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與禅▪P4

  ..續本文上一頁教 人歸依上帝得永生;道教教人求長生不老。人人有永恒生命的願望,這是外道神 我說的特色。人類意識中的永恒存在的欲求,無論是否確實如此,但確是衆生的 共欲。這在大乘佛法中,攝取而表現爲佛不入涅槃的思想。不入涅槃,即是常住 ,也即是對于衆生要求無限生命的適應。佛的光明是橫遍十方的;佛的壽命是豎 窮叁際的。在無限的光明、無限的壽命中,既代表著一切諸佛的共同德性;又即 [P25] 能適應衆生無限光明與壽命的要求。因此、阿彌陀,不但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 等于一切諸佛;而無限光明、無量壽命,確能成爲一切人的最高崇拜。在後期的 密宗的大日如來,也即是以太陽的光明遍照而形成的(太陽,在世俗中就是永恒 的光明)。現代修持淨土的,每著重在極樂世界的金沙布地、七寶所成等,這在 彌陀淨土的思想中,顯見是過于庸俗了。

  無量,無量光,無量壽,爲阿彌陀佛的主要意義。但在阿彌陀佛思想的流傳 中,又與「阿彌唎都」相融合,如『拔一切業障得生淨土陀羅尼』(簡稱「往生 咒」)所說的「阿彌唎都」。「阿彌唎都」am!rta,(或音譯爲阿蜜!2菤多),爲印 度傳說中的「不死藥」(中國人稱爲仙丹)譯爲甘露。佛法中用來比喻常住的涅 盤,所以有「甘露味」,「甘露門」,「甘露道」,「甘露界」,「甘露雨」等 名詞。阿彌唎都,音與阿彌陀相近;而意義又一向表示永恒的涅槃,與阿彌陀的 意義相合,所以到密宗就或稱爲「阿彌唎都」了。 二 阿彌陀與阿!B粊

  [P26]

  要理解阿彌陀佛的偉大,應從比較中去發明。今先從阿彌陀與阿!B粊的關系來 說。在十方淨土中,有二處是古典而又重要的:一、東方的妙喜世界(或稱妙樂 國土)。有佛名阿!B粊──不動。二、西方的極樂世界,有佛名阿彌陀。阿!B粊佛土 ,與『大般若經』、『維摩诘經』等,有密切關系,著重在菩薩的廣大修行而智 證如如。漢末,就有『阿!B粊佛國經』的譯本。經中說:此佛以廣大行願成就的世 界,是非常清淨莊嚴的;阿!B粊佛般涅槃後,有香象菩薩位居補處。『般若經』著 重菩薩大智,說到他方佛土,即以東方阿!B粊佛土,香象菩薩等爲例。阿難及一切 大衆,承如來力,見東方阿!B粊佛土。『維摩诘經』,發揚菩薩大行,莊嚴佛國。 這在『維摩诘經』的「見阿!B粊佛國品」,說到維摩诘是從阿!B粊佛土沒而來生此間 的。時會大衆,以維摩诘力,見東方阿!B粊佛國。這是大乘初興于東方的古典的佛 淨土。談到往生阿!B粊佛國的經典,還有許多,不過沒有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普遍 。求生阿!B粊佛土,雖不專重念佛,但也有說到,著重在勝義智慧的體證空寂── 法身。如『維摩诘經』說到觀佛時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阿!B粊佛國經 [P27] 』也說:「如仁者上向見(虛)空,觀阿!B粊佛及諸弟子等並其佛剎,當如是」。 一切法如虛空,即一切是法性、法身;這是與般若的思想相應的。中國流行的大 乘佛教,重視念佛及淨土,但對于這一方面,是太忽略了。

  阿彌陀佛,可說與『華嚴經』「入法界品」有關。「入法界品」末,普賢菩 薩十大願王的導歸極樂,雖譯出極遲,但確是早有的思想。佛陀跋陀羅譯的『文 殊師利發願經』,即普賢行願品的頌文。此外、如東晉譯的『文殊師利悔過經』 ,『叁曼陀跋陀羅(普賢)菩薩經』,意義也與「行願品」一樣:往生極樂世界 。如「忏悔文」稱阿彌陀佛爲「法界藏身阿彌陀佛」,無量壽佛經的列衆序德中 ,說具「普賢行」。這都可見阿彌陀佛與『華嚴經』「入法界品」──「普賢行 願品」的關系。『華嚴經』的「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第一位善知識 ,就是念佛法門。念佛的國土、名號、相好、降生、說法等,是從假相觀著手的 ,這與『般若經』及『觀阿!B粊佛國經』的著重在真空觀,見一切法如即見如來, 法門多少不同。『華嚴經』「兼存有相說」,這與後起的密宗,及極樂淨土思想 [P28] ,都有深刻的關系。『維摩诘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經』。「入法界品」, 名『大不可思議解脫經』,這也是極有意義,而值得注意的。

