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與禅▪P14

  ..續本文上一頁要拉長,如:南─無─阿─彌─陀─佛,每字的距 離長,妄想雜念容易插足其間,所以要轉快板,急念起來,雜念即不得進。禅堂 的跑香也這樣,催得很快很急,迫得心只在一點上轉,來不及打妄想。不過專是 急念也不好,會傷氣,氣若不順,分別妄想也就跟著來。如轉而爲慢念,心力一 寬,妄想分別也淡淡的散去。這完全是一種技巧,或緩或急,不時交換調劑,令 [P112] 心漸漸離卻兩邊,歸一中道。如騎馬,偏左拉右,偏右拉左,不左不右時,則讓 它順著路一直走。念佛不是口頭念念就算,不在乎聲音好聽,也不在乎多念久念 ,總要使心趨向平靜,趨向專一,獲得一心不亂。

  

  六 一心不亂

  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能不能生的重要關鍵,在一心不亂,這在大小『阿彌陀 經』中皆說到。蓮池大師有事一心與理一心的分別。事一心實可析爲淨念相續, 定心現前二類。衆生的內心,最複雜,特別是無始來的煩惱習氣,潛伏而不時現 起,極難得到內心的一致──不亂。佛法的無邊功德,要由定力開發出來。這不 淨的散亂的心念,就是虛妄分別心,分別即是妄想。這可以包括一切的有漏心, 念佛念法,衆生位上的一切,都不外乎虛妄分別心。約證悟說,這都是妄想。然 約一心不亂說,妄想也大有妙用。在虛妄分別心心所法中,有善心所現前,如對 佛法僧的善念;有惡心所的生起,如貪瞋等的煩惱。初學佛的人,要想一下子不 [P113] 分別,不妄想,談何容易!所以要先用善念對治惡念,以淨念而去除染念。念佛 就是這種方法之一,一念阿彌陀佛,可以除去各式各樣的不淨妄念。但在善念淨 念中,還可以是亂心的。如一刻是佛,一刻又是法,這雖然內心善淨,卻還是散 亂。所以必須要淨念,而且要相續,念念等流下去。此時不但惡念不起,即除了 阿彌陀佛以外,其它的善念也不生起,念念是佛,等流下去,這叫淨念相續,也 就是一心不亂的初相。這在修行上,並不太難,這並非得定,而是止成就的前相 。然而一般念佛的,散亂小息時,每轉現昏昧。其實念念中不離雜念(當然不是 大沖動),而自己不知,以爲得了一心,最易誤事。心在一念上轉,不向外境奔 馳,一有馳散,馬上就以佛念攝回。一念一念,唯此佛念,離掉舉,離昏沈,沒 有雜念滲入,沒有間斷,明明現前,即是一心不亂。念佛決不在時間的長短,數 量的多寡上計較,主要在達到一心不亂。依經說:念佛有時一日或者七日,一念 乃至十念。所以,不論時間長短,如真能萬緣放下,唯一彌陀淨念,即使是短時 相續,也就是一心不亂。這樣的淨念相續,即取得了往生淨土的保證。在這樣的 [P114] 淨念相續時,每有清淨法樂,或聞有香氣,或乍現光明等。

  定心現前,是更深一層的。定有一定的條件,不是盤腿趺坐就算定。先要系 念于止,止成就後,才有定心現前。最低微的未到定,也有渾忘自己的身心境界 ,只是一片清淨光明。念佛得定,名念佛叁昧。此時眼等五識不起,唯定中意識 現前。稱名,觀相,也可現見阿彌陀佛。甚至未得淨念相續的,在睡夢中也可見 阿彌陀佛,這是夢境,不一定可以往生。正定現見阿彌陀佛,可成爲往生淨土的 保證。沒有信願的念佛,也可以得到觀佛成就,但不一定往生。(由佛轉教,發 願即可生)雖然說佛是大悲普被,無時不在救度,問題即在衆生的能不能接受佛 恩。衆生能使心漸漸歸一,心地清淨,惑業等重大障礙物去除了,衆生的願,即 與佛的願,可以相感相通,現見彌陀,往生淨土。這才顯出了慈悲願力的作用。 有一類衆生平時不知佛法,爲非作歹,到了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的啓發,深悔 過去的罪惡,能在短時中,一心一意至誠懇切的念幾句阿彌陀佛,就可往生淨土 。這因爲一方面受到死的威脅,一方面受到墮落的怖畏,所以信願的熱忱特別深 [P115] 切,能在短時間內,一心不亂,而得往生。

  爲調和禅淨的爭執,蓮池大師倡理一心說以會通他。中國唐代的淨土法門, 專重他力,而禅宗是主心外無物,頓息一切分別,所以批評淨土法門的有取(淨 土)有舍(娑婆),有分別念(佛)。其實禅淨,各有重心,由于執一概全,才 有诤執。若著眼于全體佛教,即用不著沖突。蓮池大師所以特提理一心說,作禅 淨的調和。理一心,即體悟法性平等,無二無別,離一切相,即見如來。這樣, 禅淨便有貫通處。但這是隨順深義而說,若據淨土法門的易行道,他增上的特性 來說,念佛往生所被的機緣,本是攝護初心。禅淨各有特色,不一定在「一心」 上圓融會通。淨土法門蒙佛攝受,齊事一心的念佛即得。到理一心,這必先要定 心成就,然後進一步于定中起觀:佛既不來,我也不去,我身佛身,同是如幻如 夢,無非是虛妄分別心所顯現。于是超脫名相,遠離一切遍計執,而現證法性。 如到此地步,有願的往生極樂,論品位應在上品上生之上。如于極樂世界無往生 的特別願欲,那是不一定生極樂的。要生,那是「十方淨土,隨願往生」。 [P116]

