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像,似義是遍計性,分別是依他起,這像本文及中邊的『境故』、『心故』;成唯識論卷一的『或複內識轉似外境;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法』;十卷的『然相分等依識變現,非如識性依他中實;不爾,唯識理應不成』;楞伽經的『由自心執著,心似外境轉;彼所見非有,是故說唯心』:都是這個見解。(二)從虛妄分別心中,生起能所取,能取所取是遍計性,虛妄分別是依他起。如中邊論的『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莊嚴大乘經論的『如彼起幻師,譬說虛分別,如彼諸幻事,譬說二種迷』;成唯識論卷八的『有義叁界心心所法,無始妄熏,雖各體一而似二生,謂見相分即能所取,如是情有理無,說爲計執……聖教說虛妄分別是依他起,二取名爲計所執故』。(叁)從緣所現起的,如身身者等能取所取是依他起,依他是可以有二分的; [P187] 像莊嚴論的『能取及所取,是二各叁光,不真分別故,是說依他相』;成唯識論的『或識相見,等從緣生,俱依他起』。取緣起所現爲境,而見爲實境,才是遍計性。甚至在同一論中,就有這似乎不同的見解,你能說它自相矛盾嗎(除成唯識論,它是引述各師的異見)?它雖然是一貫的,但論師間卻分化出對立的思想。
圖片
\
\
┌─相識────所取──┬──似
│ \ │ 義
│ \ │ 顯
│ \ │ 現
虛─┴─見識────能取──┘
妄 \
分 \
別
唯識的本義,依他的虛妄分別心是有,遍計的似義顯現境是無。論中不 [P188] 同的解說,甚至似乎矛盾,都只是兩者圓滿的解說。怎樣才是依他有?是賴耶種子所生的,虛妄分別爲性的。在分別自性緣起的立場上,一切依賴耶所生的,無不是識。能取是識──賴耶的見識;所取也是識──賴耶的相識。在藏識所現中,是依他起。總攝起來,只是一藏識;隨義安立,有十一識。怎麼才是遍計性?是分別心所取的,似義顯現爲性的。在受用緣起的認識上,凡夫亂識所取的一切,無不是境,所取的境相是境,似有離境的內心,也未嘗不是境。在望文生義的學者看來,見識相識與能取所取有一種差別;其實,只是一心、一境。從境的認識上,理解它以虛妄爲性,從種所生,一切唯識,而現有二分。反之,唯識所現的幻相,我們並不能了達。成爲我們所認識的,早就是遍計性了。從凡常的見地,理解到一切唯識,見相都是依他起的;依種子所生虛妄分別爲性的而成爲我們的認識,見相都是遍計性。縱橫觀察安立,只是虛妄分別爲依他(推本歸識),顯現似義(隨取成境)爲妄計而已! [P189]
唯識的特義,在有心無境。一切的物相,我們初看起來,好象有實在的外境,有別體的能取所取;其實一切境界,皆是虛妄分別心所現的,都是虛妄分別心所攝的。遍計性上見到的種種,探其實際,只是種種的識,所以有十一識,四識,或見識相識等。若說見分是識,相分不是識,這就與唯識本義不合。
第二項 廣成唯識
甲 明一切無義成唯識
一 出十一識體以攝法 此中身,身者,受者識,應知即是眼等六內界。彼所受識,應知即是色等六外界。彼能受識,應知即是眼等六識界。其余諸識,應知是此諸識差別。
從上面看來,這段文似乎是十一識的解釋,但從下文的意義看來,這是在總攝一切法。要成立一切法唯識,必須先把十一識提一提,知道了什麼是 [P190] 一切法,才好說明唯識。
十一識中的「身」識,「身者」識,「受者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內六界」;「彼所受識」,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外界」;「彼能受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的「六識界」。一切法不出六根六塵六識的十八界,這十八界是有情的一切。所以這五種識,已能赅攝一切法的自性。至于「其余」的世等「諸識」,不過「是此」身等「諸識」的「差別」相,依身等五識的作用而安立的。
二 辨唯識無義
1 譬喻顯示 又此諸識皆唯有識,都無義故。此中以何爲喻顯示?應知夢等爲喻顯示。謂如夢中都無其義獨唯有識,雖種種色聲香味觸,舍林地山似義影現,而于此中都無有義。由此喻顯,應隨了知一切時處皆唯有識。由此等言,應知複有幻诳,鹿愛,眩翳等喻。 [P191]
上面的「諸識」,是以虛妄分別爲自性的,「都」是「無義」的,所以也「皆唯有識」。理論與實際固然是這樣,但我們不知唯識所現,有「何」譬「喻」可以「顯示」此義呢?「應知夢等爲喻顯示」。夢等譬喻,在夢境實有的學者,像有部他們,還是不會因此而信解唯識;不過對那承認夢境是假的經部,就很有力量。
