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要求往生,必先见佛,见佛而后能往生,这还是『般舟三 昧经』和『无量寿经』一致的。见佛为往生净土的明证,有三辈人不同,见佛也 就不同。上品人,阿弥陀佛与海会大众来迎。中品人,见佛菩萨的化身;或译为 :行者心中现见佛菩萨相,这近于定境的见佛。下品人,临命终时,恍恍惚惚, 与在梦中见佛一样。三品往生的见佛,支译本说,不但在临命终时;在平时,上 品与中品,早已梦中见过佛了。这近于『般舟三昧经』的念佛见佛,但以定中为 梦中,即降低水准了。『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王本每有误改而不合于『无量 寿经』本义的。如一、支本的一日一夜或十日十夜,康本、唐本的一念或十念, 都约时间而说。而王本修改为「十声」。这因为,王龙舒时代所宏的净土法门, 早已是称念佛名;但这对『无量寿经』的本义,是有了重大的变化。二、唐本与 康本,三辈人都须发菩提心,才能往生。支本虽没有说要发菩提心,但也没有说 不要发心。王本说到下辈人,「不发菩提之心」,可以往生,这也是极大的变化 。往生西方净土,是大乘法门;大乘法,建立于发菩提心;离了发菩提心,即不 [P51] 成其为大乘了。所以世亲菩萨的『净土论』说:「二乘种不生」。西方极乐世界 ,是一乘净土;生到极乐世界的,都不退转于无上菩提。所以,一心念佛,求生 净土,发菩提心,实是净土法门的根本条件。『无量寿经』也如此说,而王本却 如此的改了。虽然不发菩提心,可以生极乐世界,也有经典的文证;但『无量寿 经』的本义,却决不如此!
四、『观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佛经』,也是净土三经的一经。这部经 ,给与中国净土思想的影响更大。此经的译出极迟,刘宋时,!7淋良耶舍译。本经 开宗明义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 ,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 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 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三者,初是共世间善行;次是共三乘善行;后是大乘善 行。求生净土,这三者、才是正常的净因。可惜,后代的净土行者,舍「正因」 而偏取「助因」──方便道行;净土法门的净化身心世界的真意义,这才不能充 [P52] 分的实现!
本经约禅观次第,观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发愿回向,共为十六观。初观落 日,即以落日为曼荼罗,从此观成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第八为无量寿佛「像想 」(总观佛相);第九为「遍观一切色想」,即从观色身相好,而进观佛心慈悲 功德法身。十四、十五、十六,即明三品往生。三品各分三生,成九品,即一般 所说九品往生的根据。以『观经』与『无量寿经』对比,即显得『观经』的态度 ,更宽容,摄机更广大了。往生净土的上品人,都是发菩提心的──「一者至诚 心(维摩经作直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如「慈心不杀具诸戒行」 ,「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是上品上生。如「不能读诵 大乘方等经典」,而能「善解第一义谛」,「深信因果不谤大乘」,是上品中生 。如「但发无上道心」,「信因果不谤大乘」,即是上品下生。上品所修的,即 前三净业中的第三类。中品往生的,都是三业善净的人,即人中的善人。如「修 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是中品上生。若「一日一夜」持戒清净的,是 [P53] 中品中生。若不曾受持律仪,如世间君子正人,平时能「孝养父母,行世仁慈」 ,临命终时,听到阿弥陀佛依正庄严,发心往生,即是中品下生。中品所修的, 即前三净业中的前二类。所以生了净土,都先得四果。下品往生的,都是一些恶 人。如有「作众恶业」,但还「不诽谤方等经典」,可得下品上生。如「毁犯戒 」、「偷僧物」、「不净说法」(为了名利而宏法)的,可成下品中生。如「作 不善业,五逆十恶」的,也还能得下品下生。下品人,如此罪恶深重,平时不修 净业,怎么「命欲终时」,以善知识的教令「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就能 往生净土呢?「佛经意趣,难知难解」!如不能善解经义,是会自误误他的!
