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與禅▪P10

  ..續本文上一頁,善巧方便樂行道的淨土行者,必須記著經論的聖訓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阿彌陀經』)「欲得阿鞞跋致(不退 轉)地者,非但稱名憶念禮拜而已」(『十住毗婆沙論』)。這樣,才能得樂行 道的妙用,不致辜負了佛菩薩的慈悲!(續明‧演培記) [P77]

  二、念佛淺說

  ──四十二年冬在臺北善導寺講──

  一 佛七

  佛七,是簡稱,具足說應該叫做結七念佛。念佛是大乘的通泛法門,小乘中 也有。但現在,專指大乘的念阿彌陀佛。念佛,本來有多種念法,而現在是專指 稱名念佛。七,是七日,在印度早就有小七、大七的二種:小七就是七天;大七 是七七四十九天。結七,如結界一樣,在一定的時限中──小七或大七,專心修 學。結七不一定念佛,如參禅有禅七。但現在是佛七,即在七日中,專心稱念南 無阿彌陀佛。

  普通的念佛有二種:一是定時念佛,如我們早晚功課的念佛,有一定的時間 [P78] 。二是平時念佛,這是在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中念佛。定時念佛,因爲時間太短 ,不容易達到一心不亂的目的;平時念佛,又都是散心念佛,不容易專精,更不 易一心不亂。因此除了這二種念佛之外,再來結七念佛。結七念佛是一種加行, 在這七天之內,擺脫一切的世俗雜務,與其它法門的修持,專心一意的念佛,這 樣才容易實現一心不亂。平時念佛,猶如小火燒水,因爲火力太小,不容易煮滾 一鍋水。定時念佛,猶如斷斷續續的燒開水;火力雖強,但爲時短暫,時斷時續 ,也不能煮滾。現在的結七念佛,猶如一方面加強火力,一方面繼續不斷,在這 樣的情形下,很容易把水煮滾了。念佛所要達到的一心不亂,在這加行的結七念 佛中,是最易成就的。

  佛七法會,與其它法會不同。其它的法會,大都是紀念性質,逢佛菩薩誕生 或其它的因緣,集會慶祝、紀念,加強我們對佛法的信行,與喚起我們應負的責 任。佛七的目標,是願求往生極樂世界。要往生,就要以念佛爲方法,達到一心 不亂爲關鍵。這是佛七的根本意義,大家來參加法會,稱念佛名,這是應該首先 [P79] 了解的。

  

  二 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

  一 阿彌陀佛

  結七念佛,是稱念阿彌陀佛,願求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 ,應先作一簡要的解說。

  佛是覺者,凡圓滿自覺,覺他功德,斷盡一切煩惱習氣的,皆名爲佛。阿彌 陀佛是諸佛之一,但因他表征非常的勝德,所以在諸佛淨土中,特別在中國,阿 彌陀佛有著廣大的崇高的尊敬。古德說:「諸經所贊,盡在彌陀」。我們打開藏 經來看,的確大乘經中,多數是贊揚阿彌陀佛及其淨土的。要明白這裏面的所以 然,可從「阿彌陀」的名義去理解。

  阿彌陀、平常都說是無量光或無量壽。其實,無量光是阿彌陀婆耶,無量壽 [P80] 是阿彌陀庾斯,這都是阿彌陀而又另加字義的。阿彌陀的根本義,譯爲中國話, 是無量;故阿彌陀佛即是無量佛。無量是究竟,圓滿、不可限量。如有限量就不 能包含一切,無量才含攝得一切的功德。不但佛的光、壽無量,佛的智慧、願力 、神通,什麼都是無量的。不過衆生特重光明與壽命,所以又順應衆生,特說光 壽無量而已。

  一切佛的功德莫不究竟,圓滿、無有限量,而阿彌陀佛卻以無量得名。以德 立名,著重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圓滿果德。『般舟叁昧經』說:觀阿彌陀佛 成就時,即見一切佛。『觀無量壽佛經』也說:觀阿彌陀佛成就,即見一切佛。 觀佛,是以一佛身相功德爲對象,心心觀察,等到觀行成就了,阿彌陀佛現前。 觀阿彌陀佛,應該只見一佛現前;而經說以觀阿彌陀佛方便,即見一切佛。因爲 阿彌陀是無量,無量即是一切,故見無量佛,即見一切佛現在前。佛法說佛佛道 同,千佛萬佛皆同一佛,毫無差別,平等平等。聲聞乘中說:一切佛的法身、意 樂、功德,一切平等。聲聞法尚且如此,何況大乘?一佛即是一切佛,一切佛即 [P81] 是一佛,故見一佛等于見一切佛。阿彌陀譯義爲無量,此名表顯了一切佛的究竟 果德,這是阿彌陀佛的本義。十方叁世一切佛,無量無邊,似乎漫無統緒,所以 由阿彌陀代表一切佛,顯示一切佛的共同佛德。一切經的贊歎阿彌陀佛,也等于 贊歎一切佛。從泛稱的無量佛,成爲一佛的特名,來表彰佛佛道同,在名字上, 阿彌陀佛得到了優越的勝利,所以學佛者的信念,自然地集中到阿彌陀佛。

  有人說:阿彌陀佛是一切佛的根本佛,這是不盡然的。佛佛具足叁身,佛與 佛間有什麼本末?又有人說:阿彌陀佛的願力大──四十八願,與娑婆世界特別 有緣,所以大家信仰阿彌陀佛。這也是方便說,佛的誓願無量無邊,豈止四十八 願?佛的願力,平等平等,有何差別?佛是要度盡一切衆生的;除了娑婆世界以 外的,難道不是阿彌陀佛所要化度的衆生?如依這種方便說,便不能顯出阿彌陀 佛的特勝。