「夢中」的境界,是「無其義」而「唯有識」的;這是大家所能體會到的。在夢中「雖」見到「種種色聲香味觸」以及房「舍」樹「林」大「地」高「山」,「似」乎有「義」相「影現」,但誰也承認這些「都無有」實在的境「義」,唯獨是心識的變現。「由此」夢「喻」的「顯」示,「應隨」即「了知」,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所見到的種種外境,不就是真實,也像夢境一樣,不是實有的,「唯有識」所變現罷了。
【附論】夢心的譬喻有不同的解釋:妄心派說夢心是虛妄分別心,睡眠心所,像賴耶中的虛妄分別種子,因睡眠相應的夢心,現出種種夢境來 [P192] 。真心派說:心本是明明白白的覺知,由于睡眠的力量,使它成了錯亂的夢心,因夢心而生起夢境;這樣,明知的心是真心,因無明的晦昧真心,所以真心就轉成夢心一樣的妄心,因妄心而有種種的分別事識(六識)與六塵。
「由此」,前文夢等的「等言」(言就是字),「應知」不但夢境是這樣,「複有幻诳,鹿愛,眩翳」的比「喻」。幻诳,就是那變幻術的,在沒有中幻出種種東西,好象是實有的,欺诳無知的嬰孩。地上的水分,受陽光的蒸發,化成水氣上升,在陽光的映照中,遠遠望去,好象波動的池水,這叫陽焰。一心想找水喝的渴鹿,就誤認它爲水,所以陽焰也叫做鹿愛。空中原沒有花,但在眼目昏眩或有障翳的人看來,便覺空中天華亂墜。從這種種的譬喻,我們應該知道外境都是無實的,不過由虛妄橫計爲實有罷了。
若于覺時一切時處皆如夢等唯有識者,如從夢覺便覺夢中皆唯有識,覺時何故不如是轉?真智覺時亦如是轉:如在夢中此覺不轉,從夢覺時此覺乃轉,如是 [P193] 未得真智覺時,此覺不轉,得真智覺此覺乃轉。
從上面的夢等譬喻,發生這麼一個問題:如唯識家所說,我們醒「覺」明了的「時」候,于「一切時」一切「處」所見到的種種現象,「皆如夢」中所見的一樣,是虛妄不實「唯有識」的。那麼,做夢的人夢中固然不知道夢境是假,但他「如從夢覺」以後,「便」會「覺」得「夢中」的境界,不過「唯有識」的變現。我們不是明明醒覺的嗎?「何故」現在「覺時」的人,「不」能「轉」(生)起這樣的認識:現前所見到的境界,不是實在,唯有識呢?
要曉得,我們現在是在生死長夜的大夢中,從來沒有醒悟過,所以所見到的一切,都誤認爲實有。假使從無明夢中醒過來,得到通達無義的無分別智,起「真」實「智覺」,了知諸法實相的「時」候,自然也能「轉」起這樣的認識:所見的一切,唯識無義。「如在夢中」的時候,「此覺」知它無實的認識「不轉」,要「從夢」中醒「覺時」,那能知夢境無實的明「覺, [P194] 乃」得「轉」起。這樣,我們現在「未得真智覺時,此覺」自然「不轉」;如果「得」了無分別的「真智覺」,像地上菩薩,「此」唯識無義的「覺」慧,「乃」能「轉」起。所以不能因自己在夢中,否認夢境的無實。
2 教理比知 其有未得真智覺者,于唯識中雲何比知?由教及理應可比知。
得現量智的聖者,可以悟入唯識,如從夢覺;但那「未得真智覺」,如在夢中的凡夫,「于唯識」無義的道理,應以什麼方法使它「比」類推度而「知」?這可「由」聖「教及理」論來證明「比知」。聖教,是由聖者現知現見後而說的,在他本身是現量;但在我們,聖教就成爲比量的材料和根據。還有,佛菩薩所說的余事可信,他的誠實不妄可信,這唯識的見解,我們雖不能完全明白,也必然可信;所以比知中有所謂『信聖人語故』。
此中教者,如十地經薄伽梵說:如是叁界,皆唯有心。又薄伽梵解深密經亦如是說,謂彼經中慈氏菩薩問世尊言:諸叁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 [P195] 當言無異?佛告慈氏:當言無異,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世尊!若叁摩地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雲何此心還取此心?慈氏!無有少法能取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如質爲緣還見本質,而謂我今見于影像,及謂離質別有所見影像顯現。此心亦爾,如是生時,相似有異所見影現。
「十地經」是華嚴經的十地品,它的「叁界」所有「唯」是一「心」的聖教,很可作爲有心無境的明證。但這唯有心的心,地論派說是真心賴耶,攝論派說是真妄和合的賴耶,與奘傳的唯識不同。又在「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裏,慈氏菩薩請問佛陀關于心境是一是異的問題。「慈氏菩薩問世尊言…
《攝大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