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P22

  ..續本文上一頁相。阿羅漢、獨覺及諸如來,名煩惱障全永拔相,及煩惱所知障全永拔相,如其所應此若無者,如是次第雜染還滅應不得成。

  一般凡夫,一切障都沒有遠離,叫「具縛者」,由這具縛的凡夫,可知 [P176] 賴耶中的染種,悉皆具足,「名具足相」。「世間離欲者」,如外道等修定,斷滅欲界修道所斷的煩惱,這叫「損減相」。

  「有學聲聞」,永拔一分煩惱障;見道以上「諸菩薩」,永斷煩惱所知障各一分,這叫「一分永拔相」。無學的「阿羅漢」及「獨覺」,拔去全分煩惱障,名「煩惱障全永拔相」。「諸如來」完全拔去煩惱所知二障,這叫「煩惱所知全永拔相」。從凡夫的具足二障,到叁乘聖者的拔去一分或拔去全分,所依的賴耶種,也該有損減一分或完全轉依,有具足相與不具足相的差別。假使沒有這差別,那有情的「雜染」,「次第」到「還滅」的階段,皆「不得成」了。

  

  第四項 辨賴耶是無覆性 何因緣故善不善法能感異熟,其異熟果無覆無記?由異熟果無覆無記,與善不善互不相違,善與不善互相違故。若異熟果善不善性,雜染還滅應不得成,是 [P177] 故異熟識唯無覆無記。

  總異熟果,是無覆無記性,這思想與有部相同,不過所指不同。「能感異熟」的因性,是「善不善法」,而所感的「異熟果」體,是「無覆無記」,這是什麼道理呢?「由異熟果無覆無記」,才能「與善不善,互不相違」。爲善不善所感的果報,爲什麼不是善不善呢?因爲「善與不善」是「互相違」的。若「異熟果是善」的,就不能依之而起不善,如果永遠是善,「雜染」流轉就不得成。若異熟果是「不善性」的,那就不能生起善法,這樣,清淨「還滅」也就因此「不得成」立。因有這樣的關系,「異熟識」決定是「無覆無記」的。 [P178]

  第叁章 所知相

  第一節 出體相

  第一項 略釋叁相

  甲 總標 已說所知依,所知相複雲何應見?此略有叁種:一、依他起相,二、遍計所執相,叁、圓成實相。

  「所知」法的「依」止,「已」經「說」過;「所知相」也得研究一下。這所知相,如果要作廣泛的說明,那真是千差萬別,言不勝言。概「略」的說,「有叁種:一、依他起相,二、遍計所執相,叁、圓成實相」。這叁相中,依他起是中心,依依他起而顯現爲義,就是遍計執相;遍計,是遍所 [P179] 計度的意思。離卻錯誤的認識,通達無義,就是圓成實。所知依章,重在說明染淨諸法的因性,這因性就是阿賴耶識。但怎麼叫唯識?究竟唯什麼識?在所知依章裏,幾乎沒有談到;這所知相章,就是要說明依這因性賴耶所現起的一切法,分別它的心境空有,也就是建立唯識;所以本章在說明唯識義方面,是很重要的。

  

  乙 依他起相 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謂阿賴耶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此複雲何?謂身,身者,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趣惡趣死生識。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此由名言熏習種子。若自他差別識,此由我見熏習種子。若善趣惡趣死生識,此由有支熏習種子。由此諸識,一切界趣雜染所攝依他起相虛妄分別皆得顯現。如此諸識,皆是虛妄分別所攝,唯識爲性,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所依;如是名爲依他起相。 [P180]

  依他起相是什麼?本論用叁義來說明:它的因緣,是「阿賴耶識爲種子」。它的自性,是「虛妄分別所攝」:就是說它以亂識爲自體的。它的別相,是由賴耶功能所現起以妄識爲自性的「諸識」。識,是明了顯現的意思。

  【附論】虛妄分別,唯識學上有不同的解釋:玄奘傳的唯識,虛妄分別但指依他起;真谛傳的唯識,卻通指依他與遍計。他譯的中邊分別論說:虛妄分別是能取,所取,分別;分別是有,能取所取是無。他譯的世親釋,也有這個思想。莊嚴論的『非真分別故(或譯虛妄分別相),是名分別相。……不真分別故,是說依他相』,也是通指依他與遍計爲虛妄分別的。

  依他與遍計,都可稱爲虛妄分別的,但定義應該稍有不同。依他起是識爲自性的,識生時能顯現種種的顛倒緣相,對這所緣相又認識不清而起顛倒。在這兩方面,識都含有虛妄的成分,所以依他起是能現起虛妄的分別,分別的本身也是虛妄。至于遍計相,它是分別所起的虛妄相;這虛妄 [P181] 相雖似乎離心而有,其實還是以分別爲性的,所以也說是虛妄分別。真谛說:虛妄是遍計性(他譯作分別性),分別是依他性;有時又說:虛妄是遍計性,虛妄分別是依他性;有時更進一步的說:依他是虛妄分別性,遍計也是虛妄分別性。這種見地,是采取莊嚴論的。我認爲依他、遍計的本義,是似有的心──分別,無實的境──虛妄。這兩者,從依他看到遍計,從遍計看到依他,在凡夫位上,是俱有俱無而不能相離的;因此,依他與遍計,都是虛妄分別的;都是似有非實,無實而似有的;也都可以用如幻來比喻的;真實性顯現(清淨法),這兩者都不能存在的。莊嚴論的體系,確是這樣。不過從中邊論說的『叁界心心所,謂虛妄分別』;本論說的『虛妄分別所攝諸識』看來,虛妄分別是側重在依他起。

