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法護譯的『佛說文殊悔過經』說:一、悔罪,二、發心,叁、勸助。勸助中有隨 [P67] 順佛學、勸請說法、勸請住世、供養。行此等法,以忏悔爲主。羅什譯的『思惟 要略法』也說:「若宿罪因緣,(念佛)不見諸佛者,當一日一夜,六時忏、隨 喜、勸請,漸自得見」。天臺家因此而立五悔法。二、聶道真譯的『曼陀跋陀羅 菩薩經』說:一、忏悔;二、忍,即贊許(稱贊如來);叁、禮拜;四、願樂, 即隨喜;五、勸請(說法、住世);六、持施,即回向。此上──『文殊經』與 『普賢經』所說,大致與「行願品」同。叁、唐那提譯的『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 法經』說:一、禮拜,二、忏悔,叁、勸請,四、回向,五、發願,這是以禮佛 爲主的。龍樹論中也多明此行,如『十住毗婆沙論』說:念佛(含得禮佛)、忏 悔、勸請(說法、住世)、隨喜、回向。印度修大乘菩薩行者,常常行此方便行 的。『智論』(七)說:「菩薩法,晝叁時,夜叁時,常行叁事;即忏悔、隨喜 、勸請說法及住世」。又說:「菩薩禮佛叁品:一者悔過品,二者隨喜回向品, 叁者勸請諸佛品」(六一)。這都是在禮佛時行的,內容等于中國的(八十八佛 等)忏悔文;簡略的,即觀文的十願。覺賢所譯的『文殊師利發願經』;即四十 [P68] 華嚴「普賢行願品」的行願頌。這大乘法門,與文殊及普賢,特有關系。龍樹菩 薩發願頌,略同。這可見方便善巧易行道──樂集諸佛功德的淨土行,本不限于 十事,十事是隨順『華嚴經』的體裁而行。行願品的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 供養(佛),即與念佛(觀想或稱名)相等。此爲特殊的宗教行儀,因爲這是修 集佛功德的方便,忏悔的方便。印度菩薩法,一日六時行道,次數多而時間短。 中國早晚課誦,意義相同,但次數少而時間長,每使人引起倦退心,實不如次數 多而時間短爲妙。中國集衆共修,所以不得不次數少而時間長,不免失去了易行 道的妙用。易行道(不但是念佛),確與淨土有關。如以爲修此即可成佛,那就 執文害義,不能通達佛法意趣了!
這可依龍樹論而得到正當的見地;一般所說的易行道,也就是根據龍樹論的 。龍樹『十住毗婆沙論』,說到菩薩要積集福德智慧資糧,要有怎樣的功德法, 才能得阿惟越致──不退轉。或者感覺到菩薩道難行,所以問:「阿惟越致地者 ,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隨聲聞辟支佛地……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 [P69] 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爲說之」。這是請問易行道的方法。龍樹說:「如汝所說, 是懧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大人志幹之言也」。簡單的說,如有這樣心境,根 本沒有菩薩的風格。龍樹對于易行道的仰求者──怯弱下劣者,真是給他當頭一 棒。然而,佛菩薩慈悲爲本,爲了攝引這樣的衆生修菩薩行,所以也爲說易行道 。所以接著說:「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 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難行),水道乘船則樂(易行)。菩薩道亦如是,或有 勤行精進(難行道),或有以信方便易行」。難行即苦行,易行即樂行,論意極 爲分明;與成佛的遲速無關。說到易行道,就是「念十方諸佛,稱其名號」,「 更有阿彌陀等諸佛,亦應恭敬禮拜稱其名號。」「憶念禮拜,以偈稱贊」。易行道 的仰求者,以爲一心念佛,萬事皆辦,所以龍樹又告訴他:「求阿惟越致地者, 非但憶念、稱名、禮敬而已,複應于諸佛所,忏悔、勸請、隨喜、回向」。這可 見易行道不單是念佛,即行願品的十大行願等。能這樣的修行易行道,即「福力 增長,心地調柔……,信諸佛菩薩甚深清淨、第一功德已,愍傷衆生」;接著即 [P70] 說六波羅蜜。這可見:念佛、忏悔、勸請,實爲增長福力,調柔自心的方便;因 此、才能于佛法的甚深第一義生信解心;于苦痛衆生生悲愍心,進修六度萬行的 菩薩行。這樣,易行道,雖說發願而生淨土,于淨土修行;而也就是難行道的前 方便。經論一致的說:念佛能忏除業障,積集福德,爲除障修福的妙方便;但不 以此爲究竟。而從來的中國淨土行者,「一人傳虛,萬人傳實」,以爲龍樹說易 行道;念佛一門,無事不辦,這未免辜負龍樹菩薩的慈悲了!
禮佛、念佛、贊佛、隨喜、回向、勸請,特別是口頭稱名,這比起舍身舍心 去爲人爲法,忍苦忍難的菩薩行,當然是容易得多,這是易行道的本義。通常以 爲由于彌陀的慈悲願力,所以能念佛往生,橫出叁界,名易行道,這並非經論本 意。修此等易行道,生淨土中,容易修行,沒有障礙,這確是經論所說的。但易 行道卻是難于成佛,難行道反而容易成佛。這如『寶積經』「彌勒菩薩所問會」 中說:釋迦過去所行的是難行苦行道,彌勒所行的是易行樂行道。彌勒發心,比 釋迦早四十劫;「久已證得無生法忍」──得不退轉。結果、釋迦比彌勒先成佛 [P71] ,彌勒還待當來下生成佛。不是易行道難成佛,難行道易成佛的鐵證嗎?
