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與禅▪P5

  ..續本文上一頁頗的發展了。等到與藥師淨土對論,彌陀淨土,也即被誤會作「等死」「逃生 [P33] 」,這那裏是阿彌陀佛淨土的真義!阿彌陀佛淨土的信行者,應恢複繼承阿彌陀 佛的固有精神!

  

  六 佛土與衆生土

  土,即世界或地方,有共同依托義。如說:個人業感的報身是不共;而山河 大地等卻是共的,即共同能見,共同依托,共同受用。所以、依此世界的衆生, 能互相增上,彼此損益。佛法是自力的,如『親友書』說:「生天及解脫,自力 不由他」。又如俗說:「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此可見佛法爲徹 底的自力論。但這專就有情業感的生死報體──根身說;若就衆生的扶塵根,及 一切有情業增上力所成的器世間說,就不能如此了。衆生與衆生,在剎土的依托 受用中,互相增上,互相損益;佛與衆生,在剎土中,也有增上攝益的作用。這 樣、佛有淨土,攝化衆生,衆生仰承佛力而往生淨土,即不是不合理的。世間多 有此類事例:如孟子小時候,孟母曾叁遷住處,即深知環境的良好或窳惡,會影 [P34] 響身心。又如有些人,在某一環境裏,頗能活動;換一環境,就不行了。一般所 說的環境能決定意志,也是有他部分的真實性。所以佛與衆生展轉增上的淨土說 ,確實是合理的。

  『仁王經』說:「叁賢十聖居果報,唯佛一人登淨土」,這是約究竟圓滿的 常寂光土說;就是最後身菩薩,還有一分業感異熟存在,所以不能與佛淨土相應 。『智度論』(一0)說:普賢菩薩「不可量,不可說,住處不可知」,也約法 性遍一切土說。如約此淨土說,求生淨土的思想,是不會産生的。然而、佛不但 究竟圓滿的安住最清淨法界中,于因中修菩薩行時,也確是以攝取淨土、攝化衆 生爲二大任務的。這是大乘行者,對于環境能影響意識,也有深刻了解的明證。 菩薩莊嚴淨土,一方是由菩薩福德智慧所感得的應有勝德;一方也是爲了攝化衆 生,使衆生在良好的環境內,更能好好的修行,而莊嚴淨土。所以一法界中,本 無佛無淨土可說;而適應衆生機感,卻確乎有佛有淨土,這是大乘的共義。

  常寂光土,不攝化衆生,姑且不論。先說佛的受用淨土。佛以福智莊嚴,依 [P35] 世俗說勝義,佛也感得究竟圓滿的清淨土──十八圓滿土。分證真如的大地菩薩 ,生此佛淨土中。約佛爲自受用淨土;約菩薩說,爲佛的他受用淨土。自他受用 淨土,經中本少分別。這樣的淨土中,唯是一乘法。約此淨土說,也無求生淨土 的意義。因爲這是菩薩分證真如必然而有的淨土,雖沒有佛那樣圓滿,而遍無差 別,無此無彼。如要說爲差別,那末經中說:「十方淨土隨願往生」,也非一般 衆生所能求得往生的。

  經中所說,衆生發願求生的淨土,不是受用土,而是佛的應化淨土。應化土 ,適應衆生的機感,示現不同:有唯一乘而無叁乘的,如阿彌陀淨土;有通化叁 乘,有菩薩、有聲聞、緣覺的,如阿!B粊佛土;有通化五乘的,不但有二乘、菩薩 ,還有人天乘的,如彌勒淨土──這都是淨土。但應化土不一定示現淨土,也可 應化穢土;說叁乘法的,如釋迦的示現娑婆國土。應化土有各式各樣的,都與衆 生特別有關。然此應化土,究是佛土,還是衆生土呢?世界,不是個人的,是共 的。經說佛土,佛應化世界中,攝導衆生,所以說這是某某佛土。約世間說,這 [P36] 不但是佛的,也是衆生的。即衆生業感增上有此報土;而佛應化其中,即名佛的 應化土。如釋迦示現此間的五乘穢土,彌勒成佛時的五乘淨土;衆生業感的因素 ,極爲重要。但通化叁乘,唯教一乘的淨土,即稍有不同。依大乘經說,佛爲攝 受衆生,現此清淨土,固然是佛的淨土。然菩薩在此淨土中,除上隨佛學外,也 是爲了攝引一分衆生同生淨土的。如極樂世界,不但有阿彌陀佛,還有大勢至等 諸大菩薩。諸大菩薩,都是由自己的福慧、善根,與佛共同實現淨土的。這樣的 淨土,以佛爲主導,以大菩薩爲助伴,而共同現成淨土;佛菩薩的悲願福德力, 最爲重要。其它未證真實的衆生,也來生淨土。如約衆生自身,是不夠的,這必 須:一、佛的願力加持;二、衆生的叁昧力;叁、衆生的善根力成熟。能這樣, 衆生也生淨土去了,這是阿!B粊佛國經中說的。佛菩薩成熟了的淨土,攝引一分衆 生于中修行,是約佛與衆生展轉增上相攝說。所以、究竟的佛土,是佛而非衆生 的。如釋迦剎土,彌勒淨土,雖也以善根力、願力而生,但主要是衆生業感土; 佛應化其中,不過攝導一分有緣衆生而已。佛與衆生展轉增上相攝的淨土,是菩 [P37] 薩行因時,攝化一分同行同願者共所創造的,依此攝受一分衆生,使衆生也參加 到淨土中來。這是淨土施教的真正意義,也是淨土的特色所在,如彌陀淨土、阿 !B粊淨土等。

