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與禅▪P8

  ..續本文上一頁弟 子日常生活中的宗教儀式。如佛弟子歸依叁寶,歸依禮敬時,就稱說「南無佛」 、「南無法」、「南無僧」。一分聲聞及大乘教,有十方佛,那就應簡別而稱「 南無某某佛」了。佛弟子時時稱名,特別是禮佛時。所以稱佛名號,與禮敬諸佛 、稱揚贊歎佛有關,都是誠敬歸依于佛的心情,表現于身口的行爲。

  念佛,『阿含經』中本來就有了。如念佛、念法、念僧的叁隨念;或加念施 、念天、念戒,名六念法門(『觀無量壽佛經』,還提到六念),這是系心思惟 的念。據經律中說:佛弟子在病苦時,或于曠野孤獨無伴時,或親愛離別時,或 [P59] 遭受恐怖威脅時(如『佛法概論』所引)。在這種情形下,佛即開念佛(念法念 僧)法門。佛有無量功德,相好莊嚴,大慈大悲,于念佛時,即會覺得有偉大的 力量來覆護他;病苦、恐怖、憂慮等痛苦,即能因而消除。觀光明圓滿自在莊嚴 的佛,在人憂悲苦惱時,確是能得到安慰的。這雖爲共一般宗教的,但佛法是合 乎人情的,也應有此法門。

  人在這樣的情形下念佛,極自然的會同時稱呼佛名。世間上也有這種現象, 如人遇到患難恐怖而無法可想時,就會想到父母;同時會呼爺喚娘。世間,唯有 爺娘是最關心與愛護自己的,想到父母,喚起爺娘,精神似就有了寄托,苦痛也 多少減少了。又如俗說「人急呼天」,也是這種意義。所以在人們恐怖危險關頭 ,即會奉行佛說的念佛法門;同時也會口稱「南無佛」。這樣、稱名與念佛的方 法,在佛教的發展中,極自然的融合爲一了。人在危難中稱名念佛而得救的傳說 ,在印度是極普遍的。現略說一二:一、『撰集百緣經』(九)有「海生商主緣 」。海生在大海中,遇到狂風大浪,飄墮羅剎鬼國,因稱念南無佛而得解免。二 [P60] 、『賢愚因緣經』有「屍利苾提緣」(四);「富那奇緣」(六),都說到入海 遇摩竭大魚的災難,一時無所歸依,因稱念南無佛而得解免。叁、『馬鳴大莊嚴 經論』(一0)有「稱南無佛得羅漢緣」。有人來出家,舍利弗等以爲他沒有善 根,不肯度他。佛度了他,不久即得阿羅漢。佛因此說:他在過去生中,遭遇老 虎的危險時,口稱南無佛,種下了解脫善根。『法華經』說:「一稱南無佛,皆 共成佛道」,也是這同一的思想。稱念佛名,不但免苦難,而且種善根。這在大 乘教中,稱名念佛,即得除多劫惡業,而爲生淨土的因緣了。這些故事,不但大 乘有,小乘也有。所以稱念佛名,是佛教內極普遍的宗教行爲。

