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P20

  ..续本文上一页。修此定的圣者,但厌离心所,并不厌离心,所以定中有意识,没有从意识生起的心所。论主不许它有心无所,所以说心是所依,心所是能依,「拔彼能依」的心所,「令离所依」,而留下所依的心王,这是「不应」道「理」的!因为心王与心所,无始时来,就互不相离,存则俱存,灭则俱灭。并且,还「有譬喻」,像无想定也是离了能依心所,所依的心就随之而灭。但经部还是不同情,它也有譬喻,如出入息是身行,四禅以上的有情,出入息的呼吸(身行)灭了,而身仍然存在。这样,受想是心行,也不妨受想灭而细意识存,何必要责令心与受想的心行俱有俱无呢?论主的见解,不能用身行作比喻,不然,语行的寻伺灭了,语也应当不灭,所以其中大有差别。身口意三行,对于身口意,有遍有不遍,遍行的灭了,法必定随灭;不是遍行的灭了,法可以仍然存在。出入息不是遍行的,所以出入息灭了,身体还存在。寻伺于语是遍行,所以寻伺灭了,语也就随灭。受想于心也是遍行的,所以受 [P157] 想灭时,心定随灭。「如」身行「非遍行」的意义,「此」受想的意行中是「不有」的,所以不能用身行作比喻。

  

  又此定中由意识故执有心者,此心是善不善无记皆不得成,故不应理。

  魏译有这一段,没有前一段;陈译隋译有前一段,又没有这一段。释论说:『今当略显第二诵义』,可知这本是两种不同的诵本,本译是把它糅合了。灭尽定中,「由意识故执有心」,此细心,无论说它「是善是不善是无记」,「皆不得成」,故应许不离身识是异熟识。赖耶不也是无记吗?怎么得成呢?假如它许可意识是异熟无记,那也就是赖耶的别名,也可以成立了。但它不许是异熟无记,所以说它无记不成,是约威仪工巧等无记心说的。

  

  2 附论色心无间生为种不成 若复有执色心无间生是诸法种子,此不得成,如前已说。又从无色、无想天没,灭定等出,不应道理。又阿罗汉后心不成。唯可容有等无间缘。

  熏习为种说,小乘有好几派,有主张色心受熏为种的,有主张心心所法 [P158] 受熏为种的。色心为种子的,有以为剎那剎那前色引后色,前心引后心。但主张无色界无色,无心定无心的学者,觉得这有通不过的地方,如无色界没有色,无心定没有心,这色心的种子是什么呢?因此,经部中的先轨范师,主张色心互持种子。无色界没有色,但是有心,就以这心持色法的种子;无心定虽没有心,但还有色,就以这色持心法的种子。这里所破的「有执色心无间生是诸法种子」,是约前后自类引生说的。论主认为这「不得成」立,「如前」破二念不俱有等,「已说」它无熏习的可能了。论主又从无色界无色,无心定无心(六识)的见地,破斥他:「又从无色」界没,生欲色界的时候,色法久已断灭,现在色法的生起,以什么为种呢?又有从「无想天没」,或从「灭定等出」,心法在无想天及二无心定中,也久已断灭,现在心法的生起,又以什么为因呢?若许有阿赖耶识,摄持色心的种子,就没有这样的过失。「又阿罗汉」的最「后心」,剎那灭了以后,不再生色心,他灰身泯智,入无余依涅槃了。若以前剎那的色心为后剎那色心的种子,那么, [P159] 罗汉的最后心,不再生色心,也「不成」立,如是,永远不能入无余涅槃了。唯把种子建立在赖耶中,才能因对治道起时,染分的种子分分除去,获得转依。他把色心作为能生的种子──因缘,是错误的,前念的色心望于后念的色心,只「可容有等无间缘」而已。经部学者,不但承认心有等无间缘,色法也有等无间缘的。所以本论采取经部的思想,承认它有等无间缘,不过不许它也有亲因缘。本论承认它有等无间缘,有说,这是论主纵许的。

  

  庚 结成赖耶 如是若离一切种子异熟果识,杂染清净皆不得成,是故成就如前所说相阿赖耶识,决定是有。

  总结上面的所说,可知安立三「相」的「阿赖耶识,决定是有」。

  

  辛 别释转依非赖耶不成 此中三颂:菩萨于净心,远离于五识,无余,心转依云何汝当作?若对治转依,非断故不成,果因无差别,于永断成过。无种或无体,若许为转依,无彼二 [P160] 无故,转依不应理。

  再从转舍杂染依的见地,证实非有赖耶不可。「菩萨于净心」的净心,指出世的清净无漏心。在出世净无漏心现前的时候,是一定「远离于」眼等「识」的,其余有漏善或无记的意识,也不会生起,所以说「无余」。这时候,唯无漏的意识现前。如果没有阿赖耶识持杂染种,这染「心」的「转依」,怎样安立呢?这先简去五识与有漏的意识,使他理解转依,没有其它染心可以转依,非接受赖耶不可。或转去依他性中的杂染分,转显清净分,这是在现行上说。又一切杂染分的熏习离去,净分渐增到最清净法界全体现前,具足一切功德,这也叫做转依,是就种子方面说。虽下文说到六识转依,或约三性说转依,但主要的是所知依染习的转依。这转依,本是说转去杂染依的有漏界,使它彻底的不存在,转得最清净依的无漏法界,所以这转依的寂灭,不但说舍染,还是说因舍杂染而显现的清净──大般涅槃。