  在佛土與衆生土中,還有菩薩淨土。證悟真如以上的菩薩,所有淨土,唯識 家說是佛的他受用土。約菩薩說,即菩薩的自受用土。天臺宗說是實報莊嚴土, 與佛的清淨法界土,有一分共義,不過沒有究竟吧了!所以由菩薩的福慧,與佛 共同受用大乘法樂。可說佛受用土,也可說菩薩受用土。這樣、究竟的徹底的說 ,佛淨土,絕對不是唯佛一人,還有許多菩薩。經中說到受用淨土,也還是無量 大衆所圍繞。這些菩薩,都由自力來到淨土的。應化土,如彌陀,阿!B粊佛土,有 無量菩薩,也不一定是發願往生的;淨土中有佛,即有菩薩。是佛的應化土,也 是一分大菩薩的應化土。總之、說到淨土,即是諸佛、菩薩與衆生展轉互相增上 助成的。在佛土與衆生土間,不能忽略菩薩與佛共同創造淨土,相助攝化衆生的 意義。 [P38]

  

  七 莊嚴淨土與往生淨土

  一 莊嚴淨土

  中國淨土宗,發展得非常特別。但知發願往生,求生淨土,而淨土從何而來 ,一向少加留意。一般都以爲,有阿彌陀佛,有佛就有淨土,而不知阿彌陀佛, 並不是發願往生而得淨土的。大乘經中,處處都說莊嚴淨土,即菩薩在因地修行 時,修無量功德,去莊嚴國土,到成佛時而圓滿成就。現在只聽說往生淨土,而 不聽說莊嚴淨土,豈非是偏向了!一切菩薩在修行的過程中,必然的「攝受大願 無邊淨土」,『大般若經』說:以種種世界,種種清淨,綜合爲最極清淨最極圓 滿的世界;菩薩發願修行去實現他。一切大乘經如此說,如彌陀淨土,就是這樣 的好例。『無量壽佛經』說:阿彌陀佛過去爲法藏比丘時,有世自在王佛爲他說 二百一十億的淨土相。法藏聽了這各式各樣的不同淨土,就發大願,要實現一最 [P39] 清淨最圓滿的淨土。一切菩薩無不如此,所以說「攝受大願無邊淨土」;這是菩 薩行必備的內容。菩薩的所以攝取淨土:一、一切諸佛成就清淨莊嚴淨土,菩薩 發心學佛,當然也要實現佛那樣的淨土。二、爲什麼要實現此淨土?不是爲自己 受用著想,而是爲了教化衆生。有淨土,就可依淨土攝化衆生;攝引了衆生,即 可共同的實現淨土。攝取淨土以攝化衆生,這是淨土的要義;淨土是從爲利益衆 生而莊嚴所成,不是從自己想安樂而得來的。

  莊嚴淨土,爲大乘行的通義;今且據『維摩诘經』的「佛國品」,以闡明菩 薩莊嚴淨土的意義。經上說:「衆生之類,是菩薩淨土」。菩薩修淨土,是由于 衆生類。如造房屋,必以地爲基礎。菩薩淨土,不離衆生。惟有在衆生中,爲了 利益衆生,才能實現淨土。所以淨土說,不是逃避現實,而是與大乘法相應的。 論到「衆生之類」,是菩薩常從四事觀察:即用什麼世界能使衆生生起功德?應 以什麼國土能調伏衆生,使煩惱不起?以什麼環境,能使衆生生起大乘聖善根來 ?要以怎樣的國土,方能使衆生契悟佛知佛見?因衆生的根性不同,生善,滅惡 [P40] ,起大乘善根,入如來智慧,也就要以各式各樣的環境去適應衆生,攝化衆生; 即于此適應衆生的根性好樂中,創造優良的淨土,使衆生能得生善等利益。莊嚴 淨土,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大衆,此約應機現土說。約菩薩的修行,攝導衆 生,成就淨土果德說,那末經中又說:「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谄衆 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淨土……」等。簡略的說,發菩提心,慈悲喜舍,六度 ,四攝,菩薩一切功德行,都是成就淨土因。如直心,是質直坦白,而無險曲的 心,菩薩以此爲法門,以此化衆生,即自然的與不谄曲的衆生相攝增上,也能化 谄曲的衆生心爲直心。不谄衆生與菩薩結了法緣,到菩薩成佛時,不谄衆生也就 來生其國了。莊嚴淨土的菩薩──攝導者,以六度萬行度衆生;修六度萬行的衆 生,受了佛菩薩的感召,也就來生其國。實際上,這樣的實現淨土,是攝導者與 受攝導者的共同成果。因此,不能想象爲實現了的淨土,唯佛一人,而必是互相 增上展轉共成的。菩薩是啓發的領導者,要大批的同行同願者,彼此結成法侶, 和合爲一的共修福慧,才能共成淨土。約佛說,這是自受用佛土;約菩薩說,這 [P41] 還是菩薩自力感得的應有淨土。不知莊嚴淨土,不知淨土何來,而但知求生淨土 ,是把淨土看成神教的天國了。了知淨土所來,實行發願莊嚴淨土,這才是大乘 佛法的正道。往生淨土,是從佛與衆生展轉增上的意義中,別開方便。太虛大師 示寂後,範古農的悼文中說:大師倡導的是正常道,他自己行的是方便道。正常 道,即大乘菩薩法的淨土正義;方便道,是從正常道而別生出來的。莊嚴淨土, 是集菩薩功德所共同實現的,爲大乘法的真義,這是應特別注意的!

  二 往生淨土

  一、一般的往生法:往生淨土的法門,有通有別。通是修此法門,可以往生 十方淨土;別是特殊的方便,著重于往生極樂世界。

  淨土是清淨…

《淨土與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寶積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