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而生淨土,所以也是化生于蓮花中的。極樂淨土中,身 無老病死苦。一般的胎生、卵生、濕生,皆有老病之苦,化生是沒有這些痛苦的 。其它的化生,也有死苦。而極樂世界的衆生,在未得無生法忍前,決不會死亡 的;得了無生忍,也不會再感死苦。淨土中不但沒有身體的老、病、死苦,連心 中的煩惱──貪、瞋、癡苦也沒有。初生淨土的衆生,煩惱習氣當然未曾斷除; 但由于環境的特勝,雖有煩惱,而緣缺不生。淨土的黃金如糞土,物質所需可以 自由取給,還生什麼貪心?諸上善人,共聚一處,和樂融洽,那裏會起瞋心?正 信正行,當然不會起邪見等癡心。起煩惱的因緣不具足,當然不會有煩惱,所以 身心都非常清淨。
由于自然界的豐美,衆生界的勝樂,身心界的清淨,所以名爲極樂世界。這 世界爲阿彌陀佛無邊功德所莊嚴,爲攝化衆生的方便而成立,發願求生淨土,就 以此爲目標。 [P87]
叁 念佛法門叁特征
念佛(稱念阿彌陀佛)法門,有叁種特征:一、他增上,二、易行道,叁、 異方便。此叁者,在一切佛法中,無論是大乘或小乘,本來都是普遍具有的,不 過糅合這叁點而專門闡揚顯示的,唯是念佛淨土法門。
一、他增上:他增上的反面,是自增上。修學佛法,有依自力和依他力二種, 自力即自增上,他力是他增上。我常說佛法重于自力,但並不是說到自力,便完 全否定他力,因爲他力也是確實存在的。例如一個人生存于世間,不能專靠自力 或他力,而是依著自他力的展轉增上。如小孩必由父母養育,師長訓導,一直到 長大成人,在社會上也還得依靠朋友。同時他所需要的衣服飲食等資生物,也都 不是全由自力供給。所以就世間法說,一個人的生存,決無專賴自力而可以孤獨 存在的。佛法中,如聲聞乘特重自力,但也不能不依靠他力。如歸依叁寶,即是 依叁寶的加持力;在修學的時候,也須要師長同學的引導與勉勵。特別是受戒, [P88] 要經叁師、七證,叁白羯磨,戒體才得成就。若犯僧伽婆屍沙重戒,則須依于二 十清淨大德,至心忏悔,罪垢才能蠲除。這僅就小乘說,實則一切佛法莫不如此 。我平常總是說,佛法是專重自力的,所謂「各人生死各人了」,這話本是絕對 的正確。如佛的兒子,佛的兄弟,若不自己努力修學,佛也不能代他們了生死。 但這並非沒有他力,不過任何事情的成辦,一切他力,都要透過與自力的合理關 系。諸佛、菩薩、羅漢,以及師長道友,固能給予我們的助力,但這種助力,必 經我們自力的接受和運用,才能顯出它的功能。所以外來的力量並非無用,而是 要看我們自己有沒有能力去接受它,運用它。假如自己毫不努力,一切都依賴他 力,那是絕不可能的,比方患貧血症,可以輸血補救,但若身體壞到極點,別人 的血也是救不了的。換句話說,必須自身還有生存能力,然後才能吸受他人之血 ,以增強自己的身命。
接受他力,最要緊的是自覺到有一種力量在支持我們。如小孩正在害怕時, 有人對他說:你媽媽就在身邊呢!立刻就會發生一種強大的力量,使他不再害怕 [P89] 。這因爲,小孩自己知道母親是他的保護者,所以一聽說媽媽,便無所畏懼了。一 般人,特別是怯弱的人,當他沈淪在苦惱絕望之中,一旦自覺到有某種力量支持 他,便能做出很多平時所不能做的事情。一個國家亦如此,當他發生危急困難時 ,若有其它國家發表支持的聲明,人心便會轉趨安定,而發揮出莫大力量,克服 困難。如自己不求改進,那末外力的援助,不能拯救這一國家的危亡。他力,要 依自力而成爲力量。有時,明明是自力,卻可以化自力爲他力,因而增進自力的 。如夜晚走路,有人怕鬼便唱起山歌來。聽到了自己的歌聲,好象有了同伴,有 了支持他的力量,使他不感孤獨,不再怕鬼。又如小孩害怕的時侯,即使母親在 他的旁邊,而他自己不曉得,還是一樣的害怕。反之,母親並不在,聽人說母親 就來了,也會使他堅強起來。所以,外來的他力,或者只是自力化而爲他力,只 要自己知道,知道外來有某種力量,確能援助自己,即能發生效用。稱念阿彌陀 佛,依佛力而往生淨土,即是他力。但從上解說,我們可以知道,確有阿彌陀佛 ,但如不知不信不行,也仍然無用,不得往生西方。一分學佛者,爲了贊揚阿彌 [P90] 陀佛,不免講得離經。一只鹦鹉,學會念「阿彌陀佛」,一只鵝跟著繞佛,都說 它們往生西方。大家想想,鹦鹉與鵝,真能明了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嗎?也有信 有願嗎?
