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而生淨土,『起信論』即明說爲勝方便,所以念佛是異方便之一。
他增上及易行道,一切佛法中普遍存在,不過大乘較爲著重。異方便,小乘 只有一些痕迹,而大乘則大爲宏揚。尤其是念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糅合這叁方 面,著重這叁方面,這才在佛法中,露出一個嶄新的面目。比之于小乘,顯然有 著很大的差異。 [P95]
我們若不念佛則已,如欲提倡念佛,便非從這些意義去把握不可。這才能認 清念佛法門的特勝處。中國素重圓融,有人從禅淨融通去解說,說什麼「唯心淨 土,自性彌陀」。這對于有取有舍有念的淨土法門,實際是不能表現法門特色的 。法門各有差別,真正的念佛,還是依專門修持淨土法門的去認識。
四 念佛叁要
一信:念佛法門,以信、願、行爲叁要,缺一不可。念佛爲佛法的一門,所 以修淨土法門的,對佛法應有正確的信解。淨土經中所說,素來不知佛法的,到 臨命終時,得到善知識的引導,能專誠懇切的念阿彌陀佛,便可以往生淨土。這 是不得已的方便,因爲人到臨死,時間無多,不能再爲開導其它的佛法,只好以 簡易的阿彌陀佛教他持誦。若說平時學佛,只憑一句阿彌陀佛,別的什麼都不要 ,就可以往生,這與神教的因信得救,有什麼差別?所以佛教中基本的道理,如 因果、善惡、輪回解脫等,都應有一明確的信解,這就是信叁寶、信四谛等。假 [P96] 使連這些基本的道理,缺乏堅信,疑惑不定,說他念佛便可往生,實在是笑話! 所以修淨土的人,先要堅定佛法中的基本信念,然後再加淨土法門的特殊信念。 特殊信心有二:
一、信阿彌陀佛的依正功德:修淨土的人,不但確信淨土的實有,而且還要 信得淨土的清淨莊嚴,是極理想的樂土;信阿彌陀佛成佛以來,說法十劫,有無 量功德。但更根本的:是要信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極深、極廣、極有大力。依 佛自證說:因圓果滿,自己受用法樂,當然有良好環境的淨土。然從如來發心爲 他說:阿彌陀佛在因地時,作法藏比丘,曾在世自在王佛前,觀種種清淨世界, 而後立願,要總合一切清淨世界的嚴淨,莊嚴自己的淨土,成一極樂世界,以作 攝化衆生的道場。衆生生到淨土後,以各種善緣具足,容易修學,成辦道業。從 這悲願教化的觀點去看,淨土是佛爲衆生而預備的,是攝化衆生的大方便。只要 衆生能發願往生,決定可以得到接引,這是阿彌陀佛的大願──四十八願的根本 特勝。能信得,一念一日乃至七日,皆可往生極樂世界。如缺乏或不能堅定這一 [P97] 特殊信念,那末雖信有阿彌陀佛與淨土,也還是不夠的。
沒有真智,沒有斷障,就能往生淨土,站在自力的因果立場,是有問題的。 滿身煩惱惡業的衆生,沒有修集戒定慧的聖道,怎會有進入淨土的資格?沒有淨 因,怎能獲得淨果?所以唯識家說:稱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是別時異趣。這 是說,現生念佛,使衆生信解有佛,積集善種;將來再生人間,修布施、持戒、 展轉增上,定慧成就,可以往生淨土,並不是說現生念佛,便可往生。這譬如說 「一本萬利」,約展轉說,並非一下子就有萬倍利息。這是純依自力的說法。身 心清淨,才可與淨土相應,生淨土中。若以唯識家所說十八圓滿受用土說,非地 上菩薩不可。即以勝應身的方便有余土說,在小乘是羅漢,在大乘也要伏斷我執 。然而,依龍樹所說中觀大乘,有易行道法門,稱念彌陀,命終可得往生的。這 關鍵就在:衆生自力是不夠的,依于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的攝受,才有可能。所 以信修淨土法門,如對彌陀本願力,缺乏深刻信念,即是信心不具足,不能達成 往生的目的。 [P98]
二、信念佛法門的殊勝德用:一般的說:稱名念佛,只要心口相應,稱念六 字洪名,念到身心清淨,一心不亂,便可往生淨土。如此推重念佛法門,還沒有 充分顯出念佛法門的特勝。如念阿彌陀佛心得清淨,念其它的佛、菩薩、經典、 咒語,一切都可以得心清淨,得心不亂,何必特別宏揚淨土法門?所以除了信阿 彌陀佛的慈悲願力而外,更要信往生淨土的特殊德用,這就是:往生極樂淨土, 在信阿彌陀佛的悲願攝引外。更要信「一心不亂」,爲獲得彌陀願力攝引的條件 ,一心不亂,才能往生。如能往生,決定不退,在修學菩薩道的過程中,最爲穩 當。能確立了這二個信念,然後發願修行,才能精進而達往生的希望。
二願:信與願不同,勿以爲有了信,必然有願;要知凡願必定有信,有信未 必有願。總論佛法,有信心,當然要有願行。然佛法中法門無量,不問它了義的 不了義的,方便的真實的,都各有其特質,有其作用。這些無邊法門雖有信仰, 雖有廣泛的宏願──無量法門誓願學,但在現生的修學中,不一定要樣樣法門, 都發願去修持。故深信淨土,不一定發願而求往生。現在人每每缺乏合理的分別 [P99] ,如見你不挂念珠,不虔誠念(阿彌陀)佛,就以爲你對淨土法門沒有信心。以 爲你如能信仰淨土法門,爲什麼不專精修學!這實在是極不合邏輯的。如我們對 社會的各種正當事業,覺得都有好處,對人類,對國家都極爲需要。但決不能樣 樣去做,只能揀擇志趣相投的作爲個人的終生事業。修學佛法也如是,法門無量 ,應該信,應該願學,但切實修學的,只能選擇與自己意趣好樂相適合的,便由 信而進一步的發願去實行。所以願必有信──願由信來,而深信卻不一定有願行 。
