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而生净土,『起信论』即明说为胜方便,所以念佛是异方便之一。
他增上及易行道,一切佛法中普遍存在,不过大乘较为着重。异方便,小乘 只有一些痕迹,而大乘则大为宏扬。尤其是念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糅合这三方 面,着重这三方面,这才在佛法中,露出一个崭新的面目。比之于小乘,显然有 着很大的差异。 [P95]
我们若不念佛则已,如欲提倡念佛,便非从这些意义去把握不可。这才能认 清念佛法门的特胜处。中国素重圆融,有人从禅净融通去解说,说什么「唯心净 土,自性弥陀」。这对于有取有舍有念的净土法门,实际是不能表现法门特色的 。法门各有差别,真正的念佛,还是依专门修持净土法门的去认识。
四 念佛三要
一信: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为三要,缺一不可。念佛为佛法的一门,所 以修净土法门的,对佛法应有正确的信解。净土经中所说,素来不知佛法的,到 临命终时,得到善知识的引导,能专诚恳切的念阿弥陀佛,便可以往生净土。这 是不得已的方便,因为人到临死,时间无多,不能再为开导其它的佛法,只好以 简易的阿弥陀佛教他持诵。若说平时学佛,只凭一句阿弥陀佛,别的什么都不要 ,就可以往生,这与神教的因信得救,有什么差别?所以佛教中基本的道理,如 因果、善恶、轮回解脱等,都应有一明确的信解,这就是信三宝、信四谛等。假 [P96] 使连这些基本的道理,缺乏坚信,疑惑不定,说他念佛便可往生,实在是笑话! 所以修净土的人,先要坚定佛法中的基本信念,然后再加净土法门的特殊信念。 特殊信心有二:
一、信阿弥陀佛的依正功德:修净土的人,不但确信净土的实有,而且还要 信得净土的清净庄严,是极理想的乐土;信阿弥陀佛成佛以来,说法十劫,有无 量功德。但更根本的:是要信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极深、极广、极有大力。依 佛自证说:因圆果满,自己受用法乐,当然有良好环境的净土。然从如来发心为 他说:阿弥陀佛在因地时,作法藏比丘,曾在世自在王佛前,观种种清净世界, 而后立愿,要总合一切清净世界的严净,庄严自己的净土,成一极乐世界,以作 摄化众生的道场。众生生到净土后,以各种善缘具足,容易修学,成办道业。从 这悲愿教化的观点去看,净土是佛为众生而预备的,是摄化众生的大方便。只要 众生能发愿往生,决定可以得到接引,这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四十八愿的根本 特胜。能信得,一念一日乃至七日,皆可往生极乐世界。如缺乏或不能坚定这一 [P97] 特殊信念,那末虽信有阿弥陀佛与净土,也还是不够的。
没有真智,没有断障,就能往生净土,站在自力的因果立场,是有问题的。 满身烦恼恶业的众生,没有修集戒定慧的圣道,怎会有进入净土的资格?没有净 因,怎能获得净果?所以唯识家说:称念阿弥陀佛,往生净土,是别时异趣。这 是说,现生念佛,使众生信解有佛,积集善种;将来再生人间,修布施、持戒、 展转增上,定慧成就,可以往生净土,并不是说现生念佛,便可往生。这譬如说 「一本万利」,约展转说,并非一下子就有万倍利息。这是纯依自力的说法。身 心清净,才可与净土相应,生净土中。若以唯识家所说十八圆满受用土说,非地 上菩萨不可。即以胜应身的方便有余土说,在小乘是罗汉,在大乘也要伏断我执 。然而,依龙树所说中观大乘,有易行道法门,称念弥陀,命终可得往生的。这 关键就在:众生自力是不够的,依于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的摄受,才有可能。所 以信修净土法门,如对弥陀本愿力,缺乏深刻信念,即是信心不具足,不能达成 往生的目的。 [P98]
二、信念佛法门的殊胜德用:一般的说:称名念佛,只要心口相应,称念六 字洪名,念到身心清净,一心不乱,便可往生净土。如此推重念佛法门,还没有 充分显出念佛法门的特胜。如念阿弥陀佛心得清净,念其它的佛、菩萨、经典、 咒语,一切都可以得心清净,得心不乱,何必特别宏扬净土法门?所以除了信阿 弥陀佛的慈悲愿力而外,更要信往生净土的特殊德用,这就是:往生极乐净土, 在信阿弥陀佛的悲愿摄引外。更要信「一心不乱」,为获得弥陀愿力摄引的条件 ,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如能往生,决定不退,在修学菩萨道的过程中,最为稳 当。能确立了这二个信念,然后发愿修行,才能精进而达往生的希望。
二愿:信与愿不同,勿以为有了信,必然有愿;要知凡愿必定有信,有信未 必有愿。总论佛法,有信心,当然要有愿行。然佛法中法门无量,不问它了义的 不了义的,方便的真实的,都各有其特质,有其作用。这些无边法门虽有信仰, 虽有广泛的宏愿──无量法门誓愿学,但在现生的修学中,不一定要样样法门, 都发愿去修持。故深信净土,不一定发愿而求往生。现在人每每缺乏合理的分别 [P99] ,如见你不挂念珠,不虔诚念(阿弥陀)佛,就以为你对净土法门没有信心。以 为你如能信仰净土法门,为什么不专精修学!这实在是极不合逻辑的。如我们对 社会的各种正当事业,觉得都有好处,对人类,对国家都极为需要。但决不能样 样去做,只能拣择志趣相投的作为个人的终生事业。修学佛法也如是,法门无量 ,应该信,应该愿学,但切实修学的,只能选择与自己意趣好乐相适合的,便由 信而进一步的发愿去实行。所以愿必有信──愿由信来,而深信却不一定有愿行 。
