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與禅目次
一 淨土新論…………………………………………………………一──七五
一 淨土在佛法中的意義……………………………………………………一
二 淨土的類別………………………………………………………………五
叁 淨土的一般情況…………………………………………………………九
四 彌勒淨土………………………………………………………………一六
五 彌陀中心的淨土觀……………………………………………………二0
六 佛土與衆生土…………………………………………………………叁叁
七 莊嚴淨土與往生淨土…………………………………………………叁八
八 稱名與念佛……………………………………………………………五六
九 易行道與難行道………………………………………………………六四
二 念佛淺說……………………………………………………七七──一二二
一 佛七……………………………………………………………………七七
二 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七九
叁 念佛法門叁特征………………………………………………………八七
四 念佛叁要………………………………………………………………九五
五 念佛…………………………………………………………………一0叁
六 一心不亂……………………………………………………………一一二
七 往生與了生死………………………………………………………一一六
八 結說要義……………………………………………………………一一八
叁 求生天國與往生淨土……………………………………一二叁──一二九
四 東方淨土發微……………………………………………一叁一──一六叁
一 引言…………………………………………………………………一叁一
二 東方淨土爲天界的淨化……………………………………………一叁八
叁 東方淨土爲人間的極致……………………………………………一五叁
四 東方淨土之輝光此土………………………………………………一五八
五 東方淨土之表征自心………………………………………………一五九
五 宋譯楞伽與達摩禅………………………………………一六五──一七八
六 東山法門的念佛禅………………………………………一七九──二一四
一 東山法門的興起……………………………………………………一七九
二 文殊般若與一行叁昧………………………………………………一八一
叁 北宗的念佛,淨心…………………………………………………一八五
四 淨衆與宣什宗………………………………………………………一九叁
五 曹溪的南宗…………………………………………………………一九八
六 東山法門的原意……………………………………………………二0五
七 結說…………………………………………………………………二一一
一、淨土新論
──民國四十年冬在香港青山淨業林說──
一 淨土在佛法中的意義
淨土的信仰,在佛法中,爲一極重要的法門。他在佛法中的意義與價值,學 佛人是應該知道的。一般人聽說淨土,就想到西方的極樂淨土,阿彌陀佛,念佛 往生。然佛教的淨土與念佛,不單是西方淨土,也不單是稱念佛名。特重彌陀淨 土,持名念佛,是中國佛教,是承西域傳來而發展完成的。現在,從全體佛法的 觀點,通泛的加以條理的說明。
我時常說:「戒律與淨土,不應獨立成宗」。這如太虛大師說:「律爲叁乘 共基,淨爲叁乘共庇」。戒律是叁乘共同的基礎,不論在家出家的學者,都離不 [P2] 開戒律。淨土爲大小乘人所共仰共趨的理想界,如天臺、賢首、唯識、叁論以及 禅宗,都可以修淨土行,宏揚淨土。這是佛教的共同傾向,決非一派人的事情。 站在全體佛教的立場說,與專宏一端的看法,當然會多少不同。
先說淨土的意義。土,梵語Ks!etra,或略譯爲剎。剎土,即世界或地方。 淨土,即清淨的地方。淨,是無染汙、無垢穢的,有消極與積極二義。佛法說淨 ,每是對治雜染的,如無垢、無漏、空,都重于否定。然沒有染汙,即應有清淨 的:如沒有煩惱而有智慧;沒有瞋恚而有慈悲;沒有雜染過失而有清淨功德。這 樣、淨的內容,是含有積極性的。所以淨是一塵不染的無染汙,也就是功德莊嚴 。
