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与禅▪P6

  ..续本文上一页而理想的环境。菩萨庄严净土,为了摄化众生;众生受了菩萨恩 德的感召,即向往而来生其中。于净土修行,多便利,少障碍,所以必得不退转 ,不会落入二乘及三恶道中。往生净土的信行,大乘经是一致的。那末怎样才能 [P42] 往生净土呢?今略引二经来说明。一、『维摩诘经』(下)说:「菩萨成就八法 ,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八法是:「饶益众生而不望报」,即纯从利 益众生出发。不为自己打算。「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苦 痛归自己,福乐归他人,真是菩萨的心行。「等心众生」,即以平等心对待众生 ,使众生得到平等的地位。对于修大乘法的「菩萨,视之如佛」,起尊敬心。「 所未闻(的甚深)经,闻之不疑」,不生诽谤心;也「不」以为自己所修是大乘 法,如何深妙,「与声闻而相违背」。真能通了佛法,大小乘间,是可得合理会 通的。「不嫉彼供」,即别人得供养,不要嫉妒他;「不高己利」,如自己得利 养,不因此而生高傲放逸。「常省己过,不讼彼短」,即多多反省自己的错误, 少说别人的过失。「一心求诸功德」。这八法,是菩萨为人为法,对自对他的正 常道。但能依此修去,就是往生净土的稳当法门。

  二、『除盖障菩萨所问经』(一七)说:「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得生清净诸 佛剎土」。十法是:「戒行成就」,「行平等心」,「成就广大善根」,「远离 [P43] 世间名闻利养」,「具于净信」,「精进」,「禅定」,「修习多闻」,「利根 」,「广行慈心」。『胜天王般若经』、『宝云经』、『宝雨经』,都有这样的 十法门。如「成就广大善根」,确是往生净土的要诀。『阿弥陀经』也说:「不 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维摩经』与『宝云经』所说的净土法门,是 菩萨的常道,不求生净土而自然的生于净土:这是往生净土的必备资粮。

  二、特殊的往生法:中国流行的求生净土的念佛法门,即是往生极乐世界的 特殊方便行。然往生极乐净土的方法,也是有着不同方便的。现依往生极乐净土 的经典,略为条理来说明。

  一、『般舟三昧经』:古典的『般舟三昧经』,汉末就有了译本。这部经, 说到念阿弥陀佛,见阿弥陀佛,即见现在十方一切佛。着重观西方无量佛为方便 ,而能见十方的无量佛(『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佛说阿弥陀经』 ,就着重于无量寿佛,所以特别着重于「临命终时」)。『般舟三昧经』所说的 念佛,是念佛三昧。念,为忆念或思惟。佛身的相好,及极乐世界的庄严,都不 [P44] 是一般众生的现前境界,必须因名思义,专心系念,使观境明显的现前,所以念 佛即是修念佛观。『阿含经』所说的四念处,三随念──念佛、念法、念僧法门 等,也都是这样念的。念是系心一处,令心明记不忘。与念相应的慧心所,于所 缘极乐依正的境界,分别观察。这样的念慧相应,安住所缘;如达到「心一境性 」──定,就是念佛三昧成就了。如三昧成就时,就见无量佛,也即是见十方佛 。得念佛三昧,未得天眼,也并未去佛国,也不是佛来此间,但在三昧中,可以 明了见佛。不但见佛,还可以与佛相问答:如何能得生极乐世界?佛即告以当忆 念我。不要以为在三昧中见佛问答是奇特的事!这在修持瑜伽行──禅观的,都 是如此的。如密宗修到本尊成就;如无著菩萨修弥勒法,见弥勒菩萨,为说『瑜 伽论』。忆念阿弥陀佛的方便次第是:先念佛「具有如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色身光明如融金聚,具足成就众宝辇舆,放大光明,如师子座,沙门众中说如 是法」,即是念佛色身或观想念佛。次念佛所说:「一切法本来不坏,亦无坏者 。如不坏色乃至不坏识;……乃至不念彼如来,亦不得彼如来」。这是观一切法 [P45] 性空,「得空三昧」;即是念佛法身,或实相念佛。这样的念佛,成就了三昧, 即可以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念佛三昧──三月专修,现在的念佛者, 是很少能这样的了。

  『般舟三昧经』的念佛法门,是着重于自力的禅观;虽有阿弥陀佛的愿力, 然要行者得念佛三昧、见佛,才能决定往生。这是不大容易的,为利根上机所修 的。所以龙树『大智度论』说:「三昧功难,如夜燃灯,见色不易」。中国古德 也说:众生心粗,观行深细,所以不易相应。大概因为不容易,所以一般净土行 者,即舍而不用,但这的确是求生极乐净土的根本法门! 二、『普贤行愿品』:『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也说往生极乐世界。 如一般所说:「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在品末,有明显的说明。普贤十 大愿王,也名十大行愿。这不但是发愿,还要实际的去修作。以此大愿大行的功 德,回向求生极乐世界。在一般所说的难行道与易行道中,此即属于易行道。但 『普贤行愿品』,不说念佛,而依次说为「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 [P46] 悔业障,随喜功德,请佛住世,请转*轮,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普贤行愿品』,不像『般舟三昧经』说念佛三昧;也不同『无量寿经』,说专 心系念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但依普贤的广大行愿而修行,即可以发愿回向,往 生极乐。往生极乐的方便,本不限于念佛的。

