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与禅▪P13

  ..续本文上一页鼎三足,缺一不可。不具足三要而称念弥陀,等于一纸伪造文件,起不到实际 作用。

  五 念佛

  一念:净土法门,一般都以称名念佛为主,以为称名就是念佛。其实,称名 并不等于念佛,念佛可以不称名,而称名也不一定是念佛的。

  要知道,念是心念。念为心所法之一,为五别境中的念心所。它的意义是系 念,心在某一境界上转,明记不忘,好象我们的心系在某一境界上那样。通常说 的忆念,都指系念过去的境界。而此处所指称的念,通于三世,是系念境界而使 分明现前。念,是佛法的一种修行方法,如数息观,又名安般念;还有六念门; 以及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处,都以念为修法。要得定,就必修此念,由念而后得 定。经里说,我们的心,烦动散乱,或此或彼,剎那不住,必须给予一物,使令 [P104] 攀缘依止,然后能渐渐安住。如小狗东跑西撞,若把它拴在木椿上,它转绕一会 ,自然会停歇下来,就地而卧,心亦如此,若能系念一处,即可由之得定。不但 定由此而来,就是修观修慧,也莫不以念为必备条件。故念于佛法中,极为要重 。

  念有种种,以所念的对象为差别,如念佛、法、僧、四谛等。现说念佛,以 佛为所念境界,心在佛境上转,如依此得定,即名为念佛三昧。然念重专切,如 不专不切,念便不易现前明了,定即不易成就。要使心不散乱,不向其它路上去 ,而专集中于一境,修念才有成功的可能。经中喻说:有人得罪国王,将被杀戮 。国王以满满的一碗油,要他拿着从大街上走,如能一滴不使溢出外面,即赦免 他的死罪。这人因受了生命的威胁,一心一意顾视着手里的碗。路上有人唱歌跳 舞,他不闻不看;有人打架争吵,他也不管;乃至车马奔驰等种种境物,他都无 暇一顾,而唯一意护视油碗。他终于将油送到国王指定的目的地,没有泼出一滴 ,因此得免处死。这如众生陷溺于无常世间,受着生死苦难的逼迫,欲想出离生 [P105] 死,摆脱三界的系缚,即须修念,专心一意的念。不为可贪可爱的五欲境界所转 ;于可瞋境不起瞋恨;有散乱境现前,心也不为所动。这样专一系念,贪瞋烦动 不起,心即归一,寂然而住。于是乎得定发慧,无边功德皆由此而出。反之,若 不修念,定心不成,虽读经学教,布施持戒,都不能得到佛法的殊胜功德,不过 多获一点知识,多修一些福业而已。

  二念佛:念佛,一般人但知口念,而不晓得除此以外,还有更具深义的念佛 。如仅是口称佛名,心不系念,实是不能称为念佛的。真正的念,要心心系念佛 境,分明不忘。然佛所显现的境界,在凡夫心境,不出名、相、分别的三类。

  依名起念:这即是一般的称名念佛,是依名句文身起念,如称「南无阿弥陀 佛」六字,即是名。而名内有义,依此名句系念于佛──以「南无阿弥陀佛」作 念境。这是依名起念,故称名也是念佛。

  不过,称念佛名,必须了解佛名所含的意义,如什么都不知道,或以佛名为 冥资等,虽也可成念境,或由此得定,但终不能往生极乐。这算不得念佛的净土 [P106] 法门,因为他不曾了解极乐世界的情形,和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无信无愿,泛 泛称名,这与鹦鹉学语,留声机的念佛,实在相差不多。有一故事:有师徒两个 ,徒弟极笨,师父教他念佛,他始终念不来,老是问师父怎样念。师父气不过, 骂他道:「你这笨货」!并且把他赶跑。可是他却记住了,到深山里去,一天到 晚,念着「你这笨货,你这笨货」。后来师父又去找他,见他将饭锅子反着洗, 觉得徒弟已得功夫。便问他这一向修的什么功,他说就是师父教我的:「你这笨 货」。师父笑道:「这是我骂你,你怎把它当佛在念」?一经点破,徒弟了解这 是骂人的话,所得的小小功力便失去了。心系一境而不加分别,可以生起这种类 似的定境,引发某种超常能力。但一加说破,心即起疑,定力也就退失。当然, 称名念佛,决不但是如此的,否则何须念佛,随便念桌子板凳,不也是一样吗? 须知道,阿弥陀佛是名,而名内包含得佛的依正庄严,佛的慈悲愿力,佛的无边 功德。必须深切了解,才能起深切的信愿,从信愿中去称名念佛,求生净土。

  依相起念:这是观想念佛,念阿弥陀佛或其它的佛都可以。或先观佛像,把 [P107] 佛的相好庄严谨记在心,历历分明,然后静坐系念佛相。这种念佛观,也可令心 得定。我遇见的念佛的人,就有静坐摄心,一下子佛相立即现前的。但我所遇到 的,大都还是模糊的粗相,容易修得。如欲观到佛相庄严,微细明显,如意自在 ,那就非专修不可了。而且,佛相非但色相,还有大慈大悲,十方,四无所畏, 十八不共,五分法身,无量无边的胜功德相,在这佛功德上系念观想,大乘为观 相所摄,小乘则名为观法身。

