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与禅目次
一 净土新论…………………………………………………………一──七五
一 净土在佛法中的意义……………………………………………………一
二 净土的类别………………………………………………………………五
三 净土的一般情况…………………………………………………………九
四 弥勒净土………………………………………………………………一六
五 弥陀中心的净土观……………………………………………………二0
六 佛土与众生土…………………………………………………………三三
七 庄严净土与往生净土…………………………………………………三八
八 称名与念佛……………………………………………………………五六
九 易行道与难行道………………………………………………………六四
二 念佛浅说……………………………………………………七七──一二二
一 佛七……………………………………………………………………七七
二 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七九
三 念佛法门三特征………………………………………………………八七
四 念佛三要………………………………………………………………九五
五 念佛…………………………………………………………………一0三
六 一心不乱……………………………………………………………一一二
七 往生与了生死………………………………………………………一一六
八 结说要义……………………………………………………………一一八
三 求生天国与往生净土……………………………………一二三──一二九
四 东方净土发微……………………………………………一三一──一六三
一 引言…………………………………………………………………一三一
二 东方净土为天界的净化……………………………………………一三八
三 东方净土为人间的极致……………………………………………一五三
四 东方净土之辉光此土………………………………………………一五八
五 东方净土之表征自心………………………………………………一五九
五 宋译楞伽与达摩禅………………………………………一六五──一七八
六 东山法门的念佛禅………………………………………一七九──二一四
一 东山法门的兴起……………………………………………………一七九
二 文殊般若与一行三昧………………………………………………一八一
三 北宗的念佛,净心…………………………………………………一八五
四 净众与宣什宗………………………………………………………一九三
五 曹溪的南宗…………………………………………………………一九八
六 东山法门的原意……………………………………………………二0五
七 结说…………………………………………………………………二一一
一、净土新论
──民国四十年冬在香港青山净业林说──
一 净土在佛法中的意义
净土的信仰,在佛法中,为一极重要的法门。他在佛法中的意义与价值,学 佛人是应该知道的。一般人听说净土,就想到西方的极乐净土,阿弥陀佛,念佛 往生。然佛教的净土与念佛,不单是西方净土,也不单是称念佛名。特重弥陀净 土,持名念佛,是中国佛教,是承西域传来而发展完成的。现在,从全体佛法的 观点,通泛的加以条理的说明。
我时常说:「戒律与净土,不应独立成宗」。这如太虚大师说:「律为三乘 共基,净为三乘共庇」。戒律是三乘共同的基础,不论在家出家的学者,都离不 [P2] 开戒律。净土为大小乘人所共仰共趋的理想界,如天台、贤首、唯识、三论以及 禅宗,都可以修净土行,宏扬净土。这是佛教的共同倾向,决非一派人的事情。 站在全体佛教的立场说,与专宏一端的看法,当然会多少不同。
先说净土的意义。土,梵语Ks!etra,或略译为剎。剎土,即世界或地方。 净土,即清净的地方。净,是无染污、无垢秽的,有消极与积极二义。佛法说净 ,每是对治杂染的,如无垢、无漏、空,都重于否定。然没有染污,即应有清净 的:如没有烦恼而有智慧;没有瞋恚而有慈悲;没有杂染过失而有清净功德。这 样、净的内容,是含有积极性的。所以净是一尘不染的无染污,也就是功德庄严 。
