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與禅▪P6

  ..續本文上一頁而理想的環境。菩薩莊嚴淨土,爲了攝化衆生;衆生受了菩薩恩 德的感召,即向往而來生其中。于淨土修行,多便利,少障礙,所以必得不退轉 ,不會落入二乘及叁惡道中。往生淨土的信行,大乘經是一致的。那末怎樣才能 [P42] 往生淨土呢?今略引二經來說明。一、『維摩诘經』(下)說:「菩薩成就八法 ,于此世界行無瘡疣,生于淨土」。八法是:「饒益衆生而不望報」,即純從利 益衆生出發。不爲自己打算。「代一切衆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苦 痛歸自己,福樂歸他人,真是菩薩的心行。「等心衆生」,即以平等心對待衆生 ,使衆生得到平等的地位。對于修大乘法的「菩薩,視之如佛」,起尊敬心。「 所未聞(的甚深)經,聞之不疑」,不生誹謗心;也「不」以爲自己所修是大乘 法,如何深妙,「與聲聞而相違背」。真能通了佛法,大小乘間,是可得合理會 通的。「不嫉彼供」,即別人得供養,不要嫉妒他;「不高己利」,如自己得利 養,不因此而生高傲放逸。「常省己過,不訟彼短」,即多多反省自己的錯誤, 少說別人的過失。「一心求諸功德」。這八法,是菩薩爲人爲法,對自對他的正 常道。但能依此修去,就是往生淨土的穩當法門。

  二、『除蓋障菩薩所問經』(一七)說:「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生清淨諸 佛剎土」。十法是:「戒行成就」,「行平等心」,「成就廣大善根」,「遠離 [P43] 世間名聞利養」,「具于淨信」,「精進」,「禅定」,「修習多聞」,「利根 」,「廣行慈心」。『勝天王般若經』、『寶雲經』、『寶雨經』,都有這樣的 十法門。如「成就廣大善根」,確是往生淨土的要訣。『阿彌陀經』也說:「不 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維摩經』與『寶雲經』所說的淨土法門,是 菩薩的常道,不求生淨土而自然的生于淨土:這是往生淨土的必備資糧。

  二、特殊的往生法:中國流行的求生淨土的念佛法門,即是往生極樂世界的 特殊方便行。然往生極樂淨土的方法,也是有著不同方便的。現依往生極樂淨土 的經典,略爲條理來說明。

  一、『般舟叁昧經』:古典的『般舟叁昧經』,漢末就有了譯本。這部經, 說到念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即見現在十方一切佛。著重觀西方無量佛爲方便 ,而能見十方的無量佛(『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和『佛說阿彌陀經』 ,就著重于無量壽佛,所以特別著重于「臨命終時」)。『般舟叁昧經』所說的 念佛,是念佛叁昧。念,爲憶念或思惟。佛身的相好,及極樂世界的莊嚴,都不 [P44] 是一般衆生的現前境界,必須因名思義,專心系念,使觀境明顯的現前,所以念 佛即是修念佛觀。『阿含經』所說的四念處,叁隨念──念佛、念法、念僧法門 等,也都是這樣念的。念是系心一處,令心明記不忘。與念相應的慧心所,于所 緣極樂依正的境界,分別觀察。這樣的念慧相應,安住所緣;如達到「心一境性 」──定,就是念佛叁昧成就了。如叁昧成就時,就見無量佛,也即是見十方佛 。得念佛叁昧,未得天眼,也並未去佛國,也不是佛來此間,但在叁昧中,可以 明了見佛。不但見佛,還可以與佛相問答:如何能得生極樂世界?佛即告以當憶 念我。不要以爲在叁昧中見佛問答是奇特的事!這在修持瑜伽行──禅觀的,都 是如此的。如密宗修到本尊成就;如無著菩薩修彌勒法,見彌勒菩薩,爲說『瑜 伽論』。憶念阿彌陀佛的方便次第是:先念佛「具有如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色身光明如融金聚,具足成就衆寶辇輿,放大光明,如師子座,沙門衆中說如 是法」,即是念佛色身或觀想念佛。次念佛所說:「一切法本來不壞,亦無壞者 。如不壞色乃至不壞識;……乃至不念彼如來,亦不得彼如來」。這是觀一切法 [P45] 性空,「得空叁昧」;即是念佛法身,或實相念佛。這樣的念佛,成就了叁昧, 即可以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的念佛叁昧──叁月專修,現在的念佛者, 是很少能這樣的了。

  『般舟叁昧經』的念佛法門,是著重于自力的禅觀;雖有阿彌陀佛的願力, 然要行者得念佛叁昧、見佛,才能決定往生。這是不大容易的,爲利根上機所修 的。所以龍樹『大智度論』說:「叁昧功難,如夜燃燈,見色不易」。中國古德 也說:衆生心粗,觀行深細,所以不易相應。大概因爲不容易,所以一般淨土行 者,即舍而不用,但這的確是求生極樂淨土的根本法門! 二、『普賢行願品』:『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也說往生極樂世界。 如一般所說:「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在品末,有明顯的說明。普賢十 大願王,也名十大行願。這不但是發願,還要實際的去修作。以此大願大行的功 德,回向求生極樂世界。在一般所說的難行道與易行道中,此即屬于易行道。但 『普賢行願品』,不說念佛,而依次說爲「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忏 [P46] 悔業障,隨喜功德,請佛住世,請轉*輪,常隨佛學,恒順衆生,普皆回向」。 『普賢行願品』,不像『般舟叁昧經』說念佛叁昧;也不同『無量壽經』,說專 心系念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但依普賢的廣大行願而修行,即可以發願回向,往 生極樂。往生極樂的方便,本不限于念佛的。