西洋學者,說「真」、「美」、「善」;或約宗教的意義而加一「聖」。真 ,佛法是非常重視的,如說實相、真如、勝義。善,是道德的行爲,即佛法所修 的種種功德行。美,在佛法中,似乎不重要。如美妙的顔色、音聲,每被指責爲 五欲境界而予以呵斥的。其實、佛法的清淨,實含攝得美妙與聖潔的意義。西洋 [P3] 學者,以爲聖是真美善的統一,而有超越性的。佛法中,離錯誤的認識即真;離 罪惡的行爲即善;離染汙的清淨即美。而此「淨」,也即能表達真美善的統一, 又是超越世俗一般的。宗教的宏揚在世間,要求(認識的)真,要求(意志的) 善,更要有含攝得合理化的藝術性的(情感性的)美滿生活。在過去,佛教的音 樂、圖畫、譬喻文學、佛像雕刻、塔廟建築等,在佛教的發展中,都是非常重要 的。佛教的流行人間,必須理智與情意並重,適合衆生的要求,才能得合理的發 展。偏于理智,冷冰冰的生活,每不免枯寂;偏于情感,熱烘烘的生活,又易于 放逸,失卻人生的正軌。唯有智情融合而統一,生活才有意義,才能淨化人性而 成賢成聖。佛法的莊嚴或嚴淨,實有非常的意義。佛學的研究者,特別是阿毗達 磨論師,每忽略了這一意義。如從譬喻者、大乘學者,佛法流行世間來說,即能 肯定嚴淨的偉大意義。
淨土,即清淨的地方,或莊嚴淨妙的世界。佛法實可總結他的精義爲「淨」 ,淨是佛法的核心。淨有二方面:一、衆生的清淨;二、世界的清淨。阿含中說 [P4] :「心清淨故,衆生清淨」;大乘更說:「心淨則土淨」。所以我曾說:「心淨 衆生淨,心淨國土淨,佛門無量義,一以淨爲本」。聲聞乘所重的,是衆生的身 心清淨,重在離煩惱,而顯發自心的無漏清淨。大乘,不但求衆生清淨,還要剎 土清淨。有衆生就有環境,如鳥有鳥的世界,蜂有蜂的世界;有情都有他的活動 場所。衆生爲正報,世界爲依報,依即依止而活動的地方。如學佛而專重自身的 清淨,即與聲聞乘同。從自身清淨,而更求剎土的清淨,(這就含攝了利益衆生 的成熟衆生),才顯出大乘佛法的特色。所以、學大乘法,要從兩方面學,即修 福德與智慧。約偏勝說,福德能感成世界清淨,智慧能做到身心清淨。離福而修 慧,離慧而修福,是不像大乘根器的。有不修福的阿羅漢,不會有不修福德的佛 菩薩。大乘學者,從這二方面去修學,如得了無生法忍,菩薩所要做的利他工作 ,也就是:一、「成就衆生」;二、「莊嚴淨土」。使有五乘善根的衆生,都能 成就善法,或得清淨解脫;並使所依的世間,也轉化爲清淨:這是菩薩爲他的二 大任務。修福修慧,也是依此淨化衆生與世界爲目的的。這樣、到了成佛,就得 [P5] 二圓滿:一、法身圓滿。二、淨土圓滿。衆生有依報,佛也有依報,一切達到理 想的圓滿,才是真正成佛。了解此,就知淨土思想與大乘佛教,實有不可分離的 關系。淨土的信仰,不可誹撥;離淨土就無大乘,淨土是契合乎大乘思想的。但 如何修淨土?如何實現淨土?還得審慎的研究!
二 淨土的類別
「淨土爲叁乘共趨」,是各式各樣的,大乘只是特別發揚而已。淨土在佛法 中,是貫徹一般的。所以可分叁類,即五乘共的、叁乘共的、大乘不共的。
一、五乘共土:這不僅是佛法的,一般世間人,都可有此淨土思想。在印度 ,如四洲中的北俱盧洲,梵語郁怛羅俱盧,是無上福樂的意義,即頂有福報頂快 樂的地方。印度人,都承認有此世界。在中國,儒道所傳的思想中,也有同一意 境的說明。
二、叁乘共土:這是佛法大小乘所共說的,最顯著的,即兜率淨土。佛在人 [P6] 間成佛以先,最後身菩薩,在兜率天,從此而降誕人間的。釋迦佛是如此,將來 彌勒佛也是如此。兜率內院,爲最後身菩薩所依止的地方,經常爲天衆及聖者們 說法。天宮──天國,本來就是極莊嚴的;有最後身菩薩說法,比一般的天國就 更好了,這是一切聲聞學者所共說的。從聲聞佛教編集的教典看,彌勒當來下生 ,實現人間淨土,爲佛徒仰望的目標。彌勒在兜率天的情形,將來如何下生,這 在『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等,都有詳細的說明。除一般共傳的彌勒淨 土外,與有部、犢子部有關的『正法念處經』,說夜摩天有善時鵝王菩薩,經常 爲天衆說法。天宮清淨,有菩薩說法,與彌勒兜率說法的思想是一樣的。『入大 乘論』,引述大衆部的傳說:青眼如來,在光音──色界二禅天,爲了教化菩薩 ,與無量聲聞大衆,無量百千大劫,在天宮說法。還有分別說系中的法藏部說: 在此世界的東北方,有難勝如來經常說法。又漢譯的『增一阿含經』,說到世界 之東,有奇光如來說法,目犍連以神通到奇光如來處;此說也見于大乘經。這可 見,各派聲聞學者,都含有此界天宮,或他方佛土的思想。這比對于此界人間的 [P7] 穢惡不淨,有清淨世界,有佛菩薩經常說法,都是具體而微的,表達出大乘淨土 的肖影。
叁、大乘不共土:大乘不共的淨土,多得不可數量。古典而最有名的,是東 方阿!B粊佛淨土,西方阿彌陀佛淨土,然其後,爲中國佛弟子所重視的,與西方…
《淨土與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