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阿 弥陀佛土相对,有东方药师如来净土,这都是他方的。后来、密宗传说,此世界 将出现香跋拉净土。这都是大乘佛教所不共的,不见于声闻佛教的传说。
上来所说,或为世人所共知的,或为三乘所共知的,或为大乘者所共信的。 在大乘不共的佛土中,如约修行的境界浅深来说,还可分为四类:一、凡圣共土 :有凡夫也有圣人。二、大小共土:没有凡夫。这是声闻、辟支佛、大力菩萨同 得意生身,所依托的世界;天台宗称此为方便有余土。『法华经』说:声闻入涅 盘,到另一国土,将来授记作佛。这另一国土,就是意生身的净土。依『楞伽经 』说,这应是与有心地菩萨──有相有功用行菩萨,同得三昧乐正受意生身所得 的净土。三、菩萨不共土,或可称为佛与菩萨共土。这一类净土,与声闻不共; [P8] 天台宗名此为实报庄严土,『密严经』名为密严净土。秘密(不可思议)庄严, 为菩萨不共二乘的净土。四、佛果所得的不共土,如『仁王经』说:「三贤十圣 居果报,唯佛一人登净土」。这或名法性土;天台宗称此为常寂光净土。名称、 地位,各家或有不同;大体上,都是有此四级分别的。然大乘经中所说的佛净土 ,并不这样明显的判别。如西方极乐净土,有看为凡圣共的;有看为大小共的; 有以为凡夫是示现的,声闻是约宿因而说,现在都是菩萨。究属何土,实不必限 定,因为经文也有互相出入的地方。然约修证浅深来说所依的净土,确乎可分四 级。凡圣同的,可通摄五乘共;大小同的,可通摄三乘共;佛菩萨共的,或唯佛 净土,为大乘不共。
这样的类别,即说明净土一门,为佛法──甚至可说为人类的共同的企求, 不过大乘中特别隆盛。修学大乘佛法,不应当轻视世界的清净要求。应该记着: 只重身心清净,所以小乘不能达到究竟;由于大乘能清净身心,庄严世界,才能 达到究竟圆满的地步。 [P9]
三 净土的一般情况
一 自然界的净化
净土是理想的世界,依众生的根性、社会文化的不同,传出各式各样的净土 。净土,是全人类对于理想世界的企求;原是极自然的,也是最一般的。然佛教 的净土思想,从印度佛教文化中发展出来的,所说的净土境界,当然是结合着─ ─适应着印度的文化环境,和他们的思想特征,这是应该注意的一点!
论到佛教所说的净土情况,不单是依报的大地,所以可分二方面来说:一、 自然界的净化,二、众生界的净化。
自然界的净化,可有四点特征。一、平坦:佛教的一切净土中,不曾说有山 陵丘阜及大海江河,甚至没有荆棘沙砾。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环境──恒河流域, 是大平原,在古圣的意境中,山河是隔碍而多生灾难的,因此有大平原的净土意 [P10] 境。如惯常于山国或海岛的边地,对山、海发生兴趣,也许描写净土为蓬莱仙岛 ,姑射仙山了。二、整齐:印度文化的特性,是求均衡发展的。所以表现于东西 南北四维上下,是一样的,显著特别整齐。如净土中的树木,总是枝枝相对,叶 叶相当的。一行一行的宝树,高低距离,非常整齐,与富有均衡美的图案画一样 ,这是佛经净土美的特征。中国人对自然美的观念就不同了,表现于山水画等, 都是参差变化的,少有均衡的整齐的描写。三、洁净:净土中是没有尘秽的,一 尘不染。连池沼的水底,也是金沙而不是尘滓。四、富丽:如金沙布地,七宝所 成,极其富丽堂皇。一般人说,印度文化或佛教文化,是偏于唯心的。然从大乘 佛经看来,决不如此。净土所表现的,对于自然的物质界,是怎样的丰富充实! 声闻佛教,重于少欲知足;而大乘,即从少欲知足的心境中,积极的发展富丽堂 皇、恢宏博大的庄严,毫无穷苦贫乏的意象。如说到树木、殿堂、楼阁等时,都 是说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等众宝合成。我们要了解,这是学 佛者意境的忠实描写。 [P11]
从差别的事相说:一、净土是富有园林美的:如宝树成行,宝花怒放,果实 累累,池沼陂塘等等。净土里,没有兽类,但有飞鸟,鸟类是美丽而善于歌唱的 ,如白鹤、孔雀、鹦鹉、舍利等。净土的境界,活像一伟大的公园。二、净土又 富有建筑美:如净土的道路平坦、光滑、宽广、正直;如在近代的大都市住过, 也许多少可以理解。路旁有树,与现代化的马路,也极为相像。净土中有楼阁, 四面栏楯,庄严富丽。又有浴池,这在热带民族看来,是极重要的。用来庄严楼 阁的,如宝铃,及幢、幡、宝盖、罗网等。由这些物质的布置点缀看来,净土是 极尽了五欲之乐的。如花木园林,到处是芳香。净土中有光明而没有黑暗;一切 是美丽的色彩。鸟声、铃声、风声、水声,都是美妙的音乐;一切是微妙的、节 奏的乐曲。还有、净土中的道路、住处,如兜罗绵,柔软舒适:现代的弹簧床、 沙发椅之类,也许有点类似。这些、是属于自然界的净化。这个世界,如单纯的 物质美,由于科学的进步,是可能实现一部分的。
