行中,是向涅槃(菩提)的正法欲──出離心。菩薩行即大菩提願。又,人天行中,是「衆生緣慈」。二乘行中,是「法緣慈」。菩薩行即「無所緣慈」。又,人天行中,是世俗智慧。二乘行中,是偏真智慧。菩薩行即無分別智(無分別根本智,無分別後得智)。從對境所起的心行來說,非常不同;如從 [P68] 心行的性質來說,這不外乎信願、慈悲、智慧。所以菩薩行的叁大宗要,超勝一切,又含容得世出世間的一切善法,會歸于一菩薩行。

  圖片

   法體 人天行 二乘行 菩薩行

   信願─────希聖希天……………出離心………………菩提願

   慈悲─────衆生緣慈……………法緣慈………………慈悲心

   智慧─────世俗智慧……………偏真智慧……………般若智

  

  我們發心學佛,不論在家出家,都要從菩薩心行去修學,學菩薩才能成佛。菩薩行的真實功德,是所說的叁大心要。我們應反省自問:我修習了沒有?我向這叁方面去修學沒有?如沒有也算修學大乘的菩薩嗎?我們要自己警策自己,向菩薩看齊!

  

  二 儒‧耶‧佛

  菩薩學行的宗要,是大乘的信願、慈悲、智慧。 這本是依人心的本能而淨化 [P69] 深化,所以世間也有多少類似的。然每每執一概全,或得此失彼,不能完美的具足,這可以從儒、耶等教來比觀。

  代表中國固有文化主流的儒宗,稱智、仁、勇爲叁達德,爲人類行道(修齊治平)的共通德性。大概的說:智近于智慧,仁近于慈悲,勇近于信願。佛法中說:「信爲欲依,欲爲勤(精進)依」。依止真切的信心,會引起真誠的願欲,有真誠的願欲,自然會起勇猛精進的實行。由信而願,由願而勇進,爲從信仰而生力量的一貫發展。精進勇猛,雖是遍于一切善行的,但要從信願的引發而來。儒家過分著重庸常的人行,缺乏豐富的想象,信願難得真切,勇德也就不能充分的發揮。由于「希賢」、「希聖」,由于「天理」、「良心」,由于「畏天命,畏聖人,畏大人之言」:從此信願而來的「知恥近乎勇」,難于普及到一般平民,也遠不及「希天」,「願成佛道」的來得強而有力。在儒文──理學複興陶冶下的中國民族,日趨于萎靡衰弱;不能從信願中策發勇德,缺乏堅韌的、強毅的,生死以之的熱忱。無論從人性的發揚,中國民族的複興來說,對于策發真切的 [P70] 信願而重視勇德,爲儒者值得首先注意的要著。

  代表西方近代精神的耶教(天主,基督)也有叁要:信,望,愛。耶教是神本的,信仰神,因信神而有希望,因神愛人而自己也要愛人。一切以神爲出發,當然與佛法相差很遠。然大體的說,信與望,等于信願;愛近于慈悲。耶教所缺少的,是智慧。雖然現在也有標榜合理的信仰,理性的信仰,而耶教的本質,在宗教中,是不重智慧的。亞當夏娃的偷食禁果,眼目明亮,代表著人類的自覺,知識的開展。這在神教看來,是罪惡,是死亡的根源。耶教與西方的正統文明…

《學佛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法概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