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与禅▪P8

  ..续本文上一页弟 子日常生活中的宗教仪式。如佛弟子归依三宝,归依礼敬时,就称说「南无佛」 、「南无法」、「南无僧」。一分声闻及大乘教,有十方佛,那就应简别而称「 南无某某佛」了。佛弟子时时称名,特别是礼佛时。所以称佛名号,与礼敬诸佛 、称扬赞叹佛有关,都是诚敬归依于佛的心情,表现于身口的行为。

  念佛,『阿含经』中本来就有了。如念佛、念法、念僧的三随念;或加念施 、念天、念戒,名六念法门(『观无量寿佛经』,还提到六念),这是系心思惟 的念。据经律中说:佛弟子在病苦时,或于旷野孤独无伴时,或亲爱离别时,或 [P59] 遭受恐怖威胁时(如『佛法概论』所引)。在这种情形下,佛即开念佛(念法念 僧)法门。佛有无量功德,相好庄严,大慈大悲,于念佛时,即会觉得有伟大的 力量来覆护他;病苦、恐怖、忧虑等痛苦,即能因而消除。观光明圆满自在庄严 的佛,在人忧悲苦恼时,确是能得到安慰的。这虽为共一般宗教的,但佛法是合 乎人情的,也应有此法门。

  人在这样的情形下念佛,极自然的会同时称呼佛名。世间上也有这种现象, 如人遇到患难恐怖而无法可想时,就会想到父母;同时会呼爷唤娘。世间,唯有 爷娘是最关心与爱护自己的,想到父母,唤起爷娘,精神似就有了寄托,苦痛也 多少减少了。又如俗说「人急呼天」,也是这种意义。所以在人们恐怖危险关头 ,即会奉行佛说的念佛法门;同时也会口称「南无佛」。这样、称名与念佛的方 法,在佛教的发展中,极自然的融合为一了。人在危难中称名念佛而得救的传说 ,在印度是极普遍的。现略说一二:一、『撰集百缘经』(九)有「海生商主缘 」。海生在大海中,遇到狂风大浪,飘堕罗剎鬼国,因称念南无佛而得解免。二 [P60] 、『贤愚因缘经』有「尸利苾提缘」(四);「富那奇缘」(六),都说到入海 遇摩竭大鱼的灾难,一时无所归依,因称念南无佛而得解免。三、『马鸣大庄严 经论』(一0)有「称南无佛得罗汉缘」。有人来出家,舍利弗等以为他没有善 根,不肯度他。佛度了他,不久即得阿罗汉。佛因此说:他在过去生中,遭遇老 虎的危险时,口称南无佛,种下了解脱善根。『法华经』说:「一称南无佛,皆 共成佛道」,也是这同一的思想。称念佛名,不但免苦难,而且种善根。这在大 乘教中,称名念佛,即得除多劫恶业,而为生净土的因缘了。这些故事,不但大 乘有,小乘也有。所以称念佛名,是佛教内极普遍的宗教行为。

  口称南无佛,是表示归依礼敬的诚意,而求佛加持的,姑举净土二经为证: 一、『阿!B粊佛国经』的唐译──「不动佛国会」(『大宝积经』十八)说:听法 的大众,听了阿!B粊佛国的清净庄严,即面「向彼如来,合掌顶礼而三唱言:南无 不动如来」。由于佛的愿力,即「遥见彼妙喜世界(阿!B粊佛土)不动如来及声闻 众」。二、支译本的『无量寿佛经』,说听了极乐国土的如何庄严,弥勒菩萨要 [P61] 见极乐世界,佛就教他,「当向日所没处,为阿弥陀佛作礼,以头脑着地言:南 无阿弥陀三耶三佛檀」。这样、极乐世界当下就分明现前了。这虽不是为了免难 ,但也含有请佛加持的意思。小乘法但称南无佛,大乘法称念南无某某佛。依传 说的因缘,及大乘的经证,可见称念佛名,是佛教界极普遍的。不过,以称名为 佛教重要的修行法门,这不特在声闻教中少有;在初期的大乘经中,也还不重要 。如『般舟三昧经』一卷本,虽说生极乐世界,「当念我名」。然异译的三卷本 ;古代失译的『跋陀菩萨经』;唐译的『大集经贤护分』,这些同本异译,都但 说『常念佛』。般舟三昧的念佛,是系心正念的观念。『无量寿佛经』,也还是 重在专念思惟的。到十六『观经』,说下品恶人,在紧要关头──临命终时,无 法教他专念思惟,所以教他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称名而能往生,唯见于『观经』 的下品人。即平时作恶,临命终时,别无他法可想,才教他称名;称名实在是不 得已的救急救难的方便。口头称名,当然是容易的;但不要忘记,这是无法可想 的不得已呀! [P62]

  龙树『十住毗婆沙论』(五)说:有难行道、易行道。易行道、也是念佛的 。所说的念佛,初依大乘宝月童子所问经,说「应当念十方诸佛,称其名号」。 次说称念阿弥陀佛等。又次说念十方诸大菩萨,称其名号。大乘经中,说有六方 六佛、七佛、十方十佛等称名法门。以称念佛菩萨名,为学佛者的修行方便,在 龙树时代,已极为普遍了。

