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与禅▪P9

  ..续本文上一页 法护译的『佛说文殊悔过经』说:一、悔罪,二、发心,三、劝助。劝助中有随 [P67] 顺佛学、劝请说法、劝请住世、供养。行此等法,以忏悔为主。罗什译的『思惟 要略法』也说:「若宿罪因缘,(念佛)不见诸佛者,当一日一夜,六时忏、随 喜、劝请,渐自得见」。天台家因此而立五悔法。二、聂道真译的『曼陀跋陀罗 菩萨经』说:一、忏悔;二、忍,即赞许(称赞如来);三、礼拜;四、愿乐, 即随喜;五、劝请(说法、住世);六、持施,即回向。此上──『文殊经』与 『普贤经』所说,大致与「行愿品」同。三、唐那提译的『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 法经』说:一、礼拜,二、忏悔,三、劝请,四、回向,五、发愿,这是以礼佛 为主的。龙树论中也多明此行,如『十住毗婆沙论』说:念佛(含得礼佛)、忏 悔、劝请(说法、住世)、随喜、回向。印度修大乘菩萨行者,常常行此方便行 的。『智论』(七)说:「菩萨法,昼三时,夜三时,常行三事;即忏悔、随喜 、劝请说法及住世」。又说:「菩萨礼佛三品:一者悔过品,二者随喜回向品, 三者劝请诸佛品」(六一)。这都是在礼佛时行的,内容等于中国的(八十八佛 等)忏悔文;简略的,即观文的十愿。觉贤所译的『文殊师利发愿经』;即四十 [P68] 华严「普贤行愿品」的行愿颂。这大乘法门,与文殊及普贤,特有关系。龙树菩 萨发愿颂,略同。这可见方便善巧易行道──乐集诸佛功德的净土行,本不限于 十事,十事是随顺『华严经』的体裁而行。行愿品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 供养(佛),即与念佛(观想或称名)相等。此为特殊的宗教行仪,因为这是修 集佛功德的方便,忏悔的方便。印度菩萨法,一日六时行道,次数多而时间短。 中国早晚课诵,意义相同,但次数少而时间长,每使人引起倦退心,实不如次数 多而时间短为妙。中国集众共修,所以不得不次数少而时间长,不免失去了易行 道的妙用。易行道(不但是念佛),确与净土有关。如以为修此即可成佛,那就 执文害义,不能通达佛法意趣了!

  这可依龙树论而得到正当的见地;一般所说的易行道,也就是根据龙树论的 。龙树『十住毗婆沙论』,说到菩萨要积集福德智慧资粮,要有怎样的功德法, 才能得阿惟越致──不退转。或者感觉到菩萨道难行,所以问:「阿惟越致地者 ,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或随声闻辟支佛地……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 [P69] 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这是请问易行道的方法。龙树说:「如汝所说, 是懧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大人志干之言也」。简单的说,如有这样心境,根 本没有菩萨的风格。龙树对于易行道的仰求者──怯弱下劣者,真是给他当头一 棒。然而,佛菩萨慈悲为本,为了摄引这样的众生修菩萨行,所以也为说易行道 。所以接着说:「汝若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 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难行),水道乘船则乐(易行)。菩萨道亦如是,或有 勤行精进(难行道),或有以信方便易行」。难行即苦行,易行即乐行,论意极 为分明;与成佛的迟速无关。说到易行道,就是「念十方诸佛,称其名号」,「 更有阿弥陀等诸佛,亦应恭敬礼拜称其名号。」「忆念礼拜,以偈称赞」。易行道 的仰求者,以为一心念佛,万事皆办,所以龙树又告诉他:「求阿惟越致地者, 非但忆念、称名、礼敬而已,复应于诸佛所,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这可 见易行道不单是念佛,即行愿品的十大行愿等。能这样的修行易行道,即「福力 增长,心地调柔……,信诸佛菩萨甚深清净、第一功德已,愍伤众生」;接着即 [P70] 说六波罗蜜。这可见:念佛、忏悔、劝请,实为增长福力,调柔自心的方便;因 此、才能于佛法的甚深第一义生信解心;于苦痛众生生悲愍心,进修六度万行的 菩萨行。这样,易行道,虽说发愿而生净土,于净土修行;而也就是难行道的前 方便。经论一致的说:念佛能忏除业障,积集福德,为除障修福的妙方便;但不 以此为究竟。而从来的中国净土行者,「一人传虚,万人传实」,以为龙树说易 行道;念佛一门,无事不办,这未免辜负龙树菩萨的慈悲了!

  礼佛、念佛、赞佛、随喜、回向、劝请,特别是口头称名,这比起舍身舍心 去为人为法,忍苦忍难的菩萨行,当然是容易得多,这是易行道的本义。通常以 为由于弥陀的慈悲愿力,所以能念佛往生,横出三界,名易行道,这并非经论本 意。修此等易行道,生净土中,容易修行,没有障碍,这确是经论所说的。但易 行道却是难于成佛,难行道反而容易成佛。这如『宝积经』「弥勒菩萨所问会」 中说:释迦过去所行的是难行苦行道,弥勒所行的是易行乐行道。弥勒发心,比 释迦早四十劫;「久已证得无生法忍」──得不退转。结果、释迦比弥勒先成佛 [P71] ,弥勒还待当来下生成佛。不是易行道难成佛,难行道易成佛的铁证吗?