『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与『无量寿经』,有三点显著的不同。一、『无 量寿经』说:往生净土的人,都要发菩提心;但『观经』,中品以下的往生者, 都是不曾发菩提心的(王日休即据此而修改『大阿弥陀经』)。二、『无量寿经 』明说:「唯除诽谤深法,五逆十恶」;而观经即恶人得往生为下品。三、关于 恶人,『无量寿佛经』的支本,于阿弥陀佛的愿文中,曾说(相当于三辈的下辈 [P54] 人):「前世作恶」,今生「悔过为道作善」,而不是说今生的恶人──五逆十 恶等。而『观经』,以下品三生为现生作恶者。这可见,观经的摄机更为广大, 平时不发大菩提心,不修佛法,为非作歹;只要临命终时,知道悔改,也就可以 往生了。
有一特殊的意义,即宗教的施设教化,在于给人类以不绝望的安慰。若肯定 地说,这种人决无办法了,这在大悲普利的意义上,是不圆满的。任何人,无论 到了什么地步,只要能真实的回心,忏悔向善,这还是有光明前途的。大乘(一 分小乘也公认)法说:定业也是可以转变的。所以、可以作如此的解说:五逆十 恶而不能往生的,约不曾回心向善愿生净土说。『观经』说广作众恶──五逆十 恶人也能下品往生,是约临命终时,能回心说的。净土三根普被,大乘善行,共 三乘善行,共五乘善行,乃至应堕地狱的恶行人,都能摄受回向。这在佛教大悲 普利的立场,善恶由心的意义,凡是肯回心而归向无限光明永恒存在的,当然可 以新生而同登净土的。但这里有一大问题,不可误会!平生不曾听闻过佛法,或 [P55] 一向生在邪见家,陷在恶行的环境里;或烦恼过强,环境太坏,虽作恶而善根不 断。等临命终时,得到善知识的教诲,能心生惭愧,痛悔前非,即是下品往生的 根机。若一般人,早已作沙门,作居士,听过佛法,甚至也会谈谈。也知道怎样 是善的,怎样是不善的,而依旧为非作恶,自以为只要临命终时,能十念乃至一 念即可往生,这可大错特错了。或者以为,一切都不关紧要,临终十念即往生, 何况我时常念佛。以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都有了;所以虽在佛法中, 不曾修功德,持斋戒,对人对法,还是常人一样的颠倒,胡作妄为。这样的误解 ,不但不能勉人为善,反而误人为恶了。所以『观无量寿佛经』的恶人往生,经 文非常明白,是临命终时,再没有别的方法;确能回心向善的,这才临终十念, 即得往生。如平时或劝人平时修行念佛的,决不宜引此为满足,自误误人!这譬 如荒年缺粮,吃!8嘝糠也是难得希有的了。在平时,如专教人吃!8嘝糠,以大米白面 为多事,这岂不是颠倒误人!
『观经』,本为观佛依正庄严的念佛。但上品中品,着重于善根功德的发愿 [P56] 回向。除中品下生(一向不学佛法的善人而外),应该都能或多或少、或久或暂 的修观。中品下生及下品三人,除发愿回向外,着重于称名念佛──「合掌叉手 ,称南无阿弥陀佛」。因为临命终时,已无法教他观想了。依『观经』,称名念 佛,也是专为一切恶人,临命终时施设的方便法门。后代的净土行者,不论什么 人,只是教人专心口念「南无阿弥陀佛」,这那里是『观经』的本意?当然、称 名念佛法门,不限临命终时,也是古已有之,而不是中国人所创开的方便。
五、『鼓音声王陀罗尼经』:往生净土的法门,还有持咒,这与密宗更接近 了。宋!7淋良耶舍所传的往生咒,以为「能灭四重、五逆、十恶、谤方等罪」。还 有梁失译的『鼓音声王陀罗尼经』,此经于开示十日十夜的念佛法门而外,又加 以十日十夜的持诵「鼓音声王大陀罗尼」。现在一般净土行者,于念佛后,都加 念往生咒。西藏所传,还有弥陀与长寿法合修等。
八 称名与念佛
[P57]
称名与念佛,中国的净土学者,是把他合而为一的。但在经中,念佛是念佛 ,称名是称名,本来是各别的。论到佛法,本是一味的,依释尊的教化为根本。 因适应众生的机宜,小心小行的是小乘,大心大行的是大乘。虽法门有大小差别 ,而佛法要义,还是根源于一味的佛法而来。念佛与称名,也是如此。
念佛是禅观,是念佛三昧,这是大小乘所共的。『智度论』(七)说:「念 佛三昧,有二种:一者声闻法中,于一佛身,心眼见满十方。二者菩萨道,于无 量佛土中,念三世十方佛」。大乘小乘的根本差别,还是有十方佛与无十方佛的 不同。密宗的修天色身,也是念佛三昧。不过他们所修的本尊,已从佛而转为菩 萨,从菩萨而转为夜叉、罗剎的忿怒身,所以不说观佛而称为修天了。于三昧中 见佛,佛为他灌顶、说法,这在大乘与小乘;显教与密教,也都是一样的。罗什 所译的『禅秘要法经』(中)第十八观,『坐禅三昧经』(上)治等分法,这都 是声闻念佛三昧。(下)专念十方佛生身法身,为大乘念佛三昧。又如『思惟略 要法』中,所说「得观像定」,「生身观法」,「法身观法」,是共声闻的。次 [P58] 说「十方诸佛观法」,「观无量寿佛法」,即是大乘的念佛三昧。还有宋昙摩密 多译的『五门禅经要用法』,也说有大小乘的念佛三昧。如要知念佛三昧的修行 次第,可检读这几部禅经。『般舟三昧经』,也有次第可依。十六『观经』的依 落日为曼荼罗,生起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都是修行念佛三昧的过程。这都要专 修定慧,才能成就。
一般的持名念佛,经论作「称名」。称名,本不是佛教修行的方法,是佛…
《净土与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