  

  七 往生與了生死

  往生是約此界的臨終,往生極樂世界說。本來死後受生。或由此到彼,往生 的力量不一,最一般的是業力。有天的業生天界,有人的業生人間……。六道衆 生,皆以業力而受生。在這以上的,還有願力,通力,如沒有人間業的天,可以 到人間,他來是憑借神通的力量。下生以後,現有人間的身體,借取欲界的鼻舌 識而起用;不過天人的身體光明,物質組合得極爲微妙。同樣的,我們修得了神 通力,也可生到上界。現在的生淨土,不是通力,而是願力。以一心不亂爲主因 ,使心淨定,再由衆生的願與阿彌陀佛的願相攝相引,便得往生淨土。論依因感 果,淨土還不是衆生的,然同樣的可以享受。如王宮是王家所有,但宮庭裏的侍 役、下女,一樣的可以享受那奇花異草的花圃,畫棟雕梁的莊嚴房屋,山珍海味 的飲食,絲弦笙笛的音樂,與王室差不多,但這並不是自力。往生淨土也是這樣 ,憑著阿彌陀佛的願力,一樣的享受淨土的法樂。 [P117]

  今日有些宏揚淨土者,說到了生死,以爲就是念佛,以念佛爲了生死的代名 詞,這是堵塞了佛法無邊法門。其實了生死,豈止念佛一門?而且,了生死與往 生,應該是二回事,這中間還有一節的距離。把往生看作了生死,在思想上有點 混亂。生死,是生而死死而生的生死相續;了生死,不是明了生死,而是說徹底 解決了生死,不再在生死中往來輪回。生死是苦果,從煩惱業而來,有煩惱即作 業,作業即感苦果,惑業苦叁,流轉如環。煩惱的根本是我見,或說無明,不達 我法性空,執我執法的煩惱是生死的根本,有煩惱可以引起種種善惡業,有業必 有果。生死是這麼一回事,要了生死,必破除生死的根本,通達無我性,徹見真 實理;我法執不起,煩惱根本便斷。煩惱一斷,剩有業力,沒有煩惱的潤澤,慢 慢的即失去時效而不起作用,不感生死。了生死,無論在大小乘都是一樣,只有 淺深的差別,大原則是不會例外的。依此來說,往生淨土還沒有見真理,斷煩惱 。煩惱既未斷,何得了生死呢?所以往生並不就是了生死,如說他了生死,那是 說將來一定可以了,不是現在已經了了。生到淨土,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善緣 [P118] 具足,精進修學,展轉增上,得不退轉,決定可達了生死的目的,只是時間的遲 早而已。所以說往生淨土能了生死,那是因中說果。如人從十叁層高樓跳下,在 未落地前,說他跌死,那是說他落地後必定死。在空中時,事實上還沒有死,雖 還未死,不妨作如此說,因爲他死定了。『法華經』的「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 道」,與『寶雲經』所說:「一念釋迦牟尼佛,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 提」,這都是因中說果。有此念佛因緣,久久修學,必能了脫。不但這是依一般 的往生說,還沒有了生死;就是上品上生,也要往生以後,花開見佛,悟無生忍 ,這才破無明,斷除生死根本。故往生與了生死,是截然二事,不能看作同一。 這樣把往生與了生死的內容,分析清楚,即與一切教理相應。若是過分高推── 往生即了生死,則與無量教理而相違礙。以往生爲了生死,對于教理無認識的, 尚無所謂;若對佛法有素養的人,聽之反起疑惑,反于淨土而生障礙。

  

  八 結說要義

  [P119]

  總前面所講的,關于淨土法門有幾點要義,需要特別注意。一、是本願力: 衆生的能生淨土,主要是依仗他力的慈悲本願。若但依自力,是不夠的。念佛的 淨土宗人,都推廬山慧遠大師爲初祖,其實遠公的念佛,並不重在口念。由北魏 的昙鸾,道綽,到唐朝的善導大師,才發展爲特重稱名的念佛法門。善導大師有 『觀經四帖疏』,重慈悲願力,重散心,以爲持戒,犯戒,皆可往生。「普度衆 機,不擇善惡」,這話並不錯,經上也有十惡五逆可以成佛之說。這一派傳到日 本,發展爲真宗,既然善人惡人皆可往生,念佛不分在家出家,所以索性娶妻食 肉,主張棄戒定慧等聖道,而專取本願。由于專重他力的阿彌陀佛願力,所以進 一步以爲,只要信,當下即爲阿彌陀佛所攝受。索性平時不要念佛,不需念到一 心不亂;以爲一信即得往生。這在中國的淨土行者,覺得希奇,其實還是遵循中 國傳去的老路子,只是越走越遠,越遠越小,鑽入牛角的頂尖而已。依佛法本意 說,生極樂世界,特重他力。若說連戒等功德都不要了,那淨土又何以有叁輩九 品之分呢?九品的劃分,就依聖道爲標准。五逆十惡者,生淨土也只是下品下生 [P120] 。平素孝敬師長,勤行施戒,修學定慧,悟解空義的,才能生中品以及上品上生 。我在『淨土新論』中說:如荒年糧食奇缺,吃…

《淨土與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寶積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