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教 人归依上帝得永生;道教教人求长生不老。人人有永恒生命的愿望,这是外道神 我说的特色。人类意识中的永恒存在的欲求,无论是否确实如此,但确是众生的 共欲。这在大乘佛法中,摄取而表现为佛不入涅槃的思想。不入涅槃,即是常住 ,也即是对于众生要求无限生命的适应。佛的光明是横遍十方的;佛的寿命是竖 穷三际的。在无限的光明、无限的寿命中,既代表着一切诸佛的共同德性;又即 [P25] 能适应众生无限光明与寿命的要求。因此、阿弥陀,不但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 等于一切诸佛;而无限光明、无量寿命,确能成为一切人的最高崇拜。在后期的 密宗的大日如来,也即是以太阳的光明遍照而形成的(太阳,在世俗中就是永恒 的光明)。现代修持净土的,每着重在极乐世界的金沙布地、七宝所成等,这在 弥陀净土的思想中,显见是过于庸俗了。
无量,无量光,无量寿,为阿弥陀佛的主要意义。但在阿弥陀佛思想的流传 中,又与「阿弥唎都」相融合,如『拔一切业障得生净土陀罗尼』(简称「往生 咒」)所说的「阿弥唎都」。「阿弥唎都」am!rta,(或音译为阿蜜!2菤多),为印 度传说中的「不死药」(中国人称为仙丹)译为甘露。佛法中用来比喻常住的涅 盘,所以有「甘露味」,「甘露门」,「甘露道」,「甘露界」,「甘露雨」等 名词。阿弥唎都,音与阿弥陀相近;而意义又一向表示永恒的涅槃,与阿弥陀的 意义相合,所以到密宗就或称为「阿弥唎都」了。 二 阿弥陀与阿!B粊
[P26]
要理解阿弥陀佛的伟大,应从比较中去发明。今先从阿弥陀与阿!B粊的关系来 说。在十方净土中,有二处是古典而又重要的:一、东方的妙喜世界(或称妙乐 国土)。有佛名阿!B粊──不动。二、西方的极乐世界,有佛名阿弥陀。阿!B粊佛土 ,与『大般若经』、『维摩诘经』等,有密切关系,着重在菩萨的广大修行而智 证如如。汉末,就有『阿!B粊佛国经』的译本。经中说:此佛以广大行愿成就的世 界,是非常清净庄严的;阿!B粊佛般涅槃后,有香象菩萨位居补处。『般若经』着 重菩萨大智,说到他方佛土,即以东方阿!B粊佛土,香象菩萨等为例。阿难及一切 大众,承如来力,见东方阿!B粊佛土。『维摩诘经』,发扬菩萨大行,庄严佛国。 这在『维摩诘经』的「见阿!B粊佛国品」,说到维摩诘是从阿!B粊佛土没而来生此间 的。时会大众,以维摩诘力,见东方阿!B粊佛国。这是大乘初兴于东方的古典的佛 净土。谈到往生阿!B粊佛国的经典,还有许多,不过没有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普遍 。求生阿!B粊佛土,虽不专重念佛,但也有说到,着重在胜义智慧的体证空寂── 法身。如『维摩诘经』说到观佛时说:「观身实相,观佛亦然」。『阿!B粊佛国经 [P27] 』也说:「如仁者上向见(虚)空,观阿!B粊佛及诸弟子等并其佛剎,当如是」。 一切法如虚空,即一切是法性、法身;这是与般若的思想相应的。中国流行的大 乘佛教,重视念佛及净土,但对于这一方面,是太忽略了。
阿弥陀佛,可说与『华严经』「入法界品」有关。「入法界品」末,普贤菩 萨十大愿王的导归极乐,虽译出极迟,但确是早有的思想。佛陀跋陀罗译的『文 殊师利发愿经』,即普贤行愿品的颂文。此外、如东晋译的『文殊师利悔过经』 ,『三曼陀跋陀罗(普贤)菩萨经』,意义也与「行愿品」一样:往生极乐世界 。如「忏悔文」称阿弥陀佛为「法界藏身阿弥陀佛」,无量寿佛经的列众序德中 ,说具「普贤行」。这都可见阿弥陀佛与『华严经』「入法界品」──「普贤行 愿品」的关系。『华严经』的「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第一位善知识 ,就是念佛法门。念佛的国土、名号、相好、降生、说法等,是从假相观着手的 ,这与『般若经』及『观阿!B粊佛国经』的着重在真空观,见一切法如即见如来, 法门多少不同。『华严经』「兼存有相说」,这与后起的密宗,及极乐净土思想 [P28] ,都有深刻的关系。『维摩诘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经』。「入法界品」, 名『大不可思议解脱经』,这也是极有意义,而值得注意的。
