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與禅▪P7

  ..續本文上一頁生。要求往生,必先見佛,見佛而後能往生,這還是『般舟叁 昧經』和『無量壽經』一致的。見佛爲往生淨土的明證,有叁輩人不同,見佛也 就不同。上品人,阿彌陀佛與海會大衆來迎。中品人,見佛菩薩的化身;或譯爲 :行者心中現見佛菩薩相,這近于定境的見佛。下品人,臨命終時,恍恍惚惚, 與在夢中見佛一樣。叁品往生的見佛,支譯本說,不但在臨命終時;在平時,上 品與中品,早已夢中見過佛了。這近于『般舟叁昧經』的念佛見佛,但以定中爲 夢中,即降低水准了。『無量壽經』的叁輩往生,王本每有誤改而不合于『無量 壽經』本義的。如一、支本的一日一夜或十日十夜,康本、唐本的一念或十念, 都約時間而說。而王本修改爲「十聲」。這因爲,王龍舒時代所宏的淨土法門, 早已是稱念佛名;但這對『無量壽經』的本義,是有了重大的變化。二、唐本與 康本,叁輩人都須發菩提心,才能往生。支本雖沒有說要發菩提心,但也沒有說 不要發心。王本說到下輩人,「不發菩提之心」,可以往生,這也是極大的變化 。往生西方淨土,是大乘法門;大乘法,建立于發菩提心;離了發菩提心,即不 [P51] 成其爲大乘了。所以世親菩薩的『淨土論』說:「二乘種不生」。西方極樂世界 ,是一乘淨土;生到極樂世界的,都不退轉于無上菩提。所以,一心念佛,求生 淨土,發菩提心,實是淨土法門的根本條件。『無量壽經』也如此說,而王本卻 如此的改了。雖然不發菩提心,可以生極樂世界,也有經典的文證;但『無量壽 經』的本義,卻決不如此!

  四、『觀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佛經』,也是淨土叁經的一經。這部經 ,給與中國淨土思想的影響更大。此經的譯出極遲,劉宋時,!7淋良耶舍譯。本經 開宗明義說:「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 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此叁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 叁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叁者,初是共世間善行;次是共叁乘善行;後是大乘善 行。求生淨土,這叁者、才是正常的淨因。可惜,後代的淨土行者,舍「正因」 而偏取「助因」──方便道行;淨土法門的淨化身心世界的真意義,這才不能充 [P52] 分的實現!

  本經約禅觀次第,觀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發願回向,共爲十六觀。初觀落 日,即以落日爲曼荼羅,從此觀成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第八爲無量壽佛「像想 」(總觀佛相);第九爲「遍觀一切色想」,即從觀色身相好,而進觀佛心慈悲 功德法身。十四、十五、十六,即明叁品往生。叁品各分叁生,成九品,即一般 所說九品往生的根據。以『觀經』與『無量壽經』對比,即顯得『觀經』的態度 ,更寬容,攝機更廣大了。往生淨土的上品人,都是發菩提心的──「一者至誠 心(維摩經作直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如「慈心不殺具諸戒行」 ,「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回向發願」,是上品上生。如「不能讀誦 大乘方等經典」,而能「善解第一義谛」,「深信因果不謗大乘」,是上品中生 。如「但發無上道心」,「信因果不謗大乘」,即是上品下生。上品所修的,即 前叁淨業中的第叁類。中品往生的,都是叁業善淨的人,即人中的善人。如「修 行諸戒,不造五逆,無衆過患」,是中品上生。若「一日一夜」持戒清淨的,是 [P53] 中品中生。若不曾受持律儀,如世間君子正人,平時能「孝養父母,行世仁慈」 ,臨命終時,聽到阿彌陀佛依正莊嚴,發心往生,即是中品下生。中品所修的, 即前叁淨業中的前二類。所以生了淨土,都先得四果。下品往生的,都是一些惡 人。如有「作衆惡業」,但還「不誹謗方等經典」,可得下品上生。如「毀犯戒 」、「偷僧物」、「不淨說法」(爲了名利而宏法)的,可成下品中生。如「作 不善業,五逆十惡」的,也還能得下品下生。下品人,如此罪惡深重,平時不修 淨業,怎麼「命欲終時」,以善知識的教令「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就能 往生淨土呢?「佛經意趣,難知難解」!如不能善解經義,是會自誤誤他的!

  『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與『無量壽經』,有叁點顯著的不同。一、『無 量壽經』說:往生淨土的人,都要發菩提心;但『觀經』,中品以下的往生者, 都是不曾發菩提心的(王日休即據此而修改『大阿彌陀經』)。二、『無量壽經 』明說:「唯除誹謗深法,五逆十惡」;而觀經即惡人得往生爲下品。叁、關于 惡人,『無量壽佛經』的支本,于阿彌陀佛的願文中,曾說(相當于叁輩的下輩 [P54] 人):「前世作惡」,今生「悔過爲道作善」,而不是說今生的惡人──五逆十 惡等。而『觀經』,以下品叁生爲現生作惡者。這可見,觀經的攝機更爲廣大, 平時不發大菩提心,不修佛法,爲非作歹;只要臨命終時,知道悔改,也就可以 往生了。

