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与禅▪P11

  ..续本文上一页行而生净土,所以也是化生于莲花中的。极乐净土中,身 无老病死苦。一般的胎生、卵生、湿生,皆有老病之苦,化生是没有这些痛苦的 。其它的化生,也有死苦。而极乐世界的众生,在未得无生法忍前,决不会死亡 的;得了无生忍,也不会再感死苦。净土中不但没有身体的老、病、死苦,连心 中的烦恼──贪、瞋、痴苦也没有。初生净土的众生,烦恼习气当然未曾断除; 但由于环境的特胜,虽有烦恼,而缘缺不生。净土的黄金如粪土,物质所需可以 自由取给,还生什么贪心?诸上善人,共聚一处,和乐融洽,那里会起瞋心?正 信正行,当然不会起邪见等痴心。起烦恼的因缘不具足,当然不会有烦恼,所以 身心都非常清净。

  由于自然界的丰美,众生界的胜乐,身心界的清净,所以名为极乐世界。这 世界为阿弥陀佛无边功德所庄严,为摄化众生的方便而成立,发愿求生净土,就 以此为目标。 [P87]

  

  三 念佛法门三特征

  念佛(称念阿弥陀佛)法门,有三种特征:一、他增上,二、易行道,三、 异方便。此三者,在一切佛法中,无论是大乘或小乘,本来都是普遍具有的,不 过糅合这三点而专门阐扬显示的,唯是念佛净土法门。

  一、他增上:他增上的反面,是自增上。修学佛法,有依自力和依他力二种, 自力即自增上,他力是他增上。我常说佛法重于自力,但并不是说到自力,便完 全否定他力,因为他力也是确实存在的。例如一个人生存于世间,不能专靠自力 或他力,而是依着自他力的展转增上。如小孩必由父母养育,师长训导,一直到 长大成人,在社会上也还得依靠朋友。同时他所需要的衣服饮食等资生物,也都 不是全由自力供给。所以就世间法说,一个人的生存,决无专赖自力而可以孤独 存在的。佛法中,如声闻乘特重自力,但也不能不依靠他力。如归依三宝,即是 依三宝的加持力;在修学的时候,也须要师长同学的引导与勉励。特别是受戒, [P88] 要经三师、七证,三白羯磨,戒体才得成就。若犯僧伽婆尸沙重戒,则须依于二 十清净大德,至心忏悔,罪垢才能蠲除。这仅就小乘说,实则一切佛法莫不如此 。我平常总是说,佛法是专重自力的,所谓「各人生死各人了」,这话本是绝对 的正确。如佛的儿子,佛的兄弟,若不自己努力修学,佛也不能代他们了生死。 但这并非没有他力,不过任何事情的成办,一切他力,都要透过与自力的合理关 系。诸佛、菩萨、罗汉,以及师长道友,固能给予我们的助力,但这种助力,必 经我们自力的接受和运用,才能显出它的功能。所以外来的力量并非无用,而是 要看我们自己有没有能力去接受它,运用它。假如自己毫不努力,一切都依赖他 力,那是绝不可能的,比方患贫血症,可以输血补救,但若身体坏到极点,别人 的血也是救不了的。换句话说,必须自身还有生存能力,然后才能吸受他人之血 ,以增强自己的身命。

  接受他力,最要紧的是自觉到有一种力量在支持我们。如小孩正在害怕时, 有人对他说:你妈妈就在身边呢!立刻就会发生一种强大的力量,使他不再害怕 [P89] 。这因为,小孩自己知道母亲是他的保护者,所以一听说妈妈,便无所畏惧了。一 般人,特别是怯弱的人,当他沉沦在苦恼绝望之中,一旦自觉到有某种力量支持 他,便能做出很多平时所不能做的事情。一个国家亦如此,当他发生危急困难时 ,若有其它国家发表支持的声明,人心便会转趋安定,而发挥出莫大力量,克服 困难。如自己不求改进,那末外力的援助,不能拯救这一国家的危亡。他力,要 依自力而成为力量。有时,明明是自力,却可以化自力为他力,因而增进自力的 。如夜晚走路,有人怕鬼便唱起山歌来。听到了自己的歌声,好象有了同伴,有 了支持他的力量,使他不感孤独,不再怕鬼。又如小孩害怕的时侯,即使母亲在 他的旁边,而他自己不晓得,还是一样的害怕。反之,母亲并不在,听人说母亲 就来了,也会使他坚强起来。所以,外来的他力,或者只是自力化而为他力,只 要自己知道,知道外来有某种力量,确能援助自己,即能发生效用。称念阿弥陀 佛,依佛力而往生净土,即是他力。但从上解说,我们可以知道,确有阿弥陀佛 ,但如不知不信不行,也仍然无用,不得往生西方。一分学佛者,为了赞扬阿弥 [P90] 陀佛,不免讲得离经。一只鹦鹉,学会念「阿弥陀佛」,一只鹅跟着绕佛,都说 它们往生西方。大家想想,鹦鹉与鹅,真能明了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吗?也有信 有愿吗?