淨土法門的願,除願成佛道,願度衆生普通願而外,主要是願生彼國。願生 彼國,約目的說。然在實行中,應該有深一層的願求,就是願得彌陀佛本願的攝 受,回向文中,即有此意。約佛本身說,佛是無時不在悲願攝受衆生。可是衆生 自己,不自動的發願要求攝受,接受佛陀的悲願,便不能爲佛所攝受,佛與衆生 間便脫了節。如海中救生艇,投下救生圈或繩索,若落海者心願登舟脫險,卻不 想接受救生圈或繩索,試問如何可以得救?所以往生淨土,要仗阿彌陀佛的慈光 [P100] 攝受,尤須衆生的發願,願意接受佛陀的本願。衆生願與佛願相合應,往生淨土 ,才有可能。要知道佛要遍救一切衆生,衆生本身不起信願,缺乏被救資格,佛 也無能爲力。這也即是上面所說的他力要通過自力。如太陽光明普照一切,但不 照覆盆之下,佛願遍度一切衆生,但度不了無出離心,不願接受救濟的衆生。佛 是大能,而不是全能萬能。在救濟一切衆生時,衆生有著自己的因果關系,佛並 不能想到做到。否則,這世界早就沒有衆生了!所以願生淨土,是所願的目的; 願受阿彌陀佛悲願的攝受,才是發願的實質。
叁行:概括的說,行有二:一是往生淨土的助行;一是往生淨土的主行。以 淨土叁經說,『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可見要培 植深厚的善根,增長種種福德,以作生淨土的資糧。『觀無量壽經』說有叁品, 如孝敬父母,布施、持戒、讀誦大乘等。大本『阿彌陀經』,也說到布施、持戒 等。這些善根福德,修淨土的人,應該隨分隨力去做,使善根增長,福德增勝。 往生淨土,念佛是正因,培植善根福德是助緣。有些念佛人,好走偏鋒,以爲生 [P101] 死事大,念佛都來不及,那裏還有功夫去修雜行。專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得了 。如告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的經文,他卻巧辯的說:能聽到阿 彌陀佛的,就是宿植善根,廣修福德因緣了。這是多大的誤解!經說「不可以少 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並非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聞佛名」。求生極 樂淨土,助行還是需要的。但念一句彌陀的,只有適用于「平時不燒香,臨(命 終)時抱佛腳」的惡人(見『觀經』);一般人平時修學,應該隨分修集福德因 緣,以此功德回向淨土。永明大師的萬善同歸,是比較穩當而正確的說法。
往生淨土的主行,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是皈投依向義,內含希 求阿彌陀佛悲願加持的意義。現在的念佛法門,非常流行,往往失去了本義。稱 念是淨土行,照淨土法門說,應該依信、願而起行。可是有些念佛人,不解念佛 之所以,既無信,又無願,這與淨土法門,當然不合。有些念佛的,以念佛爲冥 資。有些爲了家庭的煩惱而念,爲了生意或政治的失意而念。一心念佛,以精神 集中,身體心理,都得到某種清淨,某種喜樂,或泛起某種特殊心境。于是便自 [P102] 以爲得了受用,沾沾自喜,逢人便說念佛好!念佛當然很好,但這還不是真正的 淨土行者,還不是淨土法門的真利益。充其量,這不過是類似的定境(正定也極 爲難得),只是由于精神集中,減少了內心的散亂,浮動,減少一些煩惱而已。 如以此爲目的,何必一定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佛生淨土,當然會有這種心 境,而且更好。若僅此而無信無願,是不能往生的。所以淨土法門的修行(念佛 ),要在深信誠願的基礎上,要在渴仰彌陀本願的攝受中去念。空空洞洞的行, 不會與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相呼應,不相應便不能生淨土。
信願行的總合,是淨土法門的要訣!叁者具足,即得往生。依他力而往生, 這不妨舉喻來說:如美國或某國,爲東方人辦了幾個學校,歡迎我們去留學,可 以供給膳宿,甚至可以供給交通工具,他願意我們去,只要我們肯去。如我們對 他沒有信心,或自己不發生興趣,這當然不能去了。假使你有信有願,願意去一 趟,但還缺少一件,還要彼此同意的證明文件──護照。護照簽了字,你就可坐 他的飛機到那邊去。這如淨土行人,在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中,有信、有願,又 [P103] 加上稱念阿彌陀佛的簽字手續,自然可以達到淨土的目的地。淨土法門的叁要, 如…
《淨土與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