再综合来说:有『月明童子经』,说月明菩萨,先发心修行求生阿!B粊佛国; 从阿!B粊佛国没,再生阿弥陀佛国。另有『决定总持经』,说到月施王供养辨积菩 萨本生。这位辨积菩萨,即是东方世界阿!B粊佛;而月施王,即是西方阿弥陀佛。 从这二部经看来,是先阿!B粊而后阿弥陀的。然『贤劫经』说:无忧悦音王,供养 护持无限量宝音法师。法师即阿弥陀佛;王即阿!B粊佛;王的千子,即贤劫千佛。 这于贤劫千佛以前,合明阿弥陀佛与阿!B粊佛;阿弥陀是先于阿!B粊的。东西二方所 表现的净土虽有不同,然从全体佛法说:阿!B粊译为不动,表慈悲不瞋,常住于菩 提心;依般若智,证真如理,这是重于发心及智证的。阿弥陀译为无量,以菩萨 无量的大愿大行,如『华严经』所说的十大愿行,庄严佛果功德;一切是无量不 可思议。无量──无量寿、无量光,着重佛的果德。所以阿弥陀佛净土,为佛果 的究竟圆满;阿!B粊佛净土,为从菩萨发心得无生法忍。这二佛二净土,一在东方 [P29] ,一在西方。如太阳是从东方归到西方的,而菩萨的修行,最初是悟证法性── 发真菩提心,从此修行到成佛,也如太阳的从东到西。阿!B粊佛国,重在证真的如 如见道。阿弥陀佛国,重在果德的光寿无量。这在密宗,东方阿!B粊为金刚部,金 刚也是坚牢不动义。西方阿弥陀为莲花部,也有庄严佛果的意义。所以、这一东 一西的净土,是说明了菩萨从初发心乃至成佛的完整的菩提道。也可解说为弥陀 为本性智,而起阿!B粊的始觉(先弥陀而后阿!B粊)。但现在的念佛者,丢下阿!B粊佛 的一边,着重到西方的一边,不知如来果德的无量,必要从菩萨智证的不动而来 ;惟有「以无所得」,才能「得无所碍」。忽略了理性的彻悟,即不能实现果德 的一切。所以特重西方净土,不能不专重依果德而起信。不解佛法真意的,不免 与一般神教的唯重信仰一样了。在大乘佛教的健全发展中,大乘行者的完整学程 中,理智的彻悟与事相的圆满,是二者不可缺一的。印度佛教,即渐有偏颇的倾 向;中国的佛教,始终是走向偏锋,不是忽略此,就是忽略彼。如禅者的不事渐 修,三藏教典都成了废物;净土行者的专事果德赞仰,少求福慧双修,不求自他 [P30] 兼利,只求离此浊世,往生净土。阿弥陀佛与净土,几乎妇孺咸知;而东方的阿 !B粊佛国,几乎无人听见,听见了也不知道是什么。这是净土思想的大损失!
三 阿弥陀与弥勒
阿弥陀佛有净土,弥勒菩萨也有净土,现在从这二种净土的关系来说。前面 曾谈到,弥勒菩萨与月亮有关;阿弥陀佛与太阳有关。月亮和太阳的光明是不同 的:阿弥陀佛如太阳的光明,是永恒的究竟的光明藏。弥勒菩萨如月亮的光明, 月亮是在黑暗中救济众生的。西方净土,代表着佛果的究竟的清净庄严,弥勒净 土代表着在五浊恶世来实现理想的净土。也可以说:西方净土是他方净土,容易 被误会作逃避现实;而弥勒净土是即此世界而为净土。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的特 殊化;弥勒菩萨也是这样的,虽不是十方诸佛的特殊化,然是此世界中一切佛的 特殊化。这个世界,此时称为贤劫,在贤劫中有千佛出世。『正法华经』说:「 临寿终时,面见千佛,不堕恶趣。于是寿终生兜率天」。命终的时候,面见千佛 [P31] ,即是贤劫千佛;生兜率天,即是往生弥勒净土。依『观无量寿佛经』等修阿弥 陀佛观,可见十方现在佛;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此界的贤劫千佛,净土的实现, 与兜率净土相等。贤劫千佛,也是佛佛平等的。面见千佛,升兜率天,如与见现 在一切佛,生极乐国比观,即容易明白。约佛果功德的究竟圆满说,弥勒净土是 不如弥陀净土的;约切身处世的现实世界说,贤劫中人,是希望这个世界的苦痛 得到救济,那末月光童子出世与弥勒净土,是更切合实际的。我们学佛,应求成 佛的究竟圆满;然对当时当地的要求净化,也应该是正确而需要的。在这点上, 弥勒净土的信行,才有特别的意思!
四 阿弥陀与药师佛
再把阿弥陀与药师佛来合说:关于药师佛,与密部有关系,先见于密部的『 灌顶神咒经』。从药师的名义说,表示佛为大医王,救济世间疾苦的。后来译出 的『药师经』,如弥陀有四十八愿,药师如来有十二大愿;有夜叉、罗剎为护法 [P32] ,这是早期的杂密(也称事部)。在初期的大乘经中,是没有他底地位的。此经 译到中国来,对于药师佛的东方世界,中国人有一特殊意识,即东方是象征着生 长的地方,是代表生机的,故演变为现实人间的消灾延寿。阿弥陀佛在西方,西 方是代表秋天的,属于肃杀之气,是死亡的象征。『净土安乐集』,解释阿弥陀 净土何以在西方时,即这样说:「日出处名生,没处名死。藉于死地,神明趣入 ,其相助便,是故法藏菩萨愿成佛在西,悲接众生」;故西方净土为人死后的所 生处。这样、东方药师佛,成了现生的消灾延寿;西方的阿弥陀净土,即成了死 后的往生。这在中国人心中,有意无意间,成了一种很明显的划分。所以西方净 土盛行以后,佛法被人误会为学佛即是学死。到此、阿弥陀佛的净土思想,可说 变了质。西方净土,本是代表了──无量光无量寿的永恒与福乐的圆满,这那里 是一般所想象的那样!中国人特重西方净土,也即是重佛德而忽略了菩萨的智证 大行(阿!B粊佛国净土);又忽略了现实人间净土(弥勒净土)的信行;这已经是 偏…
《净土与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