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叁要▪P11

  ..續本文上一頁徹底的自信。

  約一念淨信說,並不太難,難在淨信的成就。聲聞到忍位,菩薩到初住,這才淨信成就了。以前,如聲聞的暖位也有「小量信」,但容易退失。如菩薩初住以前的十信位,「猶如輕毛,隨風東西」。這雖是淨信,但是不堅定的,沒有完成到不退階段的。我們修學信心,是要策發淨信,而且要修學到成就不退。如學者不能于叁寶、四谛得勝解,也就不能得佛法的淨信。雖然叁寶與四谛是真實的 [P91] ,有德有能的,初學者能「仰信」,「順信」,也不失爲佛教的正信,爲學佛的要門。然嚴格的說,沒有經過「勝解」,還不能表顯正信的特色!

  

  五 正常道與方便道

  從發起正信而修學成就,是正信的最初修學,這又有兩類的進修法:一、正常道的修習信心:正信(正信必有正願),聲聞法中是「出離心」,大乘法中是「菩提心」。修學大乘信心的一般方法,如『起信論』說的信佛、信法、信僧,又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去助成。這可見,自利利他的大乘信願,要從事行與理行的修習中來完成。換言之,信心並非孤立的,而是與種種功德相應的,依種種功德的進修而助成的。然經論所說的菩提心,般若道中有叁階:初是願菩提心,其次是行菩提心,後是證(智)菩提心。前二者,也名世俗菩提心;後一也名勝義菩提心。如說菩提心是離言絕相的,是約勝義菩提心說。如說菩提心爲慈悲所成就,那是約行菩提心說。初學大乘信願,是約願菩提心說,是上求 [P92] 佛道、下化衆生的信願。初學者,對于佛(菩薩)的無邊功德,一切衆生的無邊苦迫,佛法濟世的真實利益,發菩提心的種種功德,應該多多聽聞,多多思惟。這對于大乘信願的策發,最爲有力。如大乘的信願勃發,應受菩薩戒,這就是願菩提心,爲法身種子。菩提心,是菩薩的唯一根本大戒。受戒就是立願;依戒修學,就能漸次進修,達到大乘正信的成就。

  二、方便道的修習信心:這是信增上菩薩的修學法。由于「初學是法(大乘),其心怯弱」,所以特重信仰,依佛力的加被而修習。龍樹說:這是以信(願)精進爲門而入佛法的,也就是樂集佛功德,而往生淨土的易行道。說得最圓滿的,要算『普賢行願品』的十大行願。這因爲佛是無上菩提的圓滿實證者,所以將信願集中于佛寶而修。十大行願中,一、禮敬諸佛,二、稱歎如來:是佛弟子見佛所應行的禮儀。叁、廣修供養:是見佛修福的正行。六、請轉*輪,七、請佛住世:從梵王請佛說法,與阿難不請佛住世而來。這都本于釋迦佛的常法,而引申于一切佛。四、忏悔業障:如『決定毗尼經』的稱念佛名的忏法。大乘通于 [P93] 在家出家,所以不用僧伽的作法忏,專重于佛前的忏悔。五、隨喜功德,十、普皆回向:這是大乘法所特別重視的。八、隨順佛學:即依佛的因行果行而隨順修學。九、恒順衆生:是增長悲心。

  這十大行願,有叁大特點:一、佛佛平等,所以從一佛(毗盧遮那)而通一切佛,盡虛空,遍法界,而不是局限于一時一地一佛的。二、重于觀念,不但忏悔,隨喜,回向,由于心念而修;就是禮佛,供養,贊佛等,也唯由心念。如說:「深心信解,如對目前」;「起深信解,現前知見」。這是心中「念佛」的易行道,成就即是念佛叁昧。叁、這是專依佛陀果德(攝法僧功德)而起仰信的,一切依佛德而引發。如隨順衆生的悲心,因爲:「若能隨順衆生,即能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而爲體故」。這與上帝愛世人,所以我也要愛人的理論相近,這是偏重于仰信的緣故。

  信增上菩薩,信願集中于佛,念念不忘佛,能隨願往生極樂世界。但由信願 [P94] 觀念,所以是易行道。然心心念于如來功德,念念常隨佛學,念念恒順衆生,如信願增長,也自然能引發爲法爲人的悲行智行。龍樹說修易行道的,能「福力增長,心地調柔。……信諸佛第一清淨功德已,愍傷衆生」,修行六波羅蜜。所以,這雖是易行道,是信增上菩薩學法,而印度的大乘行者,都日夜六時的在禮佛時修此忏悔、隨喜、勸請、回向。不過智增悲增的菩薩,重心在悲行與智行而已。 [P95]

  

