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鼎叁足,缺一不可。不具足叁要而稱念彌陀,等于一紙僞造文件,起不到實際 作用。
五 念佛
一念:淨土法門,一般都以稱名念佛爲主,以爲稱名就是念佛。其實,稱名 並不等于念佛,念佛可以不稱名,而稱名也不一定是念佛的。
要知道,念是心念。念爲心所法之一,爲五別境中的念心所。它的意義是系 念,心在某一境界上轉,明記不忘,好象我們的心系在某一境界上那樣。通常說 的憶念,都指系念過去的境界。而此處所指稱的念,通于叁世,是系念境界而使 分明現前。念,是佛法的一種修行方法,如數息觀,又名安般念;還有六念門; 以及叁十七道品中的四念處,都以念爲修法。要得定,就必修此念,由念而後得 定。經裏說,我們的心,煩動散亂,或此或彼,剎那不住,必須給予一物,使令 [P104] 攀緣依止,然後能漸漸安住。如小狗東跑西撞,若把它拴在木椿上,它轉繞一會 ,自然會停歇下來,就地而臥,心亦如此,若能系念一處,即可由之得定。不但 定由此而來,就是修觀修慧,也莫不以念爲必備條件。故念于佛法中,極爲要重 。
念有種種,以所念的對象爲差別,如念佛、法、僧、四谛等。現說念佛,以 佛爲所念境界,心在佛境上轉,如依此得定,即名爲念佛叁昧。然念重專切,如 不專不切,念便不易現前明了,定即不易成就。要使心不散亂,不向其它路上去 ,而專集中于一境,修念才有成功的可能。經中喻說:有人得罪國王,將被殺戮 。國王以滿滿的一碗油,要他拿著從大街上走,如能一滴不使溢出外面,即赦免 他的死罪。這人因受了生命的威脅,一心一意顧視著手裏的碗。路上有人唱歌跳 舞,他不聞不看;有人打架爭吵,他也不管;乃至車馬奔馳等種種境物,他都無 暇一顧,而唯一意護視油碗。他終于將油送到國王指定的目的地,沒有潑出一滴 ,因此得免處死。這如衆生陷溺于無常世間,受著生死苦難的逼迫,欲想出離生 [P105] 死,擺脫叁界的系縛,即須修念,專心一意的念。不爲可貪可愛的五欲境界所轉 ;于可瞋境不起瞋恨;有散亂境現前,心也不爲所動。這樣專一系念,貪瞋煩動 不起,心即歸一,寂然而住。于是乎得定發慧,無邊功德皆由此而出。反之,若 不修念,定心不成,雖讀經學教,布施持戒,都不能得到佛法的殊勝功德,不過 多獲一點知識,多修一些福業而已。
二念佛:念佛,一般人但知口念,而不曉得除此以外,還有更具深義的念佛 。如僅是口稱佛名,心不系念,實是不能稱爲念佛的。真正的念,要心心系念佛 境,分明不忘。然佛所顯現的境界,在凡夫心境,不出名、相、分別的叁類。
依名起念:這即是一般的稱名念佛,是依名句文身起念,如稱「南無阿彌陀 佛」六字,即是名。而名內有義,依此名句系念于佛──以「南無阿彌陀佛」作 念境。這是依名起念,故稱名也是念佛。
不過,稱念佛名,必須了解佛名所含的意義,如什麼都不知道,或以佛名爲 冥資等,雖也可成念境,或由此得定,但終不能往生極樂。這算不得念佛的淨土 [P106] 法門,因爲他不曾了解極樂世界的情形,和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無信無願,泛 泛稱名,這與鹦鹉學語,留聲機的念佛,實在相差不多。有一故事:有師徒兩個 ,徒弟極笨,師父教他念佛,他始終念不來,老是問師父怎樣念。師父氣不過, 罵他道:「你這笨貨」!並且把他趕跑。可是他卻記住了,到深山裏去,一天到 晚,念著「你這笨貨,你這笨貨」。後來師父又去找他,見他將飯鍋子反著洗, 覺得徒弟已得功夫。便問他這一向修的什麼功,他說就是師父教我的:「你這笨 貨」。師父笑道:「這是我罵你,你怎把它當佛在念」?一經點破,徒弟了解這 是罵人的話,所得的小小功力便失去了。心系一境而不加分別,可以生起這種類 似的定境,引發某種超常能力。但一加說破,心即起疑,定力也就退失。當然, 稱名念佛,決不但是如此的,否則何須念佛,隨便念桌子板凳,不也是一樣嗎? 須知道,阿彌陀佛是名,而名內包含得佛的依正莊嚴,佛的慈悲願力,佛的無邊 功德。必須深切了解,才能起深切的信願,從信願中去稱名念佛,求生淨土。
依相起念:這是觀想念佛,念阿彌陀佛或其它的佛都可以。或先觀佛像,把 [P107] 佛的相好莊嚴謹記在心,曆曆分明,然後靜坐系念佛相。這種念佛觀,也可令心 得定。我遇見的念佛的人,就有靜坐攝心,一下子佛相立即現前的。但我所遇到 的,大都還是模糊的粗相,容易修得。如欲觀到佛相莊嚴,微細明顯,如意自在 ,那就非專修不可了。而且,佛相非但色相,還有大慈大悲,十方,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五分法身,無量無邊的勝功德相,在這佛功德上系念觀想,大乘爲觀 相所攝,小乘則名爲觀法身。
