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有『 [P166] 行緣識,取緣有』的事實,賴耶中必有引發差別存在。
叁 異熟差別 此中異熟差別者,謂行有爲緣,于諸趣中異熟差別。此若無者,則無種子,後有諸法生應不成。
由「行有爲緣」的力量,有情「于諸趣中」,招感「異熟」果的「差別」,這能感異熟差別的種子,就叫異熟差別。這也是推果知因。假使這緣起的阿賴耶識,沒有異熟差別的功能,那因行有爲緣而感得後有諸法生起的事實,也就「不應成」立。
引發差別與異熟差別,有什麼不同?異熟差別指能生異熟的種子,不是異熟果體,主要在說明有業種才有異熟果。引發差別,在說明應有新熏的業種。引發就受熏說,異熟就能得果說。
四 緣相差別 此中緣相差別者,謂即意中我執緣相。此若無者,染汙意中我執所緣,應不 [P167] 得成。
緣是所緣,相有爲境及爲因的意義。這「緣相差別」,就是染汙「意中」我執的所「緣相」。染意有內緣執我的作用,所以推論到本識有爲所緣相的差別。「若無」緣相差別,「染汙意中」的「我執所緣,應不得成」。一切種子賴耶識融合一味,相續如流,似乎有恒在不變的相狀,所以染意緣之而執我。成唯識論說染意唯緣賴耶見分,其實不然,它是緣一切種識的瀑流。這裏所講的賴耶差別,都是就種子識說的,這緣相差別,自也不能例外。還有更明白的根據,到『入所知相』中再說。
五 相貌差別
1 總標 此中相貌差別者:謂即此識有共相,有不共相,無受生種子相,有受生種子相等。
這是標舉,義如下釋。 [P168]
2 共不共相與有受生無受生相 共相者,謂器世間種子。不共相者,謂各別內處種子。共相即是無受生種子,不共相即是有受生種子。
阿賴耶識中,應有兩類種子:一、「共相」種──能現起「器世間」的依報「種子」;二、「不共相」種──能現起有情世間的正報「種子」。「各別內處」,就是有情各各不同的內六根。六根是有情生命的自體,我的不是你的,你的不是我的,這叫不共相;其它,不屬于有情的自體,似乎離卻有情獨立存在的身外物,屬于宇宙的,大自然的,一切有情共業所感的,這叫共相。所以有共不共的差別,在于緣境熏習時的觀念的不同。如緣茶壺把它認爲非生命的,就熏成共相種;若緣眼等,把它認爲有情的,就熏成不共相種;因種子而生起現行,也就有共不共的差別。
成唯識論以淨色根爲不共中不共;以根所依處的色香味觸的扶根塵爲不共中共;共與不共的差別,在是否爲其它有情所受用。它根據自變自緣的定 [P169] 義,所以說淨色根,不是其它有情所共變,是不共中的不共。不過依辨中邊論說:『似自他身五根現故』,顯然是說淨色根和扶根塵,都是自它共變的。共不共相的本義,就是屬不屬于有情的意思。屬于有情的,我們覺得它一一有情各各不同,這就叫不共相;不屬于有情的,就是共相。共相既不攝爲有情的自體,就是不生覺受的東西,所以共相種,「即是無受生種子」;不共相既攝爲有情的自體,它的種子,「即是有受生種子」。共不共相的分別,主要是在有沒有覺受。
對治生時,唯不共相所對治滅。共相爲他分別所持,但是清淨,如瑜伽師于一物中種種勝解,種種所見皆得成立。
這是說對治道生的時候,共不共相有滅不滅的差別。某一有情的無漏道「對治生時」,他個人的「不共相」是「所對治」的對象,漸漸的損減到盡「滅」。但器世間的「共相」,「爲他」沒有現起無漏有情的「分別所持」,所以不因一人的對治道起,而整個器世間滅去。所以在對治道生的聖者, [P170] 也不滅共相的器世間,「但」能不同一般人的所見,而「見」到「清淨」的世間。共相不共相如此,賴耶中的共不共相種子,也可推論其存亡。共相種子,不是轉滅,只是轉爲清淨。成唯識論說共變的第叁家義,有情各變自己的器界,所以他在對治生時,他自變的一分器界,就隨之被對治了,而其它有情所變的則不隨滅,所以不因他個人的一分消滅,以至影響到整個的世界。譬如一室千燈,一盞燈光熄了,余燈仍然照樣的輝煌著。它與本論,有著某種的差別。本論的見解,正像經上說的:『如來見于叁界,不如叁界所見』。對象是同的,不過衆生不得自在,佛已得自在;衆生不清淨,佛已得清淨。所以共相的器世間,不能說它是滅,只可說世界淨化了!如修止觀而得成就的「瑜伽師」,他「于一物中」,能隨心中「種種」不同的「勝解」,觀想它是金石,是白骨,而「種種所見」差別的異相,「皆得成立」。瑜伽的意義是相應,修習止觀而得到相應的,叫瑜伽師。
此中二頌:難斷難遍知,應知名共結,瑜伽者心異,由外相大故,淨者雖不 [P171] 滅,而于中見淨;又清淨佛土,由佛見清淨。
「難斷」除而又「難遍知」的,「應知名共結」。共結是一切有情共同(相似)結使所起的共相。個人的事情,容易解決,有關大衆的事情,就難得解決,所以說共相是難斷難遍知的(結是系縛義)。修「瑜伽者」,也只能做到隨觀「心」而「異」見。「由」這共相是非有情所攝的「外相」,世界無邊,是非常廣「大」的,所以不能把它斷滅。出世的清「淨者」,「雖不」能把廣大的共結世界「滅」掉,但它「于」共相「中見」的,卻不是不堪的穢濁世界,而是沒有染汙的清「淨」世界。『心淨則國土淨』,就是這個意思。「清淨佛土」,到初地以上的菩薩,也可以見到少分,這裏說「由佛見清淨」,是約究竟說的。佛住的清淨國土,並不一定是另一世界,所以法華經中說,佛住此土的靈鹫山,雖然劫火洞然,此土不壞。
複有別頌:對前所引種種勝解,種種所見皆得成立。諸瑜伽師于一物,種種勝解各不同,種種所見皆得成,故知所取唯有識。此若無者,諸器世間,有情世 [P172] 間生起差別,應不得成。 這頌,魏譯中沒有,世親也沒有解釋,既然說別頌,該是上二頌的另一誦本,本譯又把它綜合了。頌中成立「所取唯有識」的道理,唯心所現的思想,此頌可以略見一斑,余義如文可知。「此」下是結文。如上所說的共相種不共相種的差別相「若無」有的話,「器世間」與「有情世間」就該要渾成一團,它們「生起」的種種「差別」相,就都「不」能「成」立了!
