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與禅▪P2

  ..續本文上一頁阿 彌陀佛土相對,有東方藥師如來淨土,這都是他方的。後來、密宗傳說,此世界 將出現香跋拉淨土。這都是大乘佛教所不共的,不見于聲聞佛教的傳說。

  上來所說,或爲世人所共知的,或爲叁乘所共知的,或爲大乘者所共信的。 在大乘不共的佛土中,如約修行的境界淺深來說,還可分爲四類:一、凡聖共土 :有凡夫也有聖人。二、大小共土:沒有凡夫。這是聲聞、辟支佛、大力菩薩同 得意生身,所依托的世界;天臺宗稱此爲方便有余土。『法華經』說:聲聞入涅 盤,到另一國土,將來授記作佛。這另一國土,就是意生身的淨土。依『楞伽經 』說,這應是與有心地菩薩──有相有功用行菩薩,同得叁昧樂正受意生身所得 的淨土。叁、菩薩不共土,或可稱爲佛與菩薩共土。這一類淨土,與聲聞不共; [P8] 天臺宗名此爲實報莊嚴土,『密嚴經』名爲密嚴淨土。秘密(不可思議)莊嚴, 爲菩薩不共二乘的淨土。四、佛果所得的不共土,如『仁王經』說:「叁賢十聖 居果報,唯佛一人登淨土」。這或名法性土;天臺宗稱此爲常寂光淨土。名稱、 地位,各家或有不同;大體上,都是有此四級分別的。然大乘經中所說的佛淨土 ,並不這樣明顯的判別。如西方極樂淨土,有看爲凡聖共的;有看爲大小共的; 有以爲凡夫是示現的,聲聞是約宿因而說,現在都是菩薩。究屬何土,實不必限 定,因爲經文也有互相出入的地方。然約修證淺深來說所依的淨土,確乎可分四 級。凡聖同的,可通攝五乘共;大小同的,可通攝叁乘共;佛菩薩共的,或唯佛 淨土,爲大乘不共。

  這樣的類別,即說明淨土一門,爲佛法──甚至可說爲人類的共同的企求, 不過大乘中特別隆盛。修學大乘佛法,不應當輕視世界的清淨要求。應該記著: 只重身心清淨,所以小乘不能達到究竟;由于大乘能清淨身心,莊嚴世界,才能 達到究竟圓滿的地步。 [P9]

  

  叁 淨土的一般情況

  一 自然界的淨化

  淨土是理想的世界,依衆生的根性、社會文化的不同,傳出各式各樣的淨土 。淨土,是全人類對于理想世界的企求;原是極自然的,也是最一般的。然佛教 的淨土思想,從印度佛教文化中發展出來的,所說的淨土境界,當然是結合著─ ─適應著印度的文化環境,和他們的思想特征,這是應該注意的一點!

  論到佛教所說的淨土情況,不單是依報的大地,所以可分二方面來說:一、 自然界的淨化,二、衆生界的淨化。

  自然界的淨化,可有四點特征。一、平坦:佛教的一切淨土中,不曾說有山 陵丘阜及大海江河,甚至沒有荊棘沙礫。佛教在印度的發展環境──恒河流域, 是大平原,在古聖的意境中,山河是隔礙而多生災難的,因此有大平原的淨土意 [P10] 境。如慣常于山國或海島的邊地,對山、海發生興趣,也許描寫淨土爲蓬萊仙島 ,姑射仙山了。二、整齊:印度文化的特性,是求均衡發展的。所以表現于東西 南北四維上下,是一樣的,顯著特別整齊。如淨土中的樹木,總是枝枝相對,葉 葉相當的。一行一行的寶樹,高低距離,非常整齊,與富有均衡美的圖案畫一樣 ,這是佛經淨土美的特征。中國人對自然美的觀念就不同了,表現于山水畫等, 都是參差變化的,少有均衡的整齊的描寫。叁、潔淨:淨土中是沒有塵穢的,一 塵不染。連池沼的水底,也是金沙而不是塵滓。四、富麗:如金沙布地,七寶所 成,極其富麗堂皇。一般人說,印度文化或佛教文化,是偏于唯心的。然從大乘 佛經看來,決不如此。淨土所表現的,對于自然的物質界,是怎樣的豐富充實! 聲聞佛教,重于少欲知足;而大乘,即從少欲知足的心境中,積極的發展富麗堂 皇、恢宏博大的莊嚴,毫無窮苦貧乏的意象。如說到樹木、殿堂、樓閣等時,都 是說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等衆寶合成。我們要了解,這是學 佛者意境的忠實描寫。 [P11]

  從差別的事相說:一、淨土是富有園林美的:如寶樹成行,寶花怒放,果實 累累,池沼陂塘等等。淨土裏,沒有獸類,但有飛鳥,鳥類是美麗而善于歌唱的 ,如白鶴、孔雀、鹦鹉、舍利等。淨土的境界,活像一偉大的公園。二、淨土又 富有建築美:如淨土的道路平坦、光滑、寬廣、正直;如在近代的大都市住過, 也許多少可以理解。路旁有樹,與現代化的馬路,也極爲相像。淨土中有樓閣, 四面欄楯,莊嚴富麗。又有浴池,這在熱帶民族看來,是極重要的。用來莊嚴樓 閣的,如寶鈴,及幢、幡、寶蓋、羅網等。由這些物質的布置點綴看來,淨土是 極盡了五欲之樂的。如花木園林,到處是芳香。淨土中有光明而沒有黑暗;一切 是美麗的色彩。鳥聲、鈴聲、風聲、水聲,都是美妙的音樂;一切是微妙的、節 奏的樂曲。還有、淨土中的道路、住處,如兜羅綿,柔軟舒適:現代的彈簧床、 沙發椅之類,也許有點類似。這些、是屬于自然界的淨化。這個世界,如單純的 物質美,由于科學的進步,是可能實現一部分的。