依分別起念:依分別起念,而能了知此佛唯心所現,名唯心念佛。前二種依 于名相起念,等到佛相現前,當下了解一切佛相,唯心變現,我不到佛那裏去, 佛也不到我這裏來,自心念佛,自心即是佛。如『大集賢護經』(二)說:「今 此叁界,唯是心有。何以故?隨彼心念,還自見心。今我從心見佛,我心作佛, 我心是佛。…」。『華嚴經』(四六)也說:「一切諸佛,隨意即見。彼諸如來不 來至此,我不往彼。知一切佛無所從來,我無所至,知一切佛及與我心,皆悉如 夢」。佛的相好莊嚴,功德法身,分分明明,曆曆可見,是唯(觀)心所現的。 [P108] 了解此唯心所現,如夢如幻,即是依(虛妄)分別而起念。佛法以念佛法門,引 人由淺入深,依名而觀想佛相,佛相現前,進而能了達皆是虛妄分別心之所現。
若更進一層,即到達念佛法身,悟入法性境界。唯識家說法有五種,名、相 、分別而外,有正智、如如。無漏的智如,平等不二,是爲佛的法身。依唯心觀 進而體見一切平等不二法性,即是見佛。『維摩诘經』亦說:「觀身實相,觀佛 亦然」,以明得見阿!B粊。『阿!B粊佛國經』也如此說。『般舟叁昧經』,于見佛後 ,也有此說。佛是平等空性,觀佛即契如性;智如相應,名爲念佛。『金剛經』 說:「離一切相,即見如來」,平常稱此爲實相念佛。念佛而達此階段,實已斷 除煩惱,證悟無生法忍了。
由稱名而依相,乃至了達一切法空性,一步一步由淺而深,由妄而真,統攝 得定慧而並無矛盾。這樣的念佛,就近乎自力,與修定慧差不多,故念佛法門也 是定慧交修的。但依『般舟叁昧經』說:如見佛現前,了得唯心所現,發願即得 往生極樂世界。可見念佛方便,要求往生淨土,要有佛的悲願力。在四類念佛中 [P109] ,以稱名念佛最爲簡易;一般宏通的淨土法門,即著重于此──稱念南無阿彌陀 佛,和信求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的攝受。
稱名念佛,並非僅限于口頭的稱念。如『阿彌陀佛經』的「執持名號」,玄 奘別譯,即作「思惟」。由此可見,稱名不但是口念,必須內心思惟系念。因稱 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由名號體會到佛的功德,實相,系念思惟,才是念佛。所以 稱名是重要的,而應不止于口頭的唱誦。
上面說的是通泛的說一切念佛,現在別依稱名念佛,再加說明。稱名念佛的 方法,有人總集爲「念佛四十法」,即專說念佛的方便。然念佛中最重要的,是 叁到。淨宗大德印光大師也時常說到。叁到是:口念、耳聽、心想,叁者同時相 應。念得清晰明了,毫不含糊,毫不恍惚。稱名時,不但泛泛口唱,而且要用自 己的耳朵聽,聽得清清楚楚;心裏也要跟著音聲起念,明明白白的念。總之,口 、耳、心叁者必須相應系念,了了分明,如此即易得一心不亂。許多人念佛,不 管上殿,做事,甚至與人談話,嘴吧裏似乎還在念佛。心無二用,不免心裏恍惚 [, P110] ,耳不自聽,不能專一。或講究時間念得長,佛號念得多,但這不一定有多大用 處。例如寫字,要想寫得好,寫得有功夫,一定要鄭重其事的寫,一筆又一筆, 筆筆不苟,筆筆功到。雖然寫字不多,如能日日常寫,總可以寫出好字。有人見 筆就寫,東榻西塗,久而久之,看來非常圓熟,其實毫無功力。也有年青時即寫 得好字,而到老來卻寫壞,因爲他不再精到,隨便揮毫,慢慢變成油滑,再也改 不過來。念佛也這樣,時間不妨短,佛號不妨少,卻必須口耳心叁到,專一系念 不亂。如果口裏盡念,心裏散亂、東想西想,連自己也不知在念什麼,那即使一 天念上幾萬聲也沒有用。所以若要不離念佛,不離日常生活,一定要在成就以後 。初學人,叫他走路也好念佛,做事正好念佛,那是接引方便。念佛而要得往生 ,非專一修習不可。如一面妄想紛飛,一面念佛,一成習慣,通泛不切,悠悠忽 忽,再也不易達到一心不亂。要念佛,還是老實些好!
說到稱名念佛的音聲,可有叁種:一、大聲,二、細聲,叁、默念。在念佛 的過程中,叁種都可用到。如專輕聲念,時間長了容易昏沈,于是把聲音提高, [P111] 念響一點,昏沈即除。如專于大聲念,又容易動氣發火,令心散亂。再換低聲念 ,即能平息下去。音聲的輕重,要依實際情況的需要,而作交換調劑,念低念高 都沒有問題。但專以口念,無論高念或低念,都不能得定。依佛法說,定中唯有 意識,眼等前五識皆不起作用,口念聞聲,當然說不到定境。念佛的目的,是要 達一心不亂,所以又要默念。默念,也稱金剛持,即將佛的名號放在心裏念,口 不出聲,雖不作聲,自己也聽起來卻似很響,而且字字清晰,句句了然。這樣念 ,逐漸的心趨一境,外緣頓息,才能得定。
再談談念佛的快慢。我們念佛,起初都很慢,到轉板的時候便快起來。這很 有意思,因爲慢念,聲音必定…
《淨土與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