3 粗重輕安相 複有粗重相及輕安相:粗重相者,謂煩惱隨煩惱種子。輕安相者,謂有漏善法種子。此若無者,所感異熟無所堪能,有所堪能所依差別,應不得成。
「粗重相」,指根本「煩惱、隨煩惱」的染汙「種子」。「輕安相」,指一切「有漏善法」的「種子」。粗重與輕安的分別,在有堪能與無堪能。如人生病,身體沈重,四肢無力,這就是無所堪能的粗重相;若人健康,身體輕快,精神飽滿,這就是有所堪能的輕安相。換句話講:有爲善及出世可 [P173] 能的叫輕安,無爲善及出世可能的叫粗重。怎麼知道賴耶中有這二相呢?「若無」這二相的差別,那衆生「所感異熟」果報,爲什麼有「無所堪能有所堪能」的「所依差別」呢?有情所感的異熟所依,有有堪能與無堪能兩者,可知賴耶中必有這二相的差別。
4 有無受盡相 複有有受盡相無受盡相:有受盡相者,謂已成熟異熟果善不善種子。無受盡相者,謂名言熏習種子,無始時來種種戲論流轉種子故。此若無者,已作已作善惡二業,與果受盡,應不得成。又新名言熏習生起,應不得成。
從生果的功能有盡無盡,推知賴耶有這二相。這就是有支與名言兩種熏習。「有受盡相」,是那「已經成熟」而感受「異熟果」的「善不善種子」。因善不善熏成的業種子,有增上的力量,助感異熟果,這感果的力量盡了,所感得的異熟果報也就告一段落,這叫有受盡相的種子。「無受盡相」,就是那「名言熏習種子」,從「無始時來」,有「種種戲論」名言的熏習, [P174] 成爲生死「流轉」中轉起名言戲論的「種子」,這叫無受盡相的種子。
賴耶中假使沒有受盡相,那「已作善」「已作惡」的「二業」,就應感果無窮,業種「與果」而「受」用有「盡」的意義,則「不得成」。如果沒有無受盡相,「新名言熏習」的「生起」,也就「應不得成」立。因爲要有無始時來的本有名言熏習,才能現起新熏的名言種,假使沒有本有的名言種,就沒有名言的現行,新起的名言熏習,也就無從熏習而成。有新名言的熏習,可知必有本有的種子。本論說內種必從熏習而有,這本有的名言熏習,應該是無始來法爾熏成的戲論種。
5 譬喻相 複有譬喻相:謂此阿賴耶識,幻焰夢翳爲譬喻故。此若無者,由不實遍計種子故,顛倒緣相應不得成。
譬喻相,是說「此阿賴耶識」應以「幻焰夢翳爲譬喻」。幻喻有二種,或者譬喻所生所現的似有非實的幻事;或者譬喻能幻者,如幻師能積集草木 [P175] 等,幻化象馬等事;阿賴耶識能集種種的種子,顯現一切法。焰,是陽焰,渴鹿見陽焰以爲是水。夢,是說由夢心夢見種種事。翳,是眼翳,由眼有眚翳,妄見發毛火輪空花等。這譬喻,都是譬喻能現起實無其事而好象有體的虛妄相。賴耶應有這種譬喻相,假使沒有,那「由不實遍計種子」而現起的種種「顛倒緣相,應不得成」。不實遍計種子,從其它的譯本上看,就是虛妄分別種子,種子的本身,是虛妄分別爲自性的,從它所現起的,也是虛妄分別法。從不實遍計種子,現起種種似有而實無的幻事,成爲亂識顛倒緣的境相。因有非義爲義的亂相,可知賴耶中必有如幻翳的虛妄分別種子。
6 具足不具足相 複有具足相不具足相:謂諸具縛者,名具足相。世間離欲者,名損減相。有學聲聞及諸菩薩,名一分永拔…
《攝大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