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釋,把四清淨解說爲四種般若,離垢般若,與一般所說的離垢清淨不一樣。
此中有二頌:幻等說于生:說無計所執,若說四清淨,是謂圓成實。自性與 [P272] 離垢,清淨道所緣,一切清淨法,皆四相所攝。 此二頌是引用阿毗達磨大乘經的。「幻等說于生」的生,是依他緣生法。「說無計所執」的計所執,是遍計性。余文是重頌圓成實,其義可知。
二 依他八喻 複次,何緣如經所說于依他起自性說幻等喻?于依他起自性爲除他虛妄疑故。他複雲何于依他起自性有虛妄疑?由他于此有如是疑:雲何實無有義而成所行境界?爲除此疑說幻事喻。雲何無義心心法轉?爲除此疑說陽焰喻。雲何無義有愛非愛受用差別?爲除此疑說所夢喻。雲何無義淨不淨業愛非愛果差別而生?爲除此疑說影像喻。雲何無義種種識轉?爲除此疑說光影喻。雲何無義種種戲論言說而轉?爲除此疑說谷響喻。雲何無義而有實取諸叁摩地所行境轉?爲除此疑說水月喻。雲何無義有諸菩薩無顛倒心,爲辦有情諸利樂事,故思受生?爲除此疑說變化喻。
爲什麼要用「幻等」八「喻」來說明「依他起自性」呢?有人「于依他 [P273] 起自性」的虛妄分別法,生起各種不同的疑惑,「爲」了要「除他虛妄」法中的「疑」惑,所以說幻等八喻。實際上,八喻不一定要這樣各別的除遣疑惑,是可以互相通用的。現在偏據某一點解說這八喻的差別。
(1)幻喻:「由他于此」依他起性,「有如是疑」:似義顯現的遍計執性,就是所遍計的依他起性。這似義既然都無所有,「實無有義」,怎麼可以「成」爲心心所「所行」的「境界」呢?「爲除此」種「疑」惑,就「說幻事喻」來開示他:如幻術所變的象馬牛羊,雖不是真實的象馬,但象馬的幻相,能成爲我們認識的對象。依他起性也是這樣,雖沒有像亂識所見的實有的色等境義,但顯現可得,能成爲能遍計心心所法偏計所行的境界。
(2)陽焰喻:有人這樣疑惑:若依他起「無」有實「義」,所見的義相是沒有的,那能認識的「心心」所「法」怎能依之而「轉」起呢?「爲除此疑」,就「說陽焰喻」:如春天的陽光,照耀那上騰的水汽,它雖不是水,但能生起渴鹿的水想。色等依他起也這樣,雖不是實色,但它現起的倒相 [P274] ,能使心心所生起。世親的解釋不同:依他起法就是心心所,爲什麼心心所法轉現義相呢?這像陽焰一樣,它不是水而生水覺。
(3)所夢喻:又有疑惑:若依他起「無」有實「義」,怎麼會「有愛」的受用,「非愛」的「受用差別」呢?同樣的是沒有,似乎不能有這差別吧?「爲除此疑」,就「說所夢喻」:如夢中所夢見的種種境界,雖都並無其事,但在夢中卻真會生起怖畏或欣喜的心情,勞倦或舒適的生理感覺。依他起也是這樣,雖所現的沒有真實,可是有可愛和不可愛的受用差別現前。
(4)影像喻:又有這樣的疑惑:若依他起「無」有實「義」,那怎麼會有「淨不淨業」所感的「愛」果「非愛果」的「差別而生」呢?「爲」鏟「除此」種懷「疑」,就「說影像」的譬「喻」:如鏡中的影像,是沒有實質的,因外有本質的關系,鏡中自然現起影像來。依他起的愛非愛果也是這樣,雖沒有愛非愛的實義,但依淨不淨的善惡業因,自有可愛不可愛的果報現起。 [P275]
(5)光影喻:有人起這樣疑惑:若依他起「無」有實「義」,怎麼會有「種種識轉」變生起?「爲除」去「此」種「疑」惑,就「說光影」的譬「喻」:如人在燈光下,作種種手勢,牆壁上就有種種的影像現起,所謂『如弄影者,有其種種光影可得』。這光下所現出的光影,自然是不實在的。依他起的種種識也是這樣,雖沒有真實的種種識,但有種種諸識轉起。這與陽焰喻的心心法轉不同,前者是說沒有實境,可以有心法的生起,此中是說沒有實心卻可以生起種種差別識。
(6)谷響喻:又有一種疑惑:若依他起「無」有實「義」,怎麼會有「種種」(見聞覺知)的「戲論言說」差別「轉」起呢?「爲除此」種「疑」惑,「說谷響喻」:如我們在山谷中呼喚什麼就有什麼回響。這回聲,本沒有人在說,但聽起來好象實有其事。依他起的言說也是這樣,雖沒有實在的見聞覺知的言說,但可現起種種言說的語業。
(7)水月喻:或者還有人會這樣想:若依他起「無義」,爲什麼「有 [P276] 」真「實」可「取」的「諸叁摩地」中「所行」的「境」界「轉」起呢?「爲」要破「除此疑」,就「說水月」的譬「喻」,水中本沒有實在的月,然因水的澄靜明淨,能映出相似的月影來。依他起的定中境界,像變水爲地,變地爲水等,也是這樣,雖不是真實的,但由叁摩地的力量,就隨種種的勝解不同,現起似乎真實的定境。
(8)變化喻:若依他起「無」有實「義」,那發大菩提心的「菩薩」,以「無顛倒」的正見「心」,「爲」要成「辦有情」「利樂」的「事」業,「故思」于生死中「受生」,不是毫無意義嗎?換句話說:既然沒有真實,有情的生死痛苦,也都不是實有的,何須菩薩示現受生去化度呢?「爲除此疑」,所以「說變化」的譬「喻」:如善于變化的幻師,以樹葉稻草等,變爲象馬車乘,他明知這象馬車乘是假的,但還是要變,因爲變的東西,也還有用處。菩薩的受生也是這樣,明知諸法無實,但仍變現種種身相,利樂有情。 [P277]