  弥勒修易行道,所以迟成佛。释迦修难行道,所以先成佛。然据传说:释迦 七日七夜说偈赞佛,超九劫成佛。说偈赞佛,是易行道,这不是易行道速成佛吗 ?这是一般所容易怀疑的,应略为解说。易行道与难行道,本不过从初下手说。 初学者有此二类分别;到成佛,摄取众生与摄取佛土的功德,都是要圆满的。但 这不能证明易行道易成,反而是难行道易成的事证。据传说,当时「释迦菩萨… …心未纯淑,而诸弟子心皆纯淑;又弥勒菩萨心已纯淑,而弟子未纯淑」。这因 为:「释迦菩萨,饶益众生心多,自为身少故;弥勒菩萨多为己身,少为众生故 」(『智度论』四)。这显然是说:释迦行难行道,多化众生。弟子心已纯淑, 即释迦的利他功德圆满;但自利功德还不足。弥勒菩萨多修净土行,久证无生忍 ,自心已纯淑了。而一向少为众生,少修难行大行,弟子的心未纯淑,即弥勒的 利他功德没有圆满。所以、释迦的精进赞佛而速成,恰好是先修难行道易成佛的 证明。这如画龙与点睛,都是不可缺的;如摄取众生与庄严净土,是成佛所一定 [P72] 要圆满的。释迦修难行道,如先画龙身。等到龙身画成,精进赞佛如点睛,一点 即成龙了。弥勒从易行道入手;如先点龙睛。睛虽一点就成,而龙身却不能仓卒 画好,如利他功德的不能速成。这样、释迦的超九劫而先成佛,实由于久修难行 道,「饶益众生心多」。其实、这都为初学者作方便说,学菩萨法而成佛,一切 功德都是要圆满修集的。易行道难成,难行道易成,这确是古圣经论的正说。

  众生在秽土修行,虽容易退失;生净土中,环境好,不再退转。但论修行的 速率,秽土修行,比在净土修行快得多。如『大阿弥陀经』(下)说:「世尊! ……(在此娑婆浊世),为德立善,慈心正意,斋戒清净,如是一昼一夜,胜于 阿弥陀佛剎百岁」。『维摩经』也说:「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 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净土)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界有十 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十事,即六波罗蜜等。净土是七宝所成的,衣食 等一切无问题,即无布施功德。秽土人恶,要修忍辱,净土都是诸上善人,即不 需修忍辱行。此土有杀盗淫妄诸事,所以要持戒,净土女人都没有,或男女不相 [P73] 占有,即没有淫戒可持。生活所需,一切圆满,即没有偷盗可戒。这种种功德, 生到净土中,都难于进修。这等于太平盛世,「英雄无用武之地」,无从表显他 的才能、与救国救人的大功绩。秽土是难行的,然因为难行,所以是伟大的。释 迦牟尼佛秽土修行成佛,为十方诸佛之所称赞。如『阿弥陀经』中说:「彼诸佛 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 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除盖障菩萨所问经』(二) 、及『宝云经』、『宝雨经』、『胜天王般若经』等,都说到秽土修行,比净土 高超得多。龙树『智度论』(十)说得最为明切:「娑婆世界中,乐因缘少,有 三恶道老病死,……心生大厌,以是故智慧根利。彼(净土)间菩萨,七宝世界 ,种种宝树,心念饮食,应意即得。如是生厌心(不满现实)难,是故智慧不能 大利。譬如利刀,着好饮食中,刀便生垢。……若以石磨之,垢除刀利。是菩萨 亦如是,生杂(秽)世界中,利根难近。如人少小勤苦,多有所能」。秽土是苦 痛的,然发心行菩萨道,却是最殊胜的,这无怪释尊发心迟而成佛早。易行道容 [P74] 易得不退转,但一生净土,即进度迟缓。秽土修行难得不退,如打破难关,就可 一往直前而成佛了。易行与难行,秽土与净土,实各有长处。上来,一从经论证 明,一从事实证明。理解了经论的意趣,才得佛法的妙用。易行道与难行道,都 是希有方便。「菩提所缘,缘苦众生」。为众生苦,为正法衰,而发菩提心,为 大乘法的正常道。善巧方便安乐道,也是微妙法门,依此而行,可积集功德,忏 除业障,立定信心,稳当修行,不会堕落!虽然、佛法住世,还得有为法为人而 献身命、精进苦行的才得!

  依上来的论究,可得这样的结论。净土,应以阿弥陀极乐净土为圆满,以弥 勒的人间净土为切要。以阿!B粊佛土的住慈悲心,住如法性为根本因;以阿弥陀佛 土的行愿庄严为究极果。在修持净土的法门中,首先要着重净土正因。要知道, 难行道,实在是易成道。如自己觉得,心性怯弱,业障深重,可兼修方便善巧的 安乐道──易行道:时时念佛,多多忏悔。如机教相投,想专修阿弥陀佛的净土 行,可依传说为阿弥陀化身──永明延寿大师的万善同归。多集善根,多修净业 [P75] ,这才是千稳万当的!末了…

《净土与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宝积经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