二 众生界的净化
[P12]
净土,不但是自然界的净美,还有众生界的净化,也即是社会的净化。这又 可从三方面说。一、经济生活的净化:如经济生活不解决,就是身在最繁华的都 市,也是无穷苦痛。因此、净土中,特别说到有关物质生活的衣、食、住、娱乐 等事。在净土中,「各取所需,各得所适」。资生的物质,不是属于某人或某些 人的,一切属于一切大家所共有共享的(世间也有理想的「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净土中,物质的享受,都是随心所乐而受用的,没有巧 取、豪夺、占有、私蓄的现象。关于物质的经济生活,应有二方面:一、生产, 二、消费。在这二个问题中,消费比生产似更为困难,所以古人曾说:「不患寡 而患不均」。一般社会中,有些人享用的、积蓄的,超过了需要;有些人却得不 到合理的需要,这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即使遍地是物资,如分配得不合理,争 闹还是不可免的,也许闹得更凶。所以佛教的净土中,特别重视消费的均衡、满 足。科学进步,如社会能得合理的革新,人人工作二三小时,或者不需要这么久 ,而人人的生活都可以丰满了。真能达到世间的大同境地,也可以说是佛教净土 [P13] 的部分实现。所以太虚大师说:政治上的无政府的社会主义,与佛教的思想,极 为相近。
二、人群生活的净化:第一、离男女的家:佛教的净土,有二类:一是共五 乘的人间净土,如将来的弥勒净土,北俱卢洲,这都是有男女的。一是不共的大 乘净土,是没有男女差别的。有男有女的净土,以北俱卢洲为例,也没有男女互 相占有的俗习。依佛法说,一切衣食住等资生物,都不应据为私有的。「家」, 是以夫妇的互相占有为基础,而促成私有经济的结合。有了家,世间就引生无边 的斗争苦痛。当然、根源还由于内心的烦恼。『佛法概论』引『起世因本经』等 ,在说到社会发展的时候,曾经谈到:有了家,扩大为种族、国家,政治的相争 不已,都是源于经济私有,与男女的互相占有。净土的起码条件,就是除掉这男 女互相占有的家;或有家的形式,而没有私欲占有的内容。第二、净土是没有种 族界限的:我们这个世间,有种族歧视,如白种人瞧不起有色人种,如澳洲的苛 刻限止有色人种入境。因种族的优越感,常演成种族的斗争,也是世间罪恶的一 [P14] 大根源。净土是没有这些差别的;生到净土中的人,一律是金色的。印度的种族 varn!a一词,原为色字,即从肤色及形色的差别而分成种族。佛教的净土, 没有肤色的差别,即没有种族界限的。狭隘的国家主义、种族主义,是罪恶世界 而不是净土。第三、净土是没有强弱分别的:所以没有侵略、压迫、欺侮等。学 德高超的,也是以友好的态度,无代价的协助他人。所以净土中,决没有「强凌 弱众暴寡」的事情。第四、没有怨敌:经里常说: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是和颜相 向,彼此间如兄如弟、如姊如妹的。总之、净土着重于群众的和合共处,是超越 了私有的家庭制度和狭隘的国家主义的。有友爱而没有怨敌,这真是达到了天下 一家,世界大同的地步。不然、就是把整个世界强力的变为一家,还不是「强凌 弱众暴寡」而已,也就不像净土了。
论到王,净土也有二类:一类是有王的,如说弥勒当来下生的时候,有轮王 治世。金轮圣王,不是凭借武力而统治天下的。全由于思想的道德的感化,使人 类在理想的生活中,人人能和乐共处。这一类净土,还是有政治组织的。第二类 [P15] 是无王的,这是大乘不共的净土。佛称为法王,这不是说佛陀统治净土的群众, 而仅是在思想上、行为上,受佛的指导,以期达到更究竟更圆满的境地。这一种 净土,没有政治组织形态,近于一般所说的无政府主义。
三、身心的净化:生在净土中的,在诸上善人的教导下,人人是向前进步的 。大家一致的以佛法──上成佛道,下度众生为理想,照着佛所指引的道路去修 学。离贪瞋痴,所以没有老病死的苦痛。都能不退失菩提心,一心一意地,修学 为利乐众生而发心趣入大乘。
净土有关于众生界的净化,平等与自由的特质,是必备的。但净土的平等与 自由,是着重于思想的教化。众生身心的净化,做到无我无我所;这决不是由于 发展自我,而从严密的统制中得来。从佛法的立场看,世间一般的思想,都是从 我我所出发的,所以都难于达到理想的境地。佛教的净土思想,是应人类的共同 要求而出现的;而达到净土的理想与方法,和世间一般的思想不同。即佛法是在 无我无我所的盘石上,去实现自由平等的净土。净土的学者,应正确理解净土的 [P16] 境界!…
《净土与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