  再綜合來說:有『月明童子經』,說月明菩薩,先發心修行求生阿!B粊佛國; 從阿!B粊佛國沒,再生阿彌陀佛國。另有『決定總持經』,說到月施王供養辨積菩 薩本生。這位辨積菩薩,即是東方世界阿!B粊佛;而月施王,即是西方阿彌陀佛。 從這二部經看來,是先阿!B粊而後阿彌陀的。然『賢劫經』說:無憂悅音王,供養 護持無限量寶音法師。法師即阿彌陀佛;王即阿!B粊佛;王的千子,即賢劫千佛。 這于賢劫千佛以前,合明阿彌陀佛與阿!B粊佛;阿彌陀是先于阿!B粊的。東西二方所 表現的淨土雖有不同,然從全體佛法說:阿!B粊譯爲不動,表慈悲不瞋,常住于菩 提心;依般若智,證真如理,這是重于發心及智證的。阿彌陀譯爲無量,以菩薩 無量的大願大行,如『華嚴經』所說的十大願行,莊嚴佛果功德;一切是無量不 可思議。無量──無量壽、無量光,著重佛的果德。所以阿彌陀佛淨土,爲佛果 的究竟圓滿;阿!B粊佛淨土,爲從菩薩發心得無生法忍。這二佛二淨土,一在東方 [P29] ,一在西方。如太陽是從東方歸到西方的,而菩薩的修行,最初是悟證法性── 發真菩提心,從此修行到成佛,也如太陽的從東到西。阿!B粊佛國,重在證真的如 如見道。阿彌陀佛國,重在果德的光壽無量。這在密宗,東方阿!B粊爲金剛部,金 剛也是堅牢不動義。西方阿彌陀爲蓮花部,也有莊嚴佛果的意義。所以、這一東 一西的淨土,是說明了菩薩從初發心乃至成佛的完整的菩提道。也可解說爲彌陀 爲本性智,而起阿!B粊的始覺(先彌陀而後阿!B粊)。但現在的念佛者,丟下阿!B粊佛 的一邊,著重到西方的一邊,不知如來果德的無量,必要從菩薩智證的不動而來 ;惟有「以無所得」,才能「得無所礙」。忽略了理性的徹悟,即不能實現果德 的一切。所以特重西方淨土,不能不專重依果德而起信。不解佛法真意的,不免 與一般神教的唯重信仰一樣了。在大乘佛教的健全發展中,大乘行者的完整學程 中,理智的徹悟與事相的圓滿,是二者不可缺一的。印度佛教,即漸有偏頗的傾 向;中國的佛教,始終是走向偏鋒,不是忽略此,就是忽略彼。如禅者的不事漸 修,叁藏教典都成了廢物;淨土行者的專事果德贊仰,少求福慧雙修,不求自他 [P30] 兼利,只求離此濁世,往生淨土。阿彌陀佛與淨土,幾乎婦孺鹹知;而東方的阿 !B粊佛國,幾乎無人聽見,聽見了也不知道是什麼。這是淨土思想的大損失!

  叁 阿彌陀與彌勒

  阿彌陀佛有淨土,彌勒菩薩也有淨土,現在從這二種淨土的關系來說。前面 曾談到,彌勒菩薩與月亮有關;阿彌陀佛與太陽有關。月亮和太陽的光明是不同 的:阿彌陀佛如太陽的光明,是永恒的究竟的光明藏。彌勒菩薩如月亮的光明, 月亮是在黑暗中救濟衆生的。西方淨土,代表著佛果的究竟的清淨莊嚴,彌勒淨 土代表著在五濁惡世來實現理想的淨土。也可以說:西方淨土是他方淨土,容易 被誤會作逃避現實;而彌勒淨土是即此世界而爲淨土。阿彌陀佛是十方諸佛的特 殊化;彌勒菩薩也是這樣的,雖不是十方諸佛的特殊化,然是此世界中一切佛的 特殊化。這個世界,此時稱爲賢劫,在賢劫中有千佛出世。『正法華經』說:「 臨壽終時,面見千佛,不墮惡趣。于是壽終生兜率天」。命終的時候,面見千佛 [P31] ,即是賢劫千佛;生兜率天,即是往生彌勒淨土。依『觀無量壽佛經』等修阿彌 陀佛觀,可見十方現在佛;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此界的賢劫千佛,淨土的實現, 與兜率淨土相等。賢劫千佛,也是佛佛平等的。面見千佛,升兜率天,如與見現 在一切佛,生極樂國比觀,即容易明白。約佛果功德的究竟圓滿說,彌勒淨土是 不如彌陀淨土的;約切身處世的現實世界說,賢劫中人,是希望這個世界的苦痛 得到救濟,那末月光童子出世與彌勒淨土,是更切合實際的。我們學佛,應求成 佛的究竟圓滿;然對當時當地的要求淨化,也應該是正確而需要的。在這點上, 彌勒淨土的信行,才有特別的意思!

  四 阿彌陀與藥師佛

  再把阿彌陀與藥師佛來合說:關于藥師佛,與密部有關系,先見于密部的『 灌頂神咒經』。從藥師的名義說,表示佛爲大醫王,救濟世間疾苦的。後來譯出 的『藥師經』,如彌陀有四十八願,藥師如來有十二大願;有夜叉、羅剎爲護法 [P32] ,這是早期的雜密(也稱事部)。在初期的大乘經中,是沒有他底地位的。此經 譯到中國來,對于藥師佛的東方世界,中國人有一特殊意識,即東方是象征著生 長的地方,是代表生機的,故演變爲現實人間的消災延壽。阿彌陀佛在西方,西 方是代表秋天的,屬于肅殺之氣,是死亡的象征。『淨土安樂集』,解釋阿彌陀 淨土何以在西方時,即這樣說:「日出處名生,沒處名死。藉于死地,神明趣入 ,其相助便,是故法藏菩薩願成佛在西,悲接衆生」;故西方淨土爲人死後的所 生處。這樣、東方藥師佛,成了現生的消災延壽;西方的阿彌陀淨土,即成了死 後的往生。這在中國人心中,有意無意間,成了一種很明顯的劃分。所以西方淨 土盛行以後,佛法被人誤會爲學佛即是學死。到此、阿彌陀佛的淨土思想,可說 變了質。西方淨土,本是代表了──無量光無量壽的永恒與福樂的圓滿,這那裏 是一般所想象的那樣!中國人特重西方淨土,也即是重佛德而忽略了菩薩的智證 大行(阿!B粊佛國淨土);又忽略了現實人間淨土(彌勒淨土)的信行;這已經是 偏…

《淨土與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寶積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