  自力与他力,必须互相展转增上。如果专靠他力而忽略自力,即与神教无异 。依佛法说,便不合因果律。不管世间法也好,佛法也好,若能着重自力,自己 努力向上,自然会有他力来助成。如古语说:「自助者人助之」。不然,单有他 力也帮不了忙,所以佛教是特重自力的宗教。大凡一个人的能力越强,自力的精 神也就越强。如小孩的生存能力薄弱,即依赖他力,渐渐长大,生存能力渐强, 自力的表现也就渐渐明显。故佛法的他力法门,如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龙树与 马鸣等,都说是为志性怯劣的初心人说。教法被机而设,这是特为能力差的怯弱 众生说的。念佛法门,是属于他力的,依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摄受,才有往生净 土的可能;若没有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则不能往生。

  二、易行道:易行道,这名称出『十住毗婆沙论』。龙树说:菩萨得不退转, [P91] 要修四摄、六度种种难行苦行,极不容易。于是有人就问:有没有比较容易行的 ?龙树即批评说:这是下劣根性,无大丈夫气。菩萨学佛,应难行能行,勇往直 前,不该自卑。但为了适应根性,他毕竟还是依经而说出易行道。易行道,并非 专指念佛,而是概括普贤的十大愿,即礼佛、赞佛、供养佛等。这些所以被称为 易行道,是因为容易学,容易做,并不是说学了这些法门就容易成佛。如『普贤 行愿品』所说的念佛、礼佛、赞佛、供养佛等等,都是嘴里念,心里想。就是供 佛,也是在观想中供养。所以易行道的易行,即在乎自心观想,不须依具体事物 去实行。不能胜解观修,口头念也可以。从口头诵持,再引起内心的思惟。若真 正赞佛,就得造偈如实称叹。真正供佛、就得不惜牺牲一切而作供养,这就难行 了。易行道,即依缘佛果位的种种功德,而去观想或称念。这原出自『弥勒菩萨 功德经』,说释迦佛因中修难行道,精勤苦行,发愿于五浊恶世成等正觉。而弥 勒则是修的易行道,故将来在净土成佛。约此说,一般的念佛、赞佛、随喜、忏 悔、劝请、回向,可以增长善根,消除业障,都是属于易行道。念阿弥陀佛,就 [P92] 是易行道的一种。『十住论』说易行道念佛,也并不是专念阿弥陀佛的。易行道 的礼佛、赞佛、供养佛等,处处以佛为中心。菩萨修布施持戒六度等行,是难行 道。龙树说:菩萨发心有依大悲心修种种难行苦行;有依信精进心,乐集佛功德 ,往生净土的。这二种,也即是初学的二门路:前者从悲心出发,修难行道;后 者从信愿出发,修易行道。然易行道也就是难行的前方便,两者并非格格不入。 『十住毗婆沙论』说:易行道不但是念佛,包含念菩萨、供养、忏悔、随喜等等 ,菩萨依此行门去修,到信心增长的时候,即能担当悲智的难行苦行。对于初心 怯劣的根性,一下子叫他发心修大悲大智,是受不了的,或即退心不学。故修学 佛法,不妨先依易行道,渐次转进增上,至信愿具足,而后才修难行道。这么说 来,易行与难行二道,仅为相对的差别,并非绝对的隔离。

  念阿弥陀佛,是易行道,易行是不太劳苦的意思。『十住论』说:或步行而 去,或乘舟而去。乘舟而去,身心不感劳苦,如易行道。但比步行而去,不一定 先达目的地。有些学者,为了赞扬净土法门的易行,说什么「横出三界」,「径 [P93] 路修行」。从激发念佛来说,不失为方便巧说;如依佛法实义,误解易行道为容 易了生死,容易成佛,那显然是由于经论之外,全属人情的曲说!

  三、异方便:异方便,名称出『法华经』:「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这 异方便,也就是『大乘起信论』的胜方便,其意义可解说为特殊或差别。『摄大 乘论』大乘的十种殊胜,古译为十种差别。玄奘译阿赖耶(种子)「亲生自果功 能差别」,古人即译作「胜功能」。所以异方便,胜方便,差别方便,都是一样 ,为同一梵语的不同译法。

  方便有两种,一正方便,二异方便。『法华经』说:「正直舍方便,但说无 上道」。这不是不要方便,而是说,在一乘大法中,要舍弃那不合时机的方便, 而更用另一种方便来显示第一义。

  正方便,即三乘共修的方便。佛为声闻说戒、定、慧三无漏学,及无常、苦 、无我、不净等观门,使众生厌生死苦而出离世间。但这是容易沉溺于独善厌世 的深坑,所以到了大乘,除了对无常、苦、无我、不净等,给以新解说而外,更 [P94] 有异方便来教导。但异方便,不是声闻法中所完全没有的,只不过大乘中特别重 视而已。这就是修塔供养,兴建庙宇,画佛图像;乃至一低头,一举手,或一称 南无佛,皆可成佛道等。这种种方便,特重佛功德的赞仰,着重于庄严。如『法 华经』的长者,璎络庄严,与穷子的除粪,怎样的气派不同!又如华严海会,何 等的矞皇严丽?与小乘大大不同。不着重苦与不净,而反说乐、净。依乐得乐, 如『维摩诘经』说的:「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这种方便,在小乘是不大 容许的(除了定乐)。大乘强调佛果的无边庄严,总摄一切福德,故特发扬此一 教说。异方便很多,『法华经』所列举的如何如何「皆可成佛道」,都是。念阿 弥陀…

《净土与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宝积经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