  「若」说「对治」就是「转依」,这不能成立,因为出世净心最初现前 [P161] 的时候,但是无漏对治道,并「非(永)断」杂染的种子,所以以对治为转依,是「不成」的。若承认对治就是转依,那就「因果无差别」了。如小乘的究竟果是阿罗汉,前三果虽也是果,但还在因地修行对治道;如大乘的极果是佛位,十地菩萨也还在因中修行,都不是转依的涅槃。若说对治就是转依,小乘初果,大乘初地以上──因,就与转依的究竟果,不是没有差别了吗?所以这种主张,「于永断」染种的转依正义,「成」为很大的「过」失。

  【附论】有人说:本论的见解,要到最后金刚道才是断,初地以来的无漏心,只是对治罢了:它的根据就是这一颂。这完全错误了!这是破他不立赖耶,对治道生起时,不能安立因果的差别。如果建立阿赖耶,在初地无漏现起时,未尝不断杂染的种现,不过不是永断而已。本文的断,是永断,是彼果断的大般涅槃。在彼果断的究竟转依上讲,所以说净心现前不就是转依,因为尚未永断,不然,就有因果无差别的过失了。有了阿赖 [P162] 耶的染种在,对治道虽断其一分,它还没有究竟转依,所以能建立因果的差别。

  假使不立赖耶,那还是说「无种」为转依呢?还是说「无体」叫转依呢?(无体,世亲说无识体,无性说无有种体。)「若许」这二者「为转依」,不能成立!如不立赖耶,那末在一念净心现前时,根本就没有杂染种子与识体,可为对治的所治,可使它转有成无。既「无」有「彼二」者灭「无」的意义,说为「转依」,是决定「不应理」的!若建立阿赖耶识,转依则成。因为一切种子在阿赖耶识中,可为能对治道所对治的对象,转舍一切杂染分,转依而得清净的法身。

  第三项 成立赖耶差别

  甲 总标 复次,此阿赖耶识差别云何?略说应知或三种,或四种。 [P163]

  前面以教安立,以理安立三相,及抉择赖耶为染净依,主要在成立本识;说明它与种子的关系,因果等总相。这里再谈谈它的差别;赖耶是一味的,它的种种差别相,是根据现实推论所得。宇宙人生,有着多种多样的差别作用,可知宇宙人生的真因缘,也该有种种的差别性。赖耶的差别,就是种子作用的差别。这先总标「或三种或四种」的两类,下面一一的分别。

  

  乙 三种差别 此中三种者,谓三种熏习差别故:一、名言熏习差别,二、我见熏习差别,三、有支熏习差别。

  这里只说到「三种熏习差别」的名字,没有加以解说,因为在所知相中,有较详细的说明。差别虽有三种,其实就是一个名言熏习,不过据某一点的特殊意义,又分别建立而已。

  (一)「名言熏习差别」:名言有二:(1)在心识上能觉种种的能解行相(表象及概念等),叫显境名言。(2)在觉了以后,以种种言语把它 [P164] 说出来,叫表义名言(表义名言,古代本是言说法,后代又以文字表达,也是表义名言的一类)。显境表义二种名言,发生相互密切的关系,因言语传达而引生思想,因思想而吐为言语。离了名言,我们就不能有所知,也不能使人有所知,我们能知所知的一切,不过是名言假立。我们了境的时候,由名言而熏成的功能,在将来有能分别所分别种种的名言现起,这能生性,就是名言熏习。一切如幻行相,皆是名言,这在唯识学的成立上,有极端重要的地位。

  (二)「我见熏习差别」:染污末那执赖耶为自内我,熏成了我见熏习。因我见熏习的关系,众生有各各的差别,以自为我,以彼为他。众生界的彼此独立的人格(拿人讲),就是建立在这我见熏习上。

  (三)「有支熏习差别」:上天堂入地狱,流转诸趣而受苦乐异熟的差别,是有支熏习的力量。因为造了福非福不动业而熏成的种子,为三有的差别因,所以叫有支。 [P165]

  这三种熏习,能赅括宇宙人生一切法的差别因。

  

  丙 四种差别

  一 总标 四种者,一、引发差别、二、异熟差别,三、缘相差别,四、相貌差别。

  先总标四种差别的名字。

  

  二 引发差别 此中引发差别者,谓新起熏习。此若无者,行为缘识,取为缘有,应不得成。

  「引发差别」,指「新」熏而「起」的「熏习」。为什么叫引发呢?由业力的熏发,能引发某一类自体熏习成熟,感受异熟果。本论的意见,赖耶必有引发熏习的差别作用,「若无」有这新起的熏习,那「行为缘识,取为缘有」的圣教「应不得成」立了。身口意的三业(行)活动,必然熏成种子在阿赖耶(识),这业种,再由取力的熏发,才为能感三有果报的…

《摄大乘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净土与禅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