彌勒修易行道,所以遲成佛。釋迦修難行道,所以先成佛。然據傳說:釋迦 七日七夜說偈贊佛,超九劫成佛。說偈贊佛,是易行道,這不是易行道速成佛嗎 ?這是一般所容易懷疑的,應略爲解說。易行道與難行道,本不過從初下手說。 初學者有此二類分別;到成佛,攝取衆生與攝取佛土的功德,都是要圓滿的。但 這不能證明易行道易成,反而是難行道易成的事證。據傳說,當時「釋迦菩薩… …心未純淑,而諸弟子心皆純淑;又彌勒菩薩心已純淑,而弟子未純淑」。這因 爲:「釋迦菩薩,饒益衆生心多,自爲身少故;彌勒菩薩多爲己身,少爲衆生故 」(『智度論』四)。這顯然是說:釋迦行難行道,多化衆生。弟子心已純淑, 即釋迦的利他功德圓滿;但自利功德還不足。彌勒菩薩多修淨土行,久證無生忍 ,自心已純淑了。而一向少爲衆生,少修難行大行,弟子的心未純淑,即彌勒的 利他功德沒有圓滿。所以、釋迦的精進贊佛而速成,恰好是先修難行道易成佛的 證明。這如畫龍與點睛,都是不可缺的;如攝取衆生與莊嚴淨土,是成佛所一定 [P72] 要圓滿的。釋迦修難行道,如先畫龍身。等到龍身畫成,精進贊佛如點睛,一點 即成龍了。彌勒從易行道入手;如先點龍睛。睛雖一點就成,而龍身卻不能倉卒 畫好,如利他功德的不能速成。這樣、釋迦的超九劫而先成佛,實由于久修難行 道,「饒益衆生心多」。其實、這都爲初學者作方便說,學菩薩法而成佛,一切 功德都是要圓滿修集的。易行道難成,難行道易成,這確是古聖經論的正說。
衆生在穢土修行,雖容易退失;生淨土中,環境好,不再退轉。但論修行的 速率,穢土修行,比在淨土修行快得多。如『大阿彌陀經』(下)說:「世尊! ……(在此娑婆濁世),爲德立善,慈心正意,齋戒清淨,如是一晝一夜,勝于 阿彌陀佛剎百歲」。『維摩經』也說:「此土菩薩,于諸衆生大悲堅固,誠如所 言。然其一世饒益衆生,多于彼國(淨土)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界有十 事善法,諸余淨土之所無有」。十事,即六波羅蜜等。淨土是七寶所成的,衣食 等一切無問題,即無布施功德。穢土人惡,要修忍辱,淨土都是諸上善人,即不 需修忍辱行。此土有殺盜淫妄諸事,所以要持戒,淨土女人都沒有,或男女不相 [P73] 占有,即沒有淫戒可持。生活所需,一切圓滿,即沒有偷盜可戒。這種種功德, 生到淨土中,都難于進修。這等于太平盛世,「英雄無用武之地」,無從表顯他 的才能、與救國救人的大功績。穢土是難行的,然因爲難行,所以是偉大的。釋 迦牟尼佛穢土修行成佛,爲十方諸佛之所稱贊。如『阿彌陀經』中說:「彼諸佛 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爲甚難希有之事,能于 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除蓋障菩薩所問經』(二) 、及『寶雲經』、『寶雨經』、『勝天王般若經』等,都說到穢土修行,比淨土 高超得多。龍樹『智度論』(十)說得最爲明切:「娑婆世界中,樂因緣少,有 叁惡道老病死,……心生大厭,以是故智慧根利。彼(淨土)間菩薩,七寶世界 ,種種寶樹,心念飲食,應意即得。如是生厭心(不滿現實)難,是故智慧不能 大利。譬如利刀,著好飲食中,刀便生垢。……若以石磨之,垢除刀利。是菩薩 亦如是,生雜(穢)世界中,利根難近。如人少小勤苦,多有所能」。穢土是苦 痛的,然發心行菩薩道,卻是最殊勝的,這無怪釋尊發心遲而成佛早。易行道容 [P74] 易得不退轉,但一生淨土,即進度遲緩。穢土修行難得不退,如打破難關,就可 一往直前而成佛了。易行與難行,穢土與淨土,實各有長處。上來,一從經論證 明,一從事實證明。理解了經論的意趣,才得佛法的妙用。易行道與難行道,都 是希有方便。「菩提所緣,緣苦衆生」。爲衆生苦,爲正法衰,而發菩提心,爲 大乘法的正常道。善巧方便安樂道,也是微妙法門,依此而行,可積集功德,忏 除業障,立定信心,穩當修行,不會墮落!雖然、佛法住世,還得有爲法爲人而 獻身命、精進苦行的才得!
依上來的論究,可得這樣的結論。淨土,應以阿彌陀極樂淨土爲圓滿,以彌 勒的人間淨土爲切要。以阿!B粊佛土的住慈悲心,住如法性爲根本因;以阿彌陀佛 土的行願莊嚴爲究極果。在修持淨土的法門中,首先要著重淨土正因。要知道, 難行道,實在是易成道。如自己覺得,心性怯弱,業障深重,可兼修方便善巧的 安樂道──易行道:時時念佛,多多忏悔。如機教相投,想專修阿彌陀佛的淨土 行,可依傳說爲阿彌陀化身──永明延壽大師的萬善同歸。多集善根,多修淨業 [P75] ,這才是千穩萬當的!末了…
《淨土與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