  称念佛名,从上说来,是有两个意思的:一、有危急苦痛而无法可想时,教 他们称念佛名。二、为无力修学高深法门,特开此方便、开口就会,容易修学。 这可举一事为证:晋末所作的『外国记」中说:「安息(即现在的伊朗)国人, 不识佛法,居边地,鄙质愚气。时有鹦鹉,其色黄金,青白文饰。……若欲养我 ,可唱佛名。……王臣叹异曰:此是阿弥陀佛,化作鸟身,引摄边鄙,岂非现生 往生。……每斋日修念佛……以其以来,安息国人,少识佛法,往生净土者盖多 矣」。不识佛法,而净土法大行,这岂非是通俗法门的证明。所以汉及三国时, 从月支、安息、康居──印度西北方而来的译师,所译经典,都传有念佛与称名 [P63] 法门。称名,本来算不得佛法的修行法门;傅到安息等地,由于鄙地无识,不能 了解大乘慈悲、般若的实相深法,只好曲被下根,广弘称名的法门了。

  从『般舟三昧经』的定心念佛,到『无量寿经』的定心及散心念佛,再转到 十六『观经』的定心及散心念佛,甚至临命终时的称名念佛。所被的根机,逐渐 普遍,而法门也逐渐低浅,中国人的理解佛法,虽不是安息、康居可比,但受了 西域译经传法者的影响,称名念佛的易行道,也就广大的流行起来。从不得已着 想,称念佛名,到底知有三宝,也是极为难得的。然从完满的深广的佛法说,就 应该不断的向上进步! C中国的念佛法门,是初传说庐山十八高贤,结白莲社念佛。但考究起来,也 还是重于系心念佛。如慧远即曾于定中见阿弥陀佛,正是『般舟三昧经』的法门 。到北魏昙鸾,依世亲『往生净土论』,着重于称名念佛。到唐代,净宗大德光 明寺善导,传说念一声佛,放一道光,这是有名的称名念佛的大师。其后,法照 、少康,不但称名,而五会念佛,更以音声作佛事。不但摄化净土行者,连小孩 [P64] 也都来参加念佛。称名念佛,从此成为中国唯一的念佛法门了,简直与安息国差 不多。宋朝,王公大臣结白莲社,每集数万人念佛;以及近代的净宗大德印光大 师,都是以称名念佛为唯一法门的。易行道的称念佛名,约教化的普及说,确是 值得赞叹的!但大乘法的深义大行,也就因此而大大的被忽略了!

  

  九 易行道与难行道

  称名念佛,是易行道。横超三界,十念往生。这因为,仗弥陀的慈悲愿力, 他力易行。净宗大德,大都结论为如此。然考究经论所说的难行道与易行道,却 别有一番道理。

  弘扬净土的大德居士,都以龙树『十住毗婆沙论』为据,明念佛是易行道。 然龙树也还是依『弥勒菩萨所问经』来的,大家却不知道。此经,菩提流志译, 编于『大宝积经』的一百十一卷;西晋竺法护已有翻译。经中说:「弥勒菩萨于 过去世修菩萨行,常乐摄取佛国,庄严佛国。我(释尊)于往昔修菩萨行,常乐 [P65] 摄取众生,庄严众生」。这可见,释迦以下度众生为行,弥勒以摄取净土为行。 这即是难行道与易行道的差别。所以说:「弥勒菩萨往昔修菩萨道时,不能(难 行能行,难忍能忍的)施舍手足头目,但以善巧方便安乐之道,积集无上正等菩 提」。所说善巧方便安乐道,即弥勒菩萨,「昼夜各三,正衣束体,下膝着地, 向于十方说此偈言:我悔一切过,劝助众道德,归命礼诸佛,令得无上慧」(晋 译)。『宝积经』广说,即礼敬诸佛、忏悔、发愿、随喜、请佛说法、请佛住世 、随顺佛菩萨学,与普贤十大愿王颂略同。这是易行道,易行的意义,即安乐行 ,以摄取净佛国土为主。而释迦佛所修的是难行道,所以说:「我昔求道,受苦 无量,乃能积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经中即举释迦往昔生中,月光王抉眼本 生,以明悲心救度众生苦痛的事证,这是难行道。难行的意义,即难行能行、难 忍能忍的苦行。因此,释迦发心,愿「于五浊恶世,贪瞋垢重诸恶众生,不孝父 母,不敬师长,乃至眷属不相和睦」时成佛;而弥勒发心,「若有众生薄淫怒痴 ,成就十善」的净国土,才成正觉。虽然大乘法是相通的,佛菩萨愿行是平等的 [P66] ;但大乘的初学者,确是不妨以种种门入佛道(如『智论』「往生品」说),而 有此二大流的。如龙树『智度论』说:「菩萨有二种:一者有慈悲心,多为众生 ;二者多集诸佛功德。乐多集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净无量佛世界」。这可见, 弥勒所代表的净土法门,即多集诸佛功德的善巧方便行。菩萨初学佛道,可以有 偏重一门的,一以成就众生为先,一以庄严佛土为先。理解得佛法真义,这不过 是菩萨行初修时的偏重,所以有智增上,悲增上;或随信行,随法行等。而圆满 究竟菩提、庄严佛国与救度众生,是不能有所欠缺的。这样,学佛最初下手,有 此二方便:或从念佛、礼佛等下手;或从布施、持戒、忍辱等下手。后是难行道 ,为大悲利益众生的苦行;前是易行道,为善巧方便的安乐行。其实这是众生根 机的差别,在修学的过程中,是可以统一的。

  易行道,即多集佛功德的净土行。依『弥勒菩萨所问经』说,即与普贤十大 行愿相同。但经论中,不一定为十事。最重要的,是忏悔、随喜、劝请。一、竺…

《净土与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宝积经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