  口稱南無佛,是表示歸依禮敬的誠意,而求佛加持的,姑舉淨土二經爲證: 一、『阿!B粊佛國經』的唐譯──「不動佛國會」(『大寶積經』十八)說:聽法 的大衆,聽了阿!B粊佛國的清淨莊嚴,即面「向彼如來,合掌頂禮而叁唱言:南無 不動如來」。由于佛的願力,即「遙見彼妙喜世界(阿!B粊佛土)不動如來及聲聞 衆」。二、支譯本的『無量壽佛經』,說聽了極樂國土的如何莊嚴,彌勒菩薩要 [P61] 見極樂世界,佛就教他,「當向日所沒處,爲阿彌陀佛作禮,以頭腦著地言:南 無阿彌陀叁耶叁佛檀」。這樣、極樂世界當下就分明現前了。這雖不是爲了免難 ,但也含有請佛加持的意思。小乘法但稱南無佛,大乘法稱念南無某某佛。依傳 說的因緣,及大乘的經證,可見稱念佛名,是佛教界極普遍的。不過,以稱名爲 佛教重要的修行法門,這不特在聲聞教中少有;在初期的大乘經中,也還不重要 。如『般舟叁昧經』一卷本,雖說生極樂世界,「當念我名」。然異譯的叁卷本 ;古代失譯的『跋陀菩薩經』;唐譯的『大集經賢護分』,這些同本異譯,都但 說『常念佛』。般舟叁昧的念佛,是系心正念的觀念。『無量壽佛經』,也還是 重在專念思惟的。到十六『觀經』,說下品惡人,在緊要關頭──臨命終時,無 法教他專念思惟,所以教他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稱名而能往生,唯見于『觀經』 的下品人。即平時作惡,臨命終時,別無他法可想,才教他稱名;稱名實在是不 得已的救急救難的方便。口頭稱名,當然是容易的;但不要忘記,這是無法可想 的不得已呀! [P62]

  龍樹『十住毗婆沙論』(五)說:有難行道、易行道。易行道、也是念佛的 。所說的念佛,初依大乘寶月童子所問經,說「應當念十方諸佛,稱其名號」。 次說稱念阿彌陀佛等。又次說念十方諸大菩薩,稱其名號。大乘經中,說有六方 六佛、七佛、十方十佛等稱名法門。以稱念佛菩薩名,爲學佛者的修行方便,在 龍樹時代,已極爲普遍了。

  稱念佛名,從上說來,是有兩個意思的:一、有危急苦痛而無法可想時,教 他們稱念佛名。二、爲無力修學高深法門,特開此方便、開口就會,容易修學。 這可舉一事爲證:晉末所作的『外國記」中說:「安息(即現在的伊朗)國人, 不識佛法,居邊地,鄙質愚氣。時有鹦鹉,其色黃金,青白文飾。……若欲養我 ,可唱佛名。……王臣歎異曰:此是阿彌陀佛,化作鳥身,引攝邊鄙,豈非現生 往生。……每齋日修念佛……以其以來,安息國人,少識佛法,往生淨土者蓋多 矣」。不識佛法,而淨土法大行,這豈非是通俗法門的證明。所以漢及叁國時, 從月支、安息、康居──印度西北方而來的譯師,所譯經典,都傳有念佛與稱名 [P63] 法門。稱名,本來算不得佛法的修行法門;傅到安息等地,由于鄙地無識,不能 了解大乘慈悲、般若的實相深法,只好曲被下根,廣弘稱名的法門了。

  從『般舟叁昧經』的定心念佛,到『無量壽經』的定心及散心念佛,再轉到 十六『觀經』的定心及散心念佛,甚至臨命終時的稱名念佛。所被的根機,逐漸 普遍,而法門也逐漸低淺,中國人的理解佛法,雖不是安息、康居可比,但受了 西域譯經傳法者的影響,稱名念佛的易行道,也就廣大的流行起來。從不得已著 想,稱念佛名,到底知有叁寶,也是極爲難得的。然從完滿的深廣的佛法說,就 應該不斷的向上進步! C中國的念佛法門,是初傳說廬山十八高賢,結白蓮社念佛。但考究起來,也 還是重于系心念佛。如慧遠即曾于定中見阿彌陀佛,正是『般舟叁昧經』的法門 。到北魏昙鸾,依世親『往生淨土論』,著重于稱名念佛。到唐代,淨宗大德光 明寺善導,傳說念一聲佛,放一道光,這是有名的稱名念佛的大師。其後,法照 、少康,不但稱名,而五會念佛,更以音聲作佛事。不但攝化淨土行者,連小孩 [P64] 也都來參加念佛。稱名念佛,從此成爲中國唯一的念佛法門了,簡直與安息國差 不多。宋朝,王公大臣結白蓮社,每集數萬人念佛;以及近代的淨宗大德印光大 師,都是以稱名念佛爲唯一法門的。易行道的稱念佛名,約教化的普及說,確是 值得贊歎的!但大乘法的深義大行,也就因此而大大的被忽略了!