自力與他力,必須互相展轉增上。如果專靠他力而忽略自力,即與神教無異 。依佛法說,便不合因果律。不管世間法也好,佛法也好,若能著重自力,自己 努力向上,自然會有他力來助成。如古語說:「自助者人助之」。不然,單有他 力也幫不了忙,所以佛教是特重自力的宗教。大凡一個人的能力越強,自力的精 神也就越強。如小孩的生存能力薄弱,即依賴他力,漸漸長大,生存能力漸強, 自力的表現也就漸漸明顯。故佛法的他力法門,如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龍樹與 馬鳴等,都說是爲志性怯劣的初心人說。教法被機而設,這是特爲能力差的怯弱 衆生說的。念佛法門,是屬于他力的,依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攝受,才有往生淨 土的可能;若沒有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則不能往生。
二、易行道:易行道,這名稱出『十住毗婆沙論』。龍樹說:菩薩得不退轉, [P91] 要修四攝、六度種種難行苦行,極不容易。于是有人就問:有沒有比較容易行的 ?龍樹即批評說:這是下劣根性,無大丈夫氣。菩薩學佛,應難行能行,勇往直 前,不該自卑。但爲了適應根性,他畢竟還是依經而說出易行道。易行道,並非 專指念佛,而是概括普賢的十大願,即禮佛、贊佛、供養佛等。這些所以被稱爲 易行道,是因爲容易學,容易做,並不是說學了這些法門就容易成佛。如『普賢 行願品』所說的念佛、禮佛、贊佛、供養佛等等,都是嘴裏念,心裏想。就是供 佛,也是在觀想中供養。所以易行道的易行,即在乎自心觀想,不須依具體事物 去實行。不能勝解觀修,口頭念也可以。從口頭誦持,再引起內心的思惟。若真 正贊佛,就得造偈如實稱歎。真正供佛、就得不惜犧牲一切而作供養,這就難行 了。易行道,即依緣佛果位的種種功德,而去觀想或稱念。這原出自『彌勒菩薩 功德經』,說釋迦佛因中修難行道,精勤苦行,發願于五濁惡世成等正覺。而彌 勒則是修的易行道,故將來在淨土成佛。約此說,一般的念佛、贊佛、隨喜、忏 悔、勸請、回向,可以增長善根,消除業障,都是屬于易行道。念阿彌陀佛,就 [P92] 是易行道的一種。『十住論』說易行道念佛,也並不是專念阿彌陀佛的。易行道 的禮佛、贊佛、供養佛等,處處以佛爲中心。菩薩修布施持戒六度等行,是難行 道。龍樹說:菩薩發心有依大悲心修種種難行苦行;有依信精進心,樂集佛功德 ,往生淨土的。這二種,也即是初學的二門路:前者從悲心出發,修難行道;後 者從信願出發,修易行道。然易行道也就是難行的前方便,兩者並非格格不入。 『十住毗婆沙論』說:易行道不但是念佛,包含念菩薩、供養、忏悔、隨喜等等 ,菩薩依此行門去修,到信心增長的時候,即能擔當悲智的難行苦行。對于初心 怯劣的根性,一下子叫他發心修大悲大智,是受不了的,或即退心不學。故修學 佛法,不妨先依易行道,漸次轉進增上,至信願具足,而後才修難行道。這麼說 來,易行與難行二道,僅爲相對的差別,並非絕對的隔離。
念阿彌陀佛,是易行道,易行是不太勞苦的意思。『十住論』說:或步行而 去,或乘舟而去。乘舟而去,身心不感勞苦,如易行道。但比步行而去,不一定 先達目的地。有些學者,爲了贊揚淨土法門的易行,說什麼「橫出叁界」,「徑 [P93] 路修行」。從激發念佛來說,不失爲方便巧說;如依佛法實義,誤解易行道爲容 易了生死,容易成佛,那顯然是由于經論之外,全屬人情的曲說!
叁、異方便:異方便,名稱出『法華經』:「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這 異方便,也就是『大乘起信論』的勝方便,其意義可解說爲特殊或差別。『攝大 乘論』大乘的十種殊勝,古譯爲十種差別。玄奘譯阿賴耶(種子)「親生自果功 能差別」,古人即譯作「勝功能」。所以異方便,勝方便,差別方便,都是一樣 ,爲同一梵語的不同譯法。
方便有兩種,一正方便,二異方便。『法華經』說:「正直舍方便,但說無 上道」。這不是不要方便,而是說,在一乘大法中,要舍棄那不合時機的方便, 而更用另一種方便來顯示第一義。
正方便,即叁乘共修的方便。佛爲聲聞說戒、定、慧叁無漏學,及無常、苦 、無我、不淨等觀門,使衆生厭生死苦而出離世間。但這是容易沈溺于獨善厭世 的深坑,所以到了大乘,除了對無常、苦、無我、不淨等,給以新解說而外,更 [P94] 有異方便來教導。但異方便,不是聲聞法中所完全沒有的,只不過大乘中特別重 視而已。這就是修塔供養,興建廟宇,畫佛圖像;乃至一低頭,一舉手,或一稱 南無佛,皆可成佛道等。這種種方便,特重佛功德的贊仰,著重于莊嚴。如『法 華經』的長者,璎絡莊嚴,與窮子的除糞,怎樣的氣派不同!又如華嚴海會,何 等的矞皇嚴麗?與小乘大大不同。不著重苦與不淨,而反說樂、淨。依樂得樂, 如『維摩诘經』說的:「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這種方便,在小乘是不大 容許的(除了定樂)。大乘強調佛果的無邊莊嚴,總攝一切福德,故特發揚此一 教說。異方便很多,『法華經』所列舉的如何如何「皆可成佛道」,都是。念阿 彌陀…
《淨土與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