西洋学者,说「真」、「美」、「善」;或约宗教的意义而加一「圣」。真 ,佛法是非常重视的,如说实相、真如、胜义。善,是道德的行为,即佛法所修 的种种功德行。美,在佛法中,似乎不重要。如美妙的颜色、音声,每被指责为 五欲境界而予以呵斥的。其实、佛法的清净,实含摄得美妙与圣洁的意义。西洋 [P3] 学者,以为圣是真美善的统一,而有超越性的。佛法中,离错误的认识即真;离 罪恶的行为即善;离染污的清净即美。而此「净」,也即能表达真美善的统一, 又是超越世俗一般的。宗教的宏扬在世间,要求(认识的)真,要求(意志的) 善,更要有含摄得合理化的艺术性的(情感性的)美满生活。在过去,佛教的音 乐、图画、譬喻文学、佛像雕刻、塔庙建筑等,在佛教的发展中,都是非常重要 的。佛教的流行人间,必须理智与情意并重,适合众生的要求,才能得合理的发 展。偏于理智,冷冰冰的生活,每不免枯寂;偏于情感,热烘烘的生活,又易于 放逸,失却人生的正轨。唯有智情融合而统一,生活才有意义,才能净化人性而 成贤成圣。佛法的庄严或严净,实有非常的意义。佛学的研究者,特别是阿毗达 磨论师,每忽略了这一意义。如从譬喻者、大乘学者,佛法流行世间来说,即能 肯定严净的伟大意义。
净土,即清净的地方,或庄严净妙的世界。佛法实可总结他的精义为「净」 ,净是佛法的核心。净有二方面:一、众生的清净;二、世界的清净。阿含中说 [P4] :「心清净故,众生清净」;大乘更说:「心净则土净」。所以我曾说:「心净 众生净,心净国土净,佛门无量义,一以净为本」。声闻乘所重的,是众生的身 心清净,重在离烦恼,而显发自心的无漏清净。大乘,不但求众生清净,还要剎 土清净。有众生就有环境,如鸟有鸟的世界,蜂有蜂的世界;有情都有他的活动 场所。众生为正报,世界为依报,依即依止而活动的地方。如学佛而专重自身的 清净,即与声闻乘同。从自身清净,而更求剎土的清净,(这就含摄了利益众生 的成熟众生),才显出大乘佛法的特色。所以、学大乘法,要从两方面学,即修 福德与智慧。约偏胜说,福德能感成世界清净,智慧能做到身心清净。离福而修 慧,离慧而修福,是不像大乘根器的。有不修福的阿罗汉,不会有不修福德的佛 菩萨。大乘学者,从这二方面去修学,如得了无生法忍,菩萨所要做的利他工作 ,也就是:一、「成就众生」;二、「庄严净土」。使有五乘善根的众生,都能 成就善法,或得清净解脱;并使所依的世间,也转化为清净:这是菩萨为他的二 大任务。修福修慧,也是依此净化众生与世界为目的的。这样、到了成佛,就得 [P5] 二圆满:一、法身圆满。二、净土圆满。众生有依报,佛也有依报,一切达到理 想的圆满,才是真正成佛。了解此,就知净土思想与大乘佛教,实有不可分离的 关系。净土的信仰,不可诽拨;离净土就无大乘,净土是契合乎大乘思想的。但 如何修净土?如何实现净土?还得审慎的研究!
二 净土的类别
「净土为三乘共趋」,是各式各样的,大乘只是特别发扬而已。净土在佛法 中,是贯彻一般的。所以可分三类,即五乘共的、三乘共的、大乘不共的。
一、五乘共土:这不仅是佛法的,一般世间人,都可有此净土思想。在印度 ,如四洲中的北俱卢洲,梵语郁怛罗俱卢,是无上福乐的意义,即顶有福报顶快 乐的地方。印度人,都承认有此世界。在中国,儒道所传的思想中,也有同一意 境的说明。
二、三乘共土:这是佛法大小乘所共说的,最显著的,即兜率净土。佛在人 [P6] 间成佛以先,最后身菩萨,在兜率天,从此而降诞人间的。释迦佛是如此,将来 弥勒佛也是如此。兜率内院,为最后身菩萨所依止的地方,经常为天众及圣者们 说法。天宫──天国,本来就是极庄严的;有最后身菩萨说法,比一般的天国就 更好了,这是一切声闻学者所共说的。从声闻佛教编集的教典看,弥勒当来下生 ,实现人间净土,为佛徒仰望的目标。弥勒在兜率天的情形,将来如何下生,这 在『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等,都有详细的说明。除一般共传的弥勒净 土外,与有部、犊子部有关的『正法念处经』,说夜摩天有善时鹅王菩萨,经常 为天众说法。天宫清净,有菩萨说法,与弥勒兜率说法的思想是一样的。『入大 乘论』,引述大众部的传说:青眼如来,在光音──色界二禅天,为了教化菩萨 ,与无量声闻大众,无量百千大劫,在天宫说法。还有分别说系中的法藏部说: 在此世界的东北方,有难胜如来经常说法。又汉译的『增一阿含经』,说到世界 之东,有奇光如来说法,目犍连以神通到奇光如来处;此说也见于大乘经。这可 见,各派声闻学者,都含有此界天宫,或他方佛土的思想。这比对于此界人间的 [P7] 秽恶不净,有清净世界,有佛菩萨经常说法,都是具体而微的,表达出大乘净土 的肖影。
三、大乘不共土:大乘不共的净土,多得不可数量。古典而最有名的,是东 方阿!B粊佛净土,西方阿弥陀佛净土,然其后,为中国佛弟子所重视的,与西方…
《净土与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