  三、『无量寿经』:这是中国古德所集的净土三经之一。这部经译来中土, 也极早。『大智度论』曾明白地说到『无量寿经』,是大乘初期流行的经典。中 国的译本很多,现存的:一、东汉支娄迦谶的初译。二、吴支谦的再译。这二种 译本,文义极相近,可推论为从月支所传来的;今合称为「支本」。三、曹魏康 僧恺的三译,简称为「康本」。四、唐菩提流支集译的『大宝积经』──十七、 十八卷,名「无量寿佛会」,今简称为「唐本」。五、北宋法贤也有译本,简称 「宋本」。在五种译本以外,还有宋代的王日休(自称龙舒居士,即「龙舒净土 文」的作者),参照各种译本,重新编写本,这就是普通流行的『大阿弥陀经』 ,今简称为「王本」。『无量寿经』中,初说阿弥陀佛摄取净土,立四十八愿( [P47] 古本应为二十四愿);其中即有凡念我而欲生我国的,即得往生的愿文。继之、 说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等事。后论到三辈往生,即明示往生的条件与方法。关于 往生的三辈(应名为三品),各种译本所说的,虽有些出入,但根本的条件,是 :念阿弥陀佛,及发愿往生。不念佛,不发愿,即不会往生极乐世界的。所说的 念佛,经文但说「专念」,「忆念」,「思惟」,「常念」,「一心念」。作为 『无量寿佛经』略本的,俗称『小阿弥陀经』,有这样的说:「执持名号」,在 玄奘别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即译为「思惟」。所以、执持也是心念执持 不忘。阿弥陀佛是他方佛,行者在经里看到,或听到佛的名号,于是继之去观想 极乐国土的依正庄严,这名为「思惟」或「执持名号」。『无量寿佛经』的念佛 法门,与『般舟三昧经』相通,都不是口头称念的。一心念佛,发愿往生,这是 求生极乐净土的二大根本因,上中下三品,都是一样的。此外,唐本、康本(宋 本大同)说得好:上中下三品往生,都要发菩提心。同样的发菩提心,所以又有 三品的不同,因为、上品人能专心系念,广修功德──比照别本,即是奉行六度 [P48] ,尤其是广修供养布施。中品人,虽不能专心系念,广修功德,但能随力随分, 随己所作的善事,回向净土。下品人,发菩提心而外,但凭一念净心相向,于阿 弥陀佛,于大乘经,能深信不疑。『大智度论』(九)也说:虽不广修功德,如 烦恼轻薄,信心清净,一心念佛,也就可以发愿往生。支译本所说三品往生的共 同行门,是「断爱欲」,无论是在家的出家的,求生净土,都要修梵行。还要「 慈心,精进,不当瞋怒,斋戒清净」。所不同的,上品是出家的──「作沙门」 ,「奉行六波罗蜜」。中品与下品往生的,不出家,不能广修众行,而且是虽知 念佛,而不免将信将疑的。其中、中品能随缘为善,「作分檀布施」,供养三宝 ;下品生的,但「一心念欲往生」,力最弱。这可见支译本的特色,重在断爱欲 ;至于要发愿往生,一心念佛,慈悲精进等,还是与唐本康本的精神一样的。一 心念佛,有没有不生净土的呢?唐本与康本都说:「唯除五逆(十恶),诽谤正 法」,不能往生;此外,都是可以往生的。『无量寿经』与『般舟三昧经』的往 生法门,略不同:『般舟三昧经』,专重三昧,往生唯限于定心见佛的;『无量 [P49] 寿经』,通于散心,但也还要一心净念相续。可以说,无量寿经的化机更广,但 除毁谤大乘及五逆十恶而已。

  一心念佛,要经多少时间,才可往生?这本是多余的问题,问题在是否念到 「一心不乱」。唐本和康本所说,上中二品,没有说到时间长短;下品是「乃至 十念」,「乃至一念」(中国学者即由此演出「十念念佛」法门)。上品中品, 都不是短期修行,发心修行到一旦功夫相应,即可以决定往生。下品人,虽善根 微薄,但以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如能一念或十念的清净心向佛,也可往生。一 念,即一剎那;十念,即净心的短期相续。这都是说明佛愿宏深,往生容易,即 一念或十念,也可能达到往生目的。一念与十念,支本作「一昼一夜」,「十昼 十夜」。究竟是一念与十念,还是一日夜与十日夜,没有梵本可对证,当然不能 决定。但不论是一念或十念,一日夜或十日夜,都是约时间说的。『无量寿经』 的往生净土,特别的着重在「临寿终时」,这给予中国净土宗的影响极大。『般 舟三昧经』,着重平时修行,以平时见佛,作为往生的确证。『无量寿经』,着 [P50] 重临命终时见佛往…

《净土与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宝积经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