净土法门的愿,除愿成佛道,愿度众生普通愿而外,主要是愿生彼国。愿生 彼国,约目的说。然在实行中,应该有深一层的愿求,就是愿得弥陀佛本愿的摄 受,回向文中,即有此意。约佛本身说,佛是无时不在悲愿摄受众生。可是众生 自己,不自动的发愿要求摄受,接受佛陀的悲愿,便不能为佛所摄受,佛与众生 间便脱了节。如海中救生艇,投下救生圈或绳索,若落海者心愿登舟脱险,却不 想接受救生圈或绳索,试问如何可以得救?所以往生净土,要仗阿弥陀佛的慈光 [P100] 摄受,尤须众生的发愿,愿意接受佛陀的本愿。众生愿与佛愿相合应,往生净土 ,才有可能。要知道佛要遍救一切众生,众生本身不起信愿,缺乏被救资格,佛 也无能为力。这也即是上面所说的他力要通过自力。如太阳光明普照一切,但不 照覆盆之下,佛愿遍度一切众生,但度不了无出离心,不愿接受救济的众生。佛 是大能,而不是全能万能。在救济一切众生时,众生有着自己的因果关系,佛并 不能想到做到。否则,这世界早就没有众生了!所以愿生净土,是所愿的目的; 愿受阿弥陀佛悲愿的摄受,才是发愿的实质。
三行:概括的说,行有二:一是往生净土的助行;一是往生净土的主行。以 净土三经说,『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可见要培 植深厚的善根,增长种种福德,以作生净土的资粮。『观无量寿经』说有三品, 如孝敬父母,布施、持戒、读诵大乘等。大本『阿弥陀经』,也说到布施、持戒 等。这些善根福德,修净土的人,应该随分随力去做,使善根增长,福德增胜。 往生净土,念佛是正因,培植善根福德是助缘。有些念佛人,好走偏锋,以为生 [P101] 死事大,念佛都来不及,那里还有功夫去修杂行。专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得了 。如告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的经文,他却巧辩的说:能听到阿 弥陀佛的,就是宿植善根,广修福德因缘了。这是多大的误解!经说「不可以少 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并非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闻佛名」。求生极 乐净土,助行还是需要的。但念一句弥陀的,只有适用于「平时不烧香,临(命 终)时抱佛脚」的恶人(见『观经』);一般人平时修学,应该随分修集福德因 缘,以此功德回向净土。永明大师的万善同归,是比较稳当而正确的说法。
往生净土的主行,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皈投依向义,内含希 求阿弥陀佛悲愿加持的意义。现在的念佛法门,非常流行,往往失去了本义。称 念是净土行,照净土法门说,应该依信、愿而起行。可是有些念佛人,不解念佛 之所以,既无信,又无愿,这与净土法门,当然不合。有些念佛的,以念佛为冥 资。有些为了家庭的烦恼而念,为了生意或政治的失意而念。一心念佛,以精神 集中,身体心理,都得到某种清净,某种喜乐,或泛起某种特殊心境。于是便自 [P102] 以为得了受用,沾沾自喜,逢人便说念佛好!念佛当然很好,但这还不是真正的 净土行者,还不是净土法门的真利益。充其量,这不过是类似的定境(正定也极 为难得),只是由于精神集中,减少了内心的散乱,浮动,减少一些烦恼而已。 如以此为目的,何必一定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佛生净土,当然会有这种心 境,而且更好。若仅此而无信无愿,是不能往生的。所以净土法门的修行(念佛 ),要在深信诚愿的基础上,要在渴仰弥陀本愿的摄受中去念。空空洞洞的行, 不会与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相呼应,不相应便不能生净土。
信愿行的总合,是净土法门的要诀!三者具足,即得往生。依他力而往生, 这不妨举喻来说:如美国或某国,为东方人办了几个学校,欢迎我们去留学,可 以供给膳宿,甚至可以供给交通工具,他愿意我们去,只要我们肯去。如我们对 他没有信心,或自己不发生兴趣,这当然不能去了。假使你有信有愿,愿意去一 趟,但还缺少一件,还要彼此同意的证明文件──护照。护照签了字,你就可坐 他的飞机到那边去。这如净土行人,在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中,有信、有愿,又 [P103] 加上称念阿弥陀佛的签字手续,自然可以达到净土的目的地。净土法门的三要, 如…
《净土与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