  依分别起念:依分别起念,而能了知此佛唯心所现,名唯心念佛。前二种依 于名相起念,等到佛相现前,当下了解一切佛相,唯心变现,我不到佛那里去, 佛也不到我这里来,自心念佛,自心即是佛。如『大集贤护经』(二)说:「今 此三界,唯是心有。何以故?随彼心念,还自见心。今我从心见佛,我心作佛, 我心是佛。…」。『华严经』(四六)也说:「一切诸佛,随意即见。彼诸如来不 来至此,我不往彼。知一切佛无所从来,我无所至,知一切佛及与我心,皆悉如 梦」。佛的相好庄严,功德法身,分分明明,历历可见,是唯(观)心所现的。 [P108] 了解此唯心所现,如梦如幻,即是依(虚妄)分别而起念。佛法以念佛法门,引 人由浅入深,依名而观想佛相,佛相现前,进而能了达皆是虚妄分别心之所现。

  若更进一层,即到达念佛法身,悟入法性境界。唯识家说法有五种,名、相 、分别而外,有正智、如如。无漏的智如,平等不二,是为佛的法身。依唯心观 进而体见一切平等不二法性,即是见佛。『维摩诘经』亦说:「观身实相,观佛 亦然」,以明得见阿!B粊。『阿!B粊佛国经』也如此说。『般舟三昧经』,于见佛后 ,也有此说。佛是平等空性,观佛即契如性;智如相应,名为念佛。『金刚经』 说:「离一切相,即见如来」,平常称此为实相念佛。念佛而达此阶段,实已断 除烦恼,证悟无生法忍了。

  由称名而依相,乃至了达一切法空性,一步一步由浅而深,由妄而真,统摄 得定慧而并无矛盾。这样的念佛,就近乎自力,与修定慧差不多,故念佛法门也 是定慧交修的。但依『般舟三昧经』说:如见佛现前,了得唯心所现,发愿即得 往生极乐世界。可见念佛方便,要求往生净土,要有佛的悲愿力。在四类念佛中 [P109] ,以称名念佛最为简易;一般宏通的净土法门,即着重于此──称念南无阿弥陀 佛,和信求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的摄受。

  称名念佛,并非仅限于口头的称念。如『阿弥陀佛经』的「执持名号」,玄 奘别译,即作「思惟」。由此可见,称名不但是口念,必须内心思惟系念。因称 念阿弥陀佛的名号,由名号体会到佛的功德,实相,系念思惟,才是念佛。所以 称名是重要的,而应不止于口头的唱诵。

  上面说的是通泛的说一切念佛,现在别依称名念佛,再加说明。称名念佛的 方法,有人总集为「念佛四十法」,即专说念佛的方便。然念佛中最重要的,是 三到。净宗大德印光大师也时常说到。三到是:口念、耳听、心想,三者同时相 应。念得清晰明了,毫不含糊,毫不恍惚。称名时,不但泛泛口唱,而且要用自 己的耳朵听,听得清清楚楚;心里也要跟着音声起念,明明白白的念。总之,口 、耳、心三者必须相应系念,了了分明,如此即易得一心不乱。许多人念佛,不 管上殿,做事,甚至与人谈话,嘴吧里似乎还在念佛。心无二用,不免心里恍惚 [, P110] ,耳不自听,不能专一。或讲究时间念得长,佛号念得多,但这不一定有多大用 处。例如写字,要想写得好,写得有功夫,一定要郑重其事的写,一笔又一笔, 笔笔不苟,笔笔功到。虽然写字不多,如能日日常写,总可以写出好字。有人见 笔就写,东榻西涂,久而久之,看来非常圆熟,其实毫无功力。也有年青时即写 得好字,而到老来却写坏,因为他不再精到,随便挥毫,慢慢变成油滑,再也改 不过来。念佛也这样,时间不妨短,佛号不妨少,却必须口耳心三到,专一系念 不乱。如果口里尽念,心里散乱、东想西想,连自己也不知在念什么,那即使一 天念上几万声也没有用。所以若要不离念佛,不离日常生活,一定要在成就以后 。初学人,叫他走路也好念佛,做事正好念佛,那是接引方便。念佛而要得往生 ,非专一修习不可。如一面妄想纷飞,一面念佛,一成习惯,通泛不切,悠悠忽 忽,再也不易达到一心不乱。要念佛,还是老实些好!

  说到称名念佛的音声,可有三种:一、大声,二、细声,三、默念。在念佛 的过程中,三种都可用到。如专轻声念,时间长了容易昏沉,于是把声音提高, [P111] 念响一点,昏沉即除。如专于大声念,又容易动气发火,令心散乱。再换低声念 ,即能平息下去。音声的轻重,要依实际情况的需要,而作交换调剂,念低念高 都没有问题。但专以口念,无论高念或低念,都不能得定。依佛法说,定中唯有 意识,眼等前五识皆不起作用,口念闻声,当然说不到定境。念佛的目的,是要 达一心不乱,所以又要默念。默念,也称金刚持,即将佛的名号放在心里念,口 不出声,虽不作声,自己也听起来却似很响,而且字字清晰,句句了然。这样念 ,逐渐的心趋一境,外缘顿息,才能得定。

  再谈谈念佛的快慢。我们念佛,起初都很慢,到转板的时候便快起来。这很 有意思,因为慢念,声音必定…

《净土与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宝积经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