  有一特殊的意義,即宗教的施設教化,在于給人類以不絕望的安慰。若肯定 地說,這種人決無辦法了,這在大悲普利的意義上,是不圓滿的。任何人,無論 到了什麼地步,只要能真實的回心,忏悔向善,這還是有光明前途的。大乘(一 分小乘也公認)法說:定業也是可以轉變的。所以、可以作如此的解說:五逆十 惡而不能往生的,約不曾回心向善願生淨土說。『觀經』說廣作衆惡──五逆十 惡人也能下品往生,是約臨命終時,能回心說的。淨土叁根普被,大乘善行,共 叁乘善行,共五乘善行,乃至應墮地獄的惡行人,都能攝受回向。這在佛教大悲 普利的立場,善惡由心的意義,凡是肯回心而歸向無限光明永恒存在的,當然可 以新生而同登淨土的。但這裏有一大問題,不可誤會!平生不曾聽聞過佛法,或 [P55] 一向生在邪見家,陷在惡行的環境裏;或煩惱過強,環境太壞,雖作惡而善根不 斷。等臨命終時,得到善知識的教誨,能心生慚愧,痛悔前非,即是下品往生的 根機。若一般人,早已作沙門,作居士,聽過佛法,甚至也會談談。也知道怎樣 是善的,怎樣是不善的,而依舊爲非作惡,自以爲只要臨命終時,能十念乃至一 念即可往生,這可大錯特錯了。或者以爲,一切都不關緊要,臨終十念即往生, 何況我時常念佛。以爲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都有了;所以雖在佛法中, 不曾修功德,持齋戒,對人對法,還是常人一樣的顛倒,胡作妄爲。這樣的誤解 ,不但不能勉人爲善,反而誤人爲惡了。所以『觀無量壽佛經』的惡人往生,經 文非常明白,是臨命終時,再沒有別的方法;確能回心向善的,這才臨終十念, 即得往生。如平時或勸人平時修行念佛的,決不宜引此爲滿足,自誤誤人!這譬 如荒年缺糧,吃!8嘝糠也是難得希有的了。在平時,如專教人吃!8嘝糠,以大米白面 爲多事,這豈不是顛倒誤人!

  『觀經』,本爲觀佛依正莊嚴的念佛。但上品中品,著重于善根功德的發願 [P56] 回向。除中品下生(一向不學佛法的善人而外),應該都能或多或少、或久或暫 的修觀。中品下生及下品叁人,除發願回向外,著重于稱名念佛──「合掌叉手 ,稱南無阿彌陀佛」。因爲臨命終時,已無法教他觀想了。依『觀經』,稱名念 佛,也是專爲一切惡人,臨命終時施設的方便法門。後代的淨土行者,不論什麼 人,只是教人專心口念「南無阿彌陀佛」,這那裏是『觀經』的本意?當然、稱 名念佛法門,不限臨命終時,也是古已有之,而不是中國人所創開的方便。

  五、『鼓音聲王陀羅尼經』:往生淨土的法門,還有持咒,這與密宗更接近 了。宋!7淋良耶舍所傳的往生咒,以爲「能滅四重、五逆、十惡、謗方等罪」。還 有梁失譯的『鼓音聲王陀羅尼經』,此經于開示十日十夜的念佛法門而外,又加 以十日十夜的持誦「鼓音聲王大陀羅尼」。現在一般淨土行者,于念佛後,都加 念往生咒。西藏所傳,還有彌陀與長壽法合修等。

  八 稱名與念佛

  [P57]

  稱名與念佛,中國的淨土學者,是把他合而爲一的。但在經中,念佛是念佛 ,稱名是稱名,本來是各別的。論到佛法,本是一味的,依釋尊的教化爲根本。 因適應衆生的機宜,小心小行的是小乘,大心大行的是大乘。雖法門有大小差別 ,而佛法要義,還是根源于一味的佛法而來。念佛與稱名,也是如此。

  念佛是禅觀,是念佛叁昧,這是大小乘所共的。『智度論』(七)說:「念 佛叁昧,有二種:一者聲聞法中,于一佛身,心眼見滿十方。二者菩薩道,于無 量佛土中,念叁世十方佛」。大乘小乘的根本差別,還是有十方佛與無十方佛的 不同。密宗的修天色身,也是念佛叁昧。不過他們所修的本尊,已從佛而轉爲菩 薩,從菩薩而轉爲夜叉、羅剎的忿怒身,所以不說觀佛而稱爲修天了。于叁昧中 見佛,佛爲他灌頂、說法,這在大乘與小乘;顯教與密教,也都是一樣的。羅什 所譯的『禅秘要法經』(中)第十八觀,『坐禅叁昧經』(上)治等分法,這都 是聲聞念佛叁昧。(下)專念十方佛生身法身,爲大乘念佛叁昧。又如『思惟略 要法』中,所說「得觀像定」,「生身觀法」,「法身觀法」,是共聲聞的。次 [P58] 說「十方諸佛觀法」,「觀無量壽佛法」,即是大乘的念佛叁昧。還有宋昙摩密 多譯的『五門禅經要用法』,也說有大小乘的念佛叁昧。如要知念佛叁昧的修行 次第,可檢讀這幾部禅經。『般舟叁昧經』,也有次第可依。十六『觀經』的依 落日爲曼荼羅,生起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都是修行念佛叁昧的過程。這都要專 修定慧,才能成就。

  一般的持名念佛,經論作「稱名」。稱名,本不是佛教修行的方法,是佛…

《淨土與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寶積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