  叁、『無量壽經』:這是中國古德所集的淨土叁經之一。這部經譯來中土, 也極早。『大智度論』曾明白地說到『無量壽經』,是大乘初期流行的經典。中 國的譯本很多,現存的:一、東漢支婁迦谶的初譯。二、吳支謙的再譯。這二種 譯本,文義極相近,可推論爲從月支所傳來的;今合稱爲「支本」。叁、曹魏康 僧恺的叁譯,簡稱爲「康本」。四、唐菩提流支集譯的『大寶積經』──十七、 十八卷,名「無量壽佛會」,今簡稱爲「唐本」。五、北宋法賢也有譯本,簡稱 「宋本」。在五種譯本以外,還有宋代的王日休(自稱龍舒居士,即「龍舒淨土 文」的作者),參照各種譯本,重新編寫本,這就是普通流行的『大阿彌陀經』 ,今簡稱爲「王本」。『無量壽經』中,初說阿彌陀佛攝取淨土,立四十八願( [P47] 古本應爲二十四願);其中即有凡念我而欲生我國的,即得往生的願文。繼之、 說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等事。後論到叁輩往生,即明示往生的條件與方法。關于 往生的叁輩(應名爲叁品),各種譯本所說的,雖有些出入,但根本的條件,是 :念阿彌陀佛,及發願往生。不念佛,不發願,即不會往生極樂世界的。所說的 念佛,經文但說「專念」,「憶念」,「思惟」,「常念」,「一心念」。作爲 『無量壽佛經』略本的,俗稱『小阿彌陀經』,有這樣的說:「執持名號」,在 玄奘別譯的『稱贊淨土佛攝受經』,即譯爲「思惟」。所以、執持也是心念執持 不忘。阿彌陀佛是他方佛,行者在經裏看到,或聽到佛的名號,于是繼之去觀想 極樂國土的依正莊嚴,這名爲「思惟」或「執持名號」。『無量壽佛經』的念佛 法門,與『般舟叁昧經』相通,都不是口頭稱念的。一心念佛,發願往生,這是 求生極樂淨土的二大根本因,上中下叁品,都是一樣的。此外,唐本、康本(宋 本大同)說得好:上中下叁品往生,都要發菩提心。同樣的發菩提心,所以又有 叁品的不同,因爲、上品人能專心系念,廣修功德──比照別本,即是奉行六度 [P48] ,尤其是廣修供養布施。中品人,雖不能專心系念,廣修功德,但能隨力隨分, 隨己所作的善事,回向淨土。下品人,發菩提心而外,但憑一念淨心相向,于阿 彌陀佛,于大乘經,能深信不疑。『大智度論』(九)也說:雖不廣修功德,如 煩惱輕薄,信心清淨,一心念佛,也就可以發願往生。支譯本所說叁品往生的共 同行門,是「斷愛欲」,無論是在家的出家的,求生淨土,都要修梵行。還要「 慈心,精進,不當瞋怒,齋戒清淨」。所不同的,上品是出家的──「作沙門」 ,「奉行六波羅蜜」。中品與下品往生的,不出家,不能廣修衆行,而且是雖知 念佛,而不免將信將疑的。其中、中品能隨緣爲善,「作分檀布施」,供養叁寶 ;下品生的,但「一心念欲往生」,力最弱。這可見支譯本的特色,重在斷愛欲 ;至于要發願往生,一心念佛,慈悲精進等,還是與唐本康本的精神一樣的。一 心念佛,有沒有不生淨土的呢?唐本與康本都說:「唯除五逆(十惡),誹謗正 法」,不能往生;此外,都是可以往生的。『無量壽經』與『般舟叁昧經』的往 生法門,略不同:『般舟叁昧經』,專重叁昧,往生唯限于定心見佛的;『無量 [P49] 壽經』,通于散心,但也還要一心淨念相續。可以說,無量壽經的化機更廣,但 除毀謗大乘及五逆十惡而已。

  一心念佛,要經多少時間,才可往生?這本是多余的問題,問題在是否念到 「一心不亂」。唐本和康本所說,上中二品,沒有說到時間長短;下品是「乃至 十念」,「乃至一念」(中國學者即由此演出「十念念佛」法門)。上品中品, 都不是短期修行,發心修行到一旦功夫相應,即可以決定往生。下品人,雖善根 微薄,但以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如能一念或十念的清淨心向佛,也可往生。一 念,即一剎那;十念,即淨心的短期相續。這都是說明佛願宏深,往生容易,即 一念或十念,也可能達到往生目的。一念與十念,支本作「一晝一夜」,「十晝 十夜」。究竟是一念與十念,還是一日夜與十日夜,沒有梵本可對證,當然不能 決定。但不論是一念或十念,一日夜或十日夜,都是約時間說的。『無量壽經』 的往生淨土,特別的著重在「臨壽終時」,這給予中國淨土宗的影響極大。『般 舟叁昧經』,著重平時修行,以平時見佛,作爲往生的確證。『無量壽經』,著 [P50] 重臨命終時見佛往…

《淨土與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寶積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