從這種種的譬喻來看,雖然一切無實,但心境,業果,言說,度生等事,都顯現可得。龍樹解釋幻等譬喻,著重在諸法空無實義,就是說雖有種種的相用,而實際卻是空無所有。本論的八喻,則說雖不是真實,卻顯現可得,把它結歸在有上。幻等喻,本是可通似有與非實的。
乙 通梵問經 世尊何故密意于梵問經中說: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于依他起自性中,依遍計所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生死涅槃無差別密意。何以故?即此依他起自性,由遍計所執分成生死,由圓成實分成涅槃故。
「梵問經」,就是思益梵天所問經。經中說「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世間的生死,和出世的涅槃,分明是有的,怎麼說如來的正智中都不可得呢?這在唯識叁性的見解中看來,這是依「依他起自性」的通二性,「生死涅槃無差別」的意義而說。因爲「即」是「此依他起自性」,但從它的隨染邊說,就是「遍計所執分成」爲「生死」,不能說它是涅槃,從它的隨淨 [P278] 邊說,就是「圓成實分成」爲「涅槃」,不能說它是生死的。只是一個依他起自性,從它的通二性而顯出的依他無定實來說,就沒有生死可得,也沒有涅槃可得。如來根據這個依他不定的深義,所以說不得生死不得涅槃。
【附論】這與空宗的解說通達諸法無自性,在空性寂滅中,無生死涅槃可得不同。本論在依他諸法的無實性,隨染淨而轉變上說。真常論者,又每以如來藏心的本來清淨常住不變,說明生死本無,何來涅槃?這又是一家之說。這些,在大乘學派的解說中,是隨處可以發現他觀點不同的。
丙 通阿毗達磨大乘經 阿毗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說:法有叁種:一、雜染分,二、清淨分,叁、彼二分。依何密意作如是說?于依他起自性中,遍計所執自性是雜染分,圓成實自性是清淨分,即依他起是彼二分:依此密意作如是說。于此義中以何喻顯?以金土藏爲喻顯示。譬如世間金土藏中叁法可得:一地界,二土,叁金。于地界中土非實有而現可得,金是實有而不可得;火燒煉時,土相不現,金相顯現。又此地 [P279] 界,土顯現時虛妄顯現,金顯現時真實顯現,是故地界是彼二分。識亦如是,無分別智火未燒時,于此識中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顯現,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不顯現。此識若爲無分別智火所燒時,于此識中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顯現,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不顯現;是故此虛妄分別識依他起自性有彼二分,如金土藏中所有二界。
「阿毗達磨大乘經中」,「說」一切「法有叁種:一雜染分,二清淨分,叁彼二分」,這一切法叁分的見解,佛陀「依」什麼「意」趣要這樣說呢?這是依依他的安立叁性而說的。「于依他起自性中」,隨染的「遍計所執自性」的一分,就「是雜染分」的一類;在依他起性中隨淨的「圓成實自性」的一分,就「是清淨分」的一類;「即」此「依他起」性本身,不定屬某一邊,那就「是」有「彼」染淨「二分」的一類。
關于依他起,本論確是說虛妄雜染,是染種所生的叁雜染,虛妄分別爲自性,是亂相,是亂體,但又說他是通染淨二分的,說得最明白,就是這阿 [P280] 毗達磨大乘經。
「于此」叁自性爲叁類法的意「義中」,且「以金土藏爲」譬「喻」來「顯示」它。藏是界義,等于現在所說的礦;礦中蘊藏多量礦産,所以稱爲藏。「譬如世間金土藏」──金礦「中」,有「叁法可得:一地界,二土,叁金」。地是堅性的能造大種,土與金是所造的色法。在金礦沒有掘發煉淨以前,「于地界中」,只見土而不見金,所以「土」是「非實有」的,卻顯「現可得」;「金是實有」的,反「而不可得」。以世俗的眼光來看,土與金雖都可說是實有的,但這裏的意見是這樣:金是實在不變的,縱然雜在土中,或把它粉碎,它的質量,仍然是那麼多,所以說是實有的。土卻不同,金從土中煉出以後,金中不再有土的成分了,所以說它是非實有的。在采發後,加以「火」的「燒煉」,這「時」,非實有的「土相不現」,而實有的「金相」就「顯現」可得了。這樣,當「此地界」的「土」相「顯現時」,就是「虛妄顯現;金」相「顯現」的「時」候,就是「真實顯現」。而含有 [P281] 土金兩法的「地界」,就「是」具「彼」虛妄真實的「二分」。
「識亦如是」以下,是合法。這…
《攝大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