  先解說諸識:玄奘傳的唯識學,總是說八識;但中邊分別論說『根』『塵』『我』『識』的四種;莊嚴論說六種;本論說十一識;或多或少,開合沒有一定。初期的唯識學,是把萬有歸納成幾類,這幾類攝盡萬有,而這都 [P182] 是識所顯現以識爲自性的,所以建立種種識。奘傳的唯識學,把萬法中常人所看爲能分別者,建立爲識,再拿這識去解釋一切。一是歸納的,一是演繹的。

  諸識,可分爲十一識:(1)「身」識,就是五色根。(2)「身者」識,世親說是染汙末那,染末那爲什麼叫身者?這是值得研究的。身識的身,是五色根;這身者識的身字,也應該是根身。下文的受者識是能受識的所依,可見這裏的身者,應是根身的所依體。阿陀那識不是執受根身,爲根身的所依嗎?真谛不是說阿陀那是末那的異名嗎?世親以染末那爲身者識,與末那亦名阿陀那識,當然有重大的關系。(3)「受者識」,就是無間滅意,是六識生起所依的無間滅意根。這身者與受者,就是本論所說的二種意。(4)「彼所受識」,就是所取的六塵。(5)「彼能受識」,就是能取的六識。(6)「世識」,是相續不斷的時間。(7)「數識」,是一二叁四等數目。(8)「處識」,是有情的住處。(9)「言說識」,是依見聞覺 [P183] 知而起的語言。(10)「自他差別識」,是有情間自他各各的差別。(11)「善趣惡趣死生識」,是在善惡趣中的死生流轉。宇宙間種種差別的相狀,把它歸納成十一種,這十一種都是以識爲自性而明了顯現的,所以一切都叫識。

  再解說阿賴耶識爲種子:這十一識,都是從賴耶中的熏習所生,這又可以分爲叁類:「身身者……言說識」的九識,「由名言熏習種子」而現起的,是第一類。「自他差別識」,「由我見熏習種子」而現起的,是第二類。「善趣惡趣死生識」,「由有支熏習種子」爲因而現起的,是第叁類。一切法不出十一識,一切種不出叁熏習,這就是解釋阿賴耶識爲種子。

  再說虛妄分別所攝:從賴耶種子生起的「諸識」,可以總攝「一切」叁「界」、五「趣」,叁種「雜染所攝」的「依他起相」。依他起就是叁雜染,這是解深密經所說的;現在用十一識來總攝它。這十一類都是識,所以叁雜染所攝的依他起相,是「虛妄分別」爲自性的意義,「皆得顯現」。若但 [P184] 說叁種雜染,不知它是否唯識,現在把這些都攝歸于識,都稱之爲識。識,就是虛妄分別,那麼,叁雜染所攝的依他起相,一切都是虛妄分別爲自性的了。這「諸識,皆是虛妄分別所攝」,也就可知它「唯識爲性」。

  談到唯識,就要知道無義。妄心所取的對象叫做義;在我們看,義是離心以外實有的,實際上它根本沒有獨立的自體,不過在分別心上現起這似境的影像罷了。所以外境不是客觀的存在,而是內心妄現的影像。像我們在五蘊和合上,妄執有我,這我就是毫無自體,唯是妄心倒計的義。這義,是無所有的,它是以虛妄分別心爲依而顯現的,所以論說:「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所依」。這爲非真實境相所依的,就是唯識爲性的「依他起相」。因此,我們知道:依他起相是賴耶種子所生,是虛妄分別爲自性,是非真實義的所依。

  

  丙 遍計所執相 此中何者遍計所執相?謂于無義唯有識中似義顯現。 [P185]

  凡夫因無始來的虛妄熏習,在虛妄分別心現起時,就在這「無義唯有識中」,有種種「似義」的分別相「顯現」;這似義就是遍計所執相。成唯識論說:『或複內識轉似外境,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法,此我法相,雖在內識,而由分別似外境現』,很可爲本論的遍計執性作腳注。

  

  丁 圓成實相 此中何者圓成實相?謂即于彼依他起相,由似義相永無有性。

  「于彼依他起相」上,因遍計性的「似義相永無有性」,就是徹底通達遍計性無,依他諸法因空卻遍計執性所顯的空相,叫圓成實相。

  現在,我們可以獲得叁相的基本而簡單的認識:依他起是虛妄分別的心,遍計執是似義顯現的境,圓成實是因空卻遍計所執性所顯的諸法空相。辨中邊論說:『唯所執,依他,及圓成實性:境故,分別故,及二空故說』。它也說境故是遍計所執,分別故是依他起,二空故是圓成實,這是唯識學上叁相的定義。 [P186]

  【附論】依他與遍計,論中的解說似乎有些不同,因之,後代的唯識學,也有不同的诤論。但據我看來,這完全是一貫的。且先說似乎不同:(一)虛妄分別心中,現起似義的影…

《攝大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土與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