  

  九 易行道與難行道

  稱名念佛,是易行道。橫超叁界,十念往生。這因爲,仗彌陀的慈悲願力, 他力易行。淨宗大德,大都結論爲如此。然考究經論所說的難行道與易行道,卻 別有一番道理。

  弘揚淨土的大德居士,都以龍樹『十住毗婆沙論』爲據,明念佛是易行道。 然龍樹也還是依『彌勒菩薩所問經』來的,大家卻不知道。此經,菩提流志譯, 編于『大寶積經』的一百十一卷;西晉竺法護已有翻譯。經中說:「彌勒菩薩于 過去世修菩薩行,常樂攝取佛國,莊嚴佛國。我(釋尊)于往昔修菩薩行,常樂 [P65] 攝取衆生,莊嚴衆生」。這可見,釋迦以下度衆生爲行,彌勒以攝取淨土爲行。 這即是難行道與易行道的差別。所以說:「彌勒菩薩往昔修菩薩道時,不能(難 行能行,難忍能忍的)施舍手足頭目,但以善巧方便安樂之道,積集無上正等菩 提」。所說善巧方便安樂道,即彌勒菩薩,「晝夜各叁,正衣束體,下膝著地, 向于十方說此偈言:我悔一切過,勸助衆道德,歸命禮諸佛,令得無上慧」(晉 譯)。『寶積經』廣說,即禮敬諸佛、忏悔、發願、隨喜、請佛說法、請佛住世 、隨順佛菩薩學,與普賢十大願王頌略同。這是易行道,易行的意義,即安樂行 ,以攝取淨佛國土爲主。而釋迦佛所修的是難行道,所以說:「我昔求道,受苦 無量,乃能積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經中即舉釋迦往昔生中,月光王抉眼本 生,以明悲心救度衆生苦痛的事證,這是難行道。難行的意義,即難行能行、難 忍能忍的苦行。因此,釋迦發心,願「于五濁惡世,貪瞋垢重諸惡衆生,不孝父 母,不敬師長,乃至眷屬不相和睦」時成佛;而彌勒發心,「若有衆生薄淫怒癡 ,成就十善」的淨國土,才成正覺。雖然大乘法是相通的,佛菩薩願行是平等的 [P66] ;但大乘的初學者,確是不妨以種種門入佛道(如『智論』「往生品」說),而 有此二大流的。如龍樹『智度論』說:「菩薩有二種:一者有慈悲心,多爲衆生 ;二者多集諸佛功德。樂多集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淨無量佛世界」。這可見, 彌勒所代表的淨土法門,即多集諸佛功德的善巧方便行。菩薩初學佛道,可以有 偏重一門的,一以成就衆生爲先,一以莊嚴佛土爲先。理解得佛法真義,這不過 是菩薩行初修時的偏重,所以有智增上,悲增上;或隨信行,隨法行等。而圓滿 究竟菩提、莊嚴佛國與救度衆生,是不能有所欠缺的。這樣,學佛最初下手,有 此二方便:或從念佛、禮佛等下手;或從布施、持戒、忍辱等下手。後是難行道 ,爲大悲利益衆生的苦行;前是易行道,爲善巧方便的安樂行。其實這是衆生根 機的差別,在修學的過程中,是可以統一的。

  易行道,即多集佛功德的淨土行。依『彌勒菩薩所問經』說,即與普賢十大 行願相同。但經論中,不一定爲十事。最重要的,是忏悔、隨喜、勸請。一、竺…

《淨土與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寶積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