  上就名稱方面講,再從阿彌陀佛所表的特殊功德說。在一切佛中,阿彌陀佛 表顯的特殊功德,就是慈悲救濟。當然佛佛皆有慈悲救濟,慈悲救濟不只是阿彌 [P82] 陀佛的。但這裏是就佛法的表德說。如觀音的大悲,普賢的大行,文殊的大智, 都是約所表的特德說。阿彌陀佛法會,有觀音,大勢至二菩薩;觀音菩薩也是以 大悲救濟爲特德的。然觀音與阿彌陀佛的慈悲救濟,有著重心的不同。觀音菩薩 的救濟,著重在一般性的世間現實的。如人世間水火風災的救濟,貧窮、疾病、 無兒無女的救濟等。阿彌陀佛著重在解脫生死,導入佛智。一般世間的衆生,生 死流轉,無有著落處。在苦難的濁土中,又不容易成辦解脫生死,成佛度生的大 業,所以以悲願莊嚴淨土,攝受衆生,作爲修行了生死,自度度他的階梯。因爲 一生淨土,便得不退轉,直線向上。阿彌陀佛的特德,是這樣的慈悲救濟;一切 佛的慈悲功德,由阿彌陀佛的功德表彰出來。例如在一個政府的組織中,有掌外 交,有掌內政,有掌軍事,各司其職。掌外交的,不一定不懂內政;掌軍事的, 不一定不懂外交。不過在共同的組織下,代表一部門而已。佛菩薩的特德也如是 ,阿彌陀佛表彰了佛果的慈悲救濟的特德。普賢、文殊、觀音等,表彰了菩薩的 大行,大智,大悲的特德。以慈悲救濟的佛教說:佛中以阿彌陀佛爲代表,菩薩 [P83] 中以觀音菩薩爲代表,俗語說:「家家彌陀,戶戶觀音」,這並不是無因的。彌 陀、觀音的慈悲救世,接近衆生,深入人心,所以才會家喻戶曉。

  

  二 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是淨土。說到淨土的有無,若對教內人說,以聖教量爲證,當然不 成問題。若以此而向不信佛教的外界說,便起不了作用。因爲你以佛說爲教量, 他可以神說的吠陀。新舊約與可蘭經爲教量。各信所信,並不能解決問題,使他 起信。要說明淨土的有無,也不用天眼遠見,也不用神通往來,因爲天眼與神通 ,在不信者,會把你看作錯覺幻覺的。所以,應該以合理的論證來說明。佛教說 世界無量數,這在過去是難以使人信受的,而現在卻不成問題,天文學家,承認 除了這個地球之外,像地球那樣的還有無數的世界。既承認世界不是一個,而是 極多極多。那末進一步說:在無數的世界中,一定有比我們更好的世界,也有比 我們更壞的世界,世界決非完全一模一樣。我們這個世界,並不是最理想的;更 [P84] 好的,更理想的世界,就是淨土。佛法說,淨土不只一個,極樂世界,就是無數 淨土中的一個。至于說西方,方向本是沒有絕對性的,東看是西,西看是東。向 東向西都可以。如我們要到歐洲,一直向西,一直向東都可以。不過在無限量的 宇宙中,依據我們所住的世界,日出日落的方向觀念,指說爲西方(日落處,含 有深意,見『淨土新論』)。這樣的指方立向,多一層事實的肯定,容易使人們 起決定信。極樂世界,雖你我都沒有見到,都沒有去過,然據理而論,這是完全 可能的。是可能的,是佛說的,爲什麼不信?

  說到淨土的狀態,應該知道,這是適應衆生根機,在衆生可能想象的範圍中 ,加以敘述的。如佛出印度,現有印度所推重的叁十二相;日本的佛像,每蓄有 日式短須;緬甸的佛像,人中特短,這皆是通過主觀心理而反映出來的。佛的淨 土也如此,也是經過主觀而表達出來的。佛出印度,佛說的淨土,也是適應當時 印度人的可能信解而敘述的。真正的淨土,依我看,比經上說的,實在還應該要 美滿莊嚴得多!淨土的情況,可分叁點來說: [P85]

  一、自然界的豐美:根據『阿彌陀經』及『觀無量壽佛經』的說明,極樂淨 土自然界是非常的莊嚴。土地平坦,沒有崎岖山陵;沒有晝夜,長在光明中;寶 樹成行;金沙布地。物質生活的享受,極爲豐富。生活所需的,取之不盡,用之 不竭。可以自由取給,不像我們娑婆世界的貧苦窮乏,不平等。

  二、人事界的勝樂:我們這個穢惡的世界,人與人之間,充滿了鬥爭,嫉妒 ,瞋恨,造成無邊的苦痛。極樂世界,與此處適得其反,人與人間,平等和樂。 走獸根本沒有,飛禽都是變化所生。凡是生到極樂世界的都是功德殊勝的諸上善 人,一生補處的菩薩就不少。菩薩與聲聞聖者,無量無數;再次的,也是一心一 意修學清淨佛道的善人。在良師益友的策勵下,都能不斷的向上。所以不但和樂 ,而且非常殊勝。

  叁、身心的清淨:生極樂世界的,都是蓮花化生。由于自己的願力,佛菩薩 的悲願,不須父母爲緣,化生于蓮華中。佛經所說的佛菩薩,每處蓮華座。蓮花 爲出于淤泥而清淨的,離了一切煩惱,得到身心清淨,成爲聖者,所以以蓮花的 [P86] 出塵不染爲喻。修念佛…

《淨土與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寶積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