  

  二 衆生界的淨化

  [P12]

  淨土,不但是自然界的淨美,還有衆生界的淨化,也即是社會的淨化。這又 可從叁方面說。一、經濟生活的淨化:如經濟生活不解決,就是身在最繁華的都 市,也是無窮苦痛。因此、淨土中,特別說到有關物質生活的衣、食、住、娛樂 等事。在淨土中,「各取所需,各得所適」。資生的物質,不是屬于某人或某些 人的,一切屬于一切大家所共有共享的(世間也有理想的「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的社會主義的社會)。淨土中,物質的享受,都是隨心所樂而受用的,沒有巧 取、豪奪、占有、私蓄的現象。關于物質的經濟生活,應有二方面:一、生産, 二、消費。在這二個問題中,消費比生産似更爲困難,所以古人曾說:「不患寡 而患不均」。一般社會中,有些人享用的、積蓄的,超過了需要;有些人卻得不 到合理的需要,這就是社會動亂的根源。即使遍地是物資,如分配得不合理,爭 鬧還是不可免的,也許鬧得更凶。所以佛教的淨土中,特別重視消費的均衡、滿 足。科學進步,如社會能得合理的革新,人人工作二叁小時,或者不需要這麼久 ,而人人的生活都可以豐滿了。真能達到世間的大同境地,也可以說是佛教淨土 [P13] 的部分實現。所以太虛大師說:政治上的無政府的社會主義,與佛教的思想,極 爲相近。

  二、人群生活的淨化:第一、離男女的家:佛教的淨土,有二類:一是共五 乘的人間淨土,如將來的彌勒淨土,北俱盧洲,這都是有男女的。一是不共的大 乘淨土,是沒有男女差別的。有男有女的淨土,以北俱盧洲爲例,也沒有男女互 相占有的俗習。依佛法說,一切衣食住等資生物,都不應據爲私有的。「家」, 是以夫婦的互相占有爲基礎,而促成私有經濟的結合。有了家,世間就引生無邊 的鬥爭苦痛。當然、根源還由于內心的煩惱。『佛法概論』引『起世因本經』等 ,在說到社會發展的時候,曾經談到:有了家,擴大爲種族、國家,政治的相爭 不已,都是源于經濟私有,與男女的互相占有。淨土的起碼條件,就是除掉這男 女互相占有的家;或有家的形式,而沒有私欲占有的內容。第二、淨土是沒有種 族界限的:我們這個世間,有種族歧視,如白種人瞧不起有色人種,如澳洲的苛 刻限止有色人種入境。因種族的優越感,常演成種族的鬥爭,也是世間罪惡的一 [P14] 大根源。淨土是沒有這些差別的;生到淨土中的人,一律是金色的。印度的種族 varn!a一詞,原爲色字,即從膚色及形色的差別而分成種族。佛教的淨土, 沒有膚色的差別,即沒有種族界限的。狹隘的國家主義、種族主義,是罪惡世界 而不是淨土。第叁、淨土是沒有強弱分別的:所以沒有侵略、壓迫、欺侮等。學 德高超的,也是以友好的態度,無代價的協助他人。所以淨土中,決沒有「強淩 弱衆暴寡」的事情。第四、沒有怨敵:經裏常說: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是和顔相 向,彼此間如兄如弟、如姊如妹的。總之、淨土著重于群衆的和合共處,是超越 了私有的家庭製度和狹隘的國家主義的。有友愛而沒有怨敵,這真是達到了天下 一家,世界大同的地步。不然、就是把整個世界強力的變爲一家,還不是「強淩 弱衆暴寡」而已,也就不像淨土了。

  論到王,淨土也有二類:一類是有王的,如說彌勒當來下生的時候,有輪王 治世。金輪聖王,不是憑借武力而統治天下的。全由于思想的道德的感化,使人 類在理想的生活中,人人能和樂共處。這一類淨土,還是有政治組織的。第二類 [P15] 是無王的,這是大乘不共的淨土。佛稱爲法王,這不是說佛陀統治淨土的群衆, 而僅是在思想上、行爲上,受佛的指導,以期達到更究竟更圓滿的境地。這一種 淨土,沒有政治組織形態,近于一般所說的無政府主義。

  叁、身心的淨化:生在淨土中的,在諸上善人的教導下,人人是向前進步的 。大家一致的以佛法──上成佛道,下度衆生爲理想,照著佛所指引的道路去修 學。離貪瞋癡,所以沒有老病死的苦痛。都能不退失菩提心,一心一意地,修學 爲利樂衆生而發心趣入大乘。

  淨土有關于衆生界的淨化,平等與自由的特質,是必備的。但淨土的平等與 自由,是著重于思想的教化。衆生身心的淨化,做到無我無我所;這決不是由于 發展自我,而從嚴密的統製中得來。從佛法的立場看,世間一般的思想,都是從 我我所出發的,所以都難于達到理想的境地。佛教的淨土思想,是應人類的共同 要求而出現的;而達到淨土的理想與方法,和世間一般的思想不同。即佛法是在 無我無我所的盤石上,去實現自由平等的淨土。淨土的學者,應正確理解淨土的 [P16] 境界!…

《淨土與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寶積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