  六、菩提心的修習次第

  一 菩提心是大乘法種

  學佛法,以大乘法爲最究竟,而發菩提心、則爲大乘學者先修的課題。特別是在中國,一向宏揚大乘教,重視發菩提心。如早晚在佛前作叁皈依,稱念「體解大道,發無上心」,即是希望大家,應時刻不離的,提起大乘底根本意念── 發菩提心,自利利人。所以學佛同道見面時,每以發菩提心相勉,可見在大乘佛教的領域裏,菩提心是怎樣的被尊重!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可以說,沒有菩提心,即沒有大乘法。盡管修禅、修慧,修密、作慈善事業,了生脫死,若不能與菩提心相應,那一切功果,不落小乘,便同凡夫外道。因此,如想成佛度衆生,就必須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 [P96] ,便等于種下種子:經一番時日,遇適當機緣,自然可以抽芽開花,結豐饒的果實。不但直入大乘是如此,就是回小向大,也還是發菩提心的功德。如『法華經』說:舍利弗等聲聞弟子,起始只打算修學小乘法,但後來都能回小向大。關于此中原因,經裏用巧妙的譬喻說:有一個窮人,在富有的朋友家中,當他飲得熏醉的時候,友人將一顆無價寶珠暗藏在他的褴褛的上衣裏。其後,他仍過著潦倒的生活,友人告訴他說:你身上原有無價之寶,爲何弄得這般窮苦!一經指出,這位窮漢就變成了富翁。這無價寶珠,就譬如菩提心。舍利弗他們,過去生中已發過菩提心,只因煩惱迷惑,曆多生多劫的輪回生死,而把自身的大寶遺忘,反而希求聲聞小法。但一經佛陀點出,即能不失本心,立刻轉入大教。又經裏說:發過菩提心的衆生,即使時久遺忘而誤入歧途,造作種種罪業,墮惡道中,也會比其它受罪者好得多。第一、他所感受的痛楚,較爲輕微;第二、他的受報時間較短,易于出離苦道。菩提心,確如金剛寶石一般,完整者固然昂貴,即零星碎屑,也同樣值錢。所以學佛者,只怕不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一切大乘功德, [P97] 便都無從生起。

  學佛者往往以爲燒香、禮佛、誦經,供養、或修定、修般若等,便是行大乘法,修菩薩行了。不知就是禅定、般若,也還是共世間,通小乘之法呢!這如世間外道,也能修得四禅、八定;而小乘行人,則依定修發般若以了生死。禅定爲五乘共法,般若爲叁乘共學。單修禅定或般若,僅可獲致生天或了生死,而不能成佛;若欲成佛,必發菩提心。有菩提心作根本,修禅即成大乘禅,修慧即成大乘慧,一切皆是佛道資糧。總之,菩提心就是大乘法種,那一天撒下了這種子─ ─發菩提心,那一天即名菩薩(當然還不是大菩薩)。否則,雖修行千生萬劫,來往此界他方,也不是菩薩,不是大乘法器。

  

  二 菩提心的類別

  說到菩提心,依大乘聖典的說明,有淺有深。據修學者的行證程序,大體可分爲: [P98]

  圖片

   願菩提心─┐

   ├── 世俗菩提心

   行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

  

  發菩提心,首先對于成佛度衆生,要有信心,要有大願。由于見到世間的惡劣,見到衆生的苦惱,而深信有究竟圓滿的佛果可證;也唯有修證成佛,才能淨化世間,拯救一切衆生。于是發廣大願,願盡未來際,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由此信願而發心,稱願菩提心,或信願菩提心。有了信願,還要能夠實行。所以其次便是行菩提心,這主要是指受持菩薩戒法,菩薩戒一名菩薩學處,包括了一切自利利他大行,菩薩即以此無邊戒行,實行菩薩道。此願行二種菩提心,還是有漏心行,不出世間,故統名世俗菩提心。由此而更進一層的,名勝義菩提心,是大乘行者悟入無生法忍,證到真如實相。這真實智境,沒有時空相,沒有青黃赤白相,沒有心識相,經中常說爲不生不滅,非有非無,非此非彼,不可說,不可念等。世俗菩提心著重悲願,勝義菩提心,能不離悲願而得智慧的現證。也可以 [P99] 說,願菩提心重于起信發願,行菩提心重于從事利他,勝義菩提心重于般若證理。這樣,菩提心統攝著信願,大悲、般若,確乎攝持了大乘的心要。

  

  叁 菩提心之本在悲

  發菩提心,本是對于上成佛道,下化衆生的大事,立下大信心,大志願,所以以信願爲主體,以大悲及般若爲助成。然這樣的大信心,大志願,主要從悲心中來,所以經上說:「大悲爲根本」;「大悲爲上首」;「菩薩但從大悲生,不從余善生」。菩提心的根本是悲心,而悲心的大用爲拔苦。所以大乘菩薩道,也可說以救拔衆生的苦難爲特色。

  衆生的苦難,多至無量無邊,而究其實,皆由自身所招感。譬如這個世界,國與國間,原可本著國際道義,互相扶濟,互相尊重,從融洽互惠中求共存,大可不必打仗,使整個人類做著無謂的犧牲。可是事實不然,大家非弄到焦頭爛額不可,這不是自找煩惱是什麼!大局面如此,小局面如家庭之間,朋友之間,甚 [P100] 而個人身心之間,也無不如此。由這一觀點去考察,便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就是世間內莫不是苦。這就目前的事實說,那些貧窮的,沒有辦法的人,固然痛苦,就是許多富有的,很有辦法的人,也一樣苦痛無邊。再擴大來說,人間是不徹底的,天上也不徹底,地獄、餓鬼、畜生、更不必談。所以菩薩利生而著重救苦─ ─悲心爲懷。相傳有常啼菩薩,常悲菩薩,即因見到衆生大苦,而常爲一切衆生而悲傷。這表示菩薩的悲憫心重,也揭示了大乘法門的根